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富可敵國的時代意義∕溫肇東
華人常講富不過三代,這是經濟、社會、人類行為慣常的現象,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自然法則?有沒有地域文化的限制?對於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時代,會有一些例外嗎?在日本和歐洲,我們可以看到有「千年志氣」的達人或中小企業,以其「與時俱進」的專業精神與技藝,維持家族的傳統及驕傲。台灣由於日據時代受到限制,無法發展現代企業,從戰後到現在,仍介於二、三代之間,因此尚不足以評斷富能否過三代。反觀歷史長河,中華民族的大賈大富中,卻沒有像羅特希爾德家族,縱跨六個世代,仍然維持其財富或影響力。
十八世紀以前的有錢人或商賈,其致富的原因多半來自土地及自然資源(各種礦產、黃金、鑽石)。在工業革命以前,紡織機器尚未為現代工廠帶來雛型,當時只有家庭手工業,商人基本上從事的是買賣、貿易等行業。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才有現代公私部門的銀行及財政體系,以及因技術及經營概念的創新而致富的鐵路、鋼鐵、電力大王。大航海時代以來市場疆域拓展的效應,以及跨國企業的獲利模式,也才在逐漸成熟中。就在這多方「現代化」體制新舊交替的歷史機緣中,羅氏家族算是生逢其時。
傳統的商賈所能做的生意,多半和特許及其在政治結構中所卡的位置有關(今天是不是也如此?)因此「改朝換代」是一大風險,其所代表的不只是表層的政商關係,而是更深層的科技(關鍵生產要素的位移)、社會關係(財富分派與財政管理的優劣),以及導致民心向背的政治風潮。主流的商賈或富豪人家要有多大的敏感性,才能有前瞻性地投資或押對關係,如何和正在形成中的勢力及既有政權之間保持平衡距離。羅氏家族在十九世紀初,歐洲民族國家一一建立之際,為其提供適時的財政支援而發跡興起;與民國建立時,山西票號商崩解(如電影<白銀帝國>),國民政府的財政是那些家族在奧援,其及後續家業的發展,是同工異曲的近代史。
從企業管理或創新管理的角度,怎麼解讀羅氏家族的財富積累及營運呢?本書的作者十分年輕,但可看出其用功及對議題設定的敏感性,台灣較少有這樣年紀的作者會去發想這樣的題目。是因為台灣沒有這樣的市場?其實,從日據時代,台灣也有四大家族、五大家族的歷史,但其事業與財富的追蹤,較屬於稗官野史的小眾市場,通常不會在商管學院的課堂內討論。
像羅氏家族事業規模大而範疇廣,中國大陸的銀行家、企業家或許可以有相同的企圖,因中國的經濟體夠大,未來有機會能夠影響全球的政經發展。在台灣,企業家「立足台灣,放眼天下」,固然是大家熟知的口號,但在實際上能落實的很有限。鴻海及台積電或許已達世界級的層次,但要有再多的企業發展到像三星或現代,可能不是台灣的強項,至少不是大部分人努力的目標。
目前商管學院裡的企業管理受到美國管理思潮的影響,分析是以「企業」為單位,且是以資本市場上的股民利益為前提。多從專業經理人的角度,奉「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為圭臬,而不是以富豪家族利益的角度來發展管理模式。因此,「家族企業」或「家族史」就不再是商管學院研究者的興趣所在,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創業精神」,以及「美國夢」,反而順勢成了社會主流。事實上,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從實際的田野現場,家族經營與其資產財富的積累,才是經濟活動中的誘因及成果表現;在大規模戰爭前後,商賈或企業如何自處、因應,如何配合國家(覆巢之下無完卵),這類主題卻較少被提及論述。
畢竟美國因百年來沒在境內經歷過戰爭,管理教科書以「和平」為常態,如何發戰爭財或利用改朝換代的大變動賺進財富,也不是商管理論重視的焦點。其實經濟的「戰爭」每天都在進行著(如石油危機、金融危機),科技典範的改朝換代也是家常便飯,在戰場上企業本來就是進進出出,但「政治」卻是企業家較難掌握與控制的,只能當外生變數去適應它。
書中也點出資訊情報網的重要性,在過去的年代裡,情報網和政商社交尤其有絕對的關係。例如,與羅氏家族一樣,日本商社也以其全球綿密的關係網絡來收集情報,也曾在各次戰爭前後的「多空對戰」中獲取利益。但今天網際網路的公開性與公共性,同時媒體被要求透明化的監督甚嚴,想要掌控媒體的企圖都會受到一定的制衡。
而社交網絡的建立和名人社交圈的經營有關。在西方名人社交圈,和紅酒、名畫、音樂、打獵都脫不了關係,華人社會也正在學習這些運作。扶輪社、獅子會是一種較平民化的版本,有類似的功能,只是為不同的階層與族群服務。
「企業家族」值得稱頌的原因何在?因其財富的積累,還是家族精神的傳承?羅氏家族「富可敵國」,跨世代、跨朝代、跨國界,但目前行事相當低調,不管是財富獲取、積累的技巧,或家族標榜的精神都不主動宣揚。「政商關係良好」其實是兩面刃,家族企業的傳承與繼承,或許羅氏家族有一些經驗可以學習,但經商做生意還有其他管理技巧或基本的原則需要遵守。那麼,作者究竟要我們讀者從中學習什麼?獲得什麼?
任何組織都有其生命週期,羅馬帝國也有結束的一天。羅氏家族的案例有趣之處在於,它發展的脈絡與近代史重疊,讓我們可同時回顧過去兩百年的大小政經事件,以及現代化的過程,包括:現代銀行體系的建構、鐵路興起、蘇伊士運河開通、以色列建國等。而隨著時代的推進,近年來科技的快速發展、各國政治的民主化、公司治理的提升,使創業或累積財富的典範也不斷在轉變;我們可以看到新時代的富豪如:比爾.蓋茲,其退場及財富處理就和洛克菲勒有所不同。羅氏家族的案例,正可讓我們從時序的脈絡中,掌握更清楚的演變,更加理解新時代的商業典範。
(本文作者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前言
我們都被《富比士》騙了
「在尊貴與平凡的排序上,財富一直是最重要的指標,而且正日漸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果你想證明自己,就必須參與這個遊戲;如果你不參與,那麼你就注定淪為次等。」
這是經濟學大師梭羅(Lester Thurow)對於「財富」二字一針見血的描述。不管你是否願意,無論是億萬富豪還是平民布衣,無論是貴商巨賈還是販夫走卒,都情不自禁地懷揣財富夢想,有意無意地關注財富故事。於是,每年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榜」就會吸引億萬人的眼球。
二○一二年三月初,美國《富比士》雜誌(Forbes)富豪榜的最新榜單千呼萬喚始出來。墨西哥電信巨頭卡洛斯.史林(Carlos Slim),以六百九十億美元身家成為新科首富;比爾.蓋茨(Bill Gates)以六百一十億美元屈居次席,其後依序為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法國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總裁)、阿曼西奧.奧爾特加(Amancio Ortega Gaona,西班牙Inditex時裝集團總裁)等富豪榜上的常客。
在海內外媒體瘋狂炒作下,世界首富的帽子總是在蓋茨和巴菲特這些婦孺皆知的巨賈間輪流傳遞,如果你對此信以為真的話,那就被徹底愚弄了。所謂「大道無形」,真正的超級富豪從未公之於眾,他們總是隱藏在商業舞台最深處,甚至連全球主流媒體都已淪為他們財富遊戲的工具,被嚴密掌控。
「第六帝國」
比史林更富有的人是誰?誰是隱藏在財富盛宴背後真正的霸主?他到底在做什麼生意?運用什麼策略快速累積財富?他的成功如何複製?碩大的問號像夜幕下矗立的燈塔,指引千萬追尋者爭先恐後拍響財富殿堂的門環。
答案是:羅特希爾德(Rothschild),地球上最古老最神祕的財富家族。
羅特希爾德家族究竟有多少財富?至今仍無人能說出準確答案,人們只知道,在一八五○年左右,這個家族就已擁有六十億美元財富;如果以六%的報酬率計算,到一百六十年後的今天,他們的資產至少超過五十兆美元,這幾乎是美國全年GDP的四倍,是二○一○年世界首富的近一千倍。
或許今天「羅特希爾德」這五個字不再像一百多年前那樣如雷貫耳,畢竟家族成員早已散落在世界各個角落,而且他們總是躲在金融大鱷或銀行財閥身後操控全球經濟,越發神祕莫測。然而,關於羅特希爾德的傳奇仍在延續,各界學者對羅特希爾德家族的描述眾說紛紜,千姿百態。歷史學家說,十九世紀時歐洲有六大勢力,前五位分別是大英帝國、普魯士(後來的德意志帝國)、法蘭西、奧匈帝國、俄國,第六位是羅特希爾德家族;此後,「第六帝國」成為羅特希爾德的另一種稱呼。
政治學家說,在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政治格局中,「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Morgan),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斐勒家族的(Rockefeller)。」然而,「洛克斐勒和摩根,都曾經是屬於羅特希爾德的!」羅特希爾德控制全球經濟命脈近兩個世紀,他們是「貨幣戰爭」最早的策畫者和實施者。
經濟學家說,羅特希爾德家族鼎盛時所掌控的財富占當時全球財富的一半,他們不但控制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債的發行權,而且每天黃金交易的開盤價也由他們確定。證券業、房地產業、珠寶和藝術品業各三分之一的財富由他們掌控,只給別人留了一○%。
生物學家說,有一種鳥,頭頂的鳳冠絢麗斑斕、尾部的翎毛烏黑油亮,更神奇的是,無論雌鳥還是雄鳥都能孵化幼雛,且據說全世界目睹過其風姿的人不超過一百位。鳥類學家給它取的名字就是「羅特希爾德」,據說已瀕臨滅絕,十分珍稀。更有意思的是,與這種鳥擁有共同名字的生物還包括:五十八種鳥、十八種哺乳動物(包括貝林戈長頸鹿〔Baringo Giraffe〕)、十四種植物(包括一種罕見的拖鞋蘭和一種火焰百合)、三種魚、三種蜘蛛和兩種爬蟲類動物。
美食家說,有一種由蜜餞、白蘭地和香草製成的舒芙蕾,以及一種由明蝦、白蘭地和乳酪放在麵包上烤製而成的開胃酥,也名叫羅特希爾德。不僅如此,在以色列以羅特希爾德命名的城鎮和街道不計其數,南極洲有座島也名叫羅特希爾德,甚至在百老匯的音樂劇中、在《猶太人幽默集》裡,在幾乎所有有西方人的地方,都經常會出現羅特希爾德這個名字。
即便將所有關於羅特希爾德的故事和評論匯總起來,甚至連八卦逸聞都不放過,也不足以準確描述人類歷史上迄今最龐大的金融帝國,控制全球經濟的真相。對於從事任何學術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如果從未聽說過羅特希爾德這個名字,就如同音樂系的學生不知道貝多芬、物理系的學生不知道愛因斯坦、化學系的學生不知道諾貝爾那樣孤陋寡聞,不可思議。而對於金融或經濟從業者來說,一旦風聞羅特希爾德家族有風吹草動,他們的每一根寒毛都會在第一時間豎起,甚至難以呼吸。
戰火下發跡起家
在時間並不算短的二百多年裡,圍繞羅特希爾德家族功過成敗的爭論,一直沒有休止過。陰謀論者譴責他們是歷次重大戰爭和經濟危機的操控者與受益者,是不受道德和法律約束的「嗜血魔頭」;勵志專家歌頌他們是白手起家創業、富過六代守業、與時俱進興業的優秀企業家典範,是猶太人商業智慧與政治、資源完美融合的榜樣。可是,如果對羅特希爾德家族缺乏全面、深入了解,任何結論都顯得草率甚至荒謬,與事實相去甚遠。
只有走進羅特希爾德家族財富迷宮的大門,我們才會明白,他們長盛不衰的祕密和稱霸全球的真相,才能探尋支撐他們畢生積累財富、誓死捍衛家業背後的信仰。事實上,在閱讀過程中你會驚奇並欣喜地發現:羅特希爾德的家族史就是一部世界金融發展史,甚至能從中清晰看到近代戰爭煙火、政治風雲、經濟變局背後的內幕瓜葛,預判未來的商業趨勢和經濟走向。
維克多.羅特希爾德(Victor Rothschild)曾這樣輕描淡寫地定義:「銀行業,說到底就是讓金錢流動得更為順暢,使其從所在地A點,便捷地流動到需要它的B點。」這位羅特希爾德家族第三代男爵,說這話時一臉輕鬆,可長盛不衰背後的辛酸回憶,卻格外沉重。從A到B的流動,羅特希爾德家族持續了二百五十年,跨越了五大洲四大洋,經歷了創業者能碰到的所有困難。
史詩般的傳奇故事,從一七四四年開始。在德國法蘭克福猶太人聚居的貧民窟裡,梅耶.阿姆謝爾.鮑爾(Mayer Amschel Bauer,日後的國際金融之父)出生在一個流動的金匠和放貸人家庭。他剛滿十二歲,就被送到漢諾威的歐本海默家族(Oppenheim)銀行當學徒,開始收藏古錢幣,並因此結識威廉王子(William I, Elector of Hesse,日後的黑森選侯威廉一世)。四年後,他被提升為辦事員,大家堅信他將來會成為出色的會計師,可他卻回到法蘭克福撿破爛。從此,一段比胡雪巖更傳奇的創業故事就此展開了。
一七六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已轉行做古董古錢幣生意的梅耶在店門上掛上王室招牌,上書「M.A. 羅特希爾德,威廉王子殿下指定代理人」字樣。一七八九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羅馬帝國與英國的貿易中斷,物價飛漲,梅耶從英國私運商品到德國,狂賺一筆。一七九八年,梅耶帶著二萬英鎊闖蕩英國,到一八一三年「雪球」已滾成五千萬英鎊,增值二千五百倍!
一八○二年,丹麥海軍被英國打敗,國王向侄子威廉王子求援,後者天生貪婪,既想收取利息又怕叔叔賴帳,就請梅耶出面借錢給丹麥國王,威廉王子分一部分利息給梅耶作為報酬。這筆借貸成功後,又有六筆丹麥王室借貸交給梅耶打理,他自此聲名大噪,與皇室聯繫日漸緊密。一年後,拿破崙下令禁止進口英國貨物,然而在此後的數年內,梅耶的兒子納坦.羅特希爾德(Nathan Mayer Rothschild)與弟弟詹姆斯.羅特希爾德(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聯手,瞞天過海,將英國貨物走私銷往歐洲各地,並逐漸在官方默許下將走私合法化。
一八一二年,羅特希爾德家族創始人梅耶去世,他的五個兒子分赴五個國家:老大阿姆謝爾.羅特希爾德(Amschel Mayer von Rothschild)留守法蘭克福負責家族銀行的總部事務,老二所羅門.羅特希爾德(Salomon Mayer von Rothschild)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建立羅特希爾德分支銀行,老三納坦最具權威,是第二代羅特希爾德掌門人,他很早就被派往英國開拓家族銀行業務,老四卡爾.羅特希爾德(Carl Mayer von Rothschild)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銀行,老五詹姆斯在法國巴黎創辦銀行。遍布倫敦、巴黎、維也納、法蘭克福和那不勒斯的金融帝國初步建成。
資助猶太人復國
一八一五年的滑鐵盧戰役是拿破崙的事業終點,卻是羅特希爾德家族繁榮的開端。在戰爭開始前,五兄弟就明確分工,派家族最優秀的情報人員到前線打探戰報。在黑森和普魯士軍隊裡,阿姆謝爾安排了一位上校和一位將軍;在拿破崙軍隊中,所羅門認識了拿破崙的貼身侍衛官與部隊裡的一名騎兵軍官;在反法同盟軍隊裡,納坦安排了一位參謀軍官做眼線。前線硝煙瀰漫,後方成千上萬投資者也心驚膽戰:如果英國戰勝,公債將猛漲,反之則一洩千里。憑藉嚴密的情報系統,羅氏兄弟最先拿到滑鐵盧戰役的準確戰報,在英、法證券市場上收益超過二.三億英鎊。
一八二四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持有巨額政府公債的法國羅特希爾德銀行損失了一.七億法郎,家族面臨著空前的財政危機。身在巴黎的詹姆斯在革命爆發前就通知其他四兄弟提前拋空持有公債,當外界一擁而上拋售時,他們再悄悄補倉;新政權掌權後公債升值,四兄弟在歐洲證券市場的收益超過三億英鎊,不僅彌補了一.七億法郎的損失,還賺得盆滿缽滿。
到十九世紀中葉,羅氏五兄弟已成為所在國家的金融主宰者,歐洲各主要工業國的貨幣發行權均被他們掌握。梅耶曾說:「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是誰制定的法律!」他們能成功掌控歐洲經濟命脈的原因,在於家族五家銀行緊密合作,無論記述任何一家的豐功偉績都不得不提及另外四家。
一八七五年,納坦的次子列昂內爾.羅特希爾德(Lionel de Rothschild)的一個英明決策,不僅讓他為家族獲取巨大利益,且讓他一夜之間成為英國最受尊敬的英雄。他提供四百萬英鎊貸款給英國政府,順利從埃及國王手中,搶先買下十七萬七千股蘇伊士運河股票,英國由此控制蘇伊士運河,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羅特希爾德家族也藉機將融資業務鋪進埃及。在一八八五年至一八九三年間,羅氏銀行包攬了埃及最大的四宗國債發行,總額接近五千萬英鎊。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羅特希爾德家族遇到一個巨大的發財機會:為世界上最大的豪華郵輪、號稱「永不沉沒的船」——鐵達尼號提供保險,可是納坦卻對唾手可得的鉅款敬而遠之。一九一二年,鐵達尼號在冰海沉沒,一千多名乘客遇難,有人吹捧羅特希爾德有先見之明,得到的回答卻出人意料地簡單:「覺得這艘船太大了,未必浮得起來。」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英國公布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以國家之力協助猶太人大規模返回巴勒斯坦。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人參與幫助猶太人復國,羅氏家族不僅在經濟上傾囊相助,在政治上也多方奔走,在剛成立的聯合國投票上,美國和蘇聯都對以色列建國投贊成票。於是,在長達兩千年的顛沛流離之後,猶太人終於奇蹟般地在遠古的以色列國土上復國。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羅特希爾德在金融舞台上逐漸退居幕後,商業活動鮮為人知。只是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人們總能在金融、煤炭、鋼鐵、鐵路、飯店、紅酒等,幾乎所有領域看到羅特希爾德的影子。可能在進行交易時,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他們從未遠離過生意,動搖過對賺錢的信仰。
羅特希爾德的財富DNA
羅特希爾德是一個尚未老去的財富家族,每一代的商業故事都那麼鮮活,像看3D電影般身臨其境,從中隨意採擷任何一段,都使後來者受益匪淺。我試圖從神祕家族的繁衍中,挖掘令財富追夢者欣喜若狂的寶藏,我將其稱為「羅特希爾德財富DNA」,這些是國際MBA名校教科書或西方管理大師無法傳授的。
其主要有以下八大特徵:
1.家族團結高於一切。羅特希爾德的族徽設計,是一隻大手抓著五支箭的形象;含意是,單獨一支箭很脆弱,但一把箭就很難被折斷,以此告誡家族成員之間要團結。家族創始人梅耶在遺囑中寫道:「家族的所有成員都必須團結友愛,不得鉤心鬥角。」他曾反復叮嚀五個兒子:「只要團結,世上就沒人能戰勝你們。」二百多年後,家族第六代掌門人大衛.羅特希爾德(David Rene de Rothschild)坦言:「經歷了國有化衝擊、納粹迫害、歷次世界大戰,我們始終都在。是家族所有成員齊心協力的參與,令羅特希爾德集團區別於其他金融機構,得以在歐洲乃至世界茁壯成長。」傳承二百六十年而不衰,歷經多次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而不倒,正是得益於世代恪守「團結」的祖訓。
2、勇於追求富足生活。羅特希爾德並非天生富有,而是典型從貧民窟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在發家之前,創始人梅耶的日常工作,只是從垃圾堆中撿拾古錢幣,與生俱來的低賤身分讓他吃盡苦頭,即便受盡侮辱,他也不屑一顧地說:「我蹲下、跪下,是為了能跳得更高!」沒有人能阻擋羅氏家族追逐財富的腳步。這或許是所有猶太人的共同特徵,賺錢是他們的愛好,並很享受這個過程,只不過羅氏家族更甚,他們說:「賺錢,獲得影響力,是我們家族的信仰!」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不無奉承地說:「如果金錢是我們時代的上帝,那羅特希爾德就是它的先知。」
3、和有影響力的人交往。羅氏家族祖訓中有一句話:「我們一定要和國王一起散步。」長期以來,這個家族都與皇室或政府保持密切聯繫,由早期提供借貸,到後來的顧問諮詢,他們大半收入都來自各地政府。同時,羅氏家族的行業擴張也在世界各地悄然展開,包括全球鐵礦石七○%的市占率,以及鋼鐵、汽車等領域;與財富數字的增長相比,他們更在乎占有更多社會資源。與過去有所不同的是,與政府打交道的,更多是由羅氏家族在當地的代理人出面,家族人員與各國政要的合影,不會輕易出現在媒體或網絡上。
4、資訊情報是賺錢的法寶。羅氏銀行分布於歐洲主要工業國家,並擁有比瑞士鐘錶更精準的情報系統,他們能迅速蒐集、整理並傳遞可靠情報,使得預判永遠比市場早一步;以至於連歐洲王室和貴族,都寧願用羅氏家族的信使,而不用外交郵袋來傳遞信件。無論是滑鐵盧戰爭還是掌控蘇伊士運河、無數次買賣公債,都應歸功於情報系統的領先。更傳奇的是,羅氏家族成員中,竟有人被捲入震驚蘇聯的「間諜案」。
5、控制盲目投資的衝動。第六代掌門人大衛認為:「最聰明的投資就是,不要過度頻繁地投資,而是把握關鍵的機會。所以我覺得在很多時候,羅氏家族應該是個旁觀者,而不是積極的演員。」羅氏家族總是像農夫一樣觀察天氣,靜觀其變,順應天時而動。考慮到風險因素,他們將倫敦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辦事處遷移,寧願重蓋一座耗資昂貴的十四層辦公大樓;在美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卻毅然選擇退出,事後也並未覺得遺憾。他們的口頭禪是:「你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你所能做的其實有限。」
6、在學習中與時俱進。羅氏家族的名言是:「時代永遠不會因為沒有羅特希爾德而停止前進,只有羅特希爾德跟著時代前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面對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羅氏家族由世界金融霸主化身為全球性顧問公司,並將商業視野擴展到歐洲之外,家族利潤的四○%來自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在家族內部,有些陋習也已悄然改變,比如「所有家族銀行中的要職必須由家族內部人員擔任,絕不用外人」的規定、「只能在家族內部通婚」的禁錮,都不再如從前那般不容挑戰。
7、讓家族成員擔任掌門人。當初創始人梅耶將五個兒子派到歐洲各地並取得巨大成功,此後這種方式沿襲成為家族培養接班人的固定模式,讓下一代開拓新市場,在磨練中成長。透過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羅氏家族的智慧結晶一代代傳承,有些家族特質是局外人無法感知的。幸運的是家族人丁興旺,而且每一代都有傑出的商業天才出現,所以總能順利安排接班人。當然,如果家族成員無力勝任,家族也不會讓他擔任要職;如果他對金融或生意不感興趣,也不會勉強。因為這也需要一定的運氣,而運氣是不可控的。
8、堅定猶太人的信仰。在猶太商人中,因財富和權勢放棄猶太教信仰的人比比皆是,然而羅氏家族成員中卻從未出過叛逆者,即便遭受苦難與折磨,也不曾動搖。他們在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氏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猶太人。」創始人梅耶的次子所羅門認為,堅持祖先的信仰,牢記自己「同一信仰的貧窮同胞」,不僅能證明自己對好運的感恩之情,也能讓好運持續下去。正因如此,羅氏家族一直為猶太人復國奔走呼號,不遺餘力。
「羅特希爾德財富DNA」需要被複製,但更需要被創新和超越。汲取羅特希爾德成功經驗的正確作法,並非亦步亦趨地刻意模仿,而是以快樂方式追逐財富。
富過六代的傳奇
這個威震全球的財富家族,長期被遮蔽在世人的視野之外,直到二○○七年,羅特希爾德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在《貨幣戰爭》一書中若隱若現,才漸漸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
少有人知的是,羅氏家族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與中國有過交道,在羅氏企業的北京辦事處,至今還保存著清末重臣李鴻章的親筆信,足見交情不淺。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羅氏家族重新研究中國市場,並在北京、上海、香港設立辦事處或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客戶既有國營企業的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也有民營企業的小肥羊、阿里巴巴。他們持有青島銀行四.九八%的股份,並以一.五億元人民幣成為中海基金第三大股東,還與中信華東集團合資成立羅特希爾德男爵中信酒業公司。作為財務顧問,他們曾參與中國海洋石油公司收購優尼科(Unocal)、中國聯通收購中國網通、南京汽車和上海汽車的合併等併購項目。二○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在吉利汽車成功收購富豪汽車(Volvo)的簽約儀式上,「汽車瘋子」李書福春風滿面,無名英雄羅氏家族卻以特別顧問團隊的身分甘居幕後。
二○○八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橫掃過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美國國際集團(AIG)瀕臨破產,在金融市場縱橫捭闔上百年的各路諸侯已病入膏肓,羅氏家族卻安然無恙。掌門人大衛曾說:「當一切市場向上的時候,當流動性過剩的時候,當利率很低的時候,一切都是好消息,大家都會被沖暈頭腦,但是我們忘了,天氣晴朗之後總會有暴風雨。」羅氏家族避險的訣竅是,始終堅守核心價值觀念,幫別人管理財富,自己不冒太大的市場風險。
「富不過三代」一直是中國家族企業無法破除的魔咒,許多創始人往往在錯選接班人的悔恨中抑鬱而終。美國暢銷書作家柯林斯(Jim Collins)在《基業長青》中曾指出:「偉大公司的創辦人,通常都是製造時鐘的人,而不是報時的人。他們主要致力於建立一個時鐘,而不只是找對時機,用一種高瞻遠矚的產品打入市場;他們並非致力於高瞻遠矚領袖的人格特質,而是致力於構建高瞻遠矚公司的組織特質,他們最大的創造正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這段文字,就是羅特希爾德長盛不衰的經驗總結,與卓越超群的領導才華相比,他們更重視家族理念的傳承。
對於大多數企業家、金融家而言,尤其是對於成千上萬懷抱財富夢想的讀者來說,從羅氏家族故事中發掘出的進取精神和財富觀念,才是彌足珍貴的收穫,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