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失蹤的墨子
張嘉驊
我從小就對墨子的學說感到好奇,但是在成年以前,我對墨子都不算真正的了解。
讀國中的時候,學校的歷史教科書裡介紹過墨子,老 師也會提及。可是對墨子兩個主要的觀點「兼愛」和「非攻」,老師就有很多的意見:「一個人怎麼可能毫無差別 的去愛別人呢?不從自己的父母愛起,哪叫做孝順?」「反對戰爭?要是人家都欺負到頭上來了,就像以前的日本入侵別的國家,難道反抗侵略的仗也不能打嗎?」
後來在成長的過程中,透過閱讀和思考,我逐漸明白:墨子的「兼愛」不是不分彼此,而是主張愛別人就像 愛自己一樣,而自己當然也在他人的所愛之中。
墨子的「兼愛」是一種「整體的愛」,但他並沒有提過「愛無等差」。「愛無等差」是墨家後期才提出來的,然後變成孟子攻擊墨子的口實。
墨子的「非攻」不是反對全部的戰爭,他反對的是像盜賊一樣到別人家裡 偷東西的那種侵略戰爭。所以說,日本軍國主義以前對他國的那些侵略行為, 恰恰是墨子強烈反對的;人們若是因此對侵略者展開反擊,這種類型的戰爭,墨子絕不會反對。
我國中時期的歷史老師,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誤解了墨子。
長大後就讀臺大中文系,在學期間,我特地選了《墨子》專書來修。當時 選修這門課的同學,只有六七個。 儘管上課的人數少,任教的周富美老師依然和藹可親、很有耐心的帶領我們讀《墨子》原文。當時那樣一句一句的爬梳《墨子》文字,討論其中的思想,直到現在回想起來,印象還十分深刻。
只不過這段經歷讓我更加確定一件事,那就是語言古奧而且還存在不少校 勘問題的《墨子》,真的不是一般人容易親近的。
如今為了撰寫《少年讀諸子百家》,我把《墨子》又重新讀了好幾回,還 找了許多學者的著作來研讀。而我設定的目標,居然是讓青少年朋友能夠親近它,我這會不會是在自找麻煩呢?
不!在這過程中也許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它絕對不是麻煩!我愈是開展這 本書的寫作計畫,愈是覺得這個工作有其必要!
作為先秦哲學精髓之一的墨家學說,在那個時代曾經風光一時,但自秦漢以後,這門學派逐漸銷聲匿跡。它在自然科學方面曾經締造領先世界的成就, 在邏輯學方面與西方相較也不遑多讓,可是它在歷史的發展中就這麼不見了, 甚至可憐到得靠道教來保存它的典籍。
在過去兩千年裡,研究墨家學說的人很少。如此沉寂的學問,別說人們誤 解,就連認識它的機會都沒有。若非清代遭西方列強侵略,又受西方學術刺激,人們怎麼會知道,我們這個民族在很久以前其實便擁有一個能把自己救起來的寶藏?
是的,我們很早便擁有這個文化寶藏,而我們卻遺忘了它。
墨家衰亡與復興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一點:文化的傳承不能斷!既然文化早 晚要有所傳承,何不讓我們的少年朋友及早接觸墨家學說,至少也為他們提供 一份容易找到寶藏的藏寶圖吧!
這就是我在做的事,我為此感到榮幸!
本書的完成參考了許多學者成書或成篇的著作,這裡謹列其大名,以示敬 意和謝意:周富美、勞思光、何炳棣、蔡尚思、楊俊光、姜寶昌、楊義、方勇、 孫中原、吳進安、李賢中、楊武金、周才珠、齊瑞端、徐希燕、陳為人、龔鵬程、 史黨社、鄭杰夫、郭志坤、薛柏成、陳克守、桑哲……同時也感謝編輯和畫家為此書所付出的辛勞。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的腦海經常浮現一幅景象——
墨子頂著火辣的烈日,走在曠野中,一如往常要到很多地方去宣揚他的救世理想。但這次不一樣,遠處颳起一陣猶如山脈一般高的沙暴,遮蔽了陽光,滾滾而來。墨子沒有退避,直直走入那洶湧的沙暴裡——
從此他失去了蹤影,而且一失蹤就失蹤了 一兩千年。
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墨子怎麼能夠 就這樣不見了呢?來!承擔保存文化責任的年輕朋友們,就讓我們結隊進入那歷史的沙暴裡,去找到失蹤的墨子,把他接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