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控制血糖是健康之鑰
糖尿病是血糖的新陳代謝異常,會造成神經、視網膜、血管傷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失明、截肢等問題。急性併發症有「酮酸血症」,此時脂肪組織大量分解,產生大量的游離脂肪酸、酮體、酮酸,造成酸中毒。糖尿病患者使用降血糖藥物,如果劑量過大,或沒有定時進食、吃太少或過度運動等,會造成低血糖,症狀有頭暈、心悸、冒冷汗等,若沒有及時處理,會進一步導致抽筋、昏迷。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有血管病變硬化,造成冠心病、心肌梗塞、腦梗塞、下肢血管阻塞等,如果下肢血管病變合併神經病變時,易導致下肢壞疽或潰瘍,嚴重時必須截肢。糖尿病常造成腎病變,嚴重時須洗腎、視網膜病變則可能造成失明。糖尿病會導致神經病變,最常見的是:患者會感覺四肢末端有發麻或針刺感,感覺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很重要,要以低糖、低鹽、低脂肪、高纖維為原則,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醃製的肉類、魚類、醃菜等,以免因攝取過多的鈉而引起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選擇低GI食物,可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食物含澱粉類比含麥芽糖、葡萄糖的GI值低,而含纖維質較多的食物,通常GI值也較低,例如蔬菜、水果的GI值,通常低於蛋糕、甜甜圈、果汁,而食物煮得越熟爛,GI值通常也越高,例如稀飯比乾飯的GI值高。
善用「食物代換表」均衡飲食
有相似營養素的食物,列成表格稱為「食物代換表」,應用食物代換表,可使每餐食物較有變化,幫助控制熱量與均衡飲食,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取醣類的量,應約占總熱量的50%,最好是以澱粉類為主,脂肪的攝取約占總熱量的25~30%,應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攝取蛋白質應占總熱量約15~20%。
糖尿病患者如果發生腎病變,第一要務是嚴格控制血糖、血壓,並實行低蛋白飲食。由於腎臟的功能是負責排除體內廢物,當功能下降時,無法有效排除廢物,所以須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以減輕腎臟負擔。但也不能完全不吃蛋白質,若不吃蛋白質,身體會分解肌肉,反而增加廢物,因此飲食調配要適當。
低蛋白飲食的蛋白質中,需有1/2~2/3的優質蛋白質,如奶類、蛋、魚、肉、黃豆製品等。在限制攝取蛋白的情形下,熱量可能不足,須注意補充熱量。如果熱量攝取不足,反而會引起身體組織蛋白質分解,增加含氮廢物。為了維持熱量的攝取量,可適量補充油脂、低蛋白澱粉製品、糖分等。
調整食量和用餐時間以控制血糖
不論是用胰島素還是口服藥物治療,營養均衡和飲食控制都非常重要,經由調整食物分量和用餐時間,往往可以讓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口服降血糖藥,適用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凡是進行飲食、運動控制,仍無法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的患者就應使用。口服降血糖藥依服用時間的藥物特性,可分為3類:
1 空腹服藥類,作用為刺激胰臟分泌較多胰島素。
2 飯後服藥類,可調節血糖的新陳代謝。
3 隨餐服藥類,須隨用餐時的第1口食物服用,主要作用為減緩澱粉類吸收。
服用降血糖藥首重定時定量,以維持血糖穩定。
雖然現今醫療科技還不能完全治癒糖尿病,但控制好血糖,卻是打開健康的鑰匙,如糖尿病患者能控制好血糖,那麼其壽命與健康族群並無多大差別,而糖尿病是一個必須長期追蹤、長期控制的疾病,患者必須要更有耐心地聽從醫囑,並配合運動、飲食三管齊下。希望糖尿病高危險群,及糖尿病患者皆能徹底力行,以邁向健康的人生大道。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 何一成
作者序
用對中藥,有助控制血糖
近10多年來,由於人口老化、飲食西化、肥胖,以及運動不足的生活型態,致使糖尿病(尤其是第2型糖尿病)在台灣的發生率直線飆升。糖尿病是一種長期的隱性無症狀疾病,在未做明確診斷前,是非常不容易被發現的疾病。正因為這種長期、無症狀的高血糖傷害的結果,產生各種血管性疾病(Microvascular and Macrovasicular),因而造成高發生率的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變,以及神經病變等。
糖尿病有很多合併症,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引發腎病變,目前台灣洗腎人口比率居高不下,糖尿病和藥物是主因。在此呼籲大眾,很多人對中藥有誤解與迷思,認為吃中藥會導致洗腎,事實上,吃中藥造成洗腎的機率實在微乎其微!
勿吃來路不明的中藥
許多民眾以為吃中藥會導致洗腎,會有這種誤解,通常是因為有些人服用來路不明的藥材。早期,比利時婦女吃減肥藥,發現其中含有馬兜鈴酸而導致洗腎,這是因為外國人不懂中藥,還有一些不合法的藥商所為。像是關木通、青木香這些中藥都具有毒性,合格的中醫師是不會使用這種藥材的。我個人就不喜歡開外單,讓病人到院所外抓藥,因為一般民眾對藥材的辨識能力有限,很容易誤用。
加上很多人誤解中藥藥性緩慢,相對於西藥療效沒那麼好、那麼快。事實上,中藥用藥比西藥複雜,如果沒有合格的中醫師處方,中藥常會遭誤用,因而被誤以為沒什麼療效。曾經有個病人來到我的門診,說他只要做推拿,但是我沒有幫他做,並且還告訴他,在「辨證論治」的機理下,正確的處方治療,勝過盲目的推拿。
彼此配伍可增強藥效
幾千年來,中醫源遠流長。而現代社會,許多人對文言文根本不能理解,讀不通,也不瞭解中藥的用法。簡言之,中藥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藥物彼此間的配伍、協調作用。中藥不用單藥,「單藥久服必致病」,如果只用一味藥,雖然藥效很好、很快,但一定會有不適的情況發生。例如只吃黃耆,黃耆吃久了一定會口乾舌燥,但是如果黃耆加了當歸,黃耆補氣、當歸養血,兩者交互作用,即可降低單味藥物的用量,卻又能增強藥效。
中醫講的是辨證論治,用中藥不但要看個人體質,還要看中藥成分,舉例來說:用「六味地黃丸」可以降血糖,可是六味地黃丸有的是用糖蜜、有的是用蜂蜜,有研究證實,蜂蜜比糖蜜較不易讓血糖上升,但很多民眾受到廣告大肆渲染的影響,不清楚成分就買來吃,結果吃出問題,反而歸咎於中藥,這對中醫師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此外,中藥若是用對,的確對腎臟有幫助,包括對腎臟病患者也是有幫助的。但中醫已經強調「臟病不治」(即器官已經損壞,要再靠中藥重新恢復器官功能,幾乎已經是不可能),也就是說,已經要洗腎了,想再靠吃中藥醫好的可能性,必須再仔細研究,但是對於不適症狀的緩解是可以做到的。
中西藥可以一起服用
還要補充的是,有些中藥和西藥是可以一起服用的,但要經過合格的中、西醫長期觀察。我曾經告訴一位正在服用西藥的患者,中藥可以輔助延緩血糖上升;因為他是台商,有一陣子不在台灣,他發現停用中藥後,血糖果真變得不穩定,之後返台又來門診找我,我也同時叮囑他西藥不要停,結果,現在血糖穩定很多;另有一位患者血糖不穩定,已經中風2次,經過我的診治後,血糖終於穩定下來了,我告訴她西藥不要停,中藥是作為輔助之用的;但老奶奶聽不進去,擅自停用西藥,在第3次中風後,連患者的家屬都開始責怪我們。
此外,絕對不要道聽塗說。曾經有患者拿來路不明的藥方來問我,吃了有沒有效?我一看是非處方藥,便叫他不要吃,因為不是從我手中開出的藥方,我是無法對病患負責的,如果吃出問題,病患又要責怪中醫師處方無效,這真是天大的冤枉!
最後,給糖尿病患者一點養生建議:中醫特別強調吃新鮮、當季的食材,而非名貴的食物。至於運動,則著重遲緩深沉、全身性放鬆的運動,才能使含氧量增加,讓深沉的內臟呼吸,細胞也才能修復良好。中醫強調,白天陽、晚上陰,所以盡量不要在晚上運動,以免過度消耗一天的能量。除此之外,糖尿病要找合格的中醫師診療,吃對中藥,才是治病的不二法門。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 黃中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