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筆者大一到大四參加東海大學山服社團,每逢寒暑假到部落蹲點,那是青春歲月中最美好的歷練跟回憶。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Buffalo)就讀研究所時,筆者有機會跟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同學們實踐文化傳播交流,來自烏干達(Uganda)的喬治同學說:在他的國家,身材窈窕的女生反而不受歡迎;美國同學史考特捏著鼻子抱怨在研究室公用微波爐中加熱的韭菜水餃味道太嗆;韓國同學敬熙Song的統計跟料理能力一流;日本學長信之Chikudate不吝提供Galileo研究數據;烏克蘭籍學生尤金(Eugene)在傳播101課程上最好學多問;巴奈特(Barnett)指導教授中外歷史如數家珍、師母對任教學校的弱勢孩童付出大愛。在淡江大學任教期間聆聽交工樂隊創作、參與原住民服務講座。擔任香港浸會大學(HKBU)訪問學者時走訪大澳漁村及客家圍村。在陽明交大任教期間,執行人社中心蘭嶼研究計畫、客委會研究計畫;指導山服社團服務學習;教授多元文化與傳播課程。訪問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時體驗第一民族POW WOW儀式…筆者受惠於人生旅途中這許多文化震撼、洗禮與啟發,由衷感謝;身處融合傳統與現代、結合經典與新興媒體科技的學術環境,深感幸運。本書之所以能付梓出版,除了謝謝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筆者要向所有貴人、師長、同學、同事、助理、受訪者及親朋好友們致謝感恩…maelanenga, masalu, mhway su, takdrengesu, a yoy, array, many thanks, merci beaucoup, gam-sa-ham-ni-da, arigatōgozaimasu, 唔該晒,承蒙您,恁仔細,謝謝,…
時至今日,21 世紀已走了近四分之一,全球各地多元文化與傳播媒體科技交織演進。環顧我們身處的大千世界,文化傳播時刻在發生。舉凡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科技在日常生活扮演之資訊告知、守望環境、娛樂、教育、社交之功能益發彰顯,同時也顯見族群媒體扮演中介傳播管道的重要角色與不可或缺。「文化如水,人類如魚」,1 人類(魚類)生活中不能缺少文化(水),若被換置到其他文化(水)中,需要長時間才能適應(習慣)跟理解。循此道理,身處多元文化社會,實須透過族群媒體傳播族群文化,除了引介不同族群文化,也能增進自身族群文化認同,降低族群間的扭曲誤解,並減少彼此適應及理解的時間,以促進相互肯認、建立共識。在文化與科技全球在地化的今天,讓我們共向期許台灣的原住民與客家族群媒體持續致力台灣多元文化的傳播與再現,扮演族群認同構建的重要功能,展現其在媒體產業的翹楚地位及領頭羊角色,引領多元文化世界潮流,發揮永續經營發展之軟硬實力與全球影響力。
李美華
2023年歲末於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