流水嘩嘩嘩,大圳連小圳,小圳接田溝
所有仰賴田野生活的眾生,個個都忙碌……
在人世江湖,遭受如矢舌箭圍攻的她,
此刻站上了開闊的田野舞台,
彷如流離異鄉歸來的王者,
眼看自己的王國在眼前開展,依然美麗,禁不住激動的淚水。
土地的美好,讓所有人世中遭受欺凌的遊子,有一處最溫暖的依歸。
土地上的勞動、筆電前的敲打、懷抱著剛牙牙學語的小孫女教她認識世界的新奇。這是莊老師烙印在我心中的圖像。這樣低調的圖像,默默組合成詩意與宏觀的哲思。當你的心靈被真正的文學浸潤過,你會渴望那樣的文字再次臨在你眼前。──導演 林靖傑
作者簡介:
莊芳華
台南出生,高雄成長,定居彰化溪州農鄉。
擔任三十年生物教師,退休後成為台灣生態環保志工。
長年耕讀寫作,任美國台灣公論報編輯。
著有《有形文化,無形殺手》等文化評論、《行走林道》等散文集。
章節試閱
白鷺鷥會知道
六月的稻穗飽滿低垂,大地寬闊躺臥,如姿態豐腴的姑娘,披散著成熟的金髮。割稻機,刷、刷、刷⋯⋯。是一部高效率的理髮刀快速滑過,古銅色的肌膚立即坦露無遺,另一番清爽氣象。
太陽的步履疾行匆匆,節氣是無法耽擱的行者,大暑才歇,立秋接踵而來,農人才剛剛把割稻機清理乾淨收倉,耕耘機立刻投入泥漿中上場。
在水田、旱地、湖泊、沼澤、溪澗、海邊,經常都能夠遇見的小白鷺,似乎很熟悉農耕的作息韻律,只要農田的耕耘機一開動,儘管平常牠們棲息在遙遠海岸那邊的山崙土丘上,也能感受到這邊濁水溪畔水田土地的騷動,立刻群聚飛了過來。
當犁耙開始翻攪,潛伏在泥土中的魚蝦、昆蟲被驚動現身。白鷺鷥高蹺的長腳,尾隨著耕耘機環繞奔跑,不時停駐下來,伸出黃色彎勾的腳趾,攪動爛泥,撈起蟄伏泥中的底棲生物,伸出細長的黑色嘴喙,迅速叼起吃掉。等到農事收工的黃昏時刻,牠們把頸脖勾成S狀,奮力伸展強壯的翅膀起飛,又朝著落日的方向飛走,回到慣常棲息的小山崙了。
緊接著第二期稻秧速速播下,柔軟的幼苗,站開成寬闊的分列式,葉鞘尾梢堅毅昂起,承受仲夏陽光嚴苛的閱兵式,主秧苗不斷分櫱出更多新側芽,叢狀成長在日與夜的輪轉中。兩週前還零零落落的細秧,如今已是堅挺的稻稈叢,整個農鄉鋪上翠綠的絨毛地氈,綿延數十公頃。
那一天,我穿行經過農園,看見一群小白鷺鷥家族,不知道從哪裡的遠方飛過來,越過廣闊農田,停駐在其中一小處田畦當中。這一處水田,連接純園平地造林區,與蓊鬱森森的林木相互依伴,有別於周遭大面積慣行農田,是由「溪州尚水農產公司」的農民,以友善耕作農法,所種出來的「尚水田」。
然而,炙熱已經是世代的瘟疫了,高溫燃燒著整片田野,日照下的水田,蒸騰起薄薄的水霧,連耐勞累的勤奮農人,也不得不停下趕時趕陣的工作,找一處蔭涼角落歇歇。
這樣的夏天,我開車穿行過產業道路,坐在冷氣清涼的車廂裡,隔著貼有隔熱紙的車窗,視線望出去,千百年來一樣徐徐的南風,依舊吹拂過綠色的農園,稻秧像湖水,泛開一層層湧動的漣漪。白鷺鷥們一身潔白羽衣,苗條輕靈的身姿,點綴在整大片翠綠的青田上。但是,不能開窗,不能開窗。一開窗,那份浪漫優雅,那份閒逸自在,就消逝在酷熱與污濁中,原來那些美好,都只是純視覺的想像,原來姿態輕靈的白鳥,也和我們一樣,正在忍受炙熱的煎熬啊!
南風並沒有帶來令人舒適的親切感。氣溫越炙熱,病蟲害越猖獗,數百公頃慣行農法耕種的農田,為了抑制不停增生的病蟲害,鋪天蓋地的噴灑上化學藥劑,農藥的霧雰慢慢蒸散,隨著風向飄移,陣陣刺鼻臭味,連久居農鄉的人都適應不良,不得不掩鼻屏氣閃躲,而矯健的白鷺鷥卻蒞臨了。
水田、耕牛、白鷺鷥相依相隨的畫面,原本是台灣農鄉的具象圖騰,但是近些年來,為了越來越艱難的覓食需求,白鷺鷥們尋尋覓覓,辛苦入出危境,到處找尋任何清淨地。能見到如此生動的畫面,即使像我這種長年居住農鄉的人,也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恐慌已經是這個世代所有生存者的共同焦躁。頭上如烘爐般的豔陽,腳下燒燙的田水,物種正在逐漸消蝕中。慣行耕作法,讓自然田園原本具有的多樣生機,日漸貧瘠。大面積單一化種植的結果,使得生物的生存競爭相互衝突,威脅著白鷺鷥們汲汲覓食的本能需求,逼著牠們從落腳的海邊土崙,飛越一處又一處冷硬的水泥城鎮,來到這個同樣是危機四伏的農鄉。
大太陽底下,牠們機警的東張西望,為了驅趕周遭可能的驚擾,發出粗啞「啊─啊─啊」的叫聲,偶爾把雪白的翅膀展開,撐成遮蔭的大傘,隔絕天頂直射的太陽光,減少田水粼粼波光的反射,才能直視水下昆蟲、貝類的蹤跡,快速地發動敏銳攻擊。這兒若是食物足,環境好,也許牠們會願意留下來,就地築巢穴,定居、繁衍,成為群落。
但是,蓬勃發展中的化學工業,轉動了整個世界演化的方向;農業,同樣搭著化學藥物的順風車前進。可耕地非常有限的台灣,每一單位面積土地,所承受的化學藥劑量,幾乎居世界之冠,也就是說:台灣眾生,平均分享的化學劑量,也是世界之冠。
農民倚賴化學藥物來「撲滅」蟲害、「催促」作物速速成長,「抑制」草族生命,「提高」糧食生產量,滿足消費者品質的挑剔時,有更多量的藥物,由病蟲害以外的非目標生物來承受。而得來容易的糧食,讓人們忘記食物的珍貴,被任意浪費。這樣無止無盡的循環,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稱之為「慣行農法」。
何謂「慣行」?真正的「慣行」,不是千百年來,父祖輩們所一貫採用的自然農法嗎?
縈繞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曾經活潑生動的農鄉生態,田溝裡,魚蝦,泥鰍蠕蠕游動,放學後的小孩,拿了畚箕往水草處一插撈起,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總能為自家的晚餐增添一些鮮美。唅水忍過寒冬,在春夏生生不息大量繁殖的田螺,都是從前農家人餐桌上經常性的好滋味。那時的父祖輩們,不都是以敬天惜地,不敢強求的方法在耕作嗎?這才是「慣行」吧。
夾雜在大面積化學農園當中,溪州農鄉有少少部分的農民,開始以一種追溯原生環境的信念,組成「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公司」。這些年來,「尚水農民」堅持實施友善耕作法,絕不施放化肥、農藥、除草劑,要生產乾淨無污染的糧食,要建構一處「尚水」好農田,要創建一處安全生活的好農鄉。儘管這些面積少少的乾淨田,依然被包夾在周遭大面積的「慣行農田」之間。然而,有一些奇蹟正在悄悄發生。
根據台灣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如今稱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調查人員,長期在尚水田畦追蹤調查,他們以垂釣及蝦籠採集法進行取樣記錄,結果發現,原本台灣河川,許久未見蹤跡的原生特有種青鱂魚、白魚,居然漸漸回來了;而台灣田野已經囂張很久的外來種,諸如福壽螺、吳郭魚等,數量比例反而漸漸降低。這裡土地隱微之處,正在進行一場艱辛的生態奮鬥,原生魚類努力繁衍,正在抑制橫行當中的外來種,新一波更優質的生態平衡點,正在形成。而這樣令人振奮的好訊息,感官駑鈍的人類,是難以察覺的。
遠方山崙,辛苦飛越濁濁紅塵,來到濁水溪農園的白鳥,從空中俯瞰,牠們敏銳的視覺,穿透輻射光影,直視色澤深淺不一的田畦,迴避開大面積濁氣逼人的慣行農田,盤旋尋覓,把高蹺的長腳,輕巧地落在尚水農民的乾淨田。牠們尖細的嘴喙,顯然辨識得出清與濁的差異,感受到這一處田畦,露水的清爽。
處境艱困的白鷺鷥和處境艱困的尚水農民,似乎有著相同的命運。當大部分人類的感官,長期習慣於紛亂刺激,污濁穢氣的浸溋,而如此駑鈍不明時,這些飛掠而來的白鳥,比我們更能感受這片好田默默散發出來,接納萬物生機的溫暖善意。
接下來的每一天,我特意經過去探視。「哇,還在,還在。」小白鷺不只逗留、棲息,似乎打算在水田旁的平地造林區定居下來了。白鳥的蒞臨,是一種指標,一種生機回返的徵兆。這些小白鷺鷥,彷彿讀懂了上帝所傳達的神諭,有如宣告好消息的先知一般,來到尚水農田,預告了某些美好的生命活力正在甦醒。
田野正在忙
今年的最後一波冷鋒過境之後,寒氣逐漸減弱,新的一天來臨。
屋簷下的雀鳥吱吱喳喳,春天正在屋外,溫暖的被窩頓時失去魅力。雖然我已經從職場退休,沒有被迫起床的壓力,但是春天讓我無法賴床,起個透早,走到田野去。
田野的生命力,從野草的頑固可以窺知;兩三天的細雨,把大地催醒,蟄伏了一整個冬天的草種籽,已經耐不住性子搶著發芽,趁農人還來不及剷除之前,它們執意把整個農園占領。
農人為了生產作物,對侵犯作物生存空間的野草,視如仇敵,長年與之奮鬥不懈。而像我這樣不需要靠農事生產,就能過活的人,反倒憐惜這一野綿綿密密的翠綠,總覺得每一種草類都有它獨特的珍貴處。土地這麼寬闊,何不留下些許空間,放任它們恣情撒野?但是農民在匱乏中求生產,對每一寸地利的要求,都錙銖必較。
「鄉野」,對一個賞玩的閒人,確實是一幅自然消長的美麗圖騰,但是在農人的眼裡,農田,是經濟效益的源頭,講究利潤的時代,每一項投資,都要先考量報酬,更何況傾注了畢生汗水辛勞,戮力維護的農作事業呢!
若提及「投資報酬率」,哪一種事業比得上「種作」?一粒小小的稻種,埋入土地裡,長大以後成串、成串的結穗,至少數百粒;一顆玉米籽,抽長成高高的植株,莖上萌發二、三枝飽滿的果穗,每一穗也是數百粒玉米籽。一個果核,茂密為巨大的果樹,結實纍纍,一年又一年……。哇!這等豐厚的回收,豈不像《聖經》所記載,耶穌讓手上的五餅二魚,餵飽了數千人一般?
如果以種子換果的比率來計算,種作的投資報酬率,的確數百、數千倍,更何況催促作物成長的陽光和雨水,都是大自然「免成本」提供的,世間有如此「一本萬利」的投資嗎?田野如此豐厚,就像魔術師手中的魔袋一樣,源源不絕。但是若將它們換成人世貨幣的價值,作物播種與收成的回饋,就顯得不成比例了,土地再強韌的生命力,未必能創造豐厚的利潤。這就是我的鄉親們,為何只為了向土地掙飯吃,必須揮汗、勞累一輩子。
*
「黑仔」在太陽未出來之前,就已經駕駛他的耕耘機,犁鬆了兩分田地。耕耘機身軀龐大,在田裡以U字形靈巧地迴繞起來。土地上新冒出來的野草嫩芽,躲不過犁耙的耕耘,還來不及茁長,就被翻攪埋進泥淖底下了,再蠻勁的野草,也有暫時退讓的時候。
「黑仔」是道道地地的農民。土裡生、土裡長,與泥土為伍超過半個世紀以上。
超過半世紀,世界像起落的浪潮,時而傾斜下墜、時而翻揚隆起。「黑仔」當然也有他個人的「發展史」。年輕時候,他「呵……呵……」趕牛駛牛犁,替有田地的人家犁田賺工資,積下一點工錢,加上賣牛得來的收益,黑仔買了一部「鐵羊仔」;順應政府鼓吹農業機械化政策,鐵羊取代了牛犁。十數年來黑仔兩手扶著好像「羊角」一樣的手把,推動噗噗響的「鐵羊」,繼續替人犁田溝,終於有錢買下這部大型的耕耘機了。
有了耕耘機,黑仔高高坐在駕駛座上,神態莊嚴,像極了電腦桌前過關斬將的電動高手,他腳踩踏板,兩手搖動控制桿,忽前忽後,堅硬的土地,就被他一一翻攪擺平了。
有了耕耘機,那一雙赤腳終於可以遠離長年的泥濘,大熱天時,耕耘機的駕駛艙內還可以開冷氣,黑仔身分赫然提高了一大級。(雖然為了省柴油,他寧願只開窗吹吹風。)
並不是所有勤勞工作的農民,都能像黑仔一樣,「獨資」買下大型的耕耘機具;村裡面多少替人推土、做工的壯年工人,他們所操作的機器,大多是租來的。
即使跟不上時代潮流的落後農村,也有所謂的勞、資階級。「在這種年頭,『引得到』(被任用)工作,就要偷笑了。」這是多數勞工的心聲。無產勞工每次「引到」工作機會,都要向村裡有資產的老闆租工具,幫工完成之後,領得的工資,要先扣掉工具機的「租金」、「保養費」,剩下才是實得的。而黑仔獨資擁有耕耘機,是將近一甲子獻身農耕生活、勤儉捻積所得的回報,也算是個有「成就」的農民吧。
我從產業道路散步經過時,耕耘機轟轟轟的聲響已經停歇。黑仔正彎著腰,把夾纏在犁耙彎爪上的雜草清除掉,準備收工。他天生粗壯的體型,如今看起來有些微佝僂,至於他確實的年歲到底多少,我並不確切知道,顯然長年農事粗活,更容易催人容貌蒼老。
相對於一輩子生老於農村,以耕作為畢生事業的的黑仔,阿福則是從都市回流的年輕人。
城市迅速膨脹的繁華,曾經是遠處閃爍的星光,相對於沉沉默默的農園,吸引了不少農村少年郎蜂擁趕赴。
當城市的繁華,有一陣子像泡沫蒸發開之後,阿福因為適應不良只好回鄉。農鄉的土地,寬厚地包容了失落的遊子。阿福去年入冬種了一分地豌豆。纖細的豌豆植栽,倚著交叉的竹片攀爬,節氣已經進入「豆仔期尾」的二月,竹支架上仍然掛著稀稀落落的豆仔花,潔白的豆花沾著濕濕的露水。阿福透早就來摘豌豆,年輕的身影,在兩行植栽之間晃動。
今年,其實和往年一樣,菜價低賤,細小的豌豆,靠手工採摘,摘不夠工錢。菜「俗」到菜農都懶得賣,乾脆犁掉來肥田。但是阿福還是耐著性子摘了一大袋和著露水的青豌豆;雖然賣不到好價錢,自己吃兼分送鄉鄰也很好。
農鄉的女人最耐操。粗工細活都俐落的秋美,看不出她已經是三個孫子的阿媽。她煮好早餐,兒子、媳婦到工廠上工之後,她騎機車送孫子上學,然後老機車噗噗噗……,又趕去田裡巡田水、堵坑洞,因為新插的稻秧和嬌嫩的兒孫一樣,每天不能不關照。
確定秧田裡的水位適當之後,秋美的摩托車又噗噗撲來到芭樂園。「水晶芭」包裹在塑膠材質的白網袋中,透著翠綠。秋美摘了一大籃,綑綁在機車後座,準備送往市場交貨,看見我走過,就裝了一小袋給我。
「阿助」是鎮上農會的員工,比起真正的農民,算是「穿皮鞋階級」的人,他利用業外時間,經營了將近五分地的柚子園,透早,未上班之前,他先來到柚子園,修剪多餘的枝枒。剛剛吐蕊的柚子花,在清晨的霧氛中,香氣特別濃烈。聞到春天的花香,才想起去年秋天「阿助」送給我的那顆大白柚,放到年後,皮已經乾乾皺皺了,還不曾「殺」來吃。
家鄉的田野,仰賴田野生活的農民,人人都忙碌。流水嘩嘩嘩……從圳頭出發,大圳連到小圳,小圳接田溝,水流搖動著水草、撞擊著田埂,滴滴浸入泥土的吮吸中……。
小鳥也沒有閒著,為了覓食跳躍嘰喳。豐腴的田野,讓每一隻鳥的嗉囊鼓鼓,還吃個不停。就像人始終悟不透「人為財死」一樣,鳥兒也不懂「鳥為食亡」的古老名訓,常常因為吃得太撐而肚腹朝天,臥倒在果樹下。
除了春風和老太陽,始終走著它們千萬年來持續和緩的老步調,家鄉的田野,所有仰賴田野生活的農民,都忙碌起來了。整個農園都在忙,而我,卻閒閒在散步,只為了走路而走路。
一路上遇到的鄉親都很熱情,他們知道,像我這種「離土」階級,特別珍惜新鮮的田園蔬果,紛紛慷慨相贈。一下子有人給我一袋新摘的芭樂,一下又是一把蔬菜、一包豌豆,或幾支甜玉米,通通攏到我手上。
在我頻頻感謝的同時,他們還說著:
「啊!俗得很,不值錢啦!」
自從我們回農鄉居住,不必花錢買菜,從來都有吃不完的蔬菜水果。一直綿延到濁水溪河床,長年精耕細作的田園,一壟又一壟,隨四時的節氣,反覆生產多樣的農作物。從前的農園,用來填飽我們的肚腹,如今,許多農地轉種園藝花卉。因此,到了年節時候,我家的廳堂又插上鄉親贈送的花。豐美的農園,讓無所事事的我,終日流連又流連。
騎著機車「噗噗」來去的鄉親,看見我走在產業道路上,都好意問候:
「怎麼沒開車,用走的?」
面對忙忙碌碌的鄉親,我真的不好意思說:「我只是為了愛走路而走路。」
所以,手上故意提了一個竹籃,回答說:「我要到田裡摘野菜。」也算是一個「忙碌」的理由吧。
白鷺鷥會知道
六月的稻穗飽滿低垂,大地寬闊躺臥,如姿態豐腴的姑娘,披散著成熟的金髮。割稻機,刷、刷、刷⋯⋯。是一部高效率的理髮刀快速滑過,古銅色的肌膚立即坦露無遺,另一番清爽氣象。
太陽的步履疾行匆匆,節氣是無法耽擱的行者,大暑才歇,立秋接踵而來,農人才剛剛把割稻機清理乾淨收倉,耕耘機立刻投入泥漿中上場。
在水田、旱地、湖泊、沼澤、溪澗、海邊,經常都能夠遇見的小白鷺,似乎很熟悉農耕的作息韻律,只要農田的耕耘機一開動,儘管平常牠們棲息在遙遠海岸那邊的山崙土丘上,也能感受到這邊濁水溪畔水田土地的騷動...
目錄
推薦序
土地的療癒 林靖傑
輯一 白鷺鷥會知道
啊!彩鷸
白鷺鷥會知道
關於鳥事
三條溝仔
輯二 田野正在忙
春風
田野正在忙
休假的田野
福氣冬瓜
年節的香氣
落葉與鳥屎
輯三 種回原生
種回原生
蒼莽中尋細緻
無患子
輯四 甘願勞動
一把鋤頭
甘願勞動
勞動農婦無言歌
識草、養草
田埂的敗戰
啊!垃圾
甘願麻煩
落雨了嗎?
輯五 游移的座標
游移的座標
路過紅木森林
不捨浮田被消逝
行走林道
居之安
純園生活誌
後記 拾碎、拾歲
附錄 發表時間
推薦序
土地的療癒 林靖傑
輯一 白鷺鷥會知道
啊!彩鷸
白鷺鷥會知道
關於鳥事
三條溝仔
輯二 田野正在忙
春風
田野正在忙
休假的田野
福氣冬瓜
年節的香氣
落葉與鳥屎
輯三 種回原生
種回原生
蒼莽中尋細緻
無患子
輯四 甘願勞動
一把鋤頭
甘願勞動
勞動農婦無言歌
識草、養草
田埂的敗戰
啊!垃圾
甘願麻煩
落雨了嗎?
輯五 游移的座標
游移的座標
路過紅木森林
不捨浮田被消逝
行走林道
居之安
純園生活誌
後記 拾碎、拾歲
附錄 發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