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擁抱苦痛
只要我們誠懇面對人生的平凡有限與不完美,正視無可避免的失落、疾病、衰老和死亡等這些生命中較深層的苦痛,到頭來總會醒悟人生的意義。
我這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研究受苦的問題上。小時候,我經常處在不幸與衝突的環境中,眼看周遭的大人們飽受貧窮、家庭紛爭和恐懼的侵襲,而根本無能為力。青澀少年時,我找到一生的職志:希望為情緒和人際關係的苦痛,找出原因和解藥。長大成人以後,我投注無數時間,傾聽人們訴說他們的困擾,研析造成這些困擾的因素。身為心理學家,我是在我自己的人生
旅途中,在我的心理諮商室,還有透過觀察與經驗的研究,研究人們的成長發展。
現在,我了解到乖舛童年對我的好處,也了解自己是那麼的幸運,得到足夠的支持,把一切不愉快的遭遇轉化為知識,並能和別人感同身受、共同分享。
如果早年的坎坷際遇,不是那樣地應接不暇,或者我有特異功能、懂得看水晶球,我想我的一生大概不會比現在過得更有意思。做為心理醫生和心理分析家,我每天都能獲得新的啟示,打開人生意義的新境界。要是沒有童年的橫逆,我怎會那麼早就對人生的痛苦產生好奇,而想要尋找生而受苦的人生意義呢?這個覺醒引領我走向心理學的專業領域,教導我不可絕望,要勇敢面對人生的困苦。我觀察、聆聽那些滿心痛苦的人向我訴說,也研究他們的人生遭遇,之後我變得心中愈來愈有希望。我們來這世界走一趟,為的似乎就是要為橫逆找到目的,把困難轉化為成長。
這本書講的是「恩賜」──啟示、慈悲、再生──磨難和苦痛的果實。目的在引導讀者了解,為什麼有時候橫逆可以轉化,有時候它又只能帶來更多悲慘的命運?我所引用的發展理論,來自心理學(尤其是卡爾.榮格的思想)、心理分析以及佛教思想,同時以心靈創傷復元者的親身經歷為引證。
由於本書的重點放在復元和再生,因此我不準備詳細討論創傷、虐待或失落的病態影響,雖然我對這些影響知之甚詳。身為榮格學派分析家和心理學者,我很清楚創傷所帶來的病理副作用,它消蝕人的信任、希望和凝聚力。由於兒童時期直接或間接的受虐,由於無知和佔有,也由於全世界及社會對於物質資源與教育資源的不當分配,我絕不會無視於人類生命的浪費。
「苦中有樂果」這個觀念,對有些人而言也許難以接受,尤其是窮人、病人、受壓抑者,他們似乎相信受苦和失落根本無藥可救。我希望這些人能夠讀完本書,因為屆時他們會明白,有時候,即使創傷也會轉變為希望和意義。大多數人需要許多協助,才能達成這種轉變,少數的人彷彿天生具有一種能力,可以不假他人之手,自行超越,可以透視痛苦之牆,看到背後的天地,為什麼我們不以他們為師呢?
受苦為我帶來豐富的人生見識、啟示和目的,這些珍貴的經驗,是無法從別的管道獲得的,這個觀念自小即深植我心。我始終相信在歷經的苦難中可以獲得智慧。八、九歲的時候,我有一套自己的人生看法,跟那些如今逐漸退流行的觀念一樣,我認為一個有才華的人,小時候生活愈艱苦,後來的藝術成就愈高,人情世故也愈練達。過去二十多年來從事心理醫生的工作,我受到榮格思想很大的鼓舞,他說在成人的發展過程中,「鉛」可以變成「金」。兒時乖舛、家庭不幸、受傷疾病等等引起我們對人生產生疑問,透過自我覺察和啟示,終究都能對人生的意義有所了解。這段期間,身心雖然飽受煎熬,但若加上靈性的修持和知覺,也能對這粹鍊成金的轉化過程有所幫助。
佛教信仰是我生命中另一個主要的靈感泉源,時間可追溯到我上研究所攻讀心理學之前。有好幾年的時間,我不曾公開談論我的宗教信仰,部分原因是怕別人覺得我怪,怎麼會信仰一個外國的陌生宗教。如今佛教信仰在西方已廣為流行,各種讀物被大量翻譯為英文,我想該是站出來、直接說出看法的時候了。
有許多人協助我完成這本書,但詳細說明親身經歷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沒有他們的故事,就不會有這本書,因為心理治療是要保密的,我不能把治療時聽來的故事直接引用到書上。如果我把他們的隱私告訴別人,不但會輕易地傷害我的病人,也毀了他們對我的信任。不過多少還是有虛構的部分。我的確把幾個病人的形象加以組合,給他們不同的名字、個性,但仍是真實的例子。我也沒有把我個人的故事全盤托出,因為以心理分析學者的立場,我必須保留些許神秘,我的病人才能夠拋開對我個人的關心好奇,專心注意他們自己的問題。由於我的工作有這種約束力,使我不得不在聽到真實故事之後,立刻直視現象背後的意義,我所發現的,是透過痛苦和磨難而形成一篇篇復元、再生、轉形的故事。
以下你會讀到我四位好友的親身經歷。透過本書,我將反覆介紹他們的經驗與事蹟。四小時的訪問紀錄,把他們心理轉換的過程點滴披露,每一句話都經他們過目並認可。我也同時會說明引起轉換的關鍵事情,好讓讀者全盤了解,痛苦與磨難如何而來,而他們又如何化腐朽為神奇。他們的生命故事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啟發,都是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