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刑警,維持治安是一種職責,
領取獎章、獎狀,則是一種鼓勵。
但是,聽到—聲「魯老師」卻是他最大的安慰。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
有人破壞,就得有人去收拾,
而父親與同僚們就是那些收拾殘局的人了。
對於青少年,宜教不宜罰,
身為人民保母,
更應該「作之親,作之君,作之師」,
彌補社會及家庭對他們的疏忽。
我的父親魯俊──
既是威風凜凜的少年組長,
也是雷霆萬鈞的刑警隊長。
外表看似鐵面無私的執法者,
內在卻是富有仁心的教育工作者,
慶幸此生有緣擔任擺渡人的角色,
在司法邊緣,搶救了不少幼苗,
替這些孩子找到更好的出路與前程。
感恩推薦
我少年時十分荒唐,常常遊蕩在外惹事生非,也經常出入訓導處和少年組,因此「有幸」受教魯組長、魯老師的門下。
在本書上篇的第二、三章,提到許多魯師當年在少年組及勵志班時的理念和工作情形……雖然魯師是個鐵面無私的執法者,可是他的理念卻充滿著愛心,他更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我能在古稀之年為文感念、追憶並見證恩師魯俊先生,在近六十年前對我個人,以及許多迷失、徬徨在人生歧路上的青少年,所付出的拯救、扶持、導正和關愛,是我一生中何等的榮幸。
──譚小廣
作者簡介:
魯秋琴
◎個人簡歷
1976 東海大學歷史系
1985 加大電腦資訊系
1977∼1979 擔任航空地勤
1985∼2017 出任電腦工程師、教師
◎寫作里程
2002∼2006 《星島日報》陽光地帶版「星月集」專欄
2008∼2013 《防癌協會會刊》
2001∼迄今 《世界日報》副刊、家園版及周刊自由撰稿
2019年出版處女作《繞著地球開同學會》,將一場場有驚無險、充滿歡笑和歌聲的旅遊同學會收攬。
特别珍惜生命中各種情緣,反覆地推敲。一沙一世界,每一個小物件,都蘊藏著深厚的情緣,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能刻在心版上的時光。
在疫情中,寫下父親的故事《少年捕手‧鲁俊傳奇》,記錄了父親擔任少年組長那段擺渡人的歲月。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少年組成立
01五順來了,揭開社會問題
遠在十七世紀初期,就可能有天地會成員在臺灣活動的蹤跡。鄭成功率軍驅逐了盤踞在臺灣島上的荷蘭殖民者,東南沿海地區活躍的祕密會黨「洪門」也借機到臺灣發展,最早成立的是金臺山名遠堂。根據史料記載,目前公認的臺灣第一個祕密團體是建立於一七二六年(雍正四年)的「父母會」,而在清代末期,古老祕密組織天地會分子也實際在臺灣活動。在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臺灣清治時期)發生的分類械鬥,逐漸劃分出各地區域的在地勢力。
十九世紀末,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後,大多數祕密組織幫派勢力為之解散,少量留下來的幫派勢力,成為日本對付臺灣人的工具。其中也有一些角頭勢力,因新的市街或商業型態聚落形成而發展起來,如臺北市中山區「牛埔幫」;中正區「華山幫」;萬華區艋舺「芳明館」、「河溝頭」與「堀江町」;大同區大稻埕「四崁仔」、「下厝莊」、「大龍峒」與「豬屠口」等,這些地區從日治時期就已經存在著角頭團體。
到了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退居臺灣,外來勢力衝擊著島內的社會秩序,居住在眷村(臺灣軍公教人員居住地)的外省籍青少年,處在社會與家庭的變動下,精神異常苦悶。於是,角頭們利用省籍情結,誘發外省籍與本省籍青少年之間的衝突,甚至互拉幫派來對抗。他們在地盤上爭取利益,茶室、酒家成為聚會鬧事的場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臺灣黑社會組織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於是,警察巡邏已成為一種習慣,通常是早晚各一次,藉著這兩趟掃視臺北街頭,父親不僅逐漸讀出西門町的過去,也略看出它的發展。社會持續進步,老店依然存在,新建的中華商場引起更多關注。幫派勢力也在消長中,一切看似不可避免的必然,但是,每一次偶發的事件卻都息息相關。
* * *
一天,父親騎車從車棚出來,只聽見一群人呼嘯而過,「五順來囉!」「五順來囉!從右邊,大稻埕、延平區」,那天他一無所獲地回來,納悶地問:「五順是啥玩意?」母親笑著指一指自行車牌,那就是五順。這會兒他恍然大悟,第二天換了方向,從右邊出來,繞一個彎,穿過沅陵街再繞到左側。果然在茶室毫無戒備的情況下,取締了詐賭勒索的流氓。這下父親才明白,那些喊「五順來了」的,全都是茶室派出來的探子,以中山堂為中心,只要一見到父親的自行車騎出大門,他們就四處通風報信。
經過幾次取締後,發現萬字幫、西門口子幫都不約而同吸收了在學生。這些未來的主人翁竟就此淪於幫派鬥毆之中,真令人痛心。這段時光正是求學的黃金時期啊!想當年自己負笈東瀛的歲月,和流亡學生所受的苦楚,能在沒有戰火壓力的地方求學,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多數人都已經歷了逃難、生離死別,按理說應該更加珍惜當下,但是,這些少年人為什麼會出來遊蕩呢?難道幫派分子給他們好處?感覺幫派組織像一雙巨大的怪手,在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裡,從學校和家庭中吸納新血。這雙怪手從各角落滲透,從許多矛盾侵入,藉著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點燃了憤怒和怨恨。一九五五年,父親帶著資料邁向臺北市刑警大隊,經過幾年的思考和研究,針對少年犯罪提出了如下分析:
依據我們的資料統計,少年犯罪的種類可說是無奇不有,與一般成年人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甚且所犯的罪名更加複雜離奇。試想少年是人生的開始,是國家民族的幼苗,可是在他們羽毛尚未豐滿之際,竟變成了害群之馬,背上犯罪的符號,怎不令人痛心失望?
無可諱言地,少年犯罪的問題,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了解問題的癥結,對症下藥。這一批少年犯罪,絕大多數並非天生如此,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均不能辭其咎;然而,真正能使其新生的仍是家庭、學校和社會。警察為人民的保母,「作之親、作之君、作之師」自然更該為他們服務,深入他們的生活、核心和環境的底層;深切地去了解他們、同情他們,進而有效地協助他們,而將不幸淵藪的根源徹底消除。
針對少年犯罪,父親認為「宜教不宜罰」,應以教育取代刑罰。
凡是人性之嫌惡,大多由於習染所致,尤以少年個性最易變化,可與為善,也可與為惡,必須賴良好家庭之教之,嚴正之師保之教之,淳厚之社會匡之化之,否則這一群少年人迷失了方向,無異是毒蛇猛獸,不久就成了社會的負擔。故少年組之成立,少年感化教育之實施,問題少年管訓及教育實為當務之急。
刑警隊長下令肅清風氣,父親得到指示接管取締幫派少年的業務,進而成立少年組,隊長對父親說,除了你的位置外,沒有正式編制,需要人手可由別組調動,放手去幹,暑假將會有工讀生與你配合。
父親先在圖書館翻閱各國少年犯罪的資料,他瀏覽了各種少年犯罪的形態和處理方式,最引人注目的一段是「問題少年出於問題家庭、問題朋友、問題學校和問題社會。」四個問題像一個四維空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狀況,都足以威脅青少年的成長。
圖書館關門後,他坐在水塘旁思考了一陣子,眼下正是蓮花盛開的時節,望著搖曳生姿的蓮花,他想起了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正值青春叛逆時期,如果周遭的環境不健全,那麼他們如何從汙泥中掙扎成長?一旦受了誘惑而犯案,留下了汙點,那麼這個年輕人就必須背負著這個印記,再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父親認定了少年組的方向,盡早介入各種活動,搜出年輕人,採用管教及追蹤的方式遏止犯罪行為,盡可能不留下任何不良紀錄。
02學校,無形的牆
父親因為臨時開了一個重要會議,出門晚了,正是上課時段,卻在市場上不經意地撞見了幾名穿著卡其制服的少年學生。父親機靈地佯裝臨檢,與他們擦肩而過,迅速默記他們的學號、姓名和校名,他決定先從學校開始。
警察來訪意味著學校出現了問題學生,一般訓導或教務主任都不願張揚。父親卻三番兩次等在門房,幾乎成了常客。門房經常見面就問:「你怎麼又來了?主任都交代了,他不在。」
在會客室裡等了許久,訓導主任終於出現了,很客氣且禮貌地招呼。父親道明來意後交上學生名單,主任微笑著說:「請放心,我們一定嚴加督導。」父親正想答腔,卻見主任已起身送客,對方似乎不願意與警察機關多聯絡,一堵無形的牆橫在面前!「萬一將來有需要我的地方,請賜電。」父親只好將名片交給主任,隨即離去。
正值放學時分,學生魚貫走出校門,幾個落單的孩子在人群後漫無目的地晃悠著,直覺告訴父親,那個角落便是問題的所在。臺北的五月已進入了炎夏,父親汗流浹背地跨上了鐵馬,眼前的路十分顛簸!
03家庭,缺乏關愛
民國三十八年離鄉背井隨政府遷至小島的人們,逐漸融入了本島文化,這場大遷徙不僅改變了生活形態,也造成多重文化的衝擊。多數人在克難的生活環境中掙扎。有些人能急起直追,趕上了五十年代的「大時代」,有些人卻沉迷在牌桌上,雄心和壯志逐漸消磨,身邊的孩子長大了,卻無奈地望著家中的麻將桌,牢騷聲此起彼落。
動亂是時代悲劇的起源,但是真正的傷痛卻出自不和諧的家庭。當父母親無法並肩攜手解決問題時,孩子們便成了犧牲品,有些送回祖父母家,僥倖熬過一場家變;有些成了流浪棄子,在新的家庭中飽受欺凌。從一個好學校轉到陌生的環境,還沒站穩腳步又得面臨升學考試,頓時覺得前途茫茫,無所適從。
縱然父母離異、家庭破碎,會造成孩子們巨大的傷害。但是,有些孩子卻是家中兄姐品學兼優,而自己卻一無是處,學業表現不如人,得不到父母親的關愛和諒解,索性逆道而行,開始逃課、逃學,最終混進了幫派。為了在所謂的兄弟間爭一口氣,不惜偷取物品,典當後充作基金。能使一個人墮落的因素太多了,但是要救出一個靈魂談何容易?尤其是在幫派中生根的,一不小心,就會遭到幫規處罰,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為了取締這些小混混,父親經常不能安心吃完中飯,有些案子小得可以,如偷腳踏車、偷古董字畫;有些結黨在公園佯裝擦鞋童,或丟了錢包的遊客騙取零用金。為什麼不上學呢?他們總說「跟不上、沒興趣」,說也奇怪,這些孩子進了少年組不到兩個禮拜,心無旁騖地讀幾天書,竟然也就跟上了。仔細推敲,原因仍出在大環境,如缺乏關愛的家庭、沒有安全感的社區,都是幫派分子的溫床,他們乘虛而入,點燃了這些孩子憤憤不平的情緒。
04幫派,吸收新血
民國四十三年,以馮竹語為首,及一群學生共計四十四名年輕人,在臺灣大學農學院頂樓結拜,以《論語》的格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幫名,以「有難同當,有福共享」為宗旨,在臺北市西門町與臺北車站一帶活動。四海幫當時主要由一群逞強好鬥且家境富裕,與政黨、政治、軍隊有關係的高官二代子弟所組成,大多來自軍校輟學生,部分則為眷村大學生及高中生。四海幫在創幫成員「奮哥」陳自奮、「寇保」寇為龍為首的領導下,凝聚力強且發展迅速,成員快速擴展,並延伸為「成功新村」、「飛虎幫」、「四維幫」等分支。同時四海幫因為具有黨政軍二代背景的關係,可算是臺灣首席具有完整架構的黑幫組織,初期便已設置交際組、聯絡組與經濟組等架構,組織相當完善,成員各司其職,人數高達三百多人。緊接著,就像武林群雄紛紛起義,各幫派組織開始成立,如中和區的竹林,和西門口、海盜、羅漢、文山幫、十二星相、十三太保、十五兄弟……
有些幫派的成立純粹是好玩,如「面守幫」;有些則是為了抵抗外幫,如北投聯盟、黑弦風(對抗三環),七星幫(對抗四海),十五兄弟;有些為求自保,如安理會;有些為了省籍糾紛,如九兄弟聯盟;更有些令人看了啼笑皆非,「參加幫派就是證明自己長大了,有一幫兄弟可以互相照顧。」令人驚訝的是,有些人竟能跨足兩、三個幫派,過著稱兄道弟的日子,除非急需支援,否則從來不回家。對於這些年輕人而言,和兄弟聚會永遠比回家、上學來得重要,他們體內似乎有一根弦是勾在一起的。
05擺渡人,招兵買馬
第一天召集臨時組員,父親自掏腰包請李先生和許先生,在中山堂附近的山西小館聚餐,歡迎這些支援組員,父親誠懇地向幾位組員說:「這一項任務是十分廣泛、可大可小的,將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緝捕、移送法辦,是最簡單而直接的一條路。然而,如此一來,不僅斷送了他們的前程,對於少年犯罪也毫無裨益!取締幫派學生遠比取締社會人士困難多了,因為他們沒有前科,而且行蹤飄忽,更重要的是,多數幫派首領都是頗有謀略、深藏不露的人物,一旦打草驚蛇,前功盡棄之餘,還得賠上線民和無辜舉報者的生命安全。」
父親取出桌上的牙籤,做成四角形,問道:「你們懂得搓麻將吧?我是一竅不通!但是,我知道一定得四個人才能搭成一桌,一個小伙子的成長也得涵蓋在四個要素之下。」
許先生笑著說:「學校、家庭、朋友,另外是社會?」
父親讚許地說:「的確,一旦朋友出現了問題,他就會被帶離這個環境,找尋新的搭檔!」
父親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青少年都是可以發光的金子,我們扮演的是擺渡人和牧者的角色。在法律邊緣做捕手,捕回偶爾迷失的好球,身為刑警,我們代表法律。然而,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灰色地帶。這一群年輕人,儘管今天在我們眼裡已經是步入了歧途,他們本質仍是單純善良的,我們得花些心血和力氣,將他們引上正道。」
李先生接著問:「那麼我們能抓捕,但是不能送法院?」
父親回答:「除非案情特別嚴重,否則盡可能防止他們越過司法邊界。基本上,我們的角色是替他們找到更好的出路和前程。顯然這些孩子是走偏了,我們不能把他們和犯罪分子相提並論。」
許先生說:「還得調查他們的背景和交友關係吧?否則回家後又陷入相同的環境,導致白忙了一場!」
父親點點頭:「是的!我們得先在四個角蹲點、打好樁子,和學校、家庭甚至朋友圈建立據點,才能有效地掌握訊息。每一個進入少年組的年輕人都得建檔,然後從各個檔案中找到關聯性。」
李先生說:「那麼我們先來設計表格,邊使用、邊改進。」
那天,三位刑警草擬了一些步驟,制定了簡單的自白書要件,就分頭去忙了!
第二章 少年組成立
01五順來了,揭開社會問題
遠在十七世紀初期,就可能有天地會成員在臺灣活動的蹤跡。鄭成功率軍驅逐了盤踞在臺灣島上的荷蘭殖民者,東南沿海地區活躍的祕密會黨「洪門」也借機到臺灣發展,最早成立的是金臺山名遠堂。根據史料記載,目前公認的臺灣第一個祕密團體是建立於一七二六年(雍正四年)的「父母會」,而在清代末期,古老祕密組織天地會分子也實際在臺灣活動。在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臺灣清治時期)發生的分類械鬥,逐漸劃分出各地區域的在地勢力。
十九世紀末,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後,大多數祕...
推薦序
推薦序
一段師生緣,一世感恩情
一九九九年七月我因為在北美《世界日報》副刊,拜讀了秋琴女士發表的文章〈珍珠淚〉,深受感動而回應了一篇〈魯哥〉來追念恩師──魯俊先生,感謝當年他對少年的我及時給予拯救和輔導,因而改變了我往後的一生。我和秋琴也因此相識,並開啟了我們近二十年的通訊交誼。
在多年往來的電郵和簡訊中,秋琴屢次提到,想有系統地了解、探索她父親在警界的一生事業。尤其是民國五、六十年代那段歲月,魯師在臺灣「問題青少年」和「幫派青少年」的輔導和矯正事工,所投下的心力及其影響。我少年時十分荒唐,常常遊蕩在外惹事生非,也經常出入訓導處和少年組,因此「有幸」受教魯組長、魯老師的門下。
因為這近六十年前的一段難忘「奇緣」,當我知悉秋琴發宏願要為父親記錄生平的時候,我就告訴她,自己樂意竭盡所能,憑藉著那些塵封多年卻又銘印在心的記憶,提供當年那些少年組和勵志班的陳年往事供她參考,盼能助其早日完成心願。
在本書上篇的第二、三章,提到許多魯師當年在少年組及勵志班時的理念和工作情形。當時我們這些懵懂無知的青少年,不知道他的用心和苦心;如今讀了秋琴的敘述,才更了解魯師當年雖身為臺北市警局少年組組長,可是他對問題青少年抱持的理念卻是:「替他們找到更好的出路和前程,顯然這些孩子是走偏了,但我們不能把他們和犯罪分子相提並論。」
「儘管今天在我們眼裡已經是步入了歧途,但他們本質原是單純善良的,我們得花些心血和力氣,將他們引上正道。」雖然魯師是個鐵面無私的執法者,可是他的理念卻充滿著愛心,他更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民國六十二年夏天,我服完預官役赴美留學,行前魯師找了當年勵志班的師長(戴行悌校長、賴晚鐘校長等),並邀請了我母親,在臺北館前路的中國飯店為我餞行。席間除了給我恭賀、祝福和期許,魯師還握著我的手,小聲地告訴我,當年我一些荒唐魯莽行為的記錄檔案,早些年都已經銷毁了,這樣的愛心令我感動不已!
民國五十四年我讀建中高二時,寫了一封信給魯師問安致意。這封信在五十三年之後(即西元二〇一八年),在秋琴整理父親的遺物檔案時,發現並寄還給我。當我看到那泛黃的信紙、信封和郵戳,還有魯師親手在信封上面註記的編號五,我真是感動不已。這哪像個警官、執法者呢?這是何等的仁心和愛心!他是何等珍惜我們這些當年「無可救藥」的青少年與他的師生情誼!
一九九九年夏天,我在達拉斯家中接到魯師從洛杉磯打來的電話,除了詢問我的近況外,並告知他已退休現於洛杉磯省親;同時他也告訴我,他在洛杉磯遇到我五、六十年前的一位「老兄弟」,對方目前事業有成,兒孫滿堂。魯師問我介不介意把我的電話給這位老兄弟,我說當然可以!魯師凡事考慮細密周詳,至老未變,令人欽佩。
二〇〇三年夏天魯師病重時,我正好被公司派駐新竹工作,這中間曾去老師家中及醫院看望過他。我猶記得那個炎熱星期天的下午,老師坐在客廳中的長椅,人看來清瘦了許多,聲音也弱了許多,可是雙目依然炯炯有神。他親切垂詢我的近況,關愛之情溢於言表;告別時,老師緊握我的手,殷殷祝福我和我的家人,這份可貴的師生之情,令我感動難忘!
在魯師仙逝近二十年後,他的愛女秋琴得償宿願,完成了這本敘述她敬愛父親大半生涯的傳記,魯師天上有知,一定非常高興和安慰。秋琴來電邀我為書作序,我實在愧不敢當。然而,我能在古稀之年為文感念、追憶並見證恩師魯俊先生,在近六十年前對我個人,以及許多迷失、徬徨在人生歧路上的青少年,所付出的拯救、扶持、導正和關愛,是我一生中何等的榮幸。
譚小廣
二〇二一年秋於德州達拉斯
推薦序
一段師生緣,一世感恩情
一九九九年七月我因為在北美《世界日報》副刊,拜讀了秋琴女士發表的文章〈珍珠淚〉,深受感動而回應了一篇〈魯哥〉來追念恩師──魯俊先生,感謝當年他對少年的我及時給予拯救和輔導,因而改變了我往後的一生。我和秋琴也因此相識,並開啟了我們近二十年的通訊交誼。
在多年往來的電郵和簡訊中,秋琴屢次提到,想有系統地了解、探索她父親在警界的一生事業。尤其是民國五、六十年代那段歲月,魯師在臺灣「問題青少年」和「幫派青少年」的輔導和矯正事工,所投下的心力及其影響。我少年時十分荒唐,...
目錄
推薦序 一段師生緣,一世感恩情 譚小廣
自 序 平凡中的偉大──遙念父親
上篇 少年捕手
第一章 京城舊夢
第二章 少年組成立
第三章 勵志班建立
第四章 永遠的魯老師
中篇 懷念父親
珍珠淚
懷念魯哥
永遠的老師
一曲〈天倫歌〉,一世父女情
松柏長青話當年
淚瓶中的年夜飯
鐵漢柔情
傷逝
欄杆拍遍
下篇 庚子疫站
防疫下的返璞歸真
搭上e車跨越庚子
米雪來敲門
罔市園
金秋的不速之客
千山萬水手足情深
大樹與小草
幽默慰疫情
紅樓摺疊
普城潮汐
喻姐的未來花園
推薦序 一段師生緣,一世感恩情 譚小廣
自 序 平凡中的偉大──遙念父親
上篇 少年捕手
第一章 京城舊夢
第二章 少年組成立
第三章 勵志班建立
第四章 永遠的魯老師
中篇 懷念父親
珍珠淚
懷念魯哥
永遠的老師
一曲〈天倫歌〉,一世父女情
松柏長青話當年
淚瓶中的年夜飯
鐵漢柔情
傷逝
欄杆拍遍
下篇 庚子疫站
防疫下的返璞歸真
搭上e車跨越庚子
米雪來敲門
罔市園
金秋的不速之客
千山萬水手足情深
大樹與小草
幽默慰疫情
紅樓摺疊
普城潮汐
喻姐的未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