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有現實感的荀韓
張嘉驊
在先秦哲學裡,孔子和孟子同屬於儒家,因此號稱 「孔孟」;老子和莊子同屬於道家,因此號稱「老莊」。
他們的合稱,都有學派上的密切關係。至於荀子和韓非子,一個屬於儒家,一個屬於法家,為什麼我們可以把他們擺在一起,合稱為「荀韓」呢?
理由有三:一,韓非子曾拜荀子為師,受過荀子的教導。韓非子有些觀念的形成,的確受到荀子的影響。
二,他們的思想都在意國家體制的建構,兩人的主張都帶有濃厚的政治哲學的意味。
三,他們兩位經常被後世的人批評,被罵的時候,名字也總是挨在一塊。
最後這一點並不是開玩笑的,自古以來,荀韓這兩位哲學家,尤其是韓非 子,一直承受著歷代文人的抨擊。要是把那些吐向他們身上的口水匯聚起來, 大概也夠我們裝一座游泳池了!
荀子之所以遭到抨擊,主要是因為他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朝惡 發展,必須用禮義和法制來導化。這種觀點和孟子的「性善論」大相逕庭,自 然不受大多數儒家門徒的歡迎。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儒家門徒不把荀子當作「自 己人」,甚至把他「逐出家門」,推給法家。
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同樣建立在「性惡論」的觀點上,但韓非子比荀子「激 進」的是,他只要法治,不要禮治。荀子只是提出「性惡論」就被罵得半死, 韓非子這種「治國得靠法律,不靠道德」的說法,在古代社會中會遭到什麼樣 的批評,大家可想而知。
治國也不是只靠法治,還得搭配勢治和術治,這就構成了韓非子「法、勢、 術」三足鼎立的哲學體系。勢就是威勢,術就是權術,韓非子認為這兩樣東西都是君主專有的,這個說法挺合統治者的胃口。事實上,歷代帝王之所以喜愛 韓非子的學說——不管是光明正大的愛,還是偷偷摸摸的愛——就是因為勢和術比法來得管用。
平心而論,荀子和韓非子的學說並不完美,自有它們值得檢討的地方。但 反過來說,他們的學說也並非一無是處。其實,只要我們能真正進入到他們的 思想體系,就會發現裡頭有很多想法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千萬不能因為 他們的主張和別人不一樣,因此就否定了他們。
在我看來,荀韓有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和先秦其他哲學家比起來,他們 兩位更具有現實感。
他們很少談形而上的東西。荀子所主張的「制天命而用之」,甚至可以看 成是對自然資源的運用要有「永續經營」的觀念。這種看起來像是現代人才會 提出的說法,在先秦哲學裡絕無僅有。
他們都認同「進步的歷史觀」,不把治國的希望寄託在遙遠的「先王之道」, 寧可以當代的君主作為效法的對象。
他們所擬定的治國方案,都著眼於如何解決現世的紛亂,只不過荀子在法 治之外仍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而韓非子推舉的是「法、勢、術」。
如果以「現實感」作為入口來探索荀子和韓非子的思想,我想,我們應該 更能掌握他們學說的精髓。
為撰寫這本書,我參考了一些學者的著作,相關書目附在本書最後。這裡謹列出大名,以示敬意和謝意:王邦雄、陳來、張素貞、張覺、邵增樺、廖名春、 郭志坤、陳雪良、王忠林、李賢中、周熾成、曾暐傑、姜英來……其中我受王邦雄和曾暐傑兩位教授的啟發甚多。
曾教授從「經濟人」的角度來論述荀子「性惡論」的誕生,在儒學中為荀 子重新定位,許多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王教授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學者,他對韓非子學說的分析一如他對其他先 秦諸子的分析,體大思精,尤其能洞察韓非子的不足。
我盡最大的努力,嘗試以淺顯而有趣的方式,將這方面最好或最新的觀點 介紹給年輕朋友。我所盼望的不外是孩子從一開始接觸中國哲學的時候,就能 打好紮實的基礎,以便他們日後深入的探索。態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視野! 這是老話,卻很實在!
這套《少年讀諸子百家》從開始撰稿到完成,三年光陰,一晃就過,其中甘苦值得回味!最後感謝編輯和畫家為這套書所付出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