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的消失與重生
電影《海角七號》中,茂伯彈唱月琴鮮明形象躍進人心;1993年時,「台灣民謠大師」陳明章就曾以月琴為電影《戲夢人生》配樂,且拜師恆春民族藝師朱丁順習琴,致力於月琴傳承;家居美濃的創作歌手林生祥,改造月琴當伴奏樂器;恆春的孩童甚至能自己做台語歌謠。月琴在台灣,從乞丐琴刻板印象,變身當代國民樂器。
字典的消失與重生
三百年前的《康熙字典》,王志攀花了十六年,在邵作俊支助下,讓其電腦程式化,在網路上以便利嶄新的查詢方式重生,降低了文言文的閱讀門檻。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宗焜,花了二十年時間,研究編纂出《甲骨文字編》,共收錄4378個單字。國際軟體開發鬼才李健秋,辭掉工作,一頭栽入打造原住民字語典的工程,期望讓原本口語相傳的原住民語言,得以建置系統化。李健秋說,「語言就像時間一樣的遙長,包含了生命的累積。」
青花瓷的消失與重生
數年前,周杰倫一首歌,將有著數千年歷史的青花瓷唱進了現代生活中。在台灣,青花鍋碗瓢盆隨移民渡海來,七○年代仿古青花曾隨政治風潮開滿台灣各地,風潮退後少人問。今日,楊莉莉以獨特靛藍釉料,豐潤的線條與沉靜色澤,自由創作描繪風格獨具的「台灣青花」,努力地讓青花再度展現光彩。
族譜的消失與重生
族譜學專家廖慶六,完成首部由總統擔綱纂修的族譜;後山怪咖醫師李惟陽,對著病患問「你是施(死)哪一半?」,創造了門診姓名學。傳統族譜,錄下族人姓名,重男不寫女;透過新式創意族譜,年輕學子開始尋根,探訪親友問過往,單親、新移民,甚至是寵物,用拍照、繪畫、創作……各種形式,統統可以寫進自家族譜,創造家族記憶。
水梯田的消失與重生
早年,台灣山區蜿蜒地形,農民以人工開鑿出階梯狀的水梯田,其中蘊含著人和大自然共生的智慧。近年來,農村老年化、休耕政策等因素,水梯田逐漸荒廢。退休返三芝故鄉的林義峰翻土鋤草,組志工團,活化梯田,創造小農經濟,一起救環境;石門嵩山社區,江榮川領著阿公阿嬤去上課,召回年輕人回鄉,千歲插秧團,激動地種下秧苗,也種下期望。
台灣鼓的消失與重生
「佛(口向)仁和,棄散惡塵」,王阿塗在1917年取佛經語創辦了新莊「(口向)仁和」鐘鼓廠,和鼓作半世紀後,王阿塗於1973年驟逝。其子王錫坤因親戚冷嘲熱諷激怒,賭一口氣接下鐘鼓廠,雖吃足苦頭,獨自摸索絕技,終「重整旗鼓」。佛光山、保安宮等大廟名剎所用的鼓,多出自「(口向)仁和」,讓台灣鼓打出世界名聲。然他並不停止研發的腳步。傳統製鼓外,王錫坤投入「音療」研究,也以植物纖維做鼓皮創造出環保大鼓。
霧峰林宅的消失與重生
台中霧峰林家的重建工程,在驗收前三天,九二一地震使大花廳應聲而倒,幾近成為廢墟。自此之後二度整修工程,工程更為浩大。精華建築群已於2010年10月竣工。然而,面對其後開放的營運與再利用的未來,仍待細細規劃,期許使霧峰林家再展風華。
小麥的消失與重生
喜願麵包創辦人施明煌和農民契作本土小麥,再以其製作新鮮麵條與麵包。趙家窯主人趙勝傑則以小麥入陶,發想創作各式文創品,讓小麥不只可以吃,更要成為生活中的文化角色。舉辦已經八屆的大雅小麥文化節,大力宣導下,讓越來越多人知道台灣本土小麥的魅力。
豬油的消失與重生
往昔,一碗豬油拌飯就是無上美味,現在,豬油卻被認為有礙健康而拒絕往來。打破刻板印象,豬油其實穩定性高、不易變質,是天然好油。養豬達人養出讓人驚豔的「海藻豬」,製成豬油常溫不凝固、呈現金黃色透明清澈的水液狀,且富含Omega3。
竹藝的消失與重生
南投竹山,竹筷、竹劍、竹藝品等加工產業曾盛極一時,家家戶戶做竹忙,榮景至80年代漸消失。做竹,還有未來嗎?大禾竹藝工坊持續創作著感動人心的精緻竹藝品,工藝師陳高明、葉基祥許願,要使台灣竹藝化身為時尚精品。
稻草的消失與重生
台灣以稻米為主食,早期農民就地取材,以稻草做草鞋、草繩、草蓆、草屋或草垺等用品或景觀,甚至煮飯燒水也用其引火,稻草是昔日農家生活的重要回憶。南投「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研發稻草工藝品,打造草屯鎮成為現代的稻草工藝中心。宜蘭珍珠社區,舉辦稻草藝術節,稻草工藝為珍珠社區創造了五千萬產值。
菸樓的消失與重生
菸樓消失或荒廢見證了台灣菸葉的沒落。2004年時,美濃居民發起修復菸樓活動,成立「美濃菸樓教育館」,交工樂隊則把菸樓拿來做錄音室,鍾建志在自家老菸樓開起「菸樓陶藝」;2009年,古坑鄉大埔社區全體總動員,修復蕭家菸樓成為社區「文化展示館」。
功夫村的消失與重生
雲林縣四湖鄉廣溝厝,在社區大小公園裡加入武術元素設計,讓眾人好練武。學生遍布海外的蘇金淼,是順武堂第四代傳人,熱心教學與公益,猶如現代版「武痴」。雲林大同國小校長黃振崇,信守在西螺七嵌阿善師墓前的承諾,致力推廣武術,師生打拳練體魄。不捨武術文化消失的他們,練武強身、尊師重道講倫理,要讓武術融入現代生活。
樹皮文化的消失與重生
樹皮衣普遍出現在原住民的文化中,阿美族、排灣族、魯凱族和泰雅族等都有使用樹皮布的傳統,也從多處考古遺址挖出了做樹皮布的石拍,幾乎分布在全島。曾被各族群使用的樹皮,慢慢被取代而消失於原住民生活裡。嘉義來吉部落的白紫,以樹皮結合皮包、提包創作,在樹皮裡找到傳承的力量。台東都蘭老頭目沈太木,拉著幾位六十多歲老人摸索,創作出樹皮新娘禮服。來自山林,取自自然的樹皮可謂上帝給予原住民的禮物。
七股溼地的消失與重生
黑面琵鷺來的越來越少,經反濱南案運動被搶救下來的棲息地七股溼地面積不斷萎縮消失,黑面琵鷺覓食困難……。早早察覺危機的台南北門社區大學,以「編籬定沙」持續進行「護沙行動」搶救七股濕地。
辦桌的消失與重生
「吃辦桌」,是台灣婚喪喜慶或廟會建醮喜宴的傳統場景,熱鬧背後,總鋪師的辦桌人生卻是極辛苦,高雄內門素稱為台灣「食神之鄉」,最多曾有一百五十組總鋪師。而為了記錄老師傅的「手路菜」,府城貴婦黃婉玲脫下高跟鞋學作菜,寫下百年老台菜料理與淵源,保存台灣料理古早味。堅持不用中央空廚半成品食材的明錦師,以及出身辦桌世家、傳承家傳絕學的庄腳師,為弘揚台灣傳統辦桌文化而努力著。
母語姓名的消失與重生
中華職棒球員陳鏞基,自美返台後,穿上繡著母語名字:馬耀.吉洛的球衣出賽,帶動原住民球員「正名」風氣。然而,2002年以紀錄片掀起「正名」熱潮的導演馬躍.比吼,在十年後希望於駕照上加註原住民姓名,卻耗費很長時間才完成。社會環境仍不夠友善,讓原住民正名運動,需繼續努力。
蝴蝶的消失與重生
台灣素有「蝴蝶王國」之稱,這蕞爾小島有四百多種蝴蝶,蝴蝶標本加工出口更盛極一時。不過,國際保育壓力和東南亞蝴蝶價格的競爭力,讓台灣捕蝶業逐漸衰落,但真正讓蝴蝶王國失色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伴隨的棲地破壞。為了維護自然生態、保住蝴蝶王國印記,有一群人努力保育這些萬紫千紅的自然舞者,並拓展出更廣更深的台灣人文生態意涵。
傀儡戲的消失與重生
原本主要於喪葬或消災解厄儀式中演出的「傀儡戲」,觀眾往往視為禁忌,逐漸沒落。高雄錦飛鳳劇團薛熒源,決定跳脫傳統形式,走向藝術公演;他也走進校園,在孩子心底播下傀儡戲的種子。嘉義六腳的黃憲章,從舞台道具創作變成客製化現代版傀儡偶,帶領孩童參與傀儡戲現代戲碼的演出獲得好評。傀儡戲進入台灣民間藝術的殿堂,不再是可怕的禁忌!
地下水的消失與重生
台灣地下水豐沛,地下水專家丁澈士,以「地下水補注與回抽井」實驗,嘗試調度地下水用來抗旱,成果肯定。早在八十六年前,日籍工程師鳥居信平就以生態工法,在屏東打造了活用地下水的「二峰圳」,就算地上乾旱,地下還是汩汩水流。
產婆的消失與重生
醫學不發達年代,女人生產「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台灣在1907年起,助產婦成為領有證照的專業工作,但70年代後,醫療體系改變,助產士幾乎消失。2002年後,為了降低馬拉威嬰兒死亡率,台灣醫療團在此訓練「非洲產婆」,讓有公共衛生觀念的「助產士」,改善母嬰生產存活率。
琉璃珠的消失與重生
電影《海角七號》,友子送給阿嘉一顆「勇士之珠」,讓琉璃珠爆紅。但往昔,屏東三地門排灣族人並未把家傳古琉璃珠當寶,恣意轉售,直到1976年巫瑪斯,以火焰為底,以排灣文化為根,成功燒出琉璃珠後,排灣族人才知曉琉璃珠的價值,族人們亦隨之開設工作室,讓琉璃珠成為三地門地標,巫瑪斯並持續改良新技術,終燒出古琉璃珠的色澤。在三地門,「蜻蜓雅築」與「沙滔舞琉璃藝術空間」至今持續讓琉璃珠為部落創造新商機且延續排灣族傳統文化。
小米的消失與重生
小米,曾是原住民的主要傳統農作物。台東拉勞蘭部落在牧師戴明雄引領下,重現小米園;三十多年前由美國學者在各部落採集送至美國貯存的小米種原,也在台大教授郭華仁協助下回家,小米在部落土地上發芽。
獵人的消失與重生
穿梭在森林裡的獵人,得能尊重生命與土地對話、遵循部落規範和禁忌,才可成為好的獵人。現代法令施行後,限制了獵人的活動,他們逐漸淡出山林。台東新園部落的老獵人杜東龍感嘆,他們將成為部落最後的獵人;既是森林警察,也創辦了獵人學校的撒可努,藉由課程,跨族群讓人至山林體驗;台東鸞山部落的阿力曼,成立森林博物館,眾人都期望,謙卑地感謝上天祝福,讓土地倫理與獵人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鱟魚的消失與重生
鱟血含有銅離子而呈藍色,被稱為「藍金」,提煉後被運用來檢測細菌。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人工方式以四年養出十二齡鱟,雖創下世界紀錄,但這世界性指標物種在台灣至今未被列入保育名單,面對人類的補殺以及對棲地的破壞,鱟面臨了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