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史記》新讀──劉邦原來挺善良
千百年來,讀過《史記》的人都在指責劉邦是流氓、無賴,甚至說他是小人、騙子。其實,說這些話的人,只是看見了劉邦性格和行為中的某些片面,而《史記》中真實的劉邦,需要我們用心去品讀,才會漸漸出現。
當然,司馬遷確實有如下描述:劉邦遊手好閒,不事勞作,好酒色。剛起兵不久,他就要求一個女人為自己洗左腳,另一個女人負責洗右腳。當他走進咸陽的秦王宮時,一看見宮殿的奢華和那麼多妖豔的美女,他就走不動路了……
除此之外,司馬遷還特別描述了劉邦見風使舵的六個細節:
劉邦正大罵韓信,張良和陳平悄悄踩了一下他的腳尖,他立刻心領神會,瞬間就轉怒駡為笑駡,而且當即任命韓信為「齊王」。
項羽的士兵一箭射中他的胸部,他就大聲掩飾:哎呀,龜孫子射中我手指啦!
有人說,項羽不該殺了楚懷王熊心,漢王你可以借題發揮。他立即就披麻戴孝號啕大哭,為懷王喊冤祭奠。
項伯說項羽明天就要打過來啦。他馬上就提出希望兩人結為兒女親家,後來事實證明他這是哄人的鬼話。
剛剛還在罵隨何「要你們這些腐儒有什麼用」,被隨何幾個問題一問,他馬上就改口說:別急嘛,我正在考慮怎麼提拔你呐。
去呂雉家喝喜酒,他明明囊中羞澀,卻大言不慚地說:出賀錢一萬!
危險時刻,他為了自己逃命,硬是從車上把自己的孩子往下丟。
需要韓信和彭越出兵攻打項羽的時候他就承諾:從哪到哪,差不多六七個郡縣就劃給你韓信和彭越啦。然而,項羽一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奪取韓信的兵權。
於是,劉邦在人們心目中就是個小人、騙子、不守信用的流氓。
其實不然。司馬遷筆下同時也記載了劉邦的另一面:善良、大度、仁慈,虛懷若谷,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尤其能夠接受那些批評自己的意見。
人性學認為,一個正常的人,他在表現骨幹性格的同時,還會黏附有性格中的枝蔓,比如人的左右為難狀態。可以說,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成不變。人的性格不僅會表現出兩面性、還會有多面性。時常有矛盾和困惑的人,才是真實的人。劉邦也是有多重性格的男人,讓我們用事實說話:
劉邦有海納百川的傾聽力
《酈生陸賈傳》記載說,陸賈時常在劉邦面前講《詩經》、《尚書》等儒家學說。有一次,陸賈又在侃說經典,劉邦聽了很討厭,罵他道:「你老子我的天下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你說這些之乎者也頂個屁用。」
陸賈反駁他:「你在馬背上得到天下,難道你能夠在馬背上治理天下嗎?商湯周武都是武力得到天下之後,順應形勢以文治守成。秦始皇如果以仁義治理天下,你還有機會得到天下嗎?」
劉邦聽了之後,半天沒有說話,但是已經面有愧色。他自我糾正說:「那麼就請你總結一下,為什麼秦朝會失去天下,我們為什麼會得到天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及其經驗教訓在哪裡?」
於是,這就有了陸賈的《新語》。
項羽死後不久,劉邦就在酒宴上貶低隨何說:像你這樣迂腐保守、不合時宜的讀書人,治理天下就不能任用你們。
隨何立即反駁說:你當時需要我去說服英布投誠的時候,只給我二十人,可是我辦成了五千兵馬也辦不成的大事呀。
劉邦被隨何當面說了一通之後,馬上改正說:我正在考慮你的功勞,別急嘛!於是他很快任命隨何做了護軍中尉。
酈食其跑來拜見劉邦的時候,劉邦正在享受被兩個美女洗腳捏腿的快活。但是酈食其一進門就毫不客氣地批評他:我看你不像是肩負反秦重任的樣子……老酈的話還沒有說完,劉邦立即站起身來,打發兩個美女:快走吧,快走吧,我有大事要辦。於是便開始認真接待酈生。
劉邦在討伐英布的戰鬥中受了傷,一度病情很重,情緒低落,討厭見人,於是下令群臣一律不准走進內宮,連周勃、灌嬰等重臣也不敢去見皇帝的面。這樣過了十幾天,文武大臣焦急起來,於是樊噲率領各位大臣逕自推開門闖了進去。樊噲哭著對劉邦說:當初我們跟隨陛下打江山的時候,您是何等勇武!沒有想到你今天竟然如此頹廢,你難道忘了趙高操縱秦朝的教訓嗎?劉邦於是笑著爬起身來接見了諸位大臣,以實際行動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婁敬最初給劉邦提建議的時候,只是一個擁有三百戶爵祿的地方小吏。他率領一些民夫去戍守隴西邊塞,路過洛陽的時候聽說皇上正好在這裡,就卸下馬車前邊的橫欄杆,穿著自己的破舊羊皮襖子去見劉邦。更為可笑的是,婁敬也就是一個普通官員,但是他竟然讓一位將軍去向皇帝通報,說想和皇帝見面談談國家大事。他的朋友說:給你換件新衣服再進去見皇帝好嗎?婁敬說:不需要,我穿什麼衣服來就穿什麼衣服去見他。後來劉邦不僅認真接待他,而且還請他吃飯。
這件事說明劉邦看人處事不勢利,不膚淺。他沒有鄙視婁敬衣衫破舊,也沒有在意婁敬地位低下。就是這個貌不驚人的婁敬,建議劉邦不要久留洛陽,應定都咸陽。司馬遷評價婁敬的這個建議是:奠定了四百年漢家江山。
新城董公等一群人遠遠看見劉邦來了,就攔在道路中央,要求和劉邦說個事。劉邦雖然不知道這些老百姓要幹什麼,但還是立即停下車子走了下來,認真傾聽他們說話。原來,這些人聽說楚懷王熊心被項羽殺害了,就跑來建議漢王劉邦趕快利用這件事作為理由,去聯合諸侯軍共同討伐項羽。劉邦聽取並且採納了這個意見,很快就拿下了彭城。
劉邦有慈悲為懷的仁愛心
有一天,劉邦在與兩位美女聊天時,聽說她們曾與自己的一個姓薄的妃子有約,但現在她們卻背棄了原先的約定。劉邦對那個被冷落的薄姬頓生憐憫之情,於是就丟下身邊兩個美女,去會見了薄姬。這個晚上,薄姬受到臨幸。
得知彭越有造反的念頭,劉邦並沒殺他,而是流放他去蜀地,給他以自由。劉邦的意思就是:不殺你了。你走吧,走得遠遠的。
蒯通當年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為王。劉邦知道了這個情況之後,把蒯通找來要殺他。但是,聽了蒯通一席話──其實,老蒯那不過是幾句忽悠人的繞口令──之後,劉邦卻覺得他說的有些道理,而且當場就下令:放了他吧。
魏豹背叛劉邦,自立為王而且暗中投靠項羽。但劉邦俘虜他之後,並沒有殺他,仍然讓他做將軍,給他高級幹部的待遇。後來,倒是劉邦兩個部下不滿劉邦的過分寬容,私下殺了魏豹。
呂后經常責怪劉邦心慈手軟,於是就背著他把韓信、彭越一一給殺了。就說呂后殺韓信這件事吧,對於鞏固漢王朝政權來說確實是必要的,但劉邦回到京城聽說韓信被殺之後還是有些於心不忍,司馬遷為此描述: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
對韓信被殺劉邦不僅表現出很可惜、很憐憫,還關心他臨終有沒有什麼交代和要求?
劉邦沒想到韓信的臨終遺言竟然是後悔當初沒有聽信蒯通的話。原來,韓信臨死前說:早知今日,我當時就該反叛漢王。
然而,這個教唆犯蒯通被抓來之後,只說了三句話,就被劉邦釋放了。
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提出殺了他是上策。因為他畢竟是秦王,留下他就有可能發生變故。但是劉邦卻說:人家已經投降了,殺了不好。
寬以待人是劉邦一貫作風。後來,項羽死了,漢王親自為他舉行隆重葬禮。對劉邦的寬容大度,司馬遷給予特別稱讚:「諸項王枝屬,漢王皆不誅。」
欒布向劉邦解釋他為什麼來祭祀彭越,其實就是當面批評劉邦製造了一次冤假錯案。可是劉邦不僅放了他,還給他封了官。
對蒯通,放了。對韓信,算了。對彭越,你走吧,走的越遠越好。對季布、欒布,更是既往不咎。周昌,當面罵他是桀紂之主。他反而笑了起來。就是一向瞧不起劉邦的雍齒,劉邦也沒有記恨他們,甚至從來沒有難為過他們,而且最終都給予他們高官厚祿。
劉邦的人格魅力,使酈食其、周苛、王陵母親等人自願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張耳、英布、周殷、韓信、陳平等人曾經猶豫不決,但最終也都選擇了劉邦,背棄了項羽。
張良、陸賈、隨何、叔孫通等一大批文化人,也是跟隨劉邦之後,就忠貞不二、再也不願離開了。
其實趙高決定投靠義軍時,也是選擇劉邦作為談判物件的。可惜劉邦身邊的人多疑了,因而趙高是有遺憾的──反秦功臣而且應該是重要功臣,非但沒有得到尺寸封地,反而被後世唾駡了兩千多年。
司馬遷給我們講了許多劉邦的故事,使一些讀書人在隨意式思維中產生出許多關於劉邦的負面印象。其實,有些故事司馬遷也可能是聽聞人們怎麼說他就怎麼寫,只是寫出人們眼見的一面。
比如劉邦從車子上推下自己孩子這件事,兩千年來大家都在指責劉邦:危險時刻連自己骨肉都能夠拋棄──可見他是多麼自私無情。
其實,大家是犯了先入為主的誤區:只用眼,不用心。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反向思考,也許劉邦推下孩子正是希望孩子趕快脫離危險。他可以囑咐孩子:自己去逃命吧,只要你別說是劉邦的兒子,就沒有人會殺你。後面追兵正急,他或許擔心自己被楚軍抓住之後,孩子也自然就一塊被殺。
我個人傾向於相信這種推理,道理很簡單:這兵荒馬亂的,一兩個孩子在路邊乞討流浪,是多麼正常的現象呀,楚軍目標是追捕劉邦,他們應該不會去留意流浪乞討的孩子。在這件事上,劉邦可能一直背負了無法說清楚的冤枉。
劉邦危險時刻從車子上推下孩子是事實,滕公救起孩子也是事實。事後,滕公作為笑話講出來給大夥兒聽聽也很自然。就是劉邦本人聽到了這段往事也不便否認,也許只是附和著一笑了之。可惜從來少有人深究當時他為什麼要扔下孩子,以致這個黑鍋他一直背負了兩千年。
好在太史公畢竟又用大量事實告訴我們,劉邦的凝聚力來自他的人格魅力,因為他出身於一個勤勞的農民家庭,他性格的核心元素依然是善良。
我驀然想起劉邦死後那驚人的一幕:在漢王朝劉氏皇族與呂氏勢力生死較量的關鍵時刻,老謀深算的太尉周勃大步流星走進北軍軍營,面對嚴陣以待的士兵,他突然發出一道奇怪的命令:
「將士們,大家聽好:支持姓劉的袒左膊,支持姓呂的袒右膊!」
結果令人震撼,軍隊全部袒露出左膊。
想一想吧,呂氏是多麼失敗。而漢王朝在生死攸關時刻,能夠如此得民心,其根源不正是開國皇帝劉邦寬厚而善良的人格魅力嗎?
隨和、寬容、大度,愛江山尤愛美人,這才是劉邦。真實的劉邦是大胸懷、大韜略、大智慧。漢王朝四百年江山給中華民族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奠定了漢族、漢字、漢語言文學等民族歷史基礎,我認為這與劉邦始所具有的寬容厚道的品行是分不開的。
劉邦的人生應該說是輝煌的。然而,他在書寫完自己的輝煌歷史、正要畫上人生句號──那個奇怪圓圈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恰恰與兩千年後魯迅筆下的阿Q奇妙般相似。兩個人死因都是自欺欺人,死前狀態都是精神麻木,結局卻是同樣的悲哀。
劉邦之死讓人唏噓
劉邦晚年患疾病是因為在攻打英布戰鬥中被流箭所傷。因為箭頭有毒,所以傷口感染。醫生認為可以治好,但是,劉邦忌諱由這個醫生嘴裡說出的「可以治好」四個字。
一個狗屁醫生你算老幾?你說能夠治好我,就能治好我?──好像我的命運就掌握在你手裡似的,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真龍天子!是受命於天的皇帝!我的命運自有天註定。你一個凡夫俗子有資格說這個話嗎?你就是扁鵲又怎麼樣?你竟然敢說我的病你「能夠治好」,這豈不是說我的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裡?
就這樣,他把這個醫生臭駡了一通。
當然,劉邦畢竟本性善良,他罵完醫生之後又自覺過分,帶著些許歉意說:給他五十斤金子,叫他滾蛋。
劉邦最後因為拒絕醫生治療,傷口感染,不治而死。
司馬遷從側面暗示了劉邦病情惡化時的痛苦情緒:在病重的一段時間裡,他宣布不願見任何人,不准任何人走進他的臥室──不僅是文武大臣,也包括他心愛的戚姬。我們可以想像出他當時的痛苦狀況──他是要面子,不願被人看見自己的狼狽慘狀啊。
劉邦就這樣熬了半個月時間,相當於一個大國的首腦機關停止運轉了兩個星期。
這時候文武大臣們急了。最後,大家商量好,推舉劉邦的連襟樊噲帶頭闖了進去。
於是,大家看見了皇帝的頹廢疲憊一幕:陪伴在劉邦身邊的唯有一個太監。此刻,他頭枕著這個太監在吟唱─其實有可能是在疼痛地呻吟啊。
一個人的情面,也就是尋常人們所說的面子,對於中國人來說究竟有多麼重要呢?假如一邊是面子,一邊是生命,你會怎樣去選擇呢?漢高祖劉邦就是為了顧全面子而放棄了生命。可見面子,對於一個人來說,有時候比生命重要啊。
當然,劉邦的面子也是被眾人寵起來的。大家都說他是真龍天子,叫的時間久了,他自己也就忘了自己是誰,忘記了自己的小名是劉三。這時候,他已經失去了「平凡人」這個根本意識,甚至認為他已不再是過去的平民劉三,而是真龍天子,以致他傷口感染發炎了也不願接受凡人醫生治療。直至臨死前,他可能還在迷信:天帝一定會派個神仙來給他治病。他沒有想到上帝因為忙碌,把他生病的事情給忘記了,說起來這真是劉邦人生中的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