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序
為建構原住民族史觀,落實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工作,本會以推動原住民族史觀為重要任務,先後出版《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叢書》牡丹社事件、大港口事件、加禮宛事件、南庄事件、大豹社事件、大嵙崁事件、李棟山事件、七腳川事件、太魯閣事件、大分事件等10 本書籍,並於111 年2 月發行《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導讀本》,再次梳理《叢書》的內容,轉化為深入淺出的出版品,協助學生、靑年讀者理解每事件的歷程與影響,均獲得社會各界熱烈的迴響,關鍵是研究者追求歷史眞相,族人耆老與族裔所提供的族群觀點,確保了「原住民族史觀」的實踐。
調查、研究、介紹、推廣原住民族的歷史、傳統與文化,一直是本會致力達成的工作。2002 年起本會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作,委託專家學者調查「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將研究成果編輯為報吿書。於今持續整合口述歷史及相關文獻資料,辦理尚未調研之原住民族歷史事件,期待呈現原住民族歷史事件原貌。
《小琉球事件》發生於荷蘭據台的1630 至-1640 年代,是荷蘭人對原住民族小琉球Lamey(拉美)人戰爭行為中造成最大傷亡的事件,也是當時該區域臺灣原住民族遭遇國家或準國家型態的政權所遭逢苦難的一個過程。本書以重新爬梳相關歷史資料,輔以族人的訪談,釐清過去的歷史發展,從原住民族的視⾓詮釋該族的觀點或歷史,讓國人能夠以不同面向、多元觀點,重新認識臺灣的歷史書籍。
未來,本會將持續向國人推介原住民族歷史,讓社會大眾全面性的認識多元族群的臺灣歷史;透過與教育部合作納入12 年國教課綱,作為原住民族教育教材研發的重要參考,讓更多學生認識原住民族歷史文化,進而共同實現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
原住民族委員會 主任委員
2023 年4 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序
臺灣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島上已經出現人類活動,歷經史前不同時期的發展,和人群的來來往往,形塑族群色彩最為多樣的南島語族,也創造了璀璨的文化風貌。至17 世紀,西方大航海風潮鼓舞,歐洲人遠航抵達亞洲,進行貿易、殖民,臺灣成為荷、西、日、明鄭與清朝等政權競逐目標,跨越了過去的地理藩籬,臺灣南島語群與其他族群開始長期密切接觸,影響了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與習俗。
原住民族在面對不同的文化差異,產生了隔閡,進而與各強勢政權不時衍生衝突。原住民族相對於其他族群,在物質文明的發展上有所落差,往往成為其他族群欺凌壓迫對象,造成臺灣原住民族史上大小紛爭事件不斷。更甚者,因原住民族在語言文化權的長期弱勢,這些事件所留下的文獻記載往往為官方或強勢政權一方所主導,對原住民族而言,反顯的有所偏頗,所持立論造成原住民族再次傷害。
本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為保存原住民族歷史文化,長期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研究,迭有成績。自110 年度起,為落實關照原住民族、還原歷史真相,雙方共同倡議「原住民族歷史事件調查研究出版計畫」,擇定原住民族5 項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調查研究,試圖從原住民族的⾓度,讓大眾更能認識原住民族歷史之真實樣貌。
小琉球現隸屬於屏東縣琉球鄉,位於臺灣西南邊外海,又稱為琉球嶼,自史前以來,即有人類在此活動。1633 至1636 年,荷蘭政權對小琉球先後進行三次征伐,是為「小琉球事件」,荷蘭政權並在其後遷移當地原住民族Lamey 人。關於早期小琉球的歷史發展、源流,隨著當地原住民族的遷移、強勢外來文化的記憶詮釋下,日漸模糊。如何在文字紀錄與研究有限的情況,進行小琉球事件的研究與書寫,實為一大挑戰。
本書《小琉球事件》係「原住民族歷史事件調查研究出版計畫」的研究成果之一,由計畫主持人劉益昌教授、共同主持人康培德教授撰寫,全書除前言外,共分六章,主要探討小琉球的地理與自然、歷史與人文、Lamey 人的前世、小琉球事件及其影響、清初以來對小琉球歷史書寫的討論,以及最後結論等。作者透過文獻史料爬梳整理、深入當地進行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從長時限的考古學觀點,與從當地原住民族歷史的⾓度進行書寫,為臺灣原住民族歷史留下更豐富的資料與研究。
期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能引發各界對原住民族歷史的關注與討論。爰於此書付梓之際,謹綴數語為之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謹識
2023 年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