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推動跨時代的健康巨輪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很高興看到葉醫師這些年來在學醫路上的奉獻與成就。我看著她去學醫、義診、看到病人對她的信賴、看到她自信且鏗鏘有力地一遍又一遍地講演養生知識…;看到她對生命的堅強和韌性,尤其是她在自性上的轉變,更令我讚嘆!
她特地邀請我為她的新書寫序,實感惶恐,然而當我閱讀她新書的文稿時,即深受其感動與震撼,若非對醫理通達,和自身的實踐體驗,是無法鉅細靡遺地如此深入淺出述說養生攝生的原委,且不厭其煩`的旁徵博引,希望讀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在葉醫師的著作中,我看到幾千年來傳統醫學的獨特理論,重新為人類的健康醫療再開啟新的史頁。我真的很開心看到她萬緣放下,全心全力將其多年精心所學與研究成果,結合理論與實務著作成書,無私地分享大眾這寶貴的中醫養生精髓,娓娓敘述,不怕孤獨辛勞,不嫌麻煩,全方位解說,「只謂心憂,不問何求」!她唯一的願望是,有緣看到此書的讀者們,都能從書中獲益,漸進改善生活、起居、飲食,使身體健康,減少病痛,身心安寧!因此我深感這豈止是我這位與她多年相識的好友之福,更是有緣看到此書的您極大的福氣呀,故欣然應允!
此書,可說是她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傾全心力,將其畢生所學融會貫通的精華,無私地奉獻給有緣人。她以最自然的方式,傳遞醫療的專業知識,讓我們醒悟了解「原來養生可以這麼簡單易行」,並且以最親近生命的柔軟方式來療治我們的身體,人人只要懂得並過著「如實」的生活,就能找到一條(重建)身心健康的道路,讓忙碌的我們生活得更自在、安祥、舒適、健康、少病了!
我更高興能將她延攬到「財團法人臺灣必安研究所」來參與各項研發工作,提供她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其中一項能令脫髮者重新萌髮的發明,已獲得台、美、德、中等四國專利;預防老人癡呆的專利也正在申請中。她像一匹千里馬,給了她舞台,她就能揮灑自如,實在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論時代的巨輪如何轉變,中國傳統醫學都是我們寄望健康養生不可偏廢的瑰寶,不論是富、貴、窮、通都可以共享老祖宗的中醫養生保健遺產,找到合於自身適用的健康之道與無盡的養生樂趣!
身逢中醫學復興再起的時期,我誠心期盼,曉縈能不忘當年學醫的初心,繼續秉持初衷,堅定不移地用生命去守護她的最愛(中醫)並利益蒼生,成就仁醫仁術的美善情操與境界!最後獻上最深的祝願,讓有情眾生都能病苦消除,福壽永康寧!
沈重光
順天堂集團 副董事長
暨美國順天 STPCA DBA SUN TEN LAB.&CEO
推薦序2
逆齡與健康的養生大智慧
抗老不是不老,是延老,不是不死是求證不生滅的真意。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病中即愁中。有生必有死,這世間最公平的就是死。
如何延老,活得健康自在,且又求證不生滅。螻蟻尚且貪生,成了古今中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亟待解決的大事。
曉縈女士蘭心慧質,夙好學佛學道,及長有幸得遇當今傳統文化通家泰斗南懷瑾先生,蒙他開示學佛道者必學醫,了解生命科學的原由,啓自度度人修德之門。良馬見鞭影而馳,她即以花樣年華沉潛其中,悠遊其中而不倦,精研此道而不怠。卓然有成,施良術於群黎,拯水火於患者。德稱普聞而不名。
從醫以來,每每慨嘆延老、求證不生滅並非無路可由,無途可入,老祖宗在諸多典籍中陳述,甚至耆老流傳的俚語都寓藏無限的智慧。因此發心將心得筆述於世,援用佛道兩家養生之學為鑑,傍佐俚語為輔,實證運用巧思為證,基是之故,不憚其煩,詳述經文來處,浪非無的放矢。期有效減緩老化,活得健康自在又尊嚴。
爰成斯篇,本以此呈奉為心得報告,奈時不我與,值彼恩師三年之忌。今以此就教於天下人共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得無憾乎!
潘世斌
臺灣抗老化學會理事長
識於乙未立秋之日
推薦序3
養生是我們一生必修的課業
在葉曉縈博士的書上,乍見這麼一段話:「身體」是個「無價寶」,她不棄不捨地陪伴著我們,日日夜夜直到生命的終點,故不能放任,肆無忌憚地滿足她的奢求;為了保養她,請作息有常,鍛鍊她,愛護她…
葉博士又說:我們的生命像「箭」一樣,發射出去,就開始向下墜;又像早晨的朝露,迅速消失;又如瀑流,只有向下,沒有返轉的餘地,壽命短薄,如石光火,如水上泡,如電光出……
葉博士提倡「健康自在活到老」,這是一本養生書,卻又充滿了人生哲理。一個人從出生到面對死亡,每個人要努力經營他的事業,他的家庭,身體健康更是要經營。所以活到老,學到老,經營身體的「紀律」更是重要。
平常我可以接觸到很多年長的長輩,他們的學養令人敬佩,但養生的紀律,大家都有各自的訣竅。記得有一回到台塑麥寮六輕廠參觀,一位台塑副總,乍見五、六十歲,我問他貴庚,他說已將近七十五歲了,我問他有何養生秘訣,他說,他每天早上起床離開床前,一定會完成床上體操,躺在床上左右旋轉三十六次,又踢腿三十六下,他說數十年來養生只有一招,但他持之以恆,儘管七十有餘,看起來精力充沛,像個半百精壯中年。
在金融圈頗負盛名的日盛集團陳國和董事長,他平常有一套洗髓功,他不外傳,他自我鍛練三十年,如今看起來外表像個四、五十歲的小夥子。養生的第一道功夫,我覺得生活紀律非常重要,像有練習甩手功的良基實業的張廣博董事長,他勵行每天甩手二千次,他說這是他的早課,完成了才是他一天的開始,張廣博董事長就靠著這一招甩手功,如今年近八十,卻是一尾活龍。
有一次到翠山莊拜訪李登輝前總統,我們一行人三點半到,談到將近七點鐘,只見李前總統侃侃而談,他像老僧入定一般,直到送完餐,人才去上廁所。李前總統今年九十三歲了,但是他走路不用拐杖,說話聲音宏亮,雖然他心臟裝上很多支架,但是九旬老翁,氣力旺盛,養生必有嚴格紀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跟朋友說,我奉行的是「運動生活化,生活規律化」,也就是說,把運動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運動就像吃飯一般,每天都要給自己撥出時間來運動,然後是生活規律化,除了每天工作內容不同之外,像晚上的睡眠,早上起床,三餐的作息規律化,其實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一個人的身體就像是一部機器,這部機器必須謹慎維護,從每日的「INPUT」,吃進什麼東西,到什麼東西不能吃,食材的選擇到用餐的量,這都是重要的「INPUT」工作,攝取好的食材,這是健康的第一步,然後有好的作息,生活規律,再來是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
這些年我不打高爾夫球,我選擇在山林裡跑步,這個運動我從一九九三年起持續到今天,我參加捷兔跑山俱樂部已長達二十年以上,每週一次的跑山活動,我已累積將近八百次,每個禮拜,我放下手邊的工作,忘情奔跑在山林之間,我看著身旁的綠意、小溪、流水,全身酣暢淋漓,一個禮拜工作壓力全部紓解。
葉博士是中醫師,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目前是財團法人臺灣必安研究所的研究員,她從中醫角度切入,研發了很多養生醫材秘方。這回她將養生知識集結成書,我相信會是一部健康寶典,鄭重推薦大家從葉博士的養生寶典中,尋找每個人的樂活人生!
謝金河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自序
生命充滿了戲劇、精彩!
一次在晉謁恩師「南懷瑾」先生時,在他深心殷殷指導下,不期然地進入這個中醫學的領域!
他對我說:「妳的福報這麼好,何以不去學醫呢?學醫可以濟世救人!」,並且鄭重地教誨我:「要妳去學醫,不是為了文憑;菩薩要廣學『五明』,以方便渡眾,醫方明即是其中之一。等妳學成之後,可以廣結善緣,可以濟世救人,是培福最好的方法,福德積累了,智慧自然增長!」,老師還特別告誡我:「學醫要通達醫理,醫理通了,醫術才會高明,千萬不要當個醫匠」,他老人家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從此進入學醫的奇妙旅程!
學醫之初,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可以照顧父母、可以自我保健、可以廣結善緣。」然而,欲習武有成,需先練好站樁;今期盼學醫有成,應將中醫基礎學、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紥實地打好,用心在內經、難經、傷寒、金匱等醫理上深入琢磨。便負笈中國,一頭栽進這條不歸路!
從没想過要當醫生的我,一日,訝然的驚覺:「我怎麼會開方子?我已是醫生…?」當下那種喜悅、激動與感恩,不知如何形之於筆墨…!
如何成為良醫,兼備醫理、醫術、醫德?如何將自己所學利人利己?如何見彼苦惱,感同身受?如何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無我精神?如何培福修慧,方不負師恩、父母恩、眾生恩?
名相治國,良醫活人。「中醫」除了可以療癒痼疾外,也是一門教導人們如何生活,如何順應大自然律動,治未病於已病,才是中醫的圭旨,是耆宿先賢們的智慧傳承。「醫生」結合醫理、食物、藥物、季節、氣候、環境以調和機體的偏勝,以解除病苦。「醫者意也」,看病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意境、是一種智慧,更是醫生和病人之間心靈的交流感應…。善於用意,手到心到,臨機應變,自能福至心靈,藥到病除。
「福壽康寧,人之所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臨床上,常苦於人們因為不正確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違反自然法則,不注意生活的小細節而生病。今有幸學醫,唯有將自己一生所學,真實無私地呈獻、回饋、分享給民眾健全的養生知識和不生病的方法,讓大眾通達保命養生的藝術,才能達到樂活少病的目的。明白道「理」之後,自能樂於依循老祖宗的智慧精髓,如實地過好每一天;一人健康全家健康,一家健康全民健康,「事」就圓滿了!
健康和養生是一體的,若能從小或從年輕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和習慣,持之以恆,自然熟能生巧,養生保命於無形。讓每一個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走的時候痛痛快快,不拖泥帶水,也不麻煩別人,才是全人類的希求和福祉!
養生之道無他,只在行、住、坐、臥之中回歸自然而已;因為有身就有病,想要少病,就要過正確、如法的生活。
本書集結了老祖宗們觀察大自然律動的生活哲理、俚語,其中都寓藏著無限的智慧;經過個人實際運用,融合醫學和佛道兩家養生學所做的心得報告,陳述奉獻給有緣人,是本書的緣起。
書中介紹一些簡單易行、見效快速,惠而不費的養生方法;知道以後實證它,過正確的生活,健康少病是指日可待的。不必等到得了大病,甚至得了重病了再來求醫,往往是來不及的。就好比人類為了發展經濟而破壞環境生態,引起大自然的反撲,其代價是無可補償的!
感謝南老師的指點和鼓勵,成就了我學醫之旅,呈獻這份心得報告妄以報師恩。感謝首愚法師、日常法師的提攜關懷;感謝先父家母讓我無拘無束地自由成長發揮,及家人親友的支持。感謝黃偉銘、蔡康寶、朱士宗、朱華、張步桃、榮向路、郭偉星、許順吉、謝福枝等老師,和所有教導我的師長;感謝區卓基、沈重光夫婦、沈乃宣夫婦、龍雲祥、鄭文音、吳弦芳、郭振祥等一路相伴,及此生中所有的貴人,每位貴人都是我生命中的導師。
感謝順天堂集團、財團法人臺灣必安研究所,給我舞台,提供各項資源,成就我的研發,完成我的臨床研究,並不吝提供本書所有的實驗圖片,嘉惠有掉髮苦惱和預防老人失智的民眾。
葉曉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