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酒入百脈,藥酒補養千萬年
藥酒是老祖宗創造並留給我們的養生大智慧
無論是《黃帝內經》的字裡行間
還是馬王堆殘存的竹簡
流傳千年的藥酒從未失去它濃郁的芬芳
一壺藥酒傳承的是永不磨滅的養生智慧
第一章 在家輕鬆泡藥酒
好藥也需要能通達疾患處方能奏效,古代醫家發現酒有溫通血脈、宣散藥力的作用,為「百藥之長」,於是便取其善行藥勢而達於臟腑、四肢百骸之性,創造了獨特而神奇的藥酒。
酒是穀之精,喝對能養生
《黃帝內經》認為,酒為「熟穀之液」。
中醫認為酒味苦而辛,入心、肝、肺、胃經,有通血脈、禦寒氣、行藥勢的作用,《漢書.食貨志》稱酒為「百藥之長」。現代研究表明,酒能促進腸胃道分泌,幫助消化吸收,增強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代謝,提高細胞活力。所以適量飲酒對健康具有一定的益處,科學地配製、服用藥酒,不僅能祛病療疾,還能發揮養生的功效。
但酒雖然有諸多好處,畢竟也是「性溫有毒」。周代初期就有《酒誥》,奉勸人們不要過度飲酒。《詩經》有「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說的就是日日飲酒,天天笙歌,毀壞了人的健康,就會出現不良後果。
酒能壯膽,使懦夫做出英雄般的壯舉;酒也能讓人迷失本性,做出令人追悔莫及的傻事。《黃帝內經》說這是因為過度飲酒影響人的臟腑,肝主謀慮,膽主決斷,飲酒後就改變了人的性格與作為,可見古人對過度飲酒危害已經認識得很清楚了。
◎健康飲酒的原則
1.不可空腹飲酒。
2.應控制飲酒量,不能每餐必飲,每飲必醉。
3.除了有些藥物需用酒服下外,服藥前後不要飲酒。
4.不要通過飲酒來保暖,喝了酒比不喝酒更易產生寒顫,導致受涼或感冒。
5.儘量飲用酒精度較低的葡萄酒、紹興黃酒和啤酒,少喝或不喝烈性白酒。
和中醫一樣古老的藥酒文化
古代醫生在治病時,為了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通常會借助酒來增強藥力。《說文解字》記載:「醫,治病工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可見在那個時候治病就已經離不開酒了。「酉」字是酒字的初文,它像一個密封的酒罈,裡邊儲藏了食物。用「酉」做偏旁的字,大多與酒有關係,如「醫」字從「酉」,可見自古以來的醫療活動,正與酒有著密切的關係。
距今二千多年以前的《黃帝內經》就專門設有〈湯液醪醴論篇〉。所謂「湯液」就是現在的湯藥煎劑,而「醪醴」即我們所說的藥酒。1973年,中國考古學家還在湖南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其中記載了內外用藥酒治療疽、蛇傷等疾病的藥酒方。這被公認為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藥酒。而且在馬王堆出土的另外兩本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也有藥酒方、酒劑配方、釀製工藝等記載。由此可見,中國的藥酒在當時就有了一定的發展。
酒對醫療的作用,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但以東漢醫家張仲景所用為最,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用酒者就涉及二十四方,方中用藥,或以酒洗,或以酒浸、酒煎、酒下等法,可見酒在中醫治療中的獨特作用。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翼方.諸酒》中記載酒方二十個,可算是中國現存醫著中對藥酒的最早專題綜述。
酒本身有「通血脈,行藥勢,溫腸胃,禦風寒」等作用。藥酒因為是在酒中加入了滋補性質的各種中藥或食物,所以既可治療和預防疾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滋補藥酒還可以藥之功,借酒之力,發揮補虛強壯和抗衰益壽的作用。
一杯氣味醇正、芳香濃鬱的藥酒,既沒有「良藥苦口」的煩惱,也沒有現代打針輸液的痛苦,而是給人們帶來一種佳釀美酒的享受。
藥好,藥酒才能好
中藥千差萬別,如果選擇不好,不但發揮不了治療或養生保健的作用,反而可能對身體有害。選對藥材,選好藥材,是泡出優質藥酒的基礎。
中藥選擇要注重品質
因為不同地區的土質與水質都有差別,所以同樣的藥材產自不同的地區,其藥效也會有所差別。一般來說,道地藥材因其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所以同種藥材的品質和療效比其他地區產的更好。
同種異地出產的藥材在質量上有明顯的差異,如人參、地黃、杜仲、當歸等,產地不同藥效差異就很大。例如,產自浙江的浙貝母,又稱大貝母或象貝母,其功效長於清肺去痰,適用於痰熱蘊肺之咳嗽;而產自四川的川貝母,則長於潤肺止咳,適用於肺有燥熱之咳嗽以及虛勞咳嗽等。那麼在需要使用川貝母時就不可以浙貝母替代。
又如牛膝有淮牛膝和川牛膝之分,淮牛膝產於河南,含有多量鉀鹽和皂苷,功能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川牛膝則產於四川,不含皂苷成分,臨床應用以活血化淤,引血下行為主,兩者有較大區別。
再如小麥分淮小麥和浮小麥,前者安神,後者斂汗。凡此種種,選用均應加以注意。
知識鏈接
道地藥材: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藥材。道地藥材被視為古代中醫辨別優質中藥材的獨具特色的標準,也是中國中藥行業一個約定俗成的中藥質量概念。
選用規範的炮製藥材
每一種中藥都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偏於寒性或偏於熱性,或升或降,或苦或鹹,歸經也不同,中醫正是利用這些中藥固有的不同特性,來調理人體陰陽氣血的偏勝偏衰,從而恢復生理平衡,達到治療疾病或養生的目的。
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沉浮是藥物本身固有的,有時為了改變藥性、降低毒素、提高藥效,往往還需要對藥材進行炮製。選用規範的中藥炮製品,無論是製作藥酒還是煎取汁液,療效都會更好。
炮製過的藥材可以增強療效,比如當歸、川芎、威靈仙等活血通絡、調經止痛、祛風除濕的藥多用酒製可以助歸經入血;柴胡、香附、乳香、延胡索等疏肝理氣、活血祛淤、行氣止痛的藥多用醋製入肝以助功效;補腎固精壯陽的藥多用鹽製以入肝腎而增效;溫胃止咳的藥則多用薑製以歸脾胃經。
炮製過的藥材還可以降低毒副作用,比如生半夏、馬錢子、川烏、附子等生用都是有毒的,經過煮、浸等炮製後降低了毒性才能入藥。
炮製還能改變藥材的功效,比如生首烏生津潤燥、潤腸滑便,經黑豆汁蒸煮之後,就有了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的作用等。再如生地擅長清熱涼血養陰,而熟地則偏於養血滋陰補腎。
此外,一些藥材經過鍛燒、砂燙炮製,其有效成分才更容易浸出,從而發揮應有的功效。
◎注意
同一藥材不同的使用部位,其功能也有差異,所以選用的時候也不可以其他部位代替。比如當歸用鬚活血,用身則補血;再如紫蘇葉發表散寒,行氣寬中,用於感冒風寒、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而紫蘇子則下氣定喘,止嗽消痰,用於上氣咳逆、風痰喘急。
家庭藥酒製作有「方」可依
家庭製作藥酒,一方面要選好藥,選用合適的酒,另一方面,運用適當的方法製作也是很重要的。
酒的選擇
藥酒是酒和中藥共同加工製成的一種飲品,其中酒主要發揮溶解、析出、穩定、調和味道等作用。藥酒的酒精度根據選用的酒種而有高有低。部分外用藥酒,還可以用藥用酒精來配製。在製作藥酒時,選擇何種類型的酒作為溶媒是炮製藥酒的第一步。
早在唐代,中國第一部官修的藥典《新修本草》就指出「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藥。」宋明時期,都是用米酒作為配製藥酒的原料,至清朝始,漸漸普及使用白酒來浸泡藥物。現今,大多數藥酒仍然以白酒作為溶媒,這是因為白酒的酒精濃度較高,容易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析出。
製作藥酒時,不論選擇何種酒作為溶媒,都應注意酒的質量、濃度和用量。所謂酒的質量,主要指在購買酒時,要注意酒的色澤、氣味、口感等。一般來說,炮製藥酒以使用質量優等的酒為佳。以白酒為例,好的白酒應是無色透明,不混濁,無沉澱物,氣味芳香,口味甘醇濃烈。而黃酒的質量則要求色黃褐而透明,氣味濃郁淳厚,口感柔和爽口。
製作藥酒時,根據所需藥酒的性能和功效,把握好酒的濃度也十分重要。如果酒的濃度過高,藥物中的水分容易被滲出,而使藥質變硬,有效成分反而難以溶解析出。如果酒的濃度過低,則藥物可能因吸收水分而體積膨脹,同時一些苦味質及雜質等易被溶出,影響藥酒的氣味。一般來說,配製滋補類藥酒時,酒的濃度可以低一些;配製祛風濕、活氣血、通經絡的藥酒時,則酒的濃度可高些。
藥酒的製作方法
藥酒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各有所長。最初的製作方法是將中藥直接放入酒中浸泡,如唐代孫思邈就說:「凡漬藥酒,藥皆切細,生絹袋盛之,納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李時珍則另有方法,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或以藥煮汁和飯,或以藥袋安置酒中,藥入壇罈密封,置大鍋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飲。」綜合歷代醫家的製作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浸漬法」、「釀造法」、「滲漉法」等。
浸漬法
浸漬法是家庭製作藥酒時最常用的方法,具體又有「冷浸法」和「熱浸法」之分。對那些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單味藥,或味數不多的藥物,或有較強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多採用冷浸法。如果藥酒的處方配伍眾多,酒量有限,用冷浸法時有效成分就不易浸出,應該改用熱浸法。對酒精度數較低的酒,如黃酒、果酒,不容易將藥物中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來,也常用加溫的方法使藥物的有效成分能儘可能的析出。
熱浸法
1.將藥物軋粗末或切薄片,放進酒器內,加入適量的酒,密封瓶口。
2.隔水蒸煮至沸,取出待冷,放置於陰涼處,浸泡至規定時間。
3.濾取酒液,藥渣壓榨後取液過濾,合併藥液,澄清後裝瓶。
另有一種方法,將藥物放陶器(如砂鍋)中,加入適量酒,用厚紙封固,浸泡數小時後,用小火慢煮至沸,取下待涼,靜置2~3天,如上法取藥液備用。
冷浸法
1.將藥物適當切製加工,若泡用的酒量不多,可將切片或粉碎的藥物用乾淨紗布袋包裝,紮緊袋口,放入酒器中,也可直接將藥物置於容器內。
2.加入適量的酒,密封浸泡。浸泡一般為7天到1個月。
3.將酒器放置在陰冷避光處,適當攪動或晃動,使酒與藥物能充分接觸。剛開始每天攪動或搖晃1次,7天後可改為每週攪動或搖晃1次。
4.待藥物有效成分浸出後取酒液,藥渣壓榨後棄去,將酒液靜置過濾澄清,貯存在酒瓶中,慢慢飲用。
還有一種冷浸方法,不需壓榨去渣,浸泡到一定時間即開始取酒液服用,剩一半藥酒時再加入適量酒,如此往復,直至味淡。餘下藥渣可研為細末,用第二料藥酒送服,如參茸酒就可用此法。
釀造法
本法是用米、麴和藥物,通過直接發酵的方法釀取成酒。方法如下:
1.根據處方取用適量的糯米、酒麴和藥材。
2.先將藥材揀洗乾淨,打成粗粉狀;糯米淘洗乾淨;酒麴粉碎。
3.將糯米浸泡至膨脹,然後蒸煮成乾粥狀,待冷卻至30℃左右。
4.加入藥粉和酒麴,攪拌均勻,置陶器內發酵。發酵時應保持適當的溫度,如溫度升得太高,可適當攪拌以降溫。
5.經過7~14天,發酵完成,經壓榨、澄清,濾取酒液。將濾取的酒液裝瓶,再隔水加熱至75~80℃,以殺滅酵母菌及其他雜菌,保證藥酒質量並便於貯存。
另一種方法是先煎煮中藥,取藥汁與米攪拌同蒸煮,然後加入酒麴發酵成酒。
滲漉法
適用於大量藥酒的製作,需要一定的設備。家庭製作藥酒一般不用此法,以下只做簡單介紹。
1.先將藥材粉碎成粗末,加入適量的白酒浸潤2~4小時,使藥材粗粉充分膨脹。
2.將膨脹後的藥材粗粉分次均勻地裝入底部墊有脫脂棉的滲漉器中,每次裝好後用木棒壓緊。
3.裝完藥材,蓋上紗布,並壓上一層洗淨的小石子(以免加入白酒後使藥粉浮起)。然後打開滲濾器下口的開關,再慢慢地從滲漉器上部加入白酒。
4.液體自下口流出時關閉上開關,從而使流出的液體進入滲漉器內,繼續加入白酒至高出藥粉面數公分為止,然後加蓋。放置24~48小時後打開下口開關,使滲漉液緩緩流出。
5.按規定量收集滲漉液,加入矯味劑攪勻,溶解後密封,靜置數日後濾出藥液,再添加白酒至規定量,即得藥酒。
用釀造法製作出的藥酒,酒精度較低,適於不會飲酒者。製作藥酒時,為了緩和藥性、調和口味、便於服用,還常使用一些矯味劑或著色劑,如紅糖、冰糖、白砂糖、蜂蜜等。
製酒的容器
選用合適的酒器對浸製藥酒、保證製酒質量,以及貯藏藥酒都十分重要。
製酒容器應以陶瓷製品或玻璃製品為佳,不宜使用鋁合金、錫合金或鐵器等金屬製品。使用的酒器應有蓋,以防止酒的揮發和灰塵汙染等。
陶瓷容器具有防潮、防燥、避光、保氣,以及不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等優點,而且外形古樸美觀,具有文化特色,但在防滲透方面要比玻璃製品差。
玻璃酒器經濟價廉,容易獲得,是家庭自製藥酒常用的容器。但玻璃有吸收熱的特點,且透明透光,容易造成藥酒中有效成分的不穩定,影響貯藏。一般應選用深色玻璃酒器為佳。
藥酒的儲藏
藥酒製作完成後,應及時裝瓶或盛壇罈,酒器上口要密封,勿使酒氣外洩,防止空氣與藥酒接觸,以免藥物氧化和汙染。封好瓶口的藥酒應放置在陰涼乾燥和避光的地方。服用時,隨飲隨倒,倒後立即將瓶口或壇罈口封閉。
此外,如果配製的是外用藥酒,還要注意做好標記,放置到安全合適的地方,以免被誤作內服藥酒飲用。
製酒的時令
製備藥酒的最佳時節是春秋兩季。因為夏季氣溫高,酒精揮發較快,容易喪失有效成分,有些原料也容易變質;而冬季過於寒冷,藥物的有效成分不容易浸出。春秋兩季氣溫不冷不熱正適合製作,特別是秋季製作的藥酒,儲存後正好是冬令時節,冬季主收藏,人體活動相對減少,新陳代謝緩慢,這時進補容易被吸收。而且藥酒多是偏於溫性的,尤其是保健藥酒,在寒冷的季節飲用對身體大有好處。
藥酒服用要遵循原則
喝對時間
按照中醫理論,人體腹臟氣血運行規律與時辰(十二地支計時)密切相關,即在某個時間段進服某類藥酒效果最佳。早上5~7時為腎所主,人體陽氣升發,故補腎壯陽、行水利濕的藥酒應在清晨服用。支配呼吸道肌肉的自主神經晚上興奮,早上將多數痰涎、濁物驅逐到咽喉等處,因此化痰止咳類藥酒也應在早晨服用。
午前陽氣升發,服用益氣昇陽類藥酒更能發揮作用。正午陽氣升騰之力最大,服用發汗解表類藥酒更能祛邪外出。
21~23時腎臟功能虛衰,服用滋養陰血類藥酒可更好地發揮藥效。強心安神類藥酒應在臨睡前服,以便臥床後及時進入睡眠狀態,提前服用會影響工作和生活,特別是高空作業者,白天服用後容易引發事故。
服用藥酒的時間還應兼顧病灶。胸膈以上的疾病,如肺臟、頭面部疾患,最好在飯後服用,這樣有效成分向上,更易接近病灶。胸腹以下疾病,如脾胃、肛腸處疾病,最好空腹服用,這樣有效成分向下易靠近病灶,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病在四肢血脈,最好晨起空腹口服,這時四肢血流快,且胃中食物少,有效成分容易吸收並輸送到病灶,可更快發揮作用。病在骨髓,應晚飯後服用,這時人體代謝活動緩慢,有效成分緩慢吸收,藥效可持續更長時間。
通常,飯前服、空腹服均宜在飯前10~60分鐘服用,飯後服宜在飯後15~30分鐘服用,睡前服宜在睡前10~30分鐘服用,晨起服宜在早晨起床後10~30分鐘服用。
辨證使用
是藥三分毒,藥酒雖有補益祛病功效,但也不是隨便就能喝。對於那些即使沒有明顯病證,而是為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服用保健補酒的人來說,也要根據服用者的體質稟賦、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個體差異和時令節氣等進行綜合考慮,選用合適的藥酒。對於自己的體質狀況屬哪一種證型,如自己辨別不清,應請醫生診斷,確定性質,然後再選用或配製合適的藥酒服用。
若是患有某種疾病,欲服用藥酒治療,更需進行辨證,根據表裡、寒熱、虛實、陰陽,辨證選擇藥酒輔助治療,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
常溫服用
藥酒是冷飲還是熱飲,關鍵在於藥酒的性味。酒性本熱,加入溫熱藥製成藥酒確實性熱,但是加入寒涼藥製成藥酒後反而偏寒了。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藥酒都性熱。因此,飲用藥酒的溫度應該兼顧病症的寒熱。具體而言,治療寒證,熱飲較好;治療熱證,冷飲較好;治療寒熱、陰陽盛衰差異不大的病症,溫飲(37℃)較好。從實際情況來看,熱飲的穿透力較強,對大腦的傷害較大,因此建議不要熱飲,可以選擇常溫服用。
內外有別
藥酒分內服外用兩種,外用藥酒不宜內服,內服藥酒不宜外用。因為外用藥酒有些加了附子、川烏等有毒物質,改成內服以後容易中毒;有些加了冰片、薄荷等容易揮發的物質,改成內服以後作用效果不是很好。另外,外用藥酒直接與患處接觸,吸收多,見效快,常常劑量比較大,改成內服以後吸收比較少,見效慢,不容易發揮正常的治療作用。
內服藥酒也不宜外用,因為有些藥酒需要跟胃酸等體內物質發生反應以後才會發生作用,外用則無效;有些藥酒的有效成分含量比較低,很難在患處達到要求的濃度,外用效果不理想;還有一些藥酒內服吸收慢、作用久,改成外用後吸收快、藥力猛,容易引起不良後果。
病癒即止
用於治療的藥酒,在飲用過程中,應病癒即止,不宜長久服用,避免造成對酒精的依賴性,以及濫用藥物對身體的損害。
滋補性藥酒,也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量飲用,不可過量,以避免過量飲用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未補先傷身就得不償失了。但對於養生保健用藥酒,最好能長期服用。
藥酒雖好,也不要貪杯
飲量適度
藥酒的一般飲用方法是每次飲用10~30毫升,每天飲用2~3次(即飯前1小時內、飯後30分鐘內、睡前30分鐘內),或者依病情及所用藥酒的性質、濃度而調整。不善飲酒者可只在睡前飲少許,嗜酒者飲也不宜過量。
少飲酒或不習慣飲酒的人服用藥酒時則應從小劑量開始,循序漸進,逐步過渡到需要服用的量。
如果以用藥劑量來考量,治療類的藥劑以每天相當於服用10~20克生藥量的藥酒較好,保健類長期服用的以5~10克生藥量的藥酒為度。外用藥酒應少量多次,儘可能多使用一些為宜。
持續飲用
由於在製作藥酒時,常加藥材10~20倍量的酒。也就是說,10毫升藥酒中只含1克藥材,以每次服用30毫升為例,才相當於3克的藥物,與常規每天服用20克原生藥相比,服用劑量較少,因此為了能有效地保健和治療,需要持續飲用,這樣才可以見效。正如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所說:「凡服藥酒,欲得使酒氣相接,不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
藥酒服用禁忌
藥酒既是酒,也是藥,所以在飲用時就要充分考慮二者的服用禁忌。一般來說,飲用藥酒時,需要在服用藥物、身體病症、生理、年齡、飲食起居等方面有所注意。
藥物禁忌
服用下列藥物時不宜同時飲用酒和藥酒:
1.巴比妥類中樞神經抑制藥。
2.精神安定劑,如氯丙嗪、異丙嗪、奮乃靜、安定、利眠寧和抗過敏藥物撲爾敏、賽庚啶、苯海拉明等。
3.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4.抗凝血類藥物。
5.利福平、苯妥英鈉、氨基比林等藥物。
6.降血糖藥物。
7.降壓藥。
8.阿司匹林。
9.磺胺類藥物等。
疾病禁忌
如遇感冒、發熱、咽喉痛及氣管炎等,均應停服藥酒。婦女月經多時,活血類藥酒要慎用。另外,高血壓、心臟病、肝臟病、嚴重胃病患者也應慎用藥酒。
人群禁忌
育齡夫婦忌飲酒過多。過多飲酒會使生殖功能下降,不利於懷孕,即使懷孕後胎兒發育也會受影響。只有患了不孕不育症的育齡夫婦才可以考慮服用對症的藥酒進行治療。
兒童和青少年處於成長發育期,容易受到酒精傷害,不宜飲用藥酒。
老年人由於新陳代謝功能相對緩慢,飲用藥酒時應減量,不宜多飲。
飲食禁忌
服用藥酒後不要服葛花、綠豆、枳子等解酒類的中草藥,以免降低或消除藥酒的藥力。此外,服用藥酒後,不宜再服白酒,也不宜與白酒同飲。
服用藥酒時如非必要,最好不要加糖或冰糖調味,以免影響藥效,可以適當加些蜜糖,以減少對胃的刺激,並保護肝臟,提高藥效。
服治療藥酒一定要適合病情,有針對性地服用,不可將幾種治療作用不同的藥酒同時或交叉服用,以免影響療效或引起不良反應。
◎注意
服用含毒的藥酒後,如果出現口麻、眩暈、嘔吐等不良反應,應警惕中毒,要停用藥酒,並及時就醫處理。就醫時帶上服用的藥酒,以便醫生診斷。
第二章 藥酒養生,對症選擇
養生藥酒並不是一股腦將養生藥材拿來浸泡,不同藥材的補益功效也不相同,只有選對藥,泡出的酒才能具有相應的養生功效。養生不外乎調和陰陽氣血,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不同的體虛症狀,需要不同的養生方案,才能收到補益之功。
補血藥酒──讓血脈通暢,身體倍棒
血是人體最寶貴的物質之一,它內養臟腑,外養皮毛筋骨,維持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動。若血虛不能營養身體,則會出現面色無華、視力減退、關節活動不靈、四肢麻木、皮膚乾燥、發癢、頭痛眩暈、失眠多夢等症狀。因此,養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意補血,血脈通暢,健康才有所依。
養血藥酒可選的材料很多,常見的有當歸、首烏、熟地黃、紅棗、桂圓肉、白芍、雞血藤等。
當歸——血虛能補,血枯能潤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祛淤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還有抗衰老、駐容養顏、護髮的作用,被歷代醫家推崇為婦科之要藥,歷來被稱作「血中聖藥」。許多傳統的中藥方劑都離不開當歸,有「十方九歸」之說。《本草綱目》記載當歸「治頭痛、心腹諸痛……和血補血」。《本草備要》說它「血虛能補,血枯能潤」。
當歸酒
養血活血,通絡止痛,適用於血虛所致之頭暈目眩、周身酸楚、筋骨不利、四肢麻木及月經不調等症。
配方:當歸片100克,白酒1,000毫升。
製法:將當歸片與白酒一同置於酒罈內,密封浸泡10天,用時取其上清液。
用法:口服。每天午飯、晚飯前各飲服1次,每次30毫升。
首烏——養血、益肝、補腎
有補肝、益腎和養血作用。《本草綱目》記載首烏「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髮,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麥門冬諸藥之上」。對血虛者頭暈目眩、面色萎黃、腰膝酸軟等,食之最宜。
首烏酒
補肝腎、益氣血、清濕毒、養血生髮。青壯年因血氣衰弱而致頭髮脫落者經常飲用效果明顯。
配方:首烏30克,熟地黃20克,枸杞、麥門冬、當歸、黨參各15克,桂圓肉15克,黑棗30克,白酒1,000毫升。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4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飲服1次,每次15毫升。
熟地黃——滋陰養血,補精益髓
味甘微溫質潤,入肝腎二經,既善補血滋陰,又能補精益髓。對血虛萎黃、面色蒼白、眩暈、心悸、月經不調、崩漏等有很好的調理效果。《本草綱目》記載地黃「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凡血虛、陰虛體質者均可服用。
熟地養血安神酒
養血安神,可用於血虛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以及鬚髮早白、頭暈目澀等。
配方:熟地黃50克,枸杞、當歸、炒薏仁、製首烏各25克,桂圓肉20克,白酒1,500毫升。
製法:將以上藥材共研成粗末或切成薄片,裝入紗布袋中,紮口,置於容器內,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後取出藥袋壓出汁,與藥酒混合,靜置過濾即可。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溫熱服用15~20毫升。
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紅棗含有豐富的營養,尤其含有較多造血不可缺少的營養素——鐵和磷。因此,紅棗能養血。民間常用紅棗加紅糖煨熟,吃棗喝湯作為補血良方,這對產後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以及血虛氣弱、失眠多夢之人,最為適宜。歷代醫家亦稱紅棗為補血上品。凡血虛而兼氣弱之人,皆宜服食。
紅棗桂圓補血酒
補氣養血安神,特別適合血虛氣弱所致失眠多夢的人飲用。
配方:黃酒(半甜型)1,000毫升,紅棗5顆,桂圓20克,枸杞10克。
製法:將紅棗、枸杞用清水漂洗一下,控淨水分,桂圓剝殼。把材料放入瓶中,倒入黃酒裝滿瓶,蓋上蓋,每天搖晃一次,15天後即可開啟飲用。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飲用20~30毫升,略微溫熱後飲用效果最好。
桂圓肉——補心脾,益氣血
桂圓肉有開胃益脾、養血安神、補虛長智等多種功效,具有良好的滋養補益作用,有「南國人參」之稱。《本草綱目》記載桂圓肉「開胃益脾,補虛長智」。
桂圓枸杞酒
補血益精、滋陰固腎、強身健體,適用於氣血虛弱所致體虛、失眠等症。
配方:桂圓肉50克,枸杞25克,當歸15克,菊花15克,黃酒1,000毫升。
製法:將當歸搗碎,與其他材料一同放入紗布袋中,封好口,放入黃酒中密封浸泡一個月後啟封。取出藥袋,過濾藥渣,酒液澄清後即可飲用。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溫熱後飲服15~20毫升。
雞血藤——通筋活絡,補血養血
雞血藤有補血、活血、通絡、養血調經的功效。《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雞血藤「活血,暖腰膝,已風癱」,是很好的補血活血藥,可用於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風濕痺痛。
補血調元酒
調補氣血,健脾補腎,可用於氣血虛弱所致的頭暈、心悸、健忘、深色疲倦、面色不華、氣短喘促、肢體麻木等。
配方:雞血藤50克,骨碎補100克,製首烏、黃耆各30克,女貞子、黨參、佛手各15克,白酒2,000毫升。
製法:將以上藥材共研為粗末或切成片,裝入紗布袋中,紮口,置於容器中,加入白酒,密閉浸泡14天後啟封。將藥袋取出壓出汁液與酒液合併,過濾後裝瓶備用。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飲服10~20毫升。
白芍——養血斂陰,平抑肝陽
白芍是芍藥的根,具有養血柔肝、補血調經、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等功效。據藥理研究證明,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芍藥苷,具有解痙、鎮痛、抗驚厥、降低血壓、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抗血栓形成、解熱及消炎等多種作用。中醫認為,白芍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鎮痛、滋補、調經的效果。
白芍歸耆酒
補血養氣,對血虛氣弱造成的勞倦乏力、脾虛洩泄瀉、食慾不振、面色不華、精神萎靡、血虛羸弱、眩暈頭痛等有調理效果。
配方:白芍12克,當歸20克,黃耆10克,白朮8克,冰糖20克,白酒600毫升。
製法:將白芍、當歸、黃耆、白朮搗碎,裝入布袋,置於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天振搖1次,浸泡20天後,揀去藥袋,加入冰糖,溶化後過濾即成。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空腹溫服20毫升。
益氣藥酒──補氣益氣,可以「決生死,除百病」
《黃帝內經》上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認為氣血是形體、腑臟、經絡、九竅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與血共同推動著身體內能量的轉化和新陳代謝。如果氣虛,氣不能按正常秩序運行,水穀的營養就無法運送到各個腑臟,造成營養不良。這種情況下,即使不斷進補,也只會造成垃圾的淤積,進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所以,補氣是養生的第一要點。
益氣中藥常見的有人參、黃耆、黨參、西洋參、太子參、甘草、山藥、靈芝、白朮等。用來泡藥酒一般多用人參、黃耆、黨參、靈芝。
人參——補氣第一聖藥,補脾益肺,生津止渴
人參性平微溫,味甘微苦,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有「補氣第一聖藥」的美譽。特別是野生的老山參,因與人的形狀相似,且稀少而難得,所以便產生了不少關於人參的傳說,大多與長壽不老有關。《本草綱目》記載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史載乾隆皇帝經常含服人參,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人參枸杞酒
大補氣血,養心安神,可用於治療勞傷虛損、陽痿、食少倦怠、驚悸健忘、頭痛頭暈、腰膝痠痛等症狀。
配方:人參6克,枸杞100克,熟地30克,冰糖100克,白酒2,000毫升。
製法:將人參、枸杞、熟地裝入布袋並用線紮緊袋口,放入盛裝白酒的容器中,密封保存。15天後,用細紗布將浸泡後的酒過濾,除渣留下過濾後的酒液。將冰糖溶入適量水中,在火上加熱熔化至黃色,關火冷卻。將冷卻後的糖水加入到酒液中,攪勻,靜置。15分鐘後,再用另外一塊細紗布過濾,將過濾後的酒收入容器即可。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飲1次,每次15~30毫升。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生津養血
黨參有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健脾益肺等功效。《本草正義》記載:「黨參力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
十全大補酒
氣血雙補,鼓舞陽氣,適用於氣血雙虛而偏於陽虛有寒的多種病症,如氣虛血弱所致的食慾減退、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婦女崩漏,瘡瘍久潰不收、膿水清稀等證的治療。
配方:黨參、白朮、茯苓各10克,炙甘草5克,黃耆10克,當歸、熟地各15克,白芍10克,川芎5克,肉桂3克,白酒1,000毫升。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裝入紗布袋,放入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即可取用。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毫升。
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西洋參又稱花旗參,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脾經。有養陰清火、生津液、滋肺腎等功效。《本草從新》記載西洋參「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適用於氣虛、陰虛體質。肺虛咳嗽、內火虛升、肺結核初癒病人宜選西洋參。
西洋參酒
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主治少氣口乾、疲乏無力、聲音嘶啞、肺虛久咳、咯血等症。
配方:西洋參60克,白酒1,000毫升。
製法:將西洋參切碎,置於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天振搖1次,浸泡14天後即可取用。用至一半時再添加白酒至滿,直至味薄。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服15毫升。
黃耆——補氣昇陽,益衛固表
黃耆性微溫,味甘,素以「補氣諸藥之最」著稱,有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養生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釋名:「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醫書上稱「黃耆補一身之氣」,非常適合氣虛體質的人食用。
黃耆補氣酒
健脾益氣,固表止汗,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心悸氣短、四肢無力、體虛多汗、氣虛脫肛等症。
配方:黃耆120克,米酒1,000毫升。
製法:將黃耆加工研碎,置於乾淨的瓷瓶中。倒入米酒,加蓋封固,置於陰涼處。每天搖晃1~2次,浸泡7天後,靜置澄清即成。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服15~20毫升。
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
炙甘草為甘草的蜜烘製加工品,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指脈跳動時有間歇,不連續)等症,還可解附子毒。《湯液本草》記述甘草「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
甘參酒
益氣滋陰、潤肺和中,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等症。
配方:炙甘草30克,西洋參20克,黃耆10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將炙甘草、西洋參、黃耆搗碎,裝入布袋,封口,置於容器中,加入白酒,密閉,置陰涼處。每天搖晃1~2次,浸泡7天即成。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10~20毫升。
靈芝——補氣養血,養心安神
靈芝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吉祥、富貴、美好、長壽的象徵,有「仙草」、「瑞草」之稱,中醫長期以來一直將其視為滋補強壯、固本扶正的珍貴中草藥。《本草綱目》記載靈芝「療虛勞」。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靈芝對於增強人體免疫力,調節血糖,控制血壓,輔助腫瘤放化療,保肝護肝,促進睡眠等方面均具有顯著療效。
靈芝酒
可延緩衰老,養氣安神,具有鎮靜安神的功效,對於神經衰弱和失眠患者是必備佳品,對氣血兩虛者療效更好。它還可美容養顏,清除色斑,使頭髮增加光澤。
配方:靈芝50克,米酒500毫升。
製法:將靈芝切薄片,浸於米酒中,7天後即可服用。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服15毫升。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白朮「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在氣主氣,在血主血」,很適合氣滯的人服用。
八珍酒
氣血雙補,健脾利濕,可用於食少乏力、易疲勞、面色少華、頭眩氣短、月經量少、色淡、腰膝酸軟等症。
配方:炒白朮、全當歸各20克,人參、川芎各8克,白茯苓、白芍各15克,炙甘草12克,五加皮60克,紅棗、生地黃、核桃肉各30克,糯米酒5,0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切薄片裝入布袋,置容器中,加糯米酒,密封,隔水小火加熱約1小時後取出。將容器埋入土中5天以去火毒,取出靜置21天後,過濾去渣即可服用。也可將所有藥材切片,加入酒中,密封靜置浸泡1個月後服用。
用法:口服。每天3次,每次溫服10~20毫升。
溫陽藥酒──補足陽氣,人更有精氣神
人的陽氣歸五臟所主,其中腎為陽氣之本,所以補陽多是溫補腎陽。人如果陽虛,就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怕冷等症狀。女性一些常見的婦科病就是腎陽虛的表現。
溫陽常用的中藥有鹿茸、肉蓯蓉、巴戟天、淫羊藿、海馬、杜仲、乾薑、肉桂、菟絲子、補骨脂、益智仁、鎖陽、蛤蚧、冬蟲夏草等。
鹿茸——補腎陽,益精血,強筋健骨
鹿茸能補腎壯陽,具有治療陽痿、慢性中耳炎等功效。中國歷代醫家均十分推崇鹿茸的補益作用,將其列為補陽第一藥。《本草綱目》記載鹿茸「性甘溫,為壯陽之品,能補元陽,治虛勞,填精血。」
鹿茸養陽酒
補腎壯陽,益氣潤肺,主治腰膝疲軟、心悸氣短、肺虛咳嗽、脾虛腹瀉等症。
配方:鹿茸10克,淫羊藿40克,黃精50克,山藥25克,白酒1,250毫升,冰糖100克。
製法:鹿茸切片,加入100毫升白酒,密閉,攪拌,浸漬45日,過濾。淫羊藿、黃精、山藥搗碎,裝入布袋,置容器內,加入白酒1,150毫升,密閉,浸漬28天,每天攪拌1次。取出布袋,壓榨出液並澄清後與浸液合併。取冰糖100克,化為糖液,濾過後與淫羊藿等三味的藥液合併,密閉靜置15日以上,與鹿茸液合併,過濾即可。
用法:口服。每天2~3次,每次服用10~15毫升。
肉蓯蓉——補腎陽,潤腸通便
肉蓯蓉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本草匯言》記載:「肉蓯蓉,養命門,滋腎器,補精血之藥也。」
補腎生精酒
補腎益精,滋陰壯陽,抗老延年,適用於腎虛陽痿、精少不育、腰酸膝軟、四肢無力、耳鳴、眼花等症。
配方:肉蓯蓉50克,淫羊藿125克,鎖陽、巴戟天、黃耆、熟地各62克,棗皮、製附片、肉桂、當歸各22克,枸杞、桑葚子、菟絲子各34克,韭子、前仁各16克,甘草25克,白酒2,5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切碎,裝入絹布袋,紮緊口,放入壇罈內,倒入白酒,加蓋密封,置陰涼處。7~15天後開封,取去藥袋,過濾澄清即成。
用法:口服。每天3次,每次25~50毫升。
◎注意
感冒發熱、肝病、胃腸病患者不宜服用。
巴戟天——補腎陽,強筋骨
巴戟天有補腎陽、壯筋骨、祛風濕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適用於腎虛兼風濕痺症、腰膝疼痛、筋骨痿軟無力。可治陽痿、小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宮虛冷、風寒濕痺、腰膝痠痛等症。
巴戟天熟地酒
溫陽補腎,散寒除濕,可用於腎陽久虛、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等症。
配方:巴戟天60克,熟地黃45克,枸杞30克,製附子20克,甘菊花60克,蜀椒30克,白酒2,0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一起搗為粗末,放入乾淨的容器中,倒入白酒浸泡,密封,5天後開取,過濾去渣即可。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溫熱空腹服用10~20毫升。
補骨脂——助腎補陽,納氣平喘,固精縮尿
補骨脂性溫,味辛、苦,為溫脾暖腎要藥,有補腎助陽、納氣平喘、溫脾止瀉的功效。用於腎陽不足、下元虛冷、腰膝冷痛、陽痿、尿頻、遺尿、腎不納氣、虛喘不止、脾腎兩虛、大便久瀉、白癜風(白斑)、斑禿(圓形禿)、銀屑病(乾癬)等。《本草經疏》評價說:「補骨脂,能暖水臟;陰中生陽,壯火益土之要藥也。」
補骨脂酒
補益腎氣,壯骨強筋,適用於腎虛冷瀉、腰痛重墜、俯仰不利、陽痿、肢體麻木等症。
配方:補骨脂80克,白酒1,000毫升。
製法:補骨脂洗淨,用鹽水拌勻,微潤,置於鍋中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晾乾。將晾乾的補骨脂置於容器中,倒入白酒,密封。不時搖晃,7天後開封,可溶入少量白糖,過濾澄清即可。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毫升。
淫羊藿——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
淫羊藿也叫仙靈脾。中醫學認為其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除濕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淫羊藿,性溫不寒,能益精氣,真陽不足者宜之。」《本草正義》記載:「淫羊藿,稟性辛溫,專壯腎陽,故主陰痿,曰絕傷者,即陽事之絕傷也。」
仙靈二子酒
淫羊藿補腎壯陽,興奮腎機能而治陽痿,補肝腎壯筋骨;菟絲子補肝腎,益精血,強腰膝,固下元;枸杞補腎益精,養肝明目。三藥製酒,有溫補腎陽、滋陰填精之功,特別對早期腎虛陽痿患者有較好的效果。
配方:淫羊藿(切碎)、菟絲子、枸杞各30克,白酒1,0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用白酒浸泡7天,濾渣後服用。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毫升。
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菟絲子可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適用於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筋骨痠痛、腿腳軟弱無力、陽痿遺精、囈語、小便頻數、尿有餘瀝、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以及婦女帶下、習慣性流產等症。《本草綱目》記載菟絲子「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
菟絲子五味酒
滋補肝腎、安神明目,適用於中老年人肝腎不足導致的腰痛、眩暈、失眠、遺精等症。
配方:菟絲子、五味子各30克,白酒750毫升。
製法:將菟絲子、五味子加入白酒中,密封浸泡7~10天後服用。
用法:口服。每天2~3次,每次10~20毫升。
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固脫
山茱萸又稱山萸肉、萸肉,是常用名貴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它以補力平和、壯陽而不助火,滋陰而不膩膈,收斂而不留邪等特殊功效被歷代醫學所喜用。張仲景以山茱萸為君,創製了「金匱腎氣丸」。
山萸蓯蓉酒
滋補肝腎,適用於肝腎虧損、頭昏耳鳴、耳聾、怔忡健忘、腰腳軟弱、肢體不溫等症。
配方:肉蓯蓉60克,山茱萸25克,五味子35克,炒杜仲40克,川牛膝、菟絲子、白伏苓、澤瀉、熟地、巴戟天、遠志各30克,白酒5,0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搗碎,用絹袋或細紗布盛之,放入淨瓷壇罈或瓦罐內,倒入白酒浸泡,封口。春夏5天,秋冬7天,即可開封,取去藥袋,過濾澄清即成。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溫飲10~15毫升。
養陰藥酒平衡陰陽,人不易得病
陰虛多因血虛,「陰虛生內熱」,所以陰虛的人常表現為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神煩氣粗、尿黃便乾等,且體質虛衰,心悸氣短,頭暈眼花,精神狀態差;女性陰虛則往往月經不調,面色無華,黑色素沉著,黃褐斑、蝴蝶斑滋生,更年期症狀困擾不斷。
滋陰常用的中藥有枸杞、百合、黃精、麥門冬、天門冬、女貞子、桑葚、石斛、銀耳、沙參、玉竹、龜甲等。
枸杞——滋補肝腎,明目,潤肺
枸杞是家喻戶曉的藥食兩宜的中藥材,有滋補肝腎、明目、潤肺的功效。中國古代醫學家很早就發現它的藥用價值,從漢代起就應用於臨床,並當作延年益壽的佳品。《食療本草》記載枸杞「堅筋耐老,補益筋骨,能益人」。枸杞裡面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長期食用。
長生酒
枸杞、山茱萸、熟地黃、淮牛膝、五加皮補腎養肝,益精血;地骨皮、生地黃滋腎陰,清虛熱;遠志、茯神、石菖蒲安心神,益智。諸藥製酒,有補腎養肝、益精血、安心神之效,適用於腰膝酸軟無力、筋骨不舒、心神不安、健忘患者服用。一般陰虛體弱者經常服飲,也可達到養神益壽之功。
配方:枸杞、熟地黃、山茱萸各30克,生地黃、石菖蒲、遠志、茯神、五加皮、淮牛膝、地骨皮各20克,白酒3,0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搗為粗末,用絹袋盛之,置於容器中,倒入白酒浸泡加蓋密封。14天後開啟,去掉藥袋,過濾去渣即可。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10~20毫升。
女貞子——補肝滋腎,清熱明目
女貞子又名女貞實、冬青子,有滋補肝腎、益陰養血、烏鬚明目之功。《本草綱目》記載女貞子「強陰,健腰膝,變白髮,明目」。可用於肝腎陰虛、腰酸耳鳴、鬚髮早白、眼目昏暗、陰虛發熱等症。其特點在於藥性較平和,作用緩慢,久服始能見效。
二至益元酒
滋養肝腎,益血培元,用於肝腎陰虛、腰膝痠痛、眩暈、失眠、鬚髮早白,以及神經衰弱、血脂過高等症。
配方:女貞子、旱蓮草各30克,熟地黃、桑葚子各20克,白酒500毫升,黃酒1,0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為粗末,裝入紗布袋,紮口,置於容器中,加入白酒、黃酒混合後密封浸泡。7天後取出藥袋,壓搾取液,將搾取液和藥酒混合,靜置,過濾即得。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20毫升。
◎注意
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桑葚——滋補陰血,生津潤腸
桑葚有補血滋陰、生津止渴、潤腸燥等功效。主治陰血不足而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煩躁失眠、腰膝酸軟、鬚髮早白、消渴口乾、大便乾結等症。
二至桑葚酒
補肝腎,滋陰血,用於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眼花、腰膝酸軟、脫髮、遺精、失眠多夢、婦女月經過多等症。
配方:女貞子、旱蓮草、桑葚各100克,白酒2,000毫升。
製法:將旱蓮草切碎,同女貞子、桑葚用紗布袋盛裝,紮口,置於乾淨容器中,加白酒浸泡,密封。7天後開啟,去藥渣,過濾取液即可。
用法:口服,每天1~2次,每次空腹服用20~30毫升。
黃精——補肝滋腎,氣陰雙補
黃精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的功效。《日華子本草》記載黃精「蒸曝久服,能補中益氣、除風濕、安臟腑、補勞傷、助筋骨、益脾胃、潤心肺」。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口乾食少、肺虛燥咳、精血不足、內熱消渴等症。對於糖尿病很有療效。
黃精酒
補氣養陰、益脾祛濕、潤血燥、烏鬚髮、延年益壽。主治體倦乏力、飲食減少、頭暈目眩、面肢浮腫、鬚髮枯燥變白、肌膚乾燥易癢、心煩少眠等症。
配方:黃精、蒼朮各50克,側柏葉、天門冬各60克,枸杞40克,白酒1,0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搗碎,裝入紗布袋中,置於容器內,加入白酒浸泡,每天搖動2次,14天後即可開啟飲用。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5毫升。
麥門冬——潤肺養陰,益胃生津
麥門冬可清心除煩,治口乾燥渴、咽喉腫痛、冠心病。《本草匯言》記載:「麥門冬,清心潤肺之藥也。主心氣不足,驚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熱肺燥……。」麥門冬對部分糖尿病人還具有降低血糖、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麥門冬酒
麥門冬乘酒之勢,養陰潤肺、疏筋活血之功更強。常飲有降血糖、澤膚延年的作用。
配方:麥門冬30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將麥門冬洗淨切片,放入容器內,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個月即可飲用。
用法: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毫升。
石斛——養胃生津,滋陰清熱
石斛性涼微寒,味甘淡,有養胃生津、滋陰清熱、補腎益精、強壯筋骨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石斛「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定志除驚,曰食補之湯」。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乾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等症。
石斛酒
補虛勞、益氣力、利關節、堅筋骨,主治虛勞、腰腳痺弱及頭面遊風等。
配方:石斛30克,黃耆、丹參、杜仲、淮牛膝、人參、五味子、白茯苓、山萊薑、淮山藥、萆薢、防風、生薑各15克,枸杞、天門冬、細辛、薏仁各20克,白酒2,000毫升。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裝入布袋,置於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10~20毫升。
沙參——清肺養陰,潤肺生津
沙參能清熱養陰,潤肺止咳,有補陰生津、補肺益脾等作用,常用於治療各種熱病。《本草綱目》記載其「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沙參分南、北兩種。南沙參粗大,質較疏鬆,功效較差,專長於入「肺」,偏於清肺去痰止咳;北沙參形細長,質堅疏密,功效較佳,專長於入「胃」,偏於養陰生津止渴。
沙參酒
養陰補腎。適用於陰虛火炎、口苦煩渴、腰膝酸軟、陽痿不舉、遺精等症。
配方:北沙參、枸杞各20克,冰糖15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將北沙參潤透、切片,枸杞洗淨,冰糖打成屑,同放入容器內,注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即可飲用。
用法:口服。每天2次,每次10~15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