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環球科學札記
王鑫
張之傑先生和我相識已久,他的故事十分動人。我倆年紀相當,大學時代正逢存在主義盛行期間,思想敏銳的人對自主性和生命的意義等,十分重視。他們反思傳統、文化和社會對人性的束縛,使人失去自由。生活在龐大陰影下,不僅使人活得荒謬,還叫人想嘔吐。直到存在主義後期的沙特,才在這種理解下,教人要超越自我。
年輕的張之傑選擇了做自己,他放棄了對學位的盲目追逐,埋首做自己喜歡的科普工作,也致力於推廣科普書籍的出版。長年鍥而不捨的默默耕耘,他在科普和科學史工作上,灑下了無數種子,嘉惠了無數的年輕學子;也成就了自己,撐起一片晴空。學好科學的後輩很多,但是像他一樣在大學時期就勇於做自己的年輕人卻少有。
讀書和旅遊是拓展生命空間的兩條途徑,張之傑與書為伍,在科普界早已是範本。這本書是他最近與其妻同做環球之旅途中見到的、聽到的紀錄。文中依然閃爍著科普的光芒;筆記本上記下的旅行見聞依然帶有濃厚的知識性,滲透著科普和科學史事,只是化為字字旅遊日誌罷了。
這本書是他環球之旅的心得,在已經航行科學知識領域五十多年的學者來說,也是整理他的知識庫的機會。因此,書中必然散發他一生的心得和智慧,雖然語調輕鬆,但是寓意深厚;讀起來輕鬆,但卻頻頻點頭。
當代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在《人類存在的意義》書中說明,人類存在的意義全在自我創造。人沒有被付予任務,人有選擇做自己的自由。
沙特則說:你總要為你成為的東西負責(沙特採訪,1970《新左派評論》)。這就是我認識的張之傑。(王鑫: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自序
今年元月間,新冠肺炎傳入台灣。經過SARS,一時風聲鶴唳,在公衛機構的宣導下,上了年紀的人大多宅在家裡。一些例行集會取消了,朋友絕少晤面,連兒孫也不敢來看我們。
在這特殊時期,應該寫點東西才對。首先想到的是,將去年的和平號郵輪環球日記(四月十九日至八月一日)整理出來,思及日記中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私事,如逐一刪除,將失去趣味。又想到自短篇科幻小說集《什麼也沒發生》出版,去年一年沒出新書,何不再寫二十篇短篇輯成一本集子。
將要行動時,內人說,我的小說寫得很一般,建議發揮自己的強項(科普),可將環球日記中與科學有關的部分摘出,或借題發揮,寫一本別開生面的科普書,連書名也想好了。內人還提出一些題目,如地中海飲食、原始飲食、救難演習等。這倒是個方便法門,環球日記約十六萬字,很多素材可資利用。
於是自元月下旬起,以記實加上輻射出的科學知識,根據時間軸一路往下寫。第一篇〈麥哲倫環繞地球〉,第二篇〈橫濱開埠的聯想〉,第三篇〈時區和時差〉,第四篇〈暈船和壞血病〉,第五篇〈黑水溝〉,第六篇〈另眼看香港〉……。五月三日殺青,計六十篇,約十萬字,每篇配上幾幅圖,將是一本很像樣的小書。
昨日完工,今天適逢五四。許多人可能忘了,五四是中華民國的文藝節(中國大陸訂為青年節)。我年輕時曾經是文藝青年,在文藝節寫下這篇自序,對我來說有其特殊意義。(民國一○九年五月四日晨於新店南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