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日本的失智症發病率全球第一
沒有人希望自己或家人發生「不知身在何處」、「把花或紙張等不能吃的東西吃下肚」,或是「無法小心用火」等對周遭人造成困擾的情況。這種因為記憶力和判斷力隨著年紀衰退,而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情形,就稱為失智症(舊稱癡呆症)。
根據統計,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的日本人當中,每十個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年紀越大比率則就越高;八十五歲以上的人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更何況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很長,女性目前是八十六歲,男性是八十歲,一輩子可以長到將近九十高壽,但卻因失智症而無法長壽。
在如此超高齡化的社會中,失智症患者有增多的趨勢,根據二○一二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顯示,已經有四百六十二萬名失智症患者,如果持續增加,那二十年後將會達到九百二十萬人。換而言之,每一百個國民之中就有八人患有失智症。如果有這麼多人無法自理生活,不只會對當事者造成困擾,對社會也是嚴重的問題。
但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在百歲以上的人瑞中,有一半以上沒有失智症。因此我們必須去探索如何才能正常老化,盡可能避免失智症。
話說回來,如同我的上一本書《癌症預防時代》所敘述,我本來是在研究癌症的預防,為什麼會來寫這本以「預防失智症」為主題,和癌症似乎全無關係的書呢?以下做個簡單的說明,供讀者參考。
我起先研究的是「癌症的發生機制」和「特效藥」,在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七八年的期間發現,有致癌物質等因素使遺傳基因受傷時,就會發生癌症。而受傷所產生的癌症遺傳基因會下令製造一種蛋白質,其結構與原先的正常蛋白質不同,傳送訊息的功能也會跟著改變。造成的結果是正常細胞之間的訊息紊亂,導致癌細胞混亂且無限度地增殖。
既然癌細胞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改變所造成的,於是分子細胞生物學的研究者就開始思考,能否用藥物來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使癌細胞變回正常細胞。實際上也找到了幾種能做到這一點的藥物,其中之一就是維甲酸(retinoic acid)。但當時的醫學組織普遍認為,癌症是致死的病症,絕無法用這種物質來治療真正的癌症病患。
但一九八八年上海大學的王博士等人卻用「維甲酸」治療急性前骨髓球性白血病患者,並於日後發表報告說,證明二十四人中有二十三人的白血病細胞消失而恢復健康。從此之後,陸續有人針對致癌的蛋白質研發「分子標靶藥物」。
一九九六年哈佛大學發表「癌症可以預防」的研究報告,指出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有可能預防癌症。現在癌症已經從「不治之症」變成「可以治癒、可以預防的疾病」,而這種觀念也逐漸深入民間。
然而,在一九八○年代結束時,雖然癌症的原因已經揭曉,也有特效藥問市,但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失智症的原因依然不明。於是我利用之前累積的經驗,轉向研究失智症。一九九○年我們在昭和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預防帕金森氏症的蛋白質,也就是β-synuclein(好共核蛋白,詳情請見內文)。後來又有美國的研究者發現帕金森氏症的病因,亦即α-synuclein(壞共核蛋白)。另外,也有學者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是由稱為「乙型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碎片所造成的。
在分子細胞生物學的研究者眼中,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有一個共通點,也就是因某種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進而造成正常細胞改變且發病。
癌症發生的原因揭曉之後,經過十至十二年就出現了特效藥。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原因,自然也希望這方面的特效藥能在近期內現身。
可惜目前失智症患者已多到令人詫異的程度,卻仍未找到預防或治療的方法。這就像以前把癌症視為「絕症」而聞之色變,對其預防和治療都不抱希望的情況。目前日本為超高齡化的社會,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失智症。
我有一位恩師是東京大學的名譽教授,最令我驚愕的是「竟然連他也罹患失智症了」。這位教授年過八十依然在教壇上活躍,也過著與失智症無緣的生活,但有一天卻突然變得不認識身邊的人。原以為最不可能與失智症扯上邊的恩師發病了,以及失智症患者的異常增加,這些結果都讓我深深感覺到預防失智的重要性。
由於之前曾參與過關於預防帕金森氏症的蛋白質研究,因此我想要利用這段經驗,在本書以淺白的方式說明確實預防失智症的原理。但願讀者都能在閱讀本書之後,了解到失智症是可能預防的,並具體實踐有效的預防方法,走上正常老化之路。這麼做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人和整個社會。
昭和大學名譽教授 理學博士
中谷一泰
推薦序
「失智症」預防勝於治療
在失智症門診當中,最常被患者親友問到的問題有兩個:「我能夠幫他做些什麼?」「我會不會也得失智症?」我的回答都是:「請他們先從了解失智症作起。」
隨著政府與民間單位的大力推廣,國人近年來漸漸對失智症有所認識,或多或少都在雜誌或電視上看過這個詞彙。但是,許多人對失智症的認識仍停留在「腦筋不靈活」、「記性不好」等印象。
其實失智症有非常多不同的類型,症狀也各有不同。當患者出現情緒變化、幻覺、妄想等各種症狀時,缺乏足夠認知的照顧者往往不知所措、也不了解如何面對和處理,本書中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帕金森氏症與路易體型失智症作了淺顯易懂的介紹,並將比較深入的知識用圖片清楚的解說,例如: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症狀、藥物的作用原理、以及失智症和各種慢性病的關係等等。
雖然目前仍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治癒失智症,但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已有許多研究,對於會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也漸漸明朗。我們也常常在LINE或Facebook群組上收到許多「吃什麼什麼可以保養大腦」、或是「保養大腦就靠這十招」這類的轉寄文章,但是內容常常流於以訛傳訛,進而影響大眾的認知。
本書由科學的證據分析,告訴我們哪些因素可以預防失智症,並提出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建議。同時,作者也在書中探討了一些正在發展中的失智症的新療法。如果您是失智症患者的照顧者或親友,或是不希望以後得到失智症,都推薦您可以仔細的閱讀本書。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中醫科 主治醫師
林舜穀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