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補習、不盯功課的平凡家庭,
為什麼能培育出三個頂尖名校生?
成就孩子未來,關鍵在爸媽的自我覺察力!
這是一本關於親子如何共同成長的真摯告解之書。☆入圍Yes24年度之書,韓國三大網路書店Yes24、教保文庫、阿拉丁讀者五星大推
「要是早在十年前就遇見這本書該有多好,
這樣就知道要如何陪伴我的小孩度過青春期了。」──三名孩子的媽媽讀者
★不補習也能擠進名校的窄門,怎麼做到的?在超級競爭的韓國,被視為進入頂尖名校的保證班「英才教育院」,人人都想進。
這位媽媽學歷普通、家裡一度負債累累、不補習也不盯功課,
卻照樣教出三個考進「英才教育院」這道窄門的女兒們。
關鍵在於,她相信「要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
她希望孩子擁有盡情探索自我的經驗,因此選擇不送孩子補習,
每天多出來的時間足以讓孩子玩樂、閱讀或做任何真正想做的事,
事實證明,這些經驗激發了孩子的內在動力,也幫助她們找到學習的方向。
★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越容易認為孩子表現不好為什麼她每天寫作業拖拖拉拉,早點寫完不好嗎?
孩子們沉迷於遊戲,經常超出規定時間,怎麼辦?
以為已經給孩子夠多自由了,一到青春期,孩子還是吵著要獨立?
孩子一下就想放棄,會不會養成半途而廢的習慣?
成天看奇幻小說的孩子們,擔心因此分不清現實與想像……
這些是作者養育孩子過程中,曾經出現的困境與擔憂,
直到她探索自身內心之後,才領悟到:
「當孩子不符期待時,往往反映的是父母內在需求的匱乏。」
★擁抱孩子的手,也要抱抱自己的內在小孩!我們對孩子的氣,有時是內在小孩在哭泣。
因為她內心裡住著一名「對金錢沒有安全感」的小孩,
當孩子不愛惜東西時,就會觸動她對浪費的敏感神經,對孩子大發雷霆;
因為她內心裡住著一名「痛苦受傷時才能得到安慰」的小孩,
在面對孩子的成就與喜悅時,她毫無反應,甚至懷疑孩子的能力……
唯有先治癒好自己的痛,才不會在孩子身上又複製了同樣的傷。
這是一本教養現場的實戰手冊,從這位平凡媽媽的不平凡教養法濃縮出十點精華。
不僅教出會讀書也會玩、具有問題解決能力、對未來有明確方向的孩子,
還能幫助親子安然度過風暴般的青春期,關係依舊融洽。
這也是一本身為母親的告解之書,
她誠實地分享在養育孩子時,所感受的喜悅、經歷的委屈與所犯過的錯誤,
並觸碰、覺察及療癒自己的內在創傷,
因為父母的功課完成時,孩子的學習才開始!
作者簡介:
徐安廷
韓國知名親子教育網站Purmi.com的講師。為了把孩子教育好,她閱讀超過一千五百本書,自行思考並嘗試套用書中方法的結果,是培養出三名沒補過習卻能歷經重重關卡,進入韓國專門培育菁英機構「英才教育院」的女兒們。
十七年來,她在Purmi.com擔任講師,與家長分享生活教育、遊戲學習等實際教養案例,並曾接受EBS《思考演唱會,為什麼孩子需要玩樂?》、TBC《第三教室,不補習就能培養出三名菁英女兒的故事》等電視節目;《朝鮮日報》、《韓國日報》、《Best Baby》等媒體採訪,不藏私分享如何培養出聰明又幸福的孩子。
現於全國各地圖書館、教育廳、市郡廳、國小、幼稚園、健康家庭支援中心、福祉館、文化中心等進行親子教育演講及菁英教育負責人研修;與此同時,也於中國開設閱讀教育、玩樂工作坊等,為孩子們裝上成長的翅膀。
作者藉由和孩子們一同玩樂、閱讀、體驗世界,學習到原來母親會與孩子一同成長的事實,並將二十年期間養育三個小孩所學、感受、實踐的一切,統統收錄在《將三名小孩培育成菁英的超簡單遊戲教養法》、《菁英指南書:如何激發出孩子的偉大力量》(以上無中譯本)等。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從事韓文翻譯相關工作逾十年,現為書籍專職譯者,譯有《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及《82年生的金智英》等書。
翻譯作品:gahyun0716@instagram
懇請賜教:gahyun0716@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同聲推薦
李詣琦│親子療癒職人、《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其正(醜爸)│親子作家、講師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琦琦│暖心DJ、醫師娘
黃乙白│High媽心理師
詹宇夫妻│正向教養Youtuber
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作者用樸實的文字,紀錄了「讓內在小孩和孩子一起長大」的歷程,深度的思考配上實際的行動,絕對能讓想要同時愛孩子和自己的您,獲益良多。
──李詣琦(親子療癒職人、《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作者)
‧我很喜歡作者提到「雖然我們會給孩子一個比自己原生家庭更好的環境,但我們最終留下的,是面對人生的態度」,父母得檢視自我的內在小孩,才有可能克服自己的恐懼傳遞,並相信眼前的孩子還有進步的可能,正如本書從一而終的信念——你有多相信孩子,孩子就會成長多少!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
‧生而為人,有許多功課需要我們去學習,成為母親亦是。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許多映照內心與早期經驗的時刻,讓我們一起用這本書的十顆種子,在我們心中成為一片綠蔭,在綠蔭中成為更完整的自己,享受成為母親的種種過程。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這是一本平實的書,沒有過多的理論,沒有專家的光環,但你可以在文字中看見一個母親對自己的溫柔和對孩子的智慧。
──黃乙白(High媽心理師)
‧這本書的書名,已經點出正向教養成功的關鍵。身為父母的首要之務,是先欣賞自己,接納自己。我們才能欣賞孩子,接納孩子。
──詹宇夫妻(正向教養Youtuber)
‧是母親,也是自己。唯有先滋養自己,當自己被愛了、賦予了信心,才有盈餘去愛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名人推薦:同聲推薦
李詣琦│親子療癒職人、《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其正(醜爸)│親子作家、講師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琦琦│暖心DJ、醫師娘
黃乙白│High媽心理師
詹宇夫妻│正向教養Youtuber
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作者用樸實的文字,紀錄了「讓內在小孩和孩子一起長大」的歷程,深度的思考配上實際的行動,絕對能讓想要同時愛孩子和自己的您,獲益良多。
──李詣琦(親子療癒職人、《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作者)
‧...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與其稱讚九十九件事,不如真心相信孩子
▍不畏挑戰的孩子
二女兒就讀國小六年級時,曾經自學英文三個月。從八月份開始,每天都讀三本很薄的英文故事書(十頁以內,每頁只有四到七個單字組成的一兩句英文),專心聽一本、自己念兩本。
某天,她對我說:「媽,我從放學後到上鋼琴課為止,不是會有三十分鐘左右的空檔嗎?我都會利用那段時間去學校圖書館看書,最近看的是英文書喔!」
「喔?妳看了哪些書呢?」
「嗯,我看了英文版的《神奇樹屋》。」
當下我愣住了,因為二女兒當時在家裡閱讀的英文書都是程度非常簡單、只由一兩句英文組成、薄薄幾頁的童書,怎麼可能去圖書館主動翻閱又大又厚的英文故事書呢?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感到詫異,另一方面也讚許她的勇氣,所以我還是誇獎她一番。
結果女兒告訴我:「沒有啦,媽,那本書只是比較厚而已,但內容非常簡單,和我在家裡讀的英文書程度一模一樣。」
原來孩子並不恐懼書有多厚,純粹只是好奇書裡有什麼內容。
據說在她國小五年級時,英文老師曾經問過班上同學:覺得英文有趣的人請舉手,有幾名同學舉了手,當時她看著那些舉手同學,心想:「哇,他們都是如何對英文產生好感的呢?我也好想知道方法!」神奇的是,我的二女兒總是對學習毫不畏懼。
以我個人養育小孩二十年的經驗來看,孩子能有這樣的心態著實不易。像我大女兒,四歲閱讀《希臘神話》、五歲閱讀韓國歷史、七歲閱讀《蘇格拉底的申辯》,由於大女兒一直都是勤勉好學的態度,所以即便我表面上沒有多做表示,其實內心還是暗自對她有所期待;然而,隨著大女兒日漸長大,我反而最擔心她的學習問題。
猶記大女兒就讀國中時,那天她一如往常帶著全校第一名成績回來,二女兒當時也因成績進步而表現得欣喜若狂,於是她看著妹妹對我說:「我每次都是拿全校第一名回來,但是每次考試還是會戰戰兢兢的,深怕自己保不住第一名,賢芝的名次沒有我好,但她還是可以很開心。」
二女兒是三個孩子當中,唯一不懼挑戰的孩子,我曾經看著這樣的她,思考過究竟是什麼原因促成她有這樣的特質,「明明都是在同樣的家庭環境長大,為什麼只有二女兒對學習毫不畏懼?論讀書能力,其實她是三個孩子當中最差的,到底是哪裡來的自信讓她如此充滿好奇、勇於挑戰?」
經過一番長考過後,得出的結論是:我從未苛責過二女兒。因為我總是告訴自己,要是連我也去否定各方面都稍嫌不足的孩子,批評她、數落她的話,只會讓她更畏縮,最後可能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變得負面消極;因此,不論發生任何事我都選擇不責怪、不批評,只要表現好一點,我就大力給予稱讚。正因為從未對她抱有期待,所以也從未給過她任何壓力,只有努力欣賞她的存在本身。雖然一開始並不容易,但是我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去看見她的美好。
▍比稱讚方式更重要的事
有些親子教養書作者會提出關於正確稱讚孩子的論點,比方說,如果只稱讚孩子的結果:「哇,你好棒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害怕失敗、抗拒冒險,因為會預期一定要表現好才會得到父母的稱讚;反之,如果是稱讚孩子的努力過程:「你好努力喔,果然有進步!」孩子就會願意繼續嘗試、不畏懼挑戰。但其實自從大女兒上國小以後,我就幾乎不再稱讚她;對二女兒則是毫不吝嗇地稱讚她的成果,「做得好!非常棒!」所以其實我的育兒方式,並不符合這些親子教養書所強調的教育理念。
截至目前為止,我從未責罵過二女兒一次,儘管她平時不怎麼讀書,每到學校放假,作息還會日夜顛倒,經常都是接近天亮才睡覺,我也沒責罵過她;日常生活中,她的動作非常緩慢、容易丟三落四、書包裡亂得跟垃圾桶沒兩樣,我也從未有過半句苛責;國小期間幾乎天天都在玩耍不愛學習,我根本沒有多加理會,至少對二女兒我從未叨念過:「是不是好該讀書了啊?」、「我都說過多少次了,怎麼還是這樣!」等這些話。
我反而覺得,這孩子好像在各個面向都比別人稍嫌不足,所以暗自下定決心,至少做母親的我,不要再對她多做批評,要是連我也挑剔她,這孩子可能就真的會貶低自己、把自己當成一無是處的人,所以每當她表現得比平常好一點點,我就會給予極度誇張的稱讚,也許正因為從未對她有過任何期待,所以才有辦法做到發自內心的稱讚,不論稱讚的方式對或錯、好或壞,我都是發自內心地稱讚她。要是她因為挑戰失敗而氣餒,我就會告訴她「每個人都不可能挑戰一次就成功」,發自內心替她加油打氣,努力讓她重新振作。
但是大女兒的情形就不一樣了,我當時真的非常努力栽培她,她也像是在回報我所投入的努力般,長得亭亭玉立,各方面都給人前途無量的感覺,所以我對她的期待也在不知不覺中緩緩攀升。不知從何時起,她在學校領獎回來,我會認為是理所當然,也認為全校第一名本來就是她該得的成績。雖然我努力隱藏內心的不滿足,盡量不顯現於表面,但大女兒還是一眼看穿了我的心思。
每當覺得大女兒好像沒有投入足夠的努力時,我都會一忍再忍,最後無意間對她脫口而出:「妳的競爭對手絕對不是只有學校裡的那些同學,而是全國無數個全校第一名」這種傷人話語,可見不論我多麼努力克制,都難以隱藏內心對大女兒的期望。於是就在一次又一次不經意的情況下,說出了被我壓抑已久的內心話,聰明的孩子也把那些傷人話語統統放進了心裡,承受不少壓力。
有鑑於此,在我看來,也許發自內心的稱讚,可能遠比探究用什麼方式稱讚小孩更為重要。不論是稱讚孩子的過程還是結果,更重要的是隱藏在那些稱讚背後的大人真實心聲,因為那些心聲遲早會被孩子看穿。
就好比二女兒某天表現得比較好,我就會因為從未對她抱持過任何期待而不自覺地流露出喜悅之情,並且自然而然地做出「天啊!妳也太厲害了吧,好帥喔!我們家的賢芝實在了不起!」這種反應,這些話我相信一定也有如實傳遞到她的心中;但是當我面對拿到全校第一名的大女兒時,雖然我嘴上說:「好棒喔!我的蓮秀,辛苦妳了!」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在這句稱讚背後隱藏著「是啊,這次又拿了全校第一名,畢竟我這麼用心栽培妳,當然要拿第一囉,這才是我的蓮秀啊。」這樣的真實想法與情感,並在我毫無意識的狀態下傳遞到她的心中,不論是透過我的稱讚情緒、說話口氣,還是肢體動作、眉眼間流露出的訊息等,都能被孩子識破。
▍稱讚能讓孩子相信自我能力
大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讀過好幾本育兒書,當時我對一本講述卡爾.威特(Karl Witte)教育理念的書,產生了強烈共鳴。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作者提到周遭人們看著年幼的兒子被栽培得聰明伶俐,開始對兒子讚譽有加一事,由於作者擔心孩子經常受人誇讚,容易發展出傲慢無禮、目中無人的態度,所以為了平衡,作者暗自下定決心,至少父母自己要減少對孩子的稱讚才行,這部分讓我深有同感,因為我也是打從心底鄙視那些自視甚高、自以為是的人,所以可以感同身受作者的用意,於是我也一樣暗自決定,要減少稱讚孩子聰明伶俐的部分,並身體力行貫徹這樣的理念,尤其從孩子第一次在學校得獎回來開始。
然而,事隔十六年後,我才知道原來寶貝女兒,因我當時的錯誤判斷使她內心受到了極大傷害。永遠得不到母親誇獎的小孩,對自己的能力極度沒有自信,有時會自賣自誇,有時又陷入自我懷疑,像浮萍一樣游移不定。根據大女兒的說法,得不到稱讚卻依然渴望稱讚的她,長年以來都是把焦點放在如何得到媽媽的愛與認可,後來她自行找到的結論是:只要自己更優秀、更厲害、表現得更棒,或許就能得到母親的稱讚,於是她更竭盡所能地去達成所有事情,小至上課畫重點、剪貼勞作等簡單又基本的活動,都全力以赴。
後來升上國中之後,她一樣認真投入學業,屢屢拿下全校第一名佳績,舉凡學校安排的各種大會比賽,不論是數學、申論、英語、科學、漢字、海報設計等,她都一定會拿個獎座回來,可惜在那段期間,我幾乎沒什麼稱讚她的印象。
儘管她付出那麼多的努力、達成無數項驚人成就,但是看著依舊守口如瓶不願多做讚美的母親,孩子只會告訴自己「看來要再更努力」、「要成為更傑出的人」。然而,當她已經實現所有能追求的成就,卻仍得不到母親的稱讚時,她不禁動了這樣的念頭:「那就來挑戰看看完全不讀書,直接裸考拿到全校第一名好了,這應該會是一件足以令母親刮目相看的事情。」最終,她的確也挑戰成功,但是沒有等到引頸期盼的稱讚,反而換來我更多的操心。
因此,透過大女兒的案例讓我領悟到,原來父母的稱讚是讓孩子相信自我能力的根源,孩子不論受到周圍多少人稱讚,最終還是要透過父母才有辦法確信自己究竟是否值得接受這些稱讚,否則就會一直對自己持有的能力沒自信、打問號,我是透過這段慘痛經驗才領悟到這項事實。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自省,我才發現原來從小不被父母認同和稱讚的我,竟然在無意間也將這樣的傷害傳給了下一代,自己之所以對卡爾.威特的「不稱讚」有著強烈共鳴、打從心底鄙視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原來也是因為內心深處住著那個尚未長大的「受傷小孩」。
▍培養正能量的畫面想像訓練
二女兒雖然不畏懼學習,但也不表示每次挑戰都一帆風順,她同樣經歷過重重難關,尤其是在準備科學高中入學考試時承受了不少壓力;國三暑假結束的八月底要交一份自我介紹書,從完成第一關書面審核開始,到第二關抽查面試──面試官會從九月至十一月止,不定期到通過第一關書面審核的學生就讀的學校進行突襲面試,藉此測驗孩子平日真正實力。最後第三關是團體面試,也就是請所有通過第二關面試的學生到科學高中集合,進行最後一關面試(這是二女兒當時的入學流程)。
二女兒對於當時的第二關面試倍感壓力,由於不確定面試官會在哪一天突然親臨學校展開面試,所以每天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片刻不得鬆懈,再加上過程中還要應付學校的期中考,週末也要去英才教育院及補習班上課,平日放學後還要去練習從國一就開始學的伽倻琴,同時也要準備比賽,整個人呈現精疲力竭的狀態。
儘管當時我建議她,不妨排定事情的優先順序,但她還是放不下每一件事,只能想盡辦法善用一天二十四小時,將時間擠了又擠,生活過得苦不堪言,就這樣熬過了地獄般的九月和十月,卻遲遲等不到面試官來,等到她已經意志全消。她每晚睡前和早晨出門前,都會想著「今天面試官會不會來?」,然後日復一日又帶著「看來不是今天」的結果回家,就連做母親的我看了都十分心疼,只希望自己多少可以幫她減輕一些緊張與負擔。
因此,我選擇每晚躺在她身邊對她說:「賢芝啊,妳一定很焦慮吧,要是我應該也會和妳一樣每天緊張的要命吧,畢竟連個確切日期都沒有,面試官隨時都有可能來面試。不過我相信妳一定會面試得非常順利,妳可以想像一下媽現在對妳說的話。來,明天面試官應該不會去學校找妳,這是我的預感,這星期也不會去,應該要等到下星期他們才會去找妳。
「在妳坐在教室時,導師會走到妳身邊,輕輕告訴妳:『賢芝,今天面試官會來喔,做好準備吧!』然後妳會突然心跳加速,心想著:『怎麼辦?該怎麼辦才好?』
「但是過沒多久妳很快就會找回平靜,非常平靜,呼~吐一口長氣,再吸~深吸一口氣,現在妳的心情已經很平靜了。面試官當中的數學老師會先問妳問題,應該是從自我介紹書中挑幾個題目來問,妳也做好了充分準備,所以沒什麼好怕的,一定能有條不紊地清楚說出準備已久的回答,補習班老師不也說妳的數學實力很好嗎?還記得吧?老師說妳的數學解題方式非常有創意,去年補習班裡實力最好的學生,最後也有順利面試上科學高中,老師不是說妳和那個學生很像嗎?(這個部分是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將補習班老師對她的誇獎放大傳遞給她)比起用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學生,我相信面試官一定會錄取妳這種極具創意、用特殊方式解數學題的學生,所以別擔心、別害怕,也不用因為沒有回答得快速流暢而氣餒,只要發揮平常實力,把妳的想法傳遞清楚就好,知道了嗎?
「來,妳繼續想像,面試官聽完妳的回答後露出了驚嘆的表情,原來妳就是他萬裡挑一要找的那個人才!但是礙於面試中不能太喜形於色,所以他故意擺出一臉沉思的表情,努力壓抑內心的驚喜,妳千萬不要被那表情騙了,繼續做自己、表現穩定就好。接下來換科學老師要問妳問題,結果沒想到他問的問題剛好是妳有準備的,簡直被妳賺到!」
我就是像這樣每晚躺在孩子身邊,盡可能將面試畫面描述得具體又生動,讓她可以安心。比起孩子的缺點,我把優點放大,想盡辦法讓她能具體想像我所描述的面試現場,就如同奧運選手會進行心象化訓練一樣,我努力把場景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她能身歷其境。
可能這樣的方式奏效了,自此之後,二女兒變得比較能安穩入眠。等待抽訪面試的兩個月期間,以及等待第二關面試結果通知的期間,每當她內心忐忑不安時,都會跑來對我說:「媽,快來躺我旁邊,再跟我說一些畫面想像訓練。」
【第一章】
與其稱讚九十九件事,不如真心相信孩子
▍不畏挑戰的孩子
二女兒就讀國小六年級時,曾經自學英文三個月。從八月份開始,每天都讀三本很薄的英文故事書(十頁以內,每頁只有四到七個單字組成的一兩句英文),專心聽一本、自己念兩本。
某天,她對我說:「媽,我從放學後到上鋼琴課為止,不是會有三十分鐘左右的空檔嗎?我都會利用那段時間去學校圖書館看書,最近看的是英文書喔!」
「喔?妳看了哪些書呢?」
「嗯,我看了英文版的《神奇樹屋》。」
當下我愣住了,因為二女兒當時在家裡閱讀的英文書都是程度非常簡單...
作者序
【前言】
父母的信任將為孩子帶來奇蹟
究竟何謂教子有方?是否有一套標準答案?其實在我看來,人生沒有標準答案,育兒自然也沒有正確解答;然而,我還是再度提筆寫了這本育兒書,因為日前我在TBC大邱電視臺《第三教室》節目中,參與錄製的〈不補習也能培養出三名菁英子女的育兒故事〉及〈孩子在各式各樣的經驗、對話、遊戲中成長〉單元,影片觀看次數至今已累積超過二十七萬次,我想,如此高的閱覽數字想必也是反映著社會大眾的心理,好奇一名平凡母親究竟是用何種方式培育出不同凡響的下一代吧!
兒時的我,經常需要承受父母的體罰與謾罵,他們會把難以消化的怨氣與憤怒宣洩在我和妹妹身上,父母的貶低一點一點啃食掉我的靈魂,久而久之,我成了低自尊的人。長大以後,我一直期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免於這樣的家庭教育,基於想要讓孩子的人生更幸福的信念,我花了許多心思去鑽研各種教養法。
養育三名女兒的過程中,我讀過一千五百本以上的親子教養書,原以為只要憑藉著養育第一胎時閱讀的書籍與實戰經驗,就能如法炮製在第二胎身上,沒想到老大和老二是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後來我又天真的以為,有了養育第一、二胎時的知識與實戰經驗,第三胎一定能得心應手,沒想到小女兒竟然也是和上面兩位姊姊性格大相逕庭的孩子。正因為三個孩子生性皆不同,使我不得不採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並為她們尋找個別最適合的育兒方式。
也許是這番努力感動了上蒼,我們家老大、老二和老三最終都如願進入了隸屬於教育廳的英才教育院,接受一連串的菁英栽培。認識我們的人一直都很好奇秘訣是什麼,其實日常生活、閱讀、生活體驗、溝通、家人的愛、玩樂等,這些都是促使三個孩子能夠順利考上第一志願的共通家庭條件,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家三個孩子也都各有特色,散發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色彩。
如果有人請我分享養育三名女兒的心得,我會告訴對方,我讓大女兒接觸豐富多樣的書籍,面對她的青春期,也努力站在她的立場為她加油打氣、默默陪伴在側;至於二女兒則是依循她愛玩勝過於愛讀書的性格,尊重她個人的學習速度,不用一般的標準去強求她,多給予支持與鼓勵;面對小女兒,我一直都很努力選擇相信她、理解她的各種需求、允許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當然,我也很努力打造適合三個孩子生活的環境,但是在我承認三個孩子天性不同、為他們打造適合各自的環境前,的確吃足了苦頭,不過或許也是因為我堅持尊重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如今她們都保有自己的色彩。
這本書記錄著過去養育三名女兒──如願考上國際高中的大女兒、科學高中的二女兒,以及升上一般高中的小女兒──的二十年育兒甘苦談。隨著她們一路從國小、國中升上高中,每段時期我所獲得的新領悟,以及隨著時間流逝讓我更有把握的那些教養心得、一定要與各位分享的故事等,統統都收錄於本書當中。
當然,比我更會栽培小孩的專家比比皆是,育兒達人也多如牛毛,但我之所以還是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養育三名小孩的心得只有自己獨享實在太可惜,我希望這些實戰經驗可以對於那些在現實生活裡苦惱不堪、不知該如何養育子女的父母有所幫助。雖然這樣的角色不一定非我不可,但是假如我的故事能使某人的家庭或親子關係更加緊密幸福,我也會感到與有榮焉。
除此之外,也希望養育者、期許自己能與孩子一同成長的父母,多少都能從我的經驗中找到一些方向。但願我的故事能對栽培子女這件事起到船舵的作用。
【前言】
父母的信任將為孩子帶來奇蹟
究竟何謂教子有方?是否有一套標準答案?其實在我看來,人生沒有標準答案,育兒自然也沒有正確解答;然而,我還是再度提筆寫了這本育兒書,因為日前我在TBC大邱電視臺《第三教室》節目中,參與錄製的〈不補習也能培養出三名菁英子女的育兒故事〉及〈孩子在各式各樣的經驗、對話、遊戲中成長〉單元,影片觀看次數至今已累積超過二十七萬次,我想,如此高的閱覽數字想必也是反映著社會大眾的心理,好奇一名平凡母親究竟是用何種方式培育出不同凡響的下一代吧!
兒時的我,經常需要承受父母的體罰...
目錄
前言:父母的信任將為孩子帶來奇蹟
第一章:與其稱讚九十九件事,不如真心相信孩子
第二章:面對孩子的學習,只需溫暖陪伴、積極觀望
第三章:孩子沉迷於手機和遊戲,怎麼辦?
第四章: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與人交往的基石
第五章:面對青春期孩子,更要不斷覺察自我
第六章:看見成績以外的世界,陪孩子探索無限可能
第七章: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六個關鍵字
第八章:只有「讀書」能鍛鍊的能力
第九章:身處學校,望向未來
第十章:遇見鏡子裡真正的自己
結語:父母的功課完成時,孩子的學習才會見效
前言:父母的信任將為孩子帶來奇蹟
第一章:與其稱讚九十九件事,不如真心相信孩子
第二章:面對孩子的學習,只需溫暖陪伴、積極觀望
第三章:孩子沉迷於手機和遊戲,怎麼辦?
第四章: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與人交往的基石
第五章:面對青春期孩子,更要不斷覺察自我
第六章:看見成績以外的世界,陪孩子探索無限可能
第七章: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六個關鍵字
第八章:只有「讀書」能鍛鍊的能力
第九章:身處學校,望向未來
第十章:遇見鏡子裡真正的自己
結語:父母的功課完成時,孩子的學習才會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