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體質擇食,吃出健康
體質是人體機能和形態穩定的特徵
民間有句與「火」有關的俗話:「小伙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這裡所說的「火力」,即指個人陽氣,它是人體的熱能,與推動生理功能的動力,中醫將其稱為「少火」。故而也就出現中醫獨有的概念—上火,意指人體陰陽失衡,陰虛陽亢,而導致一些內熱症狀。
「火」本身是人之元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支點,對於人來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火力壯,機能就強盛;反之則體弱畏寒。但若過旺,超過正常範圍,就變成「邪火」,會引發紅、腫、熱、痛等「上火」現象。
只有將「生命之火」維持在一個?定範圍內,才會健康有活力。過程就像煲一鍋粥,火太小就煮不開,火太大就會燒焦,只有把火調節得恰到好處,才能煲出水米交融的好粥。
●為什麼有人特別容易上火?
在生活中,上火也是因人而異,有人常上火,有人則不然,這是各人體質不同的緣故。如陰虛者,自體陰陽就處於「陰虛陽亢」的狀態,即生來「火苗」就比別人旺,易上火,所以就得調弱一些;反之,有人則是天生火力不足,熱不起來,如此就得調旺一些,才能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
對於人體「生命之火」的調節,可選擇「食療」,依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性味的食物,進而透過食物的偏性,來改變體內陰陽的偏頗,使推動生命機能之火暢旺而不過。
劃分體質,古典與現代中醫的方法和標準皆不同。前者有金、木、水、火、土等「五形人」之分;後者則將體質分為9種,包括平和、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熱、瘀血、氣鬱、過敏體質等。無論哪一種劃分法,對於「上火」問題,都可藉由「食療」來改變體內的陰陽,使之重歸平衡。
●「五行人」的體質特徵及飲食要點
◆金形人
體質特徵:體瘦背寬,動作敏捷,易出汗,皮膚白而乾燥,做事認真但脾氣暴躁。
飲食要點:體內陽多陰少,容易上火,以「陰柔淡養」之品為主,如綠色蔬菜、菇類、豆類及其製品均為上選。金形人以素食為佳,若要吃肉,宜選擇鴨肉、兔肉、螃蟹等寒涼之品,以避免上火。
◆木形人
體質特徵:多瘦高,喜靜不喜動,寡言音細,多愁善感。
飲食要點:體內陰盛於陽,不易上火,應適當多吃溫潤食物來理陰助陽。寒涼、油膩之品要盡量少吃;因肝氣偏旺,應盡量多吃舒肝活血的食物,如山楂、綠豆、竹筍等。
◆水形人
體質特徵:多體胖,皮膚較黑,步履不穩,沉默寡言,給人高深莫測之感。
飲食要點:體內陰氣盛而陽氣少,火力弱,很少上火,應多吃高蛋白及助陽食物,如牛、羊肉等,以溫陽益氣;忌吃性寒生冷之物;吃肉時適合以火鍋的形式烹調。
◆火形人
體質特徵:體形較瘦小,行動敏捷,面色紅潤,精氣十足,急躁易怒,好與人爭。
飲食要點:體內陽氣較盛,易生內熱,最適合涼性的水產及蔬果,可滋陰抑陽、調養心腎,可常吃苦瓜、海帶等。
◆土形人
體質特徵:體格較健壯,身材勻稱,性情溫和,忠厚篤誠,適應力強。
飲食要點:體內陰陽平和,是其他類型人所沒有的優勢,但脾胃易損,所以要多吃健脾食物,如山藥、糯米、豆類及豆製品等。
●「9種體質」的特徵及飲食要點
◆氣虛體質
體質特徵:往往少氣懶言、語聲低微、乏力疲倦、常出虛汗。
飲食要點:應選擇如小米、扁豆、香菇、豆腐、番薯、牛肉、豬肚、雞蛋、鰱魚等有健脾益氣功效的食物。
◆陽虛體質
體質特徵:陽氣不足,怕冷,四肢不溫、唇色蒼白,少氣懶言,喜熱飲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
飲食要點:應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雞肉、核桃、韭菜等。
◆陰虛體質
體質特徵:體形瘦長,口燥咽乾,喜冷飲,手足心熱,容易失眠,性情急躁。
飲食要點:當養陰降火,應多吃滋補腎陰的食物,如海參、鴨肉、百合、銀耳、豆腐、甘蔗、梨等。
◆痰濕體質
體質特徵:體形肥胖,面部多油、多汗,面色淡黃而晦暗,容易疲倦,是目前較常見的一種體質。
飲食要點:應戒除肥甘厚味,常吃味淡、性甘平的食物,尤其是具有健脾利濕、化瘀祛痰者,如韭菜、辣椒、白蘿蔔、山藥、薏仁、海參等
◆濕熱體質
體質特徵:易生粉刺,臉部和鼻尖易出油,形體偏胖或消瘦,伴隨有口腔異味,還常有大便黏滯、小便發黃等症狀。
飲食要點:宜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苦瓜、黃瓜、冬瓜、番茄、綠豆、薏仁、鯉魚、魷魚等。
◆血瘀體質
體質特徵:面色晦暗,皮膚乾燥、粗糙,牙齦易出血,眼睛常有血絲,性情急躁,易健忘。
飲食要點:要常吃活血行氣的食物,如油菜、慈姑、黑豆、桃仁、山楂、花生等。
◆氣鬱體質
體質特徵:形體或消瘦或偏胖,面色晦暗、萎黃,多愁善感,憂鬱寡歡。
飲食要點:可常吃行氣解鬱、醒脾疏肝的食物,如柳丁、蕎麥、韭菜、茴香、白鳳豆、大蒜、火腿等;可適量飲酒。
◆過敏體質
體質特徵:是一種較特殊的體質,容易對某些物質過敏。
飲食要點:要特別避開過敏原,忌食一切可能引發過敏的食物,保持清淡、均衡即可。
◆平和體質
體質特徵:飲食、睡眠佳,性格開朗、社會和自然適應能力強,是少有的健康人。
飲食要點:沒有過多禁忌,保持均衡就好。
以上是各種體質的飲食要點。大體而言,易上火者多吃甘涼食品為宜;而火力不足者就應以溫潤之品補足陽火為要。
◎陰虛生內熱,飲食以「和」為貴
精血或津液虧損,端賴飲食調和
●什麼是「陰虛」?
陰虛,是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陰虛體質者因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損,人體陰氣不足,滋潤、制約陽熱的功能減退,致使陰不制陽,而出現燥、熱、化氣太過等「陰虛內熱」的表現。
由於陰虛體質者體液虧損,身體得不到相應的濡潤滋養,就會出現內熱。因此,多表現出消瘦、面色偏紅、口乾舌燥、飲水多而不解渴等,一派乾燥不潤的症狀。
●陰虛體質有哪些特徵?
陰虛體質主要特徵為:體內陰液虧少,易生內熱。「陰虛生內熱」一詞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意指之所以陰虛會生內熱,是因身體勞倦,形衰氣少,水穀之氣虛弱,上下不能暢達,胃氣不得降,鬱於胸中化生內熱。
人體陰液的主要功能,除滋養、濡潤臟腑組織外,還負責制約陽氣。人體內部的陰陽既統一又對立,若缺乏陰液,陽氣則相對旺盛,人體就會出現虛熱狀態。
●陰虛體質者該怎麼調養?
陰虛體質者陰液不足,身體呈「缺水」狀態,以致有眼、鼻、口乾、皮膚粗糙、頭髮枯黃、煩熱易怒等現象,而這種「缺水」又非單純地多喝水就能解決問題,而應當以「滋陰」為主,體內陰液充足,陽氣有根,才不會生成虛火。
從中醫角度來看,陰虛應補其不足,在調養過程中,要遵循「滋陰潛陽」的原則。凡陰虛體質者,最好多吃清補、甘涼滋潤、生津養陰的食物,以及新鮮蔬果。
陰虛體質者皆因臟腑陰津虧虛,較常見的有肝陰虛、腎陰虛、肺陰虛、心陰虛、脾胃陰虛等,因此,須採取相應的滋補臟腑方式來進行調養。
●「調補肝腎」是改善陰虛體質的關鍵
肝「體陰而用陽」,肝陰不足易導致肝陽上亢,而產生暴躁易怒等症狀。
腎是「後天之本」,最易有虛證,腎陰虧虛也是常見證型,腎陰虧於下,則會產生眩暈耳鳴、面紅目赤、腰膝痠軟等典型症狀。因此,調補肝腎是改善陰虛體質的關鍵。
◆肝陰虛
肝陰虛是由於肝陰不足、陰液虧損,致使肝失濡潤、陰不制陽、虛熱內擾,進而出現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視力減退、口咽乾燥等症狀。
滋養方法:可採「滋陰息火法」,選擇滋養肝陰、平肝息風,或滋陰息風的食物,如桑葚、黑豆、牡蠣等。而「桑葚芝麻粥」便是一道適於「肝陰虛」體質者服用的食療佳品。
桑葚芝麻粥
滋陰養血+補益肝腎
材料:桑葚60克,黑芝麻30克,白米100克
調味料:白糖適量
作法:
1 分別將桑葚、黑芝麻、白米去雜質,洗淨。
2 鍋內加水適量,放入桑葚、黑芝麻、白米同煮成粥,粥熟後調入白糖即可。
服法:每天1次
適用:肝陰虛所致之頭暈、目澀、口乾者
◆腎陰虛
「腎陰虛」乃因腎臟陰液不足,滋養和濡潤功能減弱所致,臨床中會出現頭暈耳鳴、腰膝痠痛、失眠多夢、潮熱盜汗、五心(手心、腳心及心胸)煩熱等症狀。
滋養方法:重在補腎滋陰。應選擇具有補腎滋陰功效的食物,如芝麻、黑豆、枸杞、桑葚、牛乳、海參、豬腎等,而「海參粥」便是一道補養的最佳藥膳。
海參粥
補腎益精+滋陰養血
材料:海參50克,白米100克
調味料:蔥、薑、鹽各少許
作法:
1 將海參泡發,刮洗乾淨,切碎。
2 白米洗淨,與海參一同入砂鍋,加適量清水煮粥,加少許蔥、薑、鹽調味。
服法:早晨空腹食用
適用:腎陰虛所致之體質虛弱、腰膝痠軟、失眠盜汗者
◆脾胃陰虛
脾胃陰虛是因脾胃的陰液不足,致使脾胃濡潤不足,常有口乾唇燥、飢不欲食、大便祕結、肌肉消瘦,體倦乏力等症狀。脾胃互為表裡,同主後天水穀營養的生化,故二者關係極為密切,臨床表現多以「胃陰虛」為主。
滋養方法:可採用「益胃生津法」,多吃養陰益胃、潤燥生津的食物,如荸薺、蓮藕、牛乳、芝麻、蜂蜜、麥冬、石斛等製成的湯品、羹食,而「玉石梅楂飲」便是養陰益胃的最佳飲品。
玉石梅楂飲
潤燥生津+滋陰益胃
材料:玉竹、石斛、生山楂、白芍各6克,烏梅、甘草各3克
作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入鍋,加適量水,煎取汁液,代茶飲用。
適用:脾胃陰虛所致之口乾、便祕、消瘦、乏力、食慾減退者
◆肺陰虛
肺陰虛是指陰液不足而無以潤肺的症狀,表現為乾咳痰少、咽乾口燥、手腳心熱、盜汗便祕等。
滋養方法:可採用「潤燥生津法」,常吃滋養肺陰或清燥潤肺的食物,如梨、柿、甘蔗、枇杷、蜂蜜、冰糖、豬肺等,並可多食「百合銀耳羹」來調理。
百合銀耳羹
潤燥生津+養陰潤肺
材料:鮮百合100克,銀耳50克,枸杞10克,紅棗3顆
調味料:冰糖適量
作法:
1 將銀耳泡發,洗淨;百合洗淨,掰開,放在淡鹽水中略泡;枸杞洗淨;紅棗洗淨,去核。
2 先將銀耳用小火煮約半小時,待軟化後,加入百合、枸杞、紅棗、冰糖,續煮2分鐘即可。
適用:肺陰虛所致之乾咳痰少、咽乾口燥、手腳心熱、盜汗便祕者
◆心陰虛
心陰虛是由於心血與心陰不足,不能濡養心臟所致,表現為心悸心煩、失眠健忘,甚者則盜汗低熱、五心煩熱。
滋養方法:當滋養心陰、安神定志,宜選用寬胸理氣、寧心安神、通調氣血的食物,如桂圓、荔枝、紅棗、蓮子、百合、茯苓等,「桂圓蓮子粥」則是不錯的選擇。
桂圓蓮子粥
補養心脾+健腦益智
材料:桂圓、蓮子各30克,百合15克,糯米50克,紅棗10顆
調味料:冰糖適量
作法:
1 將蓮子去皮心,洗淨;紅棗去核,洗淨;糯米、桂圓肉洗淨。
2 將用料同入鍋內,加水適量,置大火上煮沸,再用小火熬煮至熟,加冰糖調味即成。
適用:心陰虛所致之心悸心煩、失眠健忘者
陰虛體質者體內陰液虧損,易產生虛火,因此,陰虛體質最典型的外在表現就是-容易「上火」。
●陰虛體質者飲食宜忌
宜:若是單吃瀉火食物,則會耗傷元氣,變生他病,適得其反,故日常生活中,更應多吃有滋陰潤燥且富有營養,能讓身體充滿水分的食物。
忌:辛辣刺激、溫熱香燥、煎炸炒爆,以及性熱上火的食物。
◎西瓜:多汁消暑,三伏天也愜意
中醫以汁、皮入藥,有清暑瀉火之效
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上火」就會如影隨形,天氣一熱,很多人就容易出現咽喉痛癢、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上火」症狀,更常見的便是心煩躁怒、情緒容易起伏等狀況,這些皆因炎熱「上火」所致。
為什麼夏天要特別注重養身?
在高溫的籠罩下,每個人都不免大汗淋漓。出汗過多,會傷心陰、耗心陽,再者,過高的溫度總讓人難以安眠,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
反之,夏季新陳代謝卻處於最旺盛的時候,體內消耗能量多,血液循環加快,體內臟腑的負擔也相對加重,稍不留意,很多夏季病就會紛紛上身,因此,炎炎夏日對身體的呵護,就顯得格外重要。
此時上市的西瓜,不僅是夏季消暑良品,也是治療熱病的良藥,因此有這麼一個俗諺─「吃上兩塊瓜,藥物不用抓」。
●西瓜
西瓜性涼而不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能引心包之熱從小腸、膀胱下瀉,有「天然白虎湯」之稱。
「白虎湯」是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中所記載的方劑,有清熱瀉火、除煩生津之效,主治傷寒陽明熱盛證,或溫病氣分熱盛證。「天然白虎湯」之喻,說明西瓜與「白虎湯」有相同功效。
炎熱的夏天,中暑是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體虛者更易受到暑濕困擾,出現喉嚨痛、口渴、頭暈、渾身無力、痠痛等上火等症狀。
這個時候不要貿然「清熱」,而應先辨別自己到底是上火或中暑,因為中暑之初,也會出現相同的症狀。
食療功效:西瓜的果肉有清熱解暑、消除煩渴、通利小便之效,可用來治療一切熱證、暑熱煩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等病症。
飲食宜忌
宜:西瓜味甘,性涼而不寒,老幼皆宜,孕婦和病患也可食用。
忌:脾胃虛寒、寒積冷痛、便溏尿清者不宜吃西瓜。
忌:感冒初期最好不吃西瓜,因為它有清內熱的作用,而感冒初起時,應讓病邪從體表發散,此時若吃西瓜,會使感冒加重或病程延長。
西瓜小檔案
項目 說明
性味 味甘,性涼而不寒
歸經 心、胃、膀胱經
功效 清熱瀉火、除煩生津、止渴利尿
主治 傷寒陽明熱盛證,或溫病氣分熱盛證
禁忌 脾虛濕困、腹瀉、神疲乏力,苔膩及感冒患者不宜
西瓜簡直就是為夏天而生的水果,如果大家能瞭解它的功效,並加以巧妙利用,就能治療多種病症,如「蒸冰糖西瓜」,便可用來治療肺熱咳嗽。
冰糖西瓜
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材料:碗口大小的西瓜1顆
調味料:冰糖和蜂蜜各50克
作法:
1 將西瓜洗淨,去頂部1塊西瓜皮,挖出少量瓜瓤。
2 放入冰糖和蜂蜜,蓋上瓜皮,放入大碗內,放入蒸鍋蒸熟後,即可吃瓜飲汁。
服法:每天1次,連用5天
適用:風熱犯肺,咳嗽、哮喘患者
孔醫師看診實例
作息不正常,給邪火可乘之機
幾天前,于女士一家三口同來就診,只因聯考結束後,為了讓孩子好好放鬆,就利用週休陪孩子出遊。回來後,一家人就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緒不寧、食慾不振、口腔潰瘍、牙齦腫痛、便祕等症狀,自己嘴角還冒出幾個水泡。
于女士不斷埋怨:「都是旅遊惹的火」。這話一點也沒錯,一家人最得意的就是2天的時間充分利用,一點都沒有浪費,來回都睡在車上,省時又省錢,但正因為行程安排得太滿,原有的生活步調被打亂,導致睡眠和飲食品質不佳,造成身體功能下降,給邪火可乘之機。
假期帶孩子全家出遊當然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勿過分勞累。關於于女士一家人的症狀,我沒有開藥,而是提供一些調理的方法,並再三囑咐她們:「一定要多補充水分,喝大量的白開水,和一點淡鹽水,而非其他飲料。如果實在不愛喝,就多吃點西瓜」。
西瓜從皮到籽均可入藥,瓜肉既甜美可口,又能消暑祛火,是廣受大家喜愛的美味,不過,瓜皮消暑祛火的功效比瓜肉更強。
●西瓜翠衣
中藥「西瓜翠衣」就是用西瓜青皮晒乾而成,是一味治暑熱煩渴、水腫、口舌生瘡等症的良藥。可惜多數人都只吃瓜肉,而捨棄瓜皮,如此不僅製造出一堆垃圾,也白白浪費了消暑佳品。
西瓜皮若烹調得當,乃是一道美味佳餚。吃完西瓜後,只要再花點心思,就能將廢棄物變成可口的藥膳。如「西瓜皮燉排骨湯」就是一道消暑、美味兼具的湯品。
西瓜翠衣排骨湯
清熱解暑+止渴利尿
材料:西瓜皮300克,排骨150克,薑2片
調味料:鹽適量
作法:
1 材料洗淨;將瓜皮去綠皮及多餘瓜肉,只留少許貼近瓜皮的瓜肉,處理好後,切小塊;排骨汆燙備用。
2 湯鍋中加適量的水,放入排骨和薑片,以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煲煮40分鐘。
3 放入瓜皮,以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再加鹽調味即可。
注意事項:脾虛濕困、腹瀉、神疲乏力、苔膩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