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堂.當月選書】
放下生育壓力,拿回人生掌控權。
「志願單親故事集」版主最真摯的呼告:
婚姻,不再是成家的唯一途徑;
一個家,可以有很多樣貌。
▍志願單親是一種選擇!
曾經,我以為志願單親是走頭無路的備案,
後來發現,這是對女性最友善、最優質的方案。
◆◆◆
育有兩子、又是一名矽谷科技人,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她,
成長於一個「起手式就是反對」的傳統家庭……
「沒有結婚生子,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
「你的時間都用在錯的地方!」
在父母一次次的否定下,她對一個家的想像,就是盡快結婚、生子,但三十五歲的生育年齡壓力與接連的約會失敗,讓她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請戀愛教練指導、滑約會軟體找伴,積極參與社團聚會……所做的每件事,都以「把自己推銷出去」為目標。
推動「單身生育權」成了我的召喚!
台灣的單身女性即便凍卵,仍需婚後經伴侶同意才能使用,但美國的單身男女可以透過人工生殖或收養的方式成為父母,多數企業也提供生殖津貼,讓員工能將這項福利使用在凍卵、不孕治療、收養與代理孕母等計畫上。
最終,她在企業的補助與志願單親男同事的鼓舞下,提起勇氣進行人工生殖療程,選擇以單身之姿自己生養,正式成為志願單親媽媽。
▍二○二○年,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用捐贈的精子及人工受孕的方式生下女兒;
▍二○二三年,透過美國代理孕母生下兒子,組成一家三口的小家庭。
★本書特色:
◎田知學(急診醫學科醫師)__專文推薦
◎李佳燕(家庭醫師)、阿淇博士(YouTuber)、許秀雯(律師/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創會理事長)、陳凝觀(《年代向錢看》主持人)、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鄒宗翰(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理事)、賴芳玉(律師)__感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Cindy的經歷絕不僅僅是個人選擇的紀錄,更是一次次與傳統觀念對抗的勇氣表現。在面對社會的質疑、輿論的壓力和法律的限制時,她選擇以溫柔卻堅定的方式告訴我們,「志願單親」並非孤單的選擇,而是自我實現的重要一步。──田知學(急診醫學科醫師)
◎市面上第一本談論「志願單親」的書籍。
◎【建立村莊,組織親友團:如果自己發生意外,孩子怎麼辦?】
1規劃育兒支持網,準備各種備案:所謂的「避險」,就是事先找好各種備案,並將養育孩子的村莊做大。
2設立生前信託,為孩子做最好的安排:包括「誰來當小孩的監護人」、「誰來管理我的資產」,以及「誰來幫我決定醫療上的處置」。由不同人擔任這三種角色,才能避開利益衝突產生的爭議。
3告知身世,幫助孩子認識自己:透過繪本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故事,在不欺瞞的狀態下,陪伴他們迎接身為志願單親子女的特別人生。
◎「為什麼讓孩子有不完整的家庭?」、「單身為什麼不收養就好?」、「代理孕母多是經濟弱勢?」六篇直球對決,解答讀者對志願單親、單身生育與代理孕母的疑慮。
作者簡介:
Cindy
矽谷科技人,先後在NVIDIA與Google任職。曾與黃仁勳共事開發第一、第二代超級電腦,為NVIDIA轉型;之後加入Google雲端事業部,為專案管理辦公室一員。
由於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IT)碩士的高學歷,導致在約會市場上吃盡苦頭。和時間賽跑的生育年齡焦慮及傳統的父母給予的婚育期待,更讓她在寧缺勿濫與委曲求全間進退兩難。
好在「志願單親」這條路,讓她重新找到自我價值與自信。
2020年,她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使用捐贈的精子,透過人工生殖生下女兒;2023年,藉由美國代理孕母生下兒子,組成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兩個孩子的出生,都受益於Google對多元成家的專款補助。
志願單親對Cindy而言並非一條容易的路,卻帶來滿滿的收穫。因此,她決定創立粉專寫下自身故事,希望能激勵其他單身男女,同時對「單身生育權」及「代理孕母」的議題,提供科普與釋疑。
.粉絲專頁【志願單親故事集 Single Parent By Choice】
.YouTube【Single Parent By Choice 志願單親故事集】
章節試閱
直球對決:為什麼讓孩子有不完整的家庭?
▶▶「小孩沒有爸爸,怎麼能算完整?」
在選擇志願單親這條路後,常常有人認真地要我同意「一個孩子還是要有爸爸和媽媽才會完整」的觀念。
一開始,我總會很錯愕,因為這個在傳統價值裡理所當然的觀念,是非常傷人的。但說這些話的人,不是可惡、可恨之人,他們誠懇而且用意良善,讓這個討論變得意義重大。
我認為一個孩子需要的,與其說是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那樣表面上的完整家庭,不如說是「完整的愛」。孩子需要整個村莊、整個社區,和整個社會一起來愛他,光有爸爸和媽媽是遠遠不夠的。
只要有能力讓孩子處在被大家愛的環境,就是一個好的家長;反之,如果沒有能力把孩子帶進一個被愛的環境,就算有雙親也處處是缺憾。
在我生命中,幾個我所認識的偉大女性都是單親,有些經濟能力好,有些差一點,但孩子都教養得很好。而我的人生中也有許多貴人,他們不是我的親人,就只是我的村莊裡無條件愛著我的人。
很感恩愛我的村莊人很多,不是只有爸爸和媽媽而已。
▶▶「雙親家庭都忙不過來了,單親一定更弱勢。」
正是因為心中有很多的愛要給孩子,才會即使知道很辛苦,仍要往荊棘路踏去,所以想要承擔的志願單親者,不是更勇敢、也更需要大家支持嗎?
弱勢的定義因人而異,如果只因為單親家長沒有伴侶可以替手,就表示不利於給孩子最好的環境,那麼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不利於孩子的選擇,誰來做最後的仲裁呢?
.沒做過智力測驗的人,是不是不該生孩子?「誰」又能決定一個人夠不夠聰明?
.賺不夠多的家庭想生小孩,是不是一種自私?
.家族的人數比較少,是不是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村莊?
.有遺傳疾病的家庭,是不是該對生小孩感到愧疚?
.意外懷孕而非計畫懷孕的父母,對孩子的到來準備不足,會是好家長嗎?
有些家庭的型態是單親、有些是雙親,還有些孩子是由祖父母或親戚帶大的,家庭的面貌百百種,且型態多元。對我來說,有能力讓孩子處在被大家愛的環境,就是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你只是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而已。」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懂這個邏輯,也為這個人的回答感到惋惜。以過來人的經驗來看,有能力且已經爬到一定高度的人,不需要向外人證明什麼,但卻會為了自己的夢想奮力一搏,這就是我愛孩子的心情。
有人問我,如果找到對的伴侶,但他不想要小孩,你會因為優質的伴侶可遇不可求,轉而配合伴侶的想法嗎?我天生就是一個喜歡小孩的人,在路上看到不認識的人帶著幼童,就會停下來看他們可愛的模樣,並在心裡感恩老天賜給這個世界的美妙生命。對我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伴侶和我一起生養孩子,但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我會選擇孩子,伴侶可以再等等。
對有些人來說,單身生養孩子,是圓夢而非與人競爭,也不是要給異性帶來威脅。「志願單親」這個選項,能開啟更多存在的意義,如果你會因為他人有能力選擇想要的人生而備感威脅,這時該做的,應該是改變自己心理素質的強度,而非責怪別人。
▶▶「如果是被拋棄或另一半不要小孩,那麼單親的合理性就比較高。」
我對這樣的觀念相當無奈。
難道單親的小孩就一定可憐嗎?
其實單親家庭的小孩不一定身處弱勢,如果必須要是一個悲情故事才能被社會接受,這不就代表我們看事件的角度是「由上往下」的嗎?當心中只能接受「同情」的感受,而沒有「為他人感到驕傲」的雅量時,反映出的是階級意識,而非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包容和尊重。
志願單親的家長大多經濟條件穩定、資源充足,也有村莊的支持,是明知單親有多麼的辛苦,仍願意奮力一搏的人,而這些志願單親家庭的孩子,也都是在滿滿的期待和想望中誕生的,沒有悲情的包袱,只有愛的祝福。
孩子的「身世」,從來就不該是單親是否合理的依據。
▶▶「你有問過孩子,他願意出生在單親家庭嗎?」
曾經有一位很溫暖的網友,在粉專分享了她的擔憂:「你有問過你的孩子,他願意出生在單親的家庭嗎?」
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她和手足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因意外去世,由母親獨力扶養他們長大,年幼喪父的打擊,成為手足間一生的遺憾,即便後來自己成為頭髮灰白的那一代,仍放不下那個傷痛的回憶。她不希望其他孩子也經歷他們所經歷的傷痛,才會為志願單親家庭的孩子擔心。
我很謝謝她對孩子權益的關心,一方面為這個版友感到不捨,一方面也希望她寬心,因為志願單親家庭的小孩並沒有失去過任何人,所以也不會有比較前、比較後的落差,反而不會覺得遺憾,因為他們所見到的單親家庭,是一個完整的家庭。
志願單親的歷史很早,在歐美,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人在走這一條路,而他們的孩子也早已長大成人。有研究指出,在志願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都與雙親家庭沒有差別,甚至有些志願單親的孩子,長大後也選擇走上志願單親的路。
這些經驗也加強了我的信念,讓我知道愛的品質,決定一切。
除此之外,針對「單親」來問這個問題,我認為帶了歧視意味,也是一個假議題。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家庭在生小孩之前,會先詢問自己的小孩願不願意出生在他們的家庭。我的父母也從來沒有問過我,願不願意被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家庭。
如果有選擇權,相信每個人都會選擇一個無條件愛自己、珍惜自己的家庭,而不是只有表面上完整的家庭。
▶▶「這對孩子並不公平,他有可能會被霸凌。」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對同志媽媽的小家庭。她們的小孩在上學之前,旁人也是擔心小孩會被同學比較、霸凌,結果沒想到同學聽到他有兩個媽媽,竟羨慕地說:「哇,好好喔,你有兩個媽媽,那你一定聽了很多床邊故事。」
所以,我相信孩子之間一定會有比較,但不一定會是大人想像的那樣。
台灣的確有不少界線觀念模糊的人,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為了避開他人的指指點點,而放棄去過讓我們感到充實、快樂的人生,某方面來說,我們的人生不就被他們所操控了嗎?
霸凌者的理由百百種,無論是身高、體重、膚色、髮型,還是其他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是他們霸凌人的原因。
單親是霸凌中的假議題,畢竟許多在雙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受的傷也沒少過,因此在談論霸凌這個議題時,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在受傷之後如何療傷、癒合,如此一來,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就沒那麼可怕了。
直球對決:為什麼讓孩子有不完整的家庭?
▶▶「小孩沒有爸爸,怎麼能算完整?」
在選擇志願單親這條路後,常常有人認真地要我同意「一個孩子還是要有爸爸和媽媽才會完整」的觀念。
一開始,我總會很錯愕,因為這個在傳統價值裡理所當然的觀念,是非常傷人的。但說這些話的人,不是可惡、可恨之人,他們誠懇而且用意良善,讓這個討論變得意義重大。
我認為一個孩子需要的,與其說是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那樣表面上的完整家庭,不如說是「完整的愛」。孩子需要整個村莊、整個社區,和整個社會一起來愛他,光有爸爸和媽媽是遠遠不夠的。
只要有...
作者序
【推薦序】
迷失在家庭迷思中的重新定位
文◎田知學(急診醫學科醫師)
當代社會中,對於「家庭」的定義,早已超越了傳統的框架與想像。《志願單親》一書,正以極具勇氣與智慧的方式,重新詮釋「成家」的可能性。這本書的作者Cindy,用她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單身女性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如何透過人工生殖和代理孕母,選擇性地建構自己的家庭,開啟了「志願單親」這條極富挑戰卻又充滿希望的道路。
支持單身生育權的必要性
在台灣,單身女性即使選擇凍卵,卻仍受限於「婚後需經伴侶同意才能使用」的法律規範,這無疑讓許多獨立且渴望生育的女性,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機會。Cindy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家不應侷限於傳統的婚姻制度,而是應該尊重每個人對家庭的定義與期待。正如書中提及,在美國,單身男女可以透過人工生殖或收養的方式成為父母,多數企業也提供生殖津貼,讓更多人得以實現育兒夢想。這樣的法規和福利安排,無疑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鑑。
勇氣與突破的象徵
Cindy的經歷絕不僅僅是個人選擇的紀錄,更是一次次與傳統觀念對抗的勇氣表現。在面對社會的質疑、輿論的壓力和法律的限制時,她選擇以溫柔卻堅定的方式,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志願單親」並非孤單的選擇,而是自我實現的重要一步。她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愛與責任,並不在於家庭結構的完整,而在於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與陪伴。
重新定義女性的角色
書中提及,Cindy如何從矽谷的職場菁英,到選擇單身生子,再到組建一個由代理孕母協助的三口之家。這些經歷不僅顛覆了傳統對女性角色的期待,也為當代女性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方式──我們不必在愛情與成家之間二選一,而是可以自主定義自己的道路。
溫暖的啟發與支持
《志願單親》並非一本只關注制度與權利的嚴肅作品,它同時充滿了溫暖的故事和實用的啟發。從如何與親友溝通,到如何管理生育過程中的法律和醫療細節,Cindy無私地分享了她的經驗,幫助每一位對「志願單親」感興趣的人找到方向。她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選擇,也是無數渴望突破傳統的人的縮影與力量來源。
對於未來的期許
這本書最觸動我的,是它的包容與開放態度。Cindy用親身經歷讓我們理解:一個家,不一定要有爸爸或媽媽的標籤,愛的存在形式可以多元,但其價值是無法被削弱的。透過《志願單親》,我們期待未來的社會能更包容多元的家庭型態,也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自主選擇人生的權利。
總結來說,《志願單親》是一本不僅挑戰觀念、打破框架,更能溫暖人心的書。作為一位支持者,我深信,這本書的出版將會成為推動台灣「單身生育權」的重要聲音之一,也會是無數人突破現實限制的靈感來源。我由衷推薦這本書,希望它能為更多人帶來啟發,並讓每一個人看見:成家的方式,原來可以這麼多元且美好。
【後記】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二○二四年的七月底,當我收到寶瓶文化的寫書邀約時,感到十分受寵若驚。
畢竟我的本業與專長是科技業的新產品開發,會開臉書粉專純粹只是想以過來人的角度,業餘地為受誤解的「單身生育」觀念做釋疑,補足台灣對這類資訊的缺口,至於自媒體的經營或是公開對公眾事務的表態,是我不擅長,也不在我人生規劃中的事。
隱私也是一大考量,我不確定書籍的出版,會不會因為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期待,而影響我和家人的生活,這些顧慮都讓我想要打退堂鼓。
後來,在幾個好友的鼓勵之下,我的想法漸漸轉變。如果寫這本書能補足台灣對「志願單親」這個選項的理解落差,讓未來的單身男女不用重複我過去所經歷的生育焦慮,轉而把精力挪去創造更充實的人生,那麼即便我的顧慮為真,我也願意。
就這樣,和寶瓶牽起了這幾個月來,難得的緣分。
●●●
還記得那天中午,第一次跟寶瓶的總編輯朱亞君和編輯祉萱見面討論書稿時,亞君總編帶著疼惜的語氣說:「你寫到媽媽的部分,讀起來滿難過的。」
我停頓了幾秒,一時之間,許多滋味湧了上來,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我的成長過程的確有過許多辛酸,但「難過」並非我想留下的印象。尤其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的內在小孩早已長大,那些利用距離當作敷料蓋住的傷,翻開來查看後,其實都癒合了。寫作成為美好的療癒體驗,這是我沒意料到的事。
真要說的話,「突破重圍中,展現的堅強」才是我希望讀者讀完這本書後,對我這個人的印象。
當然,難過的心情仍有。在志願單親的旅途中,最讓我難過的,是發現我所寫的並非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整個世代的集體創傷。
在我決定開設臉書粉專、分享自己的故事後,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與回饋,他們向我訴說在上一代慣用羞辱的文化陋習中,各自的人生故事,雖然版本不同,吶喊的心聲卻很一致:你寫出了我的委屈,讓我覺得不那麼孤單。
這些分享讓我很挫折,曾經我以為我的命特別苦,或許有其不可替代、不可抹滅的意義,說不定還能換來另一個人的日子更好過。沒想到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經歷了那些沒有道理的、長久的屈辱與卑微,我好像誰也沒有保護到。
許久之後我才了解,也許這就是人生的重要功課:所謂的意義,並不是由過去的經歷消極、被動地給予我們,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無論過去留下了什麼包袱和資產,只要現在的我們願意做出形塑未來的努力和改變,我們就能成為那個未來的一部分。
●●●
而德不孤,必有鄰,當你為一個未來的信念執著地努力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朝幫助你的方式來運行。
我很謝謝「志願單親故事集」的粉絲們,從不吝惜地告訴我,寫出的故事對他們的意義有多麼重大。許多人直接留言參與討論,也有許多人私訊分享他們獨特的人生見聞。每一則留言,我都用心閱讀、盡力回覆,這些都是自認寵粉的我,與粉絲珍貴的互動機會。
我也感激幫「志願單親」概念推了一把的自媒體工作者:鄧惠文醫師、陳菁徽醫師、網紅阿淇博士、「飄洋過海的人生故事」版主Jane Wu,以及「糖果家好好睡」的江語嫣嬰幼兒睡眠顧問。
他們在我的粉專還默默無名時,慧眼識英雄地看到志願單親的價值,每一個誠摯的推廣與邀約,都讓這條在台灣因尚未合法而冷僻的道路,推動起來暖心滿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田知學醫師。在我懷疑是否有人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讀完書稿時,她願意在忙碌的急診日常中,撥空為這本書寫序,表達了對「志願單親」的支持。這般心意對我意義非凡,好像是在告訴我:「I’ve got your back!你就放心去衝吧。」
田醫師把人與人之間最有價值的禮物「時間」送給了我,而我會竭盡所能在不辜負她對我的好之中,讓內心變得更強大,即便要行遍荊棘路、登上異象山,也要把愛傳出去。
同樣讓我受寵若驚的,還有掛名推薦的各路菁英,他們對我而言,如同非洲諺語中描述的:「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有了志同道合的人相伴,志願單親這條路就能走得更遠。
最後,謝謝寶瓶的總編亞君及編輯祉萱,謝謝你們當我的伯樂,協助我在實現「單身生育權」這個召喚的路上,把路踩得更踏實、穩固。套用一句最近流行的話來說:「是你們先看見我的。」
那個從遠處就能看透人的眼力,有時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推薦序】
迷失在家庭迷思中的重新定位
文◎田知學(急診醫學科醫師)
當代社會中,對於「家庭」的定義,早已超越了傳統的框架與想像。《志願單親》一書,正以極具勇氣與智慧的方式,重新詮釋「成家」的可能性。這本書的作者Cindy,用她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單身女性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如何透過人工生殖和代理孕母,選擇性地建構自己的家庭,開啟了「志願單親」這條極富挑戰卻又充滿希望的道路。
支持單身生育權的必要性
在台灣,單身女性即使選擇凍卵,卻仍受限於「婚後需經伴侶同意才能使用」的法律規範,這無疑讓許多獨立且渴望生育...
目錄
目錄
【推薦序】迷失在家庭迷思中的重新定位
文◎田知學(急診醫學科醫師) 009
PART1
與時間賽跑
分手 021
我願意為愛犧牲到什麼程度?又願意拿什麼做交換?許久後才理解,沒有任何一種愛,值得放棄自己去成全。
戀愛教練 027
原來,把最真實的面貌呈現出來,才能更有效率地篩掉那些不合適的人。
優秀 035
我曾經以為優秀的學歷和職涯發展,阻礙了交友發展。漸漸地才看清,原生家庭的不安全感,才是我一直扛在肩上的重量。
過度努力 042
「夠努力」成為我的緊箍咒,而努力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成了我在人生大小事上的預設目標。
約會軟體 049
與其往外找愛,不如投資自己。當我們照顧好心裡的那口井,愛就會由內往外泉湧而出。
沒有結婚生子,就是失敗的人生 055
婚姻只是一張紙,它遮不住真實的挑戰,孩子也不會因為表面的完整而快樂。
沒有人是完全準備好,才當父母的 061
法律要求女性結婚後,才能使用自己的冷凍卵子,不只沒有保護到任何人,還阻礙著許多人成家的可能。
婚育脫鉤:我不想要小孩 067
曾經,我以為「志願單親」是走頭無路後的備案。後來才發現,這是對女性最友善、最優質的方案。
一對「有盡頭」的情侶 074
結束不一定悲情,它在教會我們人生功課的同時,也祝福著我們開啟下一段美好。
PART2
走上「志願單親」這條路
志願單親,我準備好了 081
自己生養,就是一種志願單親。
傳統的爸媽,竟支持我未婚生子 088
擺脫傳統婚姻的觀念,將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換個順序,女兒的出現,療癒我在成長過程中的遺憾。
志願單親爸爸 094
志願單親爸爸需透過捐卵者、代理孕母及仲介三個角色,他做得來,我也可以吧。
我懷孕了 099
懷孕的日子很辛苦,但摸著肚皮裡的小小生命,每天都支持著我往前邁進。
你老公「同意」嗎? 107
台灣女人沒有生育自主權,沒有已冷凍卵子的使用權,連終止妊娠或是結紮,都需要伴侶的同意。
建立村莊,組織親友團 112
雖然不能選擇父母,但我們可以在成年後,慢慢建構讓自己過得更好的「村莊」。
直球對決:「志願單親」不是你想的那樣 118
PART3
成為志願單親媽媽之後
萬一我沒治好,孩子出生就成了孤兒 129
女兒哭的時候,我無法確定有沒有人能抱抱她,還是她只能躺在冷冰冰的籃子裡,獨自哭泣到停止。
我與我的代理孕母 136
他們是平凡家庭中的不平凡,一邊示範著愛的樣貌,一邊為我拼上拼圖中缺失的那一塊。
養兒才知父母恩? 144
愛自己的孩子,是這麼自然的事,為什麼你們會做不到?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151
為了給孩子最大的村莊,我願意把自己變得渺小。
卑微的母愛 159
那一刻,她好像感應到我說不出口的委屈,以及我們之間不俗的連結。
「我可能不會愛你」 165
沒有人能強迫誰一定要愛誰,不管你怎麼選擇,我都愛你。
養小孩,「錢」從哪來? 174
每一筆短租進帳,都增強了我經濟上的安全感,讓我發自內心地感激。
領養父母 180
我們都在「不要辜負他人對我們的好」之中,逐漸成為更好的人。
建立成人村莊 188
不只育兒需要一個村莊,光是好好活著,就需要一整個村莊的支持。
把育兒的村莊做大 194
所謂的「避險」,就是事先找好各種備案,並將養育孩子的村莊做大。
PART4
輿論與質疑
愛,可以有很多種樣貌 203
走向志願單親這條路的人,也可以是像我一樣的普通人。
直球對決:為什麼讓孩子有不完整的家庭? 210
直球對決:單身為什麼不收養就好? 217
直球對決:代理孕母多是經濟弱勢? 226
直球對決:代孕是為了工作不中斷? 233
直球對決:代孕是人血饅頭? 240
【後記】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248
目錄
【推薦序】迷失在家庭迷思中的重新定位
文◎田知學(急診醫學科醫師) 009
PART1
與時間賽跑
分手 021
我願意為愛犧牲到什麼程度?又願意拿什麼做交換?許久後才理解,沒有任何一種愛,值得放棄自己去成全。
戀愛教練 027
原來,把最真實的面貌呈現出來,才能更有效率地篩掉那些不合適的人。
優秀 035
我曾經以為優秀的學歷和職涯發展,阻礙了交友發展。漸漸地才看清,原生家庭的不安全感,才是我一直扛在肩上的重量。
過度努力 042
「夠努力」成為我的緊箍咒,而努力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成了我在人生大小事上的預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