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永不放棄的堅持
1995年1月,當時25歲的作者拉胥梅耶突然接到警方通知,已經和母親離婚多年的失聯父親,因為心臟病發,孤獨病逝於一間老舊殘破的公寓裡。
拉胥梅耶的父親在1978年帶著他和母親一同來到紐約大都會,但是在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的父親,卻因為罹患精神分裂症,使這個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庭在短短數年間整個崩盤瓦解。父母離婚,父親頻頻進出精神病院,後來甚至還逃離醫院,與家人斷絕連繫,長達十多年獨自在街頭流浪,成為披頭散髮、衣衫襤褸,行人見之紛紛走避的遊民。
父親過世後,拉胥梅耶揹起行囊,決心踏上探索父親內心顛狂風暴歷程之旅。他握著僅有的幾封父親寄給他的短箋,循著有限的線索,穿梭父親曾經待過的城市鄉鎮,尋訪那些曾經與父親接觸交談過的人。漸漸的,那個在他成長過程中一直充滿疑惑、模糊不清的父親內心世界,逐一拼湊成形。於是,他將父親這段脫軌的人生撰寫成《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大塊出版)一書,把父親一生對於了解愛、美善與正義等永恆真理的渴望,以及父親對自己陷於絕望與恐懼的掙扎心情記錄下來,他希望透過書寫完成自己對失落父愛的救贖,也藉由真實揭露精神病患與遊民的內心世界,幫助世人對這些社會邊緣人,有更多的理解與體諒。
拉胥梅耶也懷抱著相同的心情和意念,為小朋友創作了這本《斷嘴鳥》。
這個故事的焦點投射在遊民議題上,不管是小麻雀還是流浪漢,都真實反映出這些在四處漂蕩流離的社會邊緣人的生命景況、心情和感受。然而「遊民」只是議題,故事真正觸及的是每個生命最核心的需求─了解、認同與接納。人們常常害怕「異己」,但其實就像斷嘴鳥和流浪漢一樣,每個人都有殘缺不完美的部分,如果彼此多一分了解和認同,並且憐憫、關懷和接納對方,生命中的殘缺也會因此得以修補。
小麻雀因為斷嘴喪失最重要的覓食能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也一無所有,他們各自經歷了生命的苦難,這些苦難也使他們差點無法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誠如作者在《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書中所寫的一段話:「大多數的我們是以擁有的東西和他人的想法,來判定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沒有那樣的勇氣,能在失去所有的財產、權利、親人和朋友之後,還能站得筆直,宣告自己仍是以前的自己。」(p.204)然而,他們從互相憐憫、接納和照顧的過程中,重新站穩腳步,拾回尊嚴,並且對生命懷抱夢想。
這樣的訊息和意涵,透過安徒生大獎得主羅伯.英潘寫實細膩的筆觸,也清楚明確的彰顯出來。故事中的遊民其實和作者父親在街頭流浪時的模樣頗為神似,羅伯.英潘刻意以流浪漢的手來貫穿畫面,用那雙滿佈風霜的手撿食掉落地上的麵包塊,為斷嘴的小麻雀餵食麵包,並且讓小麻雀站立在手指上。最後那張流浪漢與小麻雀一起蜷縮在公園長椅上的畫面尤其令人動容,流浪漢細心照顧那個殘缺的小生命,自己也得到充滿愛的回應與慰藉。
作者曾經在十七歲生日時,接獲父親寄來的短箋,信中父親用自己頻頻求職遭拒,淪落街頭,卻仍不喪志持續申請重返大學任教的辛苦歷程,諄諄提醒他:「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永遠沒有理由放棄!」(《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p.22)我想,作者創作這本書時,也將父親的這句話融入了故事當中,讓我們從小麻雀身上看見和體會這句話的意義。
畢竟,沒有人知道生命中的苦難何時臨到,又為何會臨到;而且,放棄的理由永遠比堅持下去的理由還要多。但是,只有懷抱希望的堅持,才能有見到生命奇蹟的一天。
這不就是人生最奇妙的地方嗎?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