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祭祀用品篇】
喪禮的舉行過程中,有諸多繁複的儀式與活動,皆需用到隆重的祭祀用品與金銀紙來敬獻給所祈求的神佛或先亡的祖先靈、新亡的親人,甚至是慈悲的超薦孤魂滯魄等好兄弟。所以以下針對(一)祭祀用品;(二)金銀紙兩大項來分項說明。
一、祭祀供品
祭祀用品為祭祀神佛、祖先靈、新亡親人、好兄弟等所敬獻的供品。以下分別就三牲、小三牲、四牲、五牲、五果、四果、五果、茶酒、菜碗、六齋、十齋、十二齋、五味碗(便菜飯)、文頭粿(筆架和文頭)等項目來做說明。
三牲
用於祭拜一般神明,或是新墓完工謝后土、敬祖先時。
五牲中任選三種,通常為三層豬肉、全雞、全魚(或全鴨)。三牲的擺法:面對神明,三層豬肉為中牲,左雞、右魚。雞頭向神明,一般漳州人、泉州人將魚頭向著神明,同安人將魚尾向著神明。用於祭拜一般神明時,不必完全煮熟,以全副來拜,表示與神明關係半生熟。而祭拜祖先時,則多會煮熟切成塊狀,表示與祖先的關係較熟。另有新墓完工謝后土、敬祖先時,也用三牲。民間敬神的牲禮忌諱用病死的動物和水產,也忌諱用牛肉、狗肉來敬拜。i民間也有強調慈悲不殺生者,改以豆類製或麵粉塑的素三牲來祭拜。
小三牲
用於消災厄謝外方(指遊方亡魂)、犒將、喪禮路祭。
比三牲小一點的祭品,為一小塊豬肉、雞蛋、魚(或豆干);或一小塊豬肉、麵干、豆干(拜豆乾音同「官」,有做大官之意)。用於消災厄謝外方(指遊方亡魂)、祭五鬼、祭白虎煞、犒將、喪禮路祭時所用。
四牲
可用於喜慶、歲時祭祀或神誕。因「四」為偶數,故喪事忌諱用四牲;又「四」在民間被視為同「死」,故一般少用之。
一大條豬肉、全雞、全鴨(或鴨蛋)、一味海鮮(如蝦、蟳、蝦捲、乾魷魚〔即「春乾」〕)。四牲的擺法:豬肉、雞居中間,鴨和海鮮擺兩側。可用於喜慶、歲時祭祀或神誕。因「四」為偶數,故喪事忌諱用四牲;又「四」在民間被視為同「死」,故一般少用之。
五牲
主要用於祭拜玉皇上帝、三官大帝等尊貴神明;通常用於婚喪祭典、還願等。
五牲較三牲的祭品更隆重,為全豬或豬頭尾(用豬頭需附豬尾,象徵全豬)、全雞、全鴨、全魚、蝦子(或豬肚、豬肝)。五牲的擺法不同,豬擺中間為「中牲」,雞鴨擺兩側為「邊牲」,魚蝦擺後面為「下牲」或「後牲」。主要用於祭拜玉皇上帝、三官大帝等尊貴神明的下桌,即敬獻給祂們的部屬神,否則頂桌是清素的齋品;通常用於婚喪祭典或還願時。i民間也有強調慈悲為懷不忍心殺生者,改以豆類製或麵粉塑的素五牲來祭拜。
四果
用於祭神、拜祖先等,忌用番石榴、番茄、釋迦三項水果。
民間祭拜盛行備水果敬祀神明和祖先,「四果」為春、夏、秋、冬四時時令水果,如各種天然水果:鳳梨、香蕉、蘋果、梨子、甘蔗、橘子、芒果、龍眼、香瓜、哈密瓜、葡萄、火龍果等,也有民眾是揀選四樣水果敬獻祭拜,而任選四樣一同祭祀,也稱為「四果」。
用於祭神、拜祖先等祭拜,民間傳統習俗上忌用番石榴、番茄、釋迦等三項水果,因為傳說番石榴、番茄的種子會連同果肉一起吃進去,之後會隨著排泄物一起排出來,並且隨處生長,屬於較低賤的水果,這樣對神明不敬。水果釋迦則因形狀與釋迦牟尼佛的頭上髮髻相同,而得名,以此水果來敬其他神明,怕對佛陀不敬,而一般神明也擔待不起。
民間又有喪禮中治喪奠祭不可拜香蕉,因香蕉之「蕉」台語為「招」音,怕有再度招來喪事的不吉利事。民間也有祀神拜祖不可拜蓮霧之說,因蓮霧之台語音「連霧」,有不明之意,屬陰,不是好吉兆。ii也有人說李子不可拜神,因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姓李,名耳,人們多稱其老子,人們怕拜李子,對其不敬。
五果
用於祭神、拜祖先等,忌用番石榴、番茄、釋迦三項水果。
民間祭拜盛行備水果敬祀神明和祖先,揀選春、夏、秋、冬四時時令水果,如各種天然水果:鳳梨、香蕉、蘋果、梨子、甘蔗、橘子、芒果、龍眼、香瓜、哈密瓜、葡萄、火龍果等,揀選五樣水果敬祀,即為「五果」。
茶酒
用於民間祭祀神明、佛菩薩、祖先、好兄弟等時。
民間祭祀神明、佛菩薩、祖先、好兄弟等時,會用茶或酒。一般敬茶以三杯為準,至於敬酒也以三杯為準,這有天、地、人三才之意;也有說供五牲敬五杯,供三牲,敬三杯。但也有祭祖時,以五杯、七杯、九杯、十一杯的。這有將祖先和天將天兵一起敬奉之意。若是祭好兄弟時,有用五杯、七杯、十杯或更多的,有請各方好兄弟享用之意。若是長期固定供奉的敬茶,一般是每日早晚更換,或是初一、十五和三、六、九日更換的,也有終年不換的,也有更講究的是每日早、午、晚各換一次的。至於若是臨時應節而祭拜的,則是當日祭拜時連斟三次即可,有的供茶,不是以充泡的茶水,而是以乾茶葉敬奉,稱為「乾茶」。等祭拜完供桌快撤時,則將茶水、酒留一杯灑一圓圈在已燒化的銀紙灰上,有「酹祭」之意,表示金銀紙到另一個世界不會散掉,神明、祖先或好兄弟都有收到。其餘敬祀過後的茶、酒則可以給家人或信徒喝,有賜福保佑平安之意。敬酒時,要用未開封全新的酒,才表示尊敬。
【喪禮百科大觀】
有關台灣地區目前民間所通行的喪禮習俗與項目,到喪禮後對亡故者的歲時祭祀活動的重要項目,此章主要區分為十二個部分來介紹:一、臨終;二、發喪;三、治喪;四、殯禮;五、葬禮;六、居喪;七、除喪;八、撿骨(撿金);九、祭祖;十、墓與墓園;十一、其他的傳統葬禮;十二、現代的喪禮,各個階段都有十分重要的禮儀習俗。
一、臨終及歿後的處理
在亡者臨終及初歿時的處理階段,有許多細項要處理,包括:拼廳搬舖(分手尾錢、辭土)、遮神、摔碗(摔藥罐)、石頭枕、水被、含錢(含殮)、腳尾飯、腳尾燈(腳尾火、長明燈)、腳尾錢、腳尾轎(魂轎、過山轎)、腳尾經等項目。
拼廳搬舖(分手尾錢、辭土)
台灣人傳統觀念認為,死要死在家中,故當親人尚未斷氣,仍在彌留狀態時,會趕緊由醫院運送回家。家屬首先將正廳或公廳打掃乾淨,準備搬舖供病患休息。「水舖」或「水床」依男左女右擺設,不靠牆;有的是長輩在,則放右邊,不分男女,長輩過往了,則在左邊,頭向內,腳朝外,稱為「搬舖」。
有的也會在尚未斷氣前,召集子孫先行「分手尾錢」,有分遺產之意。有些病者若知自己時日不多時,會趁起身上廁所時下水舖,以腳踩地,以示告別大地,作為「辭土」;有的則以其最後一次下床,稱為「辭土」。若是幼年夭折者,均不移舖,僅在臥房地上另舖草蓆;在外地身故者,遺體不能運進家內,得在外搭棚或停放在殯儀館,稱為「冷喪」。
遮神
死者臨終斷氣後,便要取下正廳的天燈、天公爐或三界公爐,並以紅布、紙、米篩遮住神明和祖先牌位,即為「遮神」,以免喪事的不潔污穢了神明和祖先神,直到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摔碗(摔藥罐)
台灣人習慣當亡者身故後,要打破一個亡者生前所吃的飯碗,表示「碗破家圓」,或從此不用再伺候亡者了;或是將其生前所用來煎藥的藥罐打破,並告知亡者病已好,從此不用再吃藥了,也不會將病根遺留子孫。若是病故者,作功德時得請道教法師誦《藥王寶懺》(或稱《藥師寶懺》)並煎藥壺、餵藥給亡者魂身,為其治病;佛教則誦《藥師寶懺》。道教請專理疾病的藥王神農大帝來為亡者的靈體醫病,並且儀式中會煮好一只藥罐,藥罐嘴上會插三炷香,並將煎藥拿起來作勢餵亡者的紙塑魂身飲藥,等到藥師懺結束後,再將藥罐打破,象徵亡者靈體已被藥王醫好,從此不再需要藥罐了。有的講究一點的,也會在道士做功德藥懺煉丹藥時,除了讓亡者服用外,也會一道請遺眷一一嚐一口,以示服用丹藥強身保健。
石頭枕
喪禮時亡者剛過世時,家屬便準備一只較大而扁平的石頭給亡者當枕頭,取石枕有可使後代子孫頭殼堅硬如石,身體健壯硬朗如石之意。也有的因為大而平的石頭不好找,而就近以白布包銀紙當枕頭,換去亡者生前常使用的睡枕,故稱為「換枕」,也有喪家仍以亡者生前的枕頭讓亡者躺用。
水被
喪禮初期家屬會在亡者屍體四周圍上白色(或黃色、粉紅色)的布幔,俗稱「吊九條」,現代也有人用蚊帳圍起來。再將亡者自頭部到腳蓋上「水被」,水被為一張長方形的白布,中央再縫上紅綢的被單,有辟邪趨吉之意,也有人是使用亡者生前所用之被單。而佛教人士則加蓋蓮花被,被單上會印上佛教經文或繡上蓮花圖案,以示亡者的靈體將受到佛菩薩的庇佑,如清淨的蓮花般出污泥而不染,可早日往生佛國淨土世界。
含錢(含殮)
昔日喪禮初期家屬會在亡者口中放入一枚龍銀或玉石,特別是蟬形的玉石,因為蟬的生命型態是先埋在地底七年後,才爬出泥土表面在樹幹上破蛹而生,與亡者死後長期埋在土裡,將來重新誕生「重生」的寓意相同,所以這類含在亡者嘴裡的龍銀或玉石,稱為「含殮」。後來也有用紅紙包住古銅錢或是硬幣及金箔,放入亡者口中,俗稱「金嘴銀舌」,有富貴之意,此稱為「含錢」。
腳尾飯
死者初亡後未入殮前,擺放位置需頭內腳外,並在其腳邊供上「腳尾飯」(或稱「腳後飯」),腳尾飯要在露天炊煮,以大碗盛滿飯,飯上放一顆熟鴨蛋,並垂直插上一雙筷子,使死者不至於挨餓好上路。並在亡者腳邊放一盞白蠟燭,做為「長明燈」,或是一盞油燈,照明陰間的路,稱為「腳尾火」。並用碗公裝砂做為香爐,稱為「腳尾爐」。並燒腳尾紙(大銀小銀、或是往生錢、庫錢等)供死者前往陰間的路上使用。由於腳尾飯上插有筷子,所以平日禁止小孩將筷子插在飯上,以避不祥之兆。腳尾飯一直供到亡者入殮為止,而靈位上則依然照三餐奉養亡者飯菜,奉如在世一般,稱為奉飯或捧飯。
但亦有說:一般在家正常死亡者,其實不用再加奉腳尾飯,故事起源於古代某一位婦人的先生因故在外地入獄,到了生病臨終時,婦人被通知趕赴探望,又因趕到時先生已逝世。趕不及給他吃最後一頓飯,所以婦人只好再給他供上飯菜、又因沒有線香在手邊,所以就直接拿一雙筷子充當線香來祭拜亡夫,這也是後來民間對亡者供奉腳尾飯的由來。
所以供腳尾飯,是因為亡者死在外地,生前臨終沒吃到家屬所提供的飯菜,所以死後才需要加以供腳尾飯,至於一般正常在家病歿的,則沒有這種特殊需要。只是民間一般人搞不清楚,常聽說要供腳尾飯,所以禮儀公司的人員,為了讓家屬安心,所以就任由家屬準備腳尾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