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人生中充滿了「傳統習俗」!
◆話說「習俗」究竟是什麼?
查詢「習俗」這個詞的意思,可以得到「打從過去延續下來的行為、習慣、慣例」這樣的解釋。比方說新年時會吃年菜或雜煮、會進行新年參拜,節分時撒豆等例行節慶,正是打從過去延續下來的行為、習慣、慣例。此外,慶祝小孩成長的節日或七五三,以及慶祝人生中重要階段的成人式、結婚典禮、祝壽的賀宴或是遭逢不幸時的葬禮等通過儀禮,又或者是祭祀往生者的彼岸或是盂蘭盆會,這些全都是自古延續下來的傳統習俗。
這些傳統習俗最初都是從對神佛表達虔敬與感謝之情,並且祈求居家平安與健康順遂、出人頭地以及好運的儀式所演化而來的。而將這些傳統習俗傳承下去,更能進一步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感。此外,由於日本人是農耕民族,自古以來始終配合著季節的變化進行農活,所以表示季節的曆法也是傳統習俗中相當重要的關鍵概念。
◆推算月亮與太陽的運行所誕生的「曆法」
目前全世界包含日本在內,所使用的曆法是以太陽為中心的太陽曆(格列高里曆),在太陽曆中一年基本上是三百六十五天。但在此之前,日本所使用的曆法是以飛鳥時代自中國傳入的曆法為基礎,再配合日本的季節變化陸續加以改良,使用期間長達將近一千五百年。而這套曆法也成為了老百姓在生活中所舉行的例行節慶以及自古延續至今的傳統習俗的依據。
這套古代的曆法被稱為「舊曆」,而現行的曆法則是稱為「新曆」。舊曆是以月亮(太陰)和太陽為基礎所制定,也被稱作是「太陰太陽曆」。此外,在此之前還存在有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基準的「太陰曆」曆法。
◆舊曆中的季節無視日本四季的存在?
日本人是農耕民族,對於四季的變化相當敏感,並將其視為是進行農活的指標。比方說察覺到「現在差不多是播種的最佳時期」這種可以正確掌握季節的能力,就獲取農活必要資訊的層面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舊曆(太陰太陽曆)的曆法跟日本的季節之間是有落差的,在舊曆中季節的區分如下:
春→ 2月4日~5月5日左右
夏→ 5月6日~8月7日左右
秋→ 8月8日~11月7日左右
冬→ 11月8日~2月3日左右
如果以這樣的季節區分作為指標,那根本就種不成稲。也因此,在曆法之外另外被創造出來的便是二十四節氣。
◆符合農活節奏,可判斷季節的「二十四節氣」
舊曆雖然適用於日本的四季,但卻與日常的農活節奏有著些許落差,而古代人為了掌握季節的變化,於是創造出了二十四節氣。
從地球所觀察到的太陽移動軌跡為「黃道」,而將黃道切割為二十四等分,並以此為基準,將太陽所通過的時間段搭配季節為之命名,便是二十四節氣。晝夜長短一致的春分跟秋分,以及一年中白天最長的夏至和白天最短的冬至,都屬於二十四節氣。
不過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風土氣候為基準所制定,因此和日本的季節之間出現落差也是莫可奈何的事。不過依舊無損於二十四節氣作為判斷季節的指標,因此也被日本人接受。還有另一個區分法是將二十四節氣再進一步切割為三等份,一年總共可被劃分為七十二等份,得名「七十二候」,而這樣的曆法也是從中國傳入的。
【試閱2】神道神以及佛教神與習俗的關係
◆農耕與大自然所孕育出的自然信仰
日本擁有豐富的大自然以及美麗的四季,對於自古以來便是農耕民族的日本人而言,大自然當中存在著超越人知的神明。大自然所帶來的恩惠與災害雖是人類力量所無法相提並論的,但是古人相信將大自然奉為神明、潛心祈求的話,便能帶來豐收,他們也相信對大自然懷抱感恩的態度,自然能帶來下一次的豐收。就跟人類日復一日地工作一樣,這種祈求與感恩的行為,也在日常生活中被反覆執行,並傳承下去。
◆傳統習俗中的神道神與佛教神
佛教自中國傳入日本後日漸深入民眾的生活當中,這是因為經過系統化的佛教,透過經文以一種帶有說服力的方式為人所理解。不過日本自古以來的神祇信仰並未因此遭受否定,而是與佛教順利地融合。比方說忌諱死亡晦氣的神社所負責管轄的是與「生」有關的儀式,而葬禮、祭祀祖先等與死相關的儀式則是由佛教來負責。祈求順產或是滿月參拜等消災祈福的儀式,又或者是祈求豐收,是由神道神所掌管的(神事);而盂蘭盆會或是彼岸的祭祀儀式(佛事),則是歸類為佛教神所管轄的範圍。
在神祇信仰被整合為神道教的古代中期到中世以後,佛教與神道教的興衰隨著時代演進不斷反覆上演,在這過程中,佛教與神道教也產生了密切的結合。在過去可以見到佛教寺廟的廟地內建有神社,而神社的所有地中也蓋有佛教寺廟,而各種傳統習俗也順應了當下的時代產生變化,並於江戶時代中期~後期演變為近似現代的形式。
在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中,可以說幾乎絕大多數都與神道神或是佛教神脫不了關係。新年時迎接年神,節分時招呼福神,彼岸和盂蘭盆會時追思祖先、心存感恩,不管是這些例行節慶還是慶祝人生邁入重要階段的禮俗,又或者是祈求健康長壽或好運的七五三以及結婚典禮等通過儀禮,都是撇除神道神或是佛教神不談便無法成立的。就像這樣,神道神與佛教神始終存在於人們自古以來所傳承下去的傳統習俗中。
◆神道神與佛教神所組成的團體「七福神」
在進入江戶時代以後,「七福神」這個由神道神與佛教神所組合成的團體人氣扶搖直上。七福神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但不曉得各位是否知道,七福神其實是由國籍和宗教各異的神道神和佛教神所組成的?也因此,供奉七福神的場所相當多元,既有神社也有寺廟。而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抱著鯛魚、守護漁業和生意人的惠比壽神,而惠比壽神也是日本古來的神明。接著是印度的女河神、也是七福神中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辯才天,祂被視為是庇佑學問、表演藝術和生意買賣的神明。
而這個極為獨特的七福神的存在,或許也反映出了日本人獨有的彈性心態——承認自然界中有無數神靈存在,同時也接受來自國外的神明加入古代神明的行列。而傳統習俗也靈活地隨之變化,並受到後世的繼承。
【試閱3】賞櫻(3月下旬~4月上旬)/透過神明所憑附的櫻花提升運氣!
平安時代的貴族和江戶時代的庶民都曾於盛開的櫻花樹下設宴,
延續至現代的賞花雅趣。
每年從櫻花的開花預測到盛開為止,櫻花的開花期接連好幾天都是新聞關注的焦點。一旦宣布櫻花開花後,接著便是盛開期的預測,大家緊追著逐漸北移的櫻花前線跑——對於日本人而言,櫻花的存在就是如此特別。
日本最古老的歌集《萬葉集》中也收錄了詠嘆櫻花之美的作品,可見櫻花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期間,就已經擄獲人心。不過賞花的習慣一直要到江戶時代才開始在一般老百姓間普及。江戶時代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飛鳥山(現東京都北區)以及隅田川的堤防(墨田區)等地種植櫻花樹後,江戶時代的老百姓們才開始帶著便當出門賞櫻,並且設宴作樂。最具代表性的櫻花品種染井吉野,以及賞花糰子據說也是在這個時代問世。
另一方面,農民們自古以來便習慣在展開春天的農活前舉行迎神的賞櫻儀式,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想法中,春季自山中駕臨的神明會化身為田地之神,並憑附於櫻花上。櫻花的「さ(sa)」意思是田地之神,「くら(kura)」則意味著神明所坐鎮之處「御座」,也因此櫻花被認為是神明藉以憑附之物。農民會藉由花朵的盛開程度來預測當年的稻作收成,並向盛開的櫻花祈求豐收。賞櫻對於農民而言,是一項攸關稻作收成的重要節慶儀式,據說這便是賞櫻習俗的由來。
進入櫻花季後請務必出門賞花,預測年度的運勢,並設法提升運氣!
小知識
據說人類的壽命之所以變短,是因為天照大御神的孫子神武天皇的曾祖父瓊瓊杵尊,在紅顏薄命的櫻花神木花咲耶姫,以及長生不死但卻相貌醜陋的其姊岩石神之間進行選擇時,選擇了美麗的木花咲耶姫之故。這則與櫻花相關的神話記載於《古事記》中。
【試閱4】惠比壽講(10月20日前後)/「落單的人」福氣才多?
盛大慰勞負責駐守的惠比壽神,
祈求生意興隆、漁獲豐收!
惠比壽講主要是商家們為了向惠比壽神祈求生意興隆所舉辦的傳統習俗。舉辦日期有地域性的差異,關東地區多為十月二十日與一月二十日,因此也被稱作是「二十日戎」。
惠比壽神是七福神之一,祂的右手手持釣竿,左側腋下則是夾著一隻大鯛魚。因為這個姿勢而有了「用蝦子(惠比)釣鯛魚」這諧音的說法,被認為有助生意興隆;另外,惠比壽神在農村跟漁村也分別被視為五穀豐收跟漁獲豐收之神,受到廣泛信仰。惠比壽神的名字相當多元,也被寫作「惠比須」、「戎」、「夷」、「蛭」,而在關西地區最為普遍的寫法是「蛭」。
惠比壽神除了能庇佑一般百姓生活富足外,還肩負著另一項任務──「駐守」。舊曆的十月被稱作神無月,是日本全國的神明在出雲齊聚一堂的月份。而當中唯一一個被留下來的神明就是惠比壽神。也就是說,當其他神明不在時,惠比壽神便負責駐守。而這樣的神明被稱作是「留守神」,有一說指出,惠比壽講最初是為了慰勞孤伶伶的惠比壽神才誕生的。
為民眾帶來眾多庇佑的惠比壽神可說是與我們最為親近的神明,只要虔心參拜,惠比壽神必定會實現我們的願望。每當看著惠比壽神充滿福氣的笑臉參拜時,便覺得可以心存這樣的期待。
小知識
關東和關西的惠比壽講不僅舉辦的日子不同,稱呼也不相同。關東地區多舉辦於10月20日,因此稱呼為「二十日戎」;而關西地區則多舉辦於1月10日,因此稱呼為「十日戎」。但兩者目的都是為了祈求生意興隆,在關東地區會邀請親戚或是朋友,關西地區則是會邀請同為生意人的朋友設宴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