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賽斯、德勒茲、佛經、道德經、聖經,幫助讀者運用人生的多變與煩惱。
◎超越傳統的療癒觀,教導讀者體會「無常」與「變為」,超脫被動的救贖觀點。
◎在創造生命的路上,是否還在為外在紛擾而回望、迷惘?本書超越信仰的探討,不論靈修深淺皆受用無窮。
難道我們不能自身成為上帝,就算祇是感覺彷彿值得一試?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為偉大的了……
──尼采
你是永生且無形的感受,
所有感受無一不「變為」,
所有體驗都是幻相與遊戲,
不受它們所拘束,不向外求歸屬感
不再,成為外在環境的受害者
沒有一個在你之外的神支配你,
你的失去全因你仍依賴外在的物質。
你是自己的神,不只是這樣而已,神是一切……
神永遠與你合一,佛是你也是我,
不論「道」、「佛」及「神」,
只要活出自己的樣式,你就是「道」、「佛」及「神」。
你並未高於一切,卻有自我療癒及靈命成長的強大……
作者簡介:
王梵緒 律師
東海大學法律系畢業,現為執業律師,於民國80年間即已開始研究心靈成長的各項領域,尤其是對賽斯資料(有人稱是新時代中的一個領域)中關於「你用你的心創造你生命體驗」這個基本看法最有收穫,並且以此基本看法發展出「對話」這個感受如何在個人生命及團體中幫助個人成長及團體成長。現在則加入哲學家德勒茲的資料,並發展「行動」的生成觀及與賽斯資料中與此部分相關的研究,並體驗神性思維基礎架構的建立,以便協助個人體驗「你是神」這個與生俱有態度的體驗,讓所有人可以感受變為中所帶來輕鬆的創造感。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迷失
寺中的幡被風吹得搖動了起來,於是和尚們爭論起。第一個和尚說:「是風動。」第二個和尚說:「是幡動。」
六祖慧能則說:「是你們的心在動。」
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
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12)
一、自我的偏執
自我是在主體與客體分離時的思想內容,因此,原來的功能是可以讓你從不同自我的角度中去體驗不同焦點後所有成就的更多感受,但因為後來將自我當成是你的全部後,與所有事件徹底分離的感受竟然變成了主宰,而因為將自我當成全部,並且把自我的具體內容固定化,自我變得不可撼動,變為的基調無法呈現。因此,當自我所涵攝的具體內容形成衝突、碰撞,自我固執的部分拒絕自我以外內容的進入與協助,想要改的心受到最根本的阻擾。人進入這種情況,已陷於所謂自我的偏執中。
自我的執著強烈的呈現,對非自我領域的觀念或事件會有強烈的防衛機制,那使得面對不同與差異的事物時,自我會有拒絕、排斥的態度,而當自我以同一性的支配觀點面對任何事件時,不會給予所面對的任何事件自由,自我也就不再有自由,及可以感受更多,自我讓自己不再多元與豐富,自我讓自己過著相同、穩定的路,它不接受變為。
二、唯一真理的追求
當認為有一個絕對真理可以具體為所有生命做交待,可以將世間的經驗統一化,甚至將慈悲與那個絕對真理完全結合在一起時,會認為所有人,只要沒有進入那個唯一具體化的真理時,都是應該被救贖的。在這個唯一真理的肯定中,與實踐唯一真理不符合的事件都必須被排斥,它們沒有任何意義,它們只是干擾,必須把它們消滅。這種思維,不容許異己的存在,也不容許不服從於唯一真理的其他想法存在,世間只有一條路可以得到救贖,可以解脫,其他的路都不可以。
為了得到唯一的真理,你必須徹底的崇拜,徹底的信任,任何懷疑都不可以,一旦有不同的想法你就必須懺悔或以懲罰贖罪,而且懲罰的結果將由唯一的真理賦予你,贖罪的方法也只有擁有唯一真理的個體才能提供,你必須徹底的服從,不能有任何力量來抗拒。
以上的思維讓每個人變得沒有力量,每個人的獨特性也沒有了,每個人不可能由自己去得到一切,每個人只能藉那已規劃好的唯一真理的路徑才能得到幸福,生命只有一條路值得體驗,而那一條路的內容沒有其他變化,你沒有其他選擇的可能,這樣的話,你怎麼擁有更多的自由呢?你迷失了。你迷失在各種強調他們才是唯一真理的誘惑中,你不知道自己才是你要去的所有地方。你忘了你決定你的一切,你無所不是。
三、分別心
當認為身與心無關,你分別了它們。外在環境與自己的內在資料無關,你又分別了它們。正面與反面沒有任何連結,我們必須積極的避掉負面的情事,你將正面與反面徹底的分離了,反面好像沒有任何價值,你演化了分別到所有領域。那個最重要,那個不要,你應該放棄那個不要,因為它沒有任何價值,你應該把它邊緣化,不能出現在你的焦點中,你讓自己變得更少,也讓不斷出現在你焦點以外的事件浪費掉,生命的路似乎只走在中心的路才有價值,其他巷道的美麗,你連看一眼都不需要,你切割了自己生命經驗的完整性,你分別了自己經驗的內容。
中心思考的強調,讓重復不再有差異,循還也只是在維護中心的焦點,差異所帶來的不同與獨特,將不須要同時出現,只能有一個存在,你不斷的切掉自己的豐富,你陷入對立的一方,忘了它們所帶來互相依存的豐富,你讓衝突更強烈,可以幫助你化解衝突的邊緣及相對的資料,你拒絕接受它們,你迷失在自己的分別角度中,你看不到宇宙對你的恩寵,你忘了合一的運用。
第二章 迷失
寺中的幡被風吹得搖動了起來,於是和尚們爭論起。第一個和尚說:「是風動。」第二個和尚說:「是幡動。」
六祖慧能則說:「是你們的心在動。」
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
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12)
一、自我的偏執
自我是在主體與客體分離時的思想內容,因此,原來的功能是可以讓你從不同自我的角度中去體驗不同焦點後所有成就的更多感受,但因為後來將自我當成是你的全部後,與所有事件徹底分離的感受...
作者序
這本書想分享的主要感受的是下列二個內容,一是療癒的超越,二是「你是神」,分別簡介如后。
一、療癒的超越:
傳統療癒的觀點是將被療癒的情況「穩定」的製造出來後,先給予被療癒的情況一種「不變」的聚焦,然後再去「改變」它,這樣已形成了肯定「不變」與「想變」間的衝突。療癒的結果只能「幸運」的被看到,甚至最後去療癒也只是一種「安慰」。
但是如果去看到所謂的被療癒的情況是你創造的並且一直在「無常」(佛教的基本主張)與變為中,那只要讓被療癒的情況與「無常」及「變為」合一,將會發現它一直在變,那麼就沒有所謂不變的被療癒的情況,也就不會有所謂「不變」與「想變」之間的衝突,也就不須要再去療癒,剩下的只有在無常變為中如何從你是創造者的立場去選擇與決定你想要的掌握與擁有。
二、你是神
禪宗認為「心即佛,你即是佛」,同樣的道理,你認為你是道你就是道,你是神你就是神。你是神所指的「你」泛指一切所有的人,因此這句話沒有支配他人或是顯示自己優越其他人的意思。在許多宗教裡面都認為「道」、「佛」及「神」是無所不在及無所不是的,所以,他們當然也是你,也存在於你生命中的任何地方,因此讓他們徹底地從你的生命中展現出來,你當然就是他們。他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你。
實踐這個「你是神」的節奏,本書提供的內容是從外在一切都是你的心所創造為基礎而開始,這個的基礎開始建立起世界與你的合一感,你將感受你是一切的創造者,外在世界將無條件的讓你認識自己,使你知道它們都是你投射的陰影,唯有你改變自己,一切才會改變,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動,外面的世界也如陰影般的不動。
而改變的基本元素就是你的心。這是神的思維的基礎即「你是一切的創造者」。在這個基礎,再配合下列三個內容,一是,開始從覺察「心的內容」開始,讓自己變得比你的心及你的世界更寬廣,你將不再受你的心及外在世界的拘束,你可以自在的去調配你的生命並驗證你是永生與無形。二是,讓「無常」與「變為」在所有事件中復甦,你將體驗到「改變」的輕鬆。三是,在龐大的「無常」「變為」中如何去選擇與決定你想要的體驗。
尼采說:「難道我們不能自身成為上帝,就算祇是感覺彷彿值得一試?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為偉大的了-而因此之故,我們的後人將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更高尚的歷史之中!」
(註)這是對「你是神」的一個表達,特別引用。
這本書想分享的主要感受的是下列二個內容,一是療癒的超越,二是「你是神」,分別簡介如后。
一、療癒的超越:
傳統療癒的觀點是將被療癒的情況「穩定」的製造出來後,先給予被療癒的情況一種「不變」的聚焦,然後再去「改變」它,這樣已形成了肯定「不變」與「想變」間的衝突。療癒的結果只能「幸運」的被看到,甚至最後去療癒也只是一種「安慰」。
但是如果去看到所謂的被療癒的情況是你創造的並且一直在「無常」(佛教的基本主張)與變為中,那只要讓被療癒的情況與「無常」及「變為」合一,將會發現它一直在變,那麼就沒有所謂不變...
目錄
第一章 變為中的創造模式
一、道的生命態度:合一與變為
二、永生
三、選擇
四、思想
五、自發
六、勢
七、業與吸引力
八、意識
九、表現
十、擴散
十一、感官
十二、時間及空間
十三、分離
十四、幻相及遊戲
第二章 迷失
一、自我的偏執
二、唯一真理的追求
三、分別心
四、一直在擔心的理性之道
五、依賴
六、太認真
七、面具
八、權利
九、完整
十、死亡
十一、真實
十二、無所遁形
十三、力量
十四、永生的失去
十五、身體
十六、接受能力
十七、微小的一步
十八、投資自己
十九、沒有失敗,只有結果
二十、抵抗
二十一、安全感
二十二、組織
二十三、進步
二十四、儀式
二十五、意外
二十六、做你喜愛的工作
二十七、命令的罪惡感
二十八、情緒的分裂
二十九、拘束的本質觀
三十、作者已死
三十一、無力的被救贖者
三十二、受譴責的差異
三十三、成癮的療癒
三十四、專家的霸權
三十五、單向的慈悲
三十六、封閉的「教」
三十七、不容許犯錯
三十八、階梯式的進化
三十九、停頓的完美
四十、極端的肉體體驗模式
四十一、還原的考古
第三章 復甦
一、概論
二、你用心創造你的體驗
三、空性
四、當下
五、是
六、反的變為
七、界限的變為
八、差異的變為
九、一切都有價值的變為
十、釋放
十一、自由聯想
十二、夢
十三、創造
十四、物質
十五、多次元的不同自己
十六、變為的輪迴
十七、凝視變為,你無所不是
十八、自我的變為
十九、變為中,無可救贖之人
二十、回到自己
二十一、沈思
二十二、經歷一切
二十三、愛
二十四、放下
二十五、變為的總結
二十六、變為的再提醒:
對話,它重複中出現差異
第四章 綜合思考
第一節 神的合一感
一、分離中的合一:當你是片段時
二、如何認識神
三、合一的隱藏:
你是神,你創造一切,你是一切的源頭
四、「是」與合一
(一)對自己肯定的「是」
(二)與一切聯結的「是」
五、自我與自己的不同感受
它們只是真正的你的二個角度
六、真正的你:
目前所認為的自己只是你的片段
第二節 實踐的思維:無為之道與神奇之道
一、「無」為之道
(一)「無」為是為無所不為
(二)道德經第一章的解釋
(三)源的主觀化
二、神奇之道
三、有為中的無為:
如此才能以無為而在所有的「有」中無所不為
第三節 你用你的心創造你的體驗
一、從處於分離中開始談起
二、不再執著的去改變經歷,而是在變為
中看自己的心態如何去經歷一切
三、干擾的處理
第四節 內在感官
一、相對於肉體感官而言
二、從對話中去發現內在感官的運用
第五節 價值完成之道
一、賽斯的描述
二、價值完成肯定了你有豐富的天生知識的支援系統
三、價值完成肯定了無限大創造力可以與所有事件的結合
四、完成的思考
五、價值完成被你有意識感受的效應:
快樂原理
六、快樂原理在情緒上的呈現
七、快樂原理在疾病上的呈現
八、簡單的提醒
第六節 再論分離中合一的基本動作:
你用你的心創造你的體驗
一、概述
二、唯心
三、對應
四、人格自由
五、覺察
六、創造
七、認真的遊戲
八、意識
九、基本動作的宇宙觀及其他延伸的基礎感受
第七節 與緣起連結的變為
一、緣起觀
二、與緣起觀連結的變為
第八節 身體意識
一、從賽斯資料談起
(一)身體意識的本身態度
(二)自發性及神奇之道如何在身體意識上展現
二、身體的永生性
第一章 變為中的創造模式
一、道的生命態度:合一與變為
二、永生
三、選擇
四、思想
五、自發
六、勢
七、業與吸引力
八、意識
九、表現
十、擴散
十一、感官
十二、時間及空間
十三、分離
十四、幻相及遊戲
第二章 迷失
一、自我的偏執
二、唯一真理的追求
三、分別心
四、一直在擔心的理性之道
五、依賴
六、太認真
七、面具
八、權利
九、完整
十、死亡
十一、真實
十二、無所遁形
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