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弘揚長白山文化 打響吉林特色地域文化品牌
主編寄語
第一章.文化發展概述
015 寧江區區情概述
019 寧江區文化發展概述
021 伯都訥文化產生、發展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基礎
022 伯都訥文化的重要特徵
024 古代伯都訥文化
027 近現代伯都訥文化
029 當代伯都訥文化
第二章.文化事件
036 古扶餘文化形成
039 遼朝設立寧江州
042 南北文化融合出現新形勢
045 洪皓致力民族文化融合
046 巴爾達建新城
048 清朝設立伯都訥為鰉魚貢地
053 寧江區出土披毛犀化石
056 滿族新城戲的誕生和發展
059 寧江區首屆文化體育藝術節
060 「伯都訥文化叢書」出版發行
061 吉林省伯都訥攝影家協會成立
064 伯都訥廣場文藝晚會
065 伯都訥文化研究會成立
067 中國.松原伯都訥端午文化旅遊節
070 全國第三屆金史女真史學術研討會在寧江區召開
071 老年詩書畫研究會成立
074 寧江區文化工作者獲「弘揚遼金歷史文化突出貢獻獎」
第三章.文化名人
076 音樂歌舞界
076 徐達音
080 李樹軍
081 于慧
083 文學界
083 洪皓
086 左宜
088 師田手
092 梁信
093 于廷仕
094 王維憲
095 劉燕
096 孫兆貴
097 影視界
097 高秀敏
099 書法美術界
099 百森
103 于志學
104 盧志學
105 張治中
106 宗德勤
107 于泮江
108 百強
109 劉長順
110 李景奎
111 耿明
113 劉國才
114 王春波
115 曲慶波
116 戲劇界
116 孫麗清
117 徐桂芬
118 唐維
119 劉海波
第四章.文化景址
122 館藏文物
122 古動物化石
122 石器
122 印信
122 陶、瓷器
123 金屬器物
124 古跡
124 老方家遺址
125 長崗子遺址
126 伯都古城
128 馬家店古墓
129 「大金得勝陀頌」碑
132 萬善石橋
133 關帝廟
134 紀念地
134 寧江區烈士陵園
135 蘇聯紅軍烈士墓
136 後官烈士墓
136 溪浪河烈士墓
136 互助烈士墓
136 羅斯屯烈士墓
137 寧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
138 旅遊景點
139 三江口遊覽區
140 鰉魚圈
141 鯽魚泡
141 森林公園龍華景區
142 環島湖景區
142 兒童公園
143 濱江公園
第五章.文化產品
146 傳播地域文化的陣地—《伯都訥》文藝季刊
148 弘揚民族精神的英雄史詩—長篇歷史小說《洪皓傳》
150 一部新編「遼金宋史演義」—長篇歷史小說《一代鷹王》
152 地域文化研究的名片—伯都訥文化研究系列叢書
155 古代女真族戲劇—朱赤溫
157 伯都訥鄉土藝術的瑰寶—滿族新城戲
168 來自民間的「吹打咔拉唱」—鼓吹樂
171 舞出新精彩—「莽式空齊舞」
173 傳承悠久的民間曲藝—滿族八角鼓
176 民間舞蹈的炫麗篇章—滿族太平鼓
178 珍貴的書法藝術遺產—伯都訥地方女真文書法和滿族書法
178 女真文書法
178 滿族文字書法
183 人與自然的對話—伯都訥地方攝影藝術創作
189 古樸與奔放共存的滿族繪畫
193 優美與雄健兼具的工藝美術
193 滿族剪紙
194 滿族民間刺繡
196 民間紮彩
197 滿族民間雕塑
第六章.文化風俗
202 民間文學
202 神話傳說
203 諸宮調
203 民間歌謠
204 秧歌文化
204 東北大秧歌
205 滿族秧歌
206 耍龍燈
207 舞獅
208 二人摔跤
208 旱船
209 民間遊藝
209 踢毽子
210 嘎拉哈遊戲
210 盪鞦韆
211 傳統少兒遊戲
211 打嘎兒
211 彈琉琉兒
211 跳格
212 跳皮筋兒
213 扇畫片
213 無器具遊戲
215 民間體育
215 擊鞠(民間馬球)
215 摔跤
216 射箭
216 冰上(雪地)運動
217 其他民間體育活動
218 滿族傳統服飾習俗
222 飲食習俗
222 滿族飲食習俗
226 大眾飲食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