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人們眺望廢墟,閱讀書籍時,我想每個人都會形成最基本的疑問,那就是巴比倫、迦太基、帕邁拉、亞歷山卓、德爾菲、奧林匹亞等,這些名字如夢幻般的城市與紀念建築物,實際上究竟是什麼樣子?如果想更清楚地定義背後的歷史與相關的著名人物與事件,究竟該如何復原這些城市與紀念建築物?《鳥瞰古文明》(L'Antiquité retrouvée)這本書的原名正回答了這個疑問,也反映出呈現這些畫作的繪者本身的想法。
「復原」這個詞意謂著「回到原來」。在本書涉獵的領域中,為了展現這些場所的樣貌,參考了古老的文書與畫、馬賽克拼貼與浮雕、考古學研究成果,繪製成有可信度的圖像,再現古城原本的樣貌。
但是,除非手邊有充分的素材,才有可能實現這個構想。譬如要畫某個古羅馬城市的復原圖,必須先獲得關於五個決定性重點的資訊。首先對於古代的地形或景觀,必須要有充分的知識。接下來為了決定城市的界線、都市的劃分、大型公共建築物(廣場、劇場、圓形競技場、戰車競技場、公共浴場等)的外觀也必須徹底確認。如果以蒙太奇攝影譬喻,大型的公共建築物就像眼、鼻、口之類的部位。然後,構成城市的主要建築物的相對位置,也必須反映在復原圖中。沒有任何城市的建築物位置會完全相同。如果沒有獲得關於上述主要條件的資訊,就無法描繪出整座城市的復原圖。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地區或數個拼湊出的畫面,就只聚焦在已確知的部分,僅畫出都市的部分景觀。
復原絕不是自己的創作。而是經過仔細思考,根據有明確證據的結果復原。以下頁面揭載的復原圖,大部分與各式各樣的研究有密切關聯。所謂復原,是根據無數過程與既有資料,根據比較可能的事例研究,以合乎邏輯的推論而生。對於繪製復原圖的人而言,這也表現出實際上可能性最高的樣貌。
因此這種種努力,完全建立在實際上可能存在的城市「理論模型」。在「理論模型」中,包括比起蒙太奇拼貼更龐大的資料。根據有證據的假設,重現欠缺的部分,加以補充。透過提供協助的多位研究者(歷史學家、碑文研究者、建築師、地理學家)的學識經驗,獲得具有一貫性的綜合知識。由於每位研究者個別嘗試復原,應該會更接近現實。因為研究團隊知道各種假設的證據,只要發現新的資料,相關知識又再進化。像這樣建立的景像,不會有什麼根本上的修正。就算有新的想法或發現能讓復原圖更明確,只要局部修改就好。我們經手里昂、盧泰西亞(巴黎)、弗雷瑞斯等地的復原圖超過十年以上,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
復原有一部分跟語言的基本過程很像。那就是建立印象,透過持續讓它更充實的過程,與對事物的看法直接產生聯結。
有體系建立的復原圖,是將我們習慣抱持(或這樣相信)的印象,變得更豐富、表現得更完整,並且有整體感。因為知道有根據,所以更會產生興趣。部分理論上的想法已確定,致力於再現很有意義。那是可信賴的、概括的提案,沒有一定的答案。我們已有心理準備,可能成為議論的對象、受到質疑與糾正。復原圖是研究者在當時最好的提案,儘可能傳達給多數人。
不過,像這樣的復原圖是一種語言,儘管細緻地表現古代人的想法與微妙的念頭,在常識上仍有界限。城市中的居民不是只住在大而豪華的宅邸。也有比較簡樸的住家,庶民化的地區。不論哪種情形,都要考慮其特性、適切地表現,結果對於不瞭解的部分,也只能同樣不明確的方式表現。我們不可能瞭解古代城市所有的住宅,這種細節實際上也沒那麼重要。在觀察自然時,沒有必要為了區分椰子樹與無花果樹,調查整棵樹的葉子,而是從一定數量的主要特徵,分辨樹的種類。不過,像這類特徵蘊含很多意義,幾乎沒有無意義的部分。不論多努力試圖表現,恐怕都無法完全表現實際上的目標吧。
橫跨學術研究的世界與傳播媒體的世界,所謂「媒體的」示意圖,是更有效果的表現手段。從一九八○年以降,隨著視聽影像媒體的發達與資訊革命,示意圖的需求明顯增加。我們必須承認,跟建構理論相比,繪製圖像更容易呼應作者對美的選擇。運用筆墨以遠近法在紙上素描,用水彩著色,雖然是非常傳統的表現方法,對作者來說卻正是魅力所在。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一種試煉,因為非得學會美術技法,徹底實踐。這種狀況跟音樂家很像。不論是鋼琴或小提琴,在熟練技巧之前,必須不斷地練習。在復原建築方面,扮演的角色就像受到嚴格制約的作曲家。除了如實詮釋主題,也必須讓音樂表現得更美。
二次元的繪畫除了有這些制約與界限,也有許多優點。首先,要選擇最後構圖的框架與角度,最好能一目瞭然,必須思考最有效的方法。二次元的畫是固定的,觀察者在觀看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想法。二次元的畫完成得比較快,而且花費更經濟。由於具有藝術層面的性質,「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有味道」。即使過了漫長的時間,很晚才獲得理解,也仍然是幅「美麗的畫」。「美麗的畫」是表現的歷史的一部分,希望眾人愉快地欣賞,最後也可能收進博物館,以別種形式發揮作用。
研究者應該要抱持勇氣,展示過去的復原圖。門外漢並缺乏手段與充足的資料,只能出於自己的責任想像事物。但是復原並不是想像的產物,需要古代建築的知識。
還有一件事不可忘記,復原圖是語言,要運用各種修辭學,以適切的方式,呈現出表現力更豐富的成果。在繪製復原圖時,更應該著重於值得看的部分,就算觀賞者只憑自己的感覺瀏覽,究竟要如何解讀才好呢?這都會引導繪圖者的方向。以一般人為對象的復原圖,傾向於畫得很美、引人注意。所有受到要求扮演類似角色的工作,在這方面都是一樣的。復原圖是為了表現明確的主題而繪製,對於這些基本方針效果很好,但是我們不能對復原圖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在本書中,即使是復原圖沒有畫出來的部分,如果有必要,也會儘量補充資料。全看各主題的狀況與實用性。復原圖必須完全配合繪製時考量的用途。我們對各種事物賦與的意義,都不是絕對的,會根據當下的狀況決定。復原圖是配合各種各樣的用途而繪製。所以沒有普遍的復原圖,只是視狀況傳達訊息而已。語言的法則會以各種形態拘束我們,誰都無法逃避。
這些復原圖如果太過強調可信度,會變得難以理解、乏味,最後失去可看性。所以還是不能缺少夢的部分。要試著夢想。我們試著將這些陷入沉睡、重新發現的美女喚醒。你是否看見她們從黑暗中出現,散發著不可思議的魅力,筆直地朝我們走來?只要擁有對歷史的愛、廣大遺產的敬意,就會受到這些畫吸引,展開跨世紀的精彩旅程。
尚.克勞德.高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