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來援助行動不停歇
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印度加爾各答市(Kolkata)是個衝突感十足的城市,作為印度前三大經濟都會區之一,這裡觀光飯店、各類商店林立,但絢爛鬧熱的都市一角,卻也赤裸裸投射出印度嚴重的貧富落差真相。由德雷莎修女創辦舉世聞名的垂死之家,便座落在此。
每一年,全球各地的志工,一波波地來到垂死之家服務,來自臺灣的輔仁大學服務學習團隊也穿梭其中,帶著關懷之心,飛越四千三百公里前來。
小標:從專業出發提供服務
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兼護理學系助理教授卓妙如,從二○一○年起就開始參加輔大印度服務學習志工團,多次前往加爾各答垂死之家(Nirmal Hriday)服務,這裡接納許多「窮人中的窮人」,讓他們的最後人生能被有尊嚴地對待。
回想這十年的服務經驗,許多畫面存在卓妙如腦海裡,揮也揮不掉。
第一次前往垂死之家時,卓妙如為一位乳癌的婆婆換藥,她慢慢地打開婆婆胸口的紗布,「我看到婆婆胸部的蕈狀傷口不斷流著血」卓妙如回憶,那時正值7月酷暑天,她已分不清臉上是淚水還是汗水,只能壓抑下情緒,趕緊為婆婆換藥。
換好藥後,卓妙如抬起頭,婆婆竟給了她溫暖的微笑,當時協助卓妙如換藥的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護理學系大三學生,她勇氣十足,過程中毫無畏懼與退縮,還不斷捧著婆婆的臉告訴她:「I love you」。
那一刻,卓妙如體會到「那是充滿愛的療癒作用,因為愛所以知道他人的需要。」卓妙如也分享了一位輔大哲學系學生的經驗,當時這位男學生正在協助男住民自己用右手進食,突然看見住民的左手有黃色的液體,他立刻放下手上的餐盤,帶住民到浴室伸手幫他清理排泄物。
坐在輔大校園裡,卓妙如娓娓道出這一個個畫面,有些都已經過了十年,如今說來都還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
小標:關懷之心不分對象
到印度加爾各答仁愛修會的機構服務,除了垂死之家,還包括兒童之家(Shi Shu Bhavan)、女精神病患之家(Shanti Dan)、老人慢性病中心(Prem Dan)、青少年啟智中心(Nabon Jibon);此外,輔大織品服裝學系學生持續為垂死之家老人製作「跨海愛衣」的計畫。輔大師生也會到加爾各答的塔壩華人社區、培梅中學、Stars育幼院、Durbar性工作者兒童村,協助華人子弟、印度孩子學習新事物,包括中文繪本生命故事、科學勞作製作、電腦打字教學、球類運動, 每次服務學習團隊要離開印度時,雙方都會依依不捨,在服務過程中因為人與人的情感連結,會發現「施與受」並非單向進行。
某天服務團結束工作要回住宿教堂休息時,碰到了大豪雨,大量雨水造成教堂周邊路面大淹水,卓妙如與學生正在躊躇要不要涉水而過時,在路旁搭帳棚而居的印度爸爸二話不說,立刻拿了塊木板,直接走進水裡為他們搭了一座通往教堂的木橋。
這座橋瞬間溫暖了輔大服務學習團隊的心,「我們以為自己都在給予,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給予者,我們也會成為受惠者」卓妙如回到教堂後,也利用晚上的反思時間跟學生分享她的體會。
每天晚上,輔大服務學習團隊成員都會坐下來談談彼此當天的服務內容、心情感受,若發現學生有任何情緒波動、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團隊夥伴們都會立刻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讓接軌國際的海外服務能持續發揮價值。
十三年不間斷的關懷
到印度垂死之家進行志工服務,是輔大服務學習中心「海外服務學習聯盟」的一環,除了印度,每一年輔大師生也走進蒙古烏蘭巴托、緬甸臘戌深耕於當地的社區服務。「海外服務學習聯盟」由學生自主籌畫各個團隊的服務方案,藉由服務需求評估、行程規劃的過程中,體認到賦權增能及夥伴關係的重要性,師生彼此激勵並承諾主動負責,表現出平等、信任與合作的關係,以及對生命的尊重。
懷抱著關懷全球精神,輔大從二○○六年成立服務學習中心以來,除了二○二○年因全球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暫停出團之外,十三年來,輔大服務學習團隊年年飛越幾千公里到不同國家執行志工服務。
從二○一六到從二○一九年,每年平均近一百九十位師生參與海外服務學習團,對這些師生而言,這是一份使命與責任,學生們都必須先接受為期約半年的訓練,理解服務真諦、志工倫理,以及自我覺察與探索個人能夠發揮的潛能。
卓妙如解釋,輔大服務學習中心的主張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輔大師生不僅可從服務別人的過程中學到經驗,還可發掘自身需再精進的不足,可藉此學習該如何服務才能真正幫助到人們。
輔大推動海外服務也是「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的展現,因為師生將臺灣在地的醫療或教育專業,帶到了國際服務現場。同時,服務學習團到了國外,合作對象來自全球,具備不同專業、技能、胸懷的國際志工,彼此交流如何服務陷入困境的人們,雙方都會有新學習。
最終,這些學習與體會都將反饋到臺灣在地,卓妙如直言:「師生擔任海外志工為服務他人的需要,就會發現原來自己過去所學很有限,還會更努力學習。」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輔大服務學習團將邁開更大腳步走向世界各角落,讓更多人遇見陽光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