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掀開中國近代史頁,一個紛陳雜遝、擺盪翻轉、衝突憂懼的時代風貌登時躍入眼簾,在新舊交銜、中西拉鋸、學說□出下,譜寫出一個個樣態各異、內涵殊別的學術生命。其間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三者,其所承膺的歷史重擔;所執持的終極信念;所啟導的儒學面向;所交錯的生命歷程;所匯聚的文化群落;及所標幟的學術生命等,既有其共性的內涵,亦有其獨樹的量能;既有其交織的精采,亦有其特出的魅力。
先就梁漱溟(1893-1988)言,其以九六高齡鐫烙出其易於識別的生命座標:席不暇暖的社會實踐,讓他贏得「行動的儒者」的美譽;傾力發皇現代孔學精神,使其「獨能生命化了孔子」的標誌蔚然成形;至於對宋明儒學中陸、王思想的靈活發揮,遂有「新文化運動以來,倡導陸王之學最有力量的人」的封稱;另如「最後一個儒家」、「中國的脊梁」、「不穿袈裟的和尚」、「當代新儒家學者中最具有準西方宗教的聖徒人格」等,都是為其量身專設的評語,藉此突顯其一生學思歷程的路徑與基調。
次就熊十力(1885-1968)言,在其八十有四的行年中,專力於中國哲學體系的重建,試圖為途窮的傳統文化另闢蹊徑,又以作品深具原創性、爭議性與影響力,獲致時賢及後人殊多迴響,如賀麟稱揚:「其哲學為陸、王心學之精微化系統化最獨創之集大成者。」徐復觀贊曰:「熊先生的生命,即是中國文化活生生地長城。」1968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譽其為「儒學、佛學和西方哲學三方面的調和中,最具獨創性的綜合者。」凡此均可賅見熊十力學術之攸歸及人格之鮮活。
末就馬一浮(1883-1967)言,在八五漚滅歸海之際,以其豐厚學養、多方才華及隱士的生命情調,招來後學興味日增的勘探及捫索,在殊多論評者中,梁漱溟以「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為其精準定調;而賀麟之「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及曾昭旭之「傳統之儒之最後典型」,則道出其趨古近古的學行特色;至於豐子愷則以「今世的顏子」美評摯友,另如「中國書法界之泰斗」、「當今第一流詩人」、「當代文章歸馬氏」等,則為其書法、詩歌、文章等領域的高度學養、精深造詣與斐然成就別立註腳。
在相近的歷史舞台中,梁、熊、馬傾力發揮、精湛演出,在學術軌道上各有開展與闢拓,其間尤值稱道者,三人居處伯仲間,訂交半世紀,在長時的匯流與分道之間,既營造出深汨的學術氛圍;亦激盪出豐盈的學術內蘊;更培育出偌多的學術新流。「現代儒家三聖」一詞,已儼然成為當今學者對梁、熊、馬三者的普遍代稱,更反復出現於研究梁、熊、馬的相關作品中,成為熟稔的標誌代碼,然而現代儒家三聖究竟如何開展其複雜曲折的交誼歷程?如何標誌出其各具創見的學術內涵?又如何激盪出獨領風騷的一代學術?以及如何留下文壇的不朽佳話與難解爭議?則釐探三聖之學似已箭在弦上。又郭齊勇先生亦言:「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先生及其弟子門生,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群落,支撐著吾華道統,賡續著往聖絕學,孕育了現代儒學思想。」則此一文化群落的現象如何?特質為何?如何賡續絕學、開啟新學、影響後學?凡此線索與軌跡,均導人欲窺其究竟、探勘所以。
本書上冊以「三聖其人」為核心,透過熊、梁、馬三家全集之全面檢視,篩錄、抽繹出兩兩間學術互動的原始素材,以之為根柢,進行分析、詮釋或釐清,藉茲透視彼此的互動行跡、關切要點與論點異同。如《熊十力全集》中之文章、論著短語、專函、信函、講詞、語錄、詩序;《梁漱溟全集》中之文章、短語、專函、信函、日記、訪談紀錄、讀書筆記、口述;《馬一浮集》中之序文、墓誌銘、日記、專函、信函、詩歌、對聯、弟子筆記等,於另二方均各有觸及,透過摘錄、比較、分析,得匯為脈絡分明的交往實錄。另亦酌納各家關於三聖之年譜、年表、記事、事略、評傳資料等,以期全面關照熊、梁、馬間綿密複雜的交游景況、彼此扶掖的文化氛圍、各有堅持的論交模式。要言之,上冊之上篇藉由原始文獻的檢視與蒐彙、當時與後學觀點的參稽與比較,藉茲觀察圍繞於梁、熊、馬之間的四個主題:一探生命氣象,以觀個性特質之迥別;二究學行互動,以見論學交誼之軌跡;三言履道堅持,以窺梁、熊之學術交鋒及攻難景況,熊、馬之教育理想與扞格歧見;末涉學術網絡,以明友朋弟子薈萃景況及交織互錯梗概。究其要則在豁顯三者論交歷程的悠長綿遠與耐人尋味;以及彼此對學術與教育理念的護衛與堅持,並映顯民初儒學的一個側面景致。上冊下篇則依次呈現「現代儒家三聖」全集中關於另二者的相關記事,以見彼此往來之實貌。書末加錄三聖著作之梗概,以及今人研究三聖之學的概況。
本書下冊以「三聖其學」為重點,尤其聚焦於三者對宋明儒學的關注。梁、熊、馬嘎然獨具的學術造詣,除來自於生命的特殊體歷及不斷精進外,亦緣於時代的衝擊撞擊,及歷史的反芻與汲攝。當代新儒學可謂為現代版的宋明儒學,既接引宋明儒學的道德心性之學,亦汲納宋明儒學內聖外王的思維模式,或以新程朱的風貌,或以新陸王的樣態呈現,而其內涵實多為宋明儒學的具現。梁、熊、馬既上有所承,則其對宋明學術的關注焦點有何殊異?其續承於宋明儒學的實質內容與模式為何?宋明儒學與當代新儒學所臨對的議題為何?三者對宋明學術如何進行現代發皇、改造、轉化乃至納歸己用?又三者對當代新儒家或當代儒學的裨益、開展與影響又如何?三聖其人其學雖路線迥異,然卻屢有交會及碰撞,透過比較分析,得以釐清三者在現代學術史上的角色與定位,亦可通觀民初儒學的典型暨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