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橫戈本不為封侯
民國七十六年我回國之前,祖凌雲將軍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空軍總司令陳燊齡將軍,請他准許我前往當時尚未對外開放的軍史館參觀。陳總司令在了解我的背景之後,批准了這個請求,並將這件事交給政戰部處理,於是我認識了當時擔任總部政戰部主任的唐飛將軍。
當時對他的第一個印象,並不是來自他本人,而是他的名字。我那時心想這一定是他參加空軍之後才改的名字,要不然哪會那麼巧,出生時所取的名字竟和他日後所從事的職業那麼的吻合。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在他出生時,他的母親還真是希望他日後能成為一個飛行員,將日寇趕出中國,因此將他命名為「飛」。
認識他之後的幾年間,我與空軍間的關係日漸濃厚,我們見面的機會逐漸增加,同時在與一些空軍老兵的訪談間,多少會聽到有關他的一些事,於是我慢慢的開始真正認識與瞭解他。
黃東榮教官在談到民國五十三年的國慶閱兵撞機事件時(詳情請閱《飛行員的故事》第一集),就曾表示唐飛在那時就顯出了他的「大將之風」。那天在兩架飛機相撞之後,空中大編隊中的通訊系統亂成一團,每個飛行員的耳機中都充滿了互相詢問的聲音,使得當時的情況更加混亂,空中總領隊及編隊中眾多上校、中校們,竟無人出面控制情況,當時只是少校的唐飛見狀,挺身而出,在無線電中呼籲所有人員保持無線電靜默。他那平穩的聲調,聽在大家的耳中竟有一種相當的威嚴,通話系統竟然真的靜默下來。
他在戰爭學院受訓的時候,對副校長蔣緯國將軍認為空軍在戰時的主要任務是支援陸軍,持不同的觀點。在當時戰爭學院的環境下,受訓學員通常是不會對著教官,尤其是副校長,發表不同的論調。但是,那天唐飛卻站起來,說出他的論點,這個舉動讓當時的同學們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以上這兩件事使我認識到在需要的時候,他是會挺身而出,做該做的事。
後來,他在軍中的職位日漸高升,所擔負的責任也越趨沉重,我們之間見面的機會也就相對減少。但是,在媒體上卻經常可以看到他的動態,尤其是在民國八十五年飛彈危機那段時間,更是經常看到他處理危機的新聞。民國八十八年,景美女中的女學生在軍史館中被士兵強暴殺害,那件事的嚴重性遠遠超過最近的洪仲丘事件,唐飛當時處理事情的態度,是整個事件沒有像洪案一樣惡化的關鍵因素。
民國八十九年,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獲勝,陳水扁總統敦請唐飛出任閣揆,這件事的始末在唐飛所著《台北和平之春》中有詳細的說明,在此不再贅述。為此,空軍中有一些人認為他為了官位放棄個人的原則,但是我在瞭解整個事件的經過之後,卻知道他是為了國家放棄了他的清譽。當陳水扁總統將他比喻為「擋路的石頭」,並批准他的辭呈時,他坦然下任,因為他知道他已經完成了他的「階段性」任務。
民國九十一年到一○二年這十一年間,我因工作關係,幾乎每週都到洛杉磯出差,天天住在旅館裡的日子尚能忍受,但是餐餐在外吃館子卻是一件很難適應的事,那時也住在洛杉磯的唐飛院長,就經常邀請我到他們家去晚餐。 一來是因為張大姊的菜在眷村裡是出了名的,再來就是不想一個人在外面吃晚餐,所以那段日子裡我經常到他們家去吃晚飯。餐後閒聊時,他總會將當初他在軍中飛行的往事與我分享,這使我更加想到他們家去晚餐,去一趟可以同時滿足我的口腹之慾及對探索空軍歷史的渴望。
民國九十四年及九十五年我相繼出版了陳燊齡將軍的回憶錄及《飛行員的故事》,唐院長對於我在這方面的努力給了相當高的評價,於是我就趁著那個機會,表達我想將他的一生記錄下來的意願。
唐院長聽了我的請求之後,表示他願意讓我將他在空軍的那段生涯,以《飛行員的故事》那本書的筆法記錄下來, 給對航空有興趣的年輕人及新一輩的空軍飛行員們作個參考。至於他最後一段的公職,擔任行政院長那一段,他覺得我離開台灣太久,對國內的政治圈敏感度不若我對空軍圈內的事件來得清楚,所以決定由他本人執筆。
至於他在離開空軍之後,擔任副參謀總長執行官、參謀總長及國防部長任內的歷程,因為牽涉到台灣與美國及一些非邦交國之間的機密協商,協商的內容目前並未解密, 無法寫入書中公開發表。
所以這本書只是以唐飛將軍的空軍生涯為主,讓一些有志於航空的年輕朋友們,由唐飛將軍的角度去了解一位空軍飛行軍官養成的經過,及當初空軍的軍士官兵們如何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捍衛這一塊土地。
明朝後期的名將袁崇煥,曾經寫過一首相當有名的詩〈邊中送別〉: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本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當我讀到那句「橫戈本不為封侯」時,心中感觸頗深,那不就是唐飛將軍的最佳寫照嗎?他在尉、校級軍官期間執行作戰任務時,從未想到日後的升遷問題,而且他早期在軍中的發展,其實並非一帆風順,光是在校級軍官階層他就做了二十二年,與同期的同學相比,他的晉升顯然比較慢,更因制度的改變,曾成為空軍史上空前絕後的「上校」聯隊長(聯隊長是少將編制),但是他並沒有任何怨言。一直以來,他的信念就是「將任內該辦的事情辦好」,至於升官,從來不在他的考量之內。然而就是他這種性格使他受到上級的肯定,日後竟成為我國歷史上少數幾位做到文官及武官最高職位的人(行政院長及參謀總長)。
我是由民國九十六年一月為這本書開始對他進行訪談,但是因為我工作的關係及他經常長時間返台,所以進度相當緩慢。民國一○二年初稿完成,交予唐將軍過目時,我所負責的那顆人造衛星正在最後測試階段,所以沒能即時的依照他的意見,對文稿做最後的修正,一直到我去年退休之後,才能真正的專心將這本書完稿。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她是海軍眷屬,但是在這二十餘年來,卻一直在我身邊支持我對空軍軍史的研究,沒有她的協助整理,這本書無法順利出版。
民國一○四年十二月一日於太平洋上空飛往台北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