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生命歷程──說故事做社工
本書的編寫架構環繞著年代時勢觀點,試圖理解全球化下新移民勞動階層,世代交替與適應過程。移民生命歷程之旅中營造出的生命故事,幫助社會工作者辨認案主的潛能,家庭資源的系統、多元文化生活的智能,以激發案主連結社會支持系統,並發揮自身的生活效能。生命歷程觀點讓我們體察社會文化,對人體健康及個體角色功能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所有具生命的生命體都渴望與其他生命體接近,因此大部分案主在與他人相處時最快樂、最健康。回顧人類工業革命後的歷史,人都是在緊密中各自分開生活,同時也必須經常學習與新社區、新社群、新團體、機構或會所產生動態的連結感。
Elizebath D. Hutchison是位社會工作者,在美國Virginia Commonwealth大學執教並推動社工督導培訓,邀集了十五位神職人員、醫護復健人員,以及在美國大城市內擔任過中小學教務生涯規劃的主任、心理輔導專業教師等,採用生命歷程觀點來執筆呈現人類與環境交會中的人際常模、動態、或以變為常的本質。
生命歷程觀點經由人類行為中辨識出與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社會年齡、與心靈年齡有關的軌跡。21世紀由於生物醫療技術的精進,平均餘命的延長,以致因年齡而加諸於行為上的價值觀、社會規範得重新定義;因此生命週期的區隔也越見精細,如本書年齡層已分階成為九個生命階段。
助人工作者應用社會科學知識,其目的在於精進社會福利服務事業。由於多元文化族群的複雜性,社會工作學因而須針對案主的社群歸屬、認同適應的過程提出評估、解釋與看法。社會工作實務與驗證上不時得跨越學門,導致學科之間人為的本位、分際愈來愈不重要,需要跨界整合模式,以剖析案主多層面向,在某時空情境脈絡內的獨特性與行動。本書企圖同時詮釋案主對獨特情境的認識,與通盤性社會科學知識的複合運用,以提醒助人專業者提供因時因地制宜、個別化方案設計,陪伴案主個人超越自我,並以倡導者的角色運用多元智能,轉化自卑情結,實現其夢想──對所歸屬的社群做出正向貢獻。
本書作者群以「生命故事與個案研究」展開每一章,佐以理論典範和實證研究,每一個故事是尊重案主隱私而改編成的生命事件,並且提出「核心概念」,以協助讀者思考不同觀點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各章採用特殊的欄位版型,有助於讀者的學習,「關鍵詞」以粗體呈現,並在每章結尾附錄中英辭彙對照表。本書特色如下:
●檢視全球多元文化脈絡中人類的生命歷程與發展。
●融入大腦神經科學的進展於全書各章節中。
●進一步探索性別主流化、種族、族群、社會階級、性取向和身心障礙對生命歷程軌跡所產生的影響。
●關注當代父親的親職角色之轉化。
●增加新的個案生命故事,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以反映當代的趨勢與課題。
編譯本書,由於「多元文化隔閡」的限制,不同文化中,語言與文字有著極大差異;使用完全不同的語文系統,很難精確的將不同語文的深層內涵作精確轉換,只能轉換到「近似」的程度。作為文化的構成要素,語言不只是溝通和認識世界的管道,或是眾人分享的一個記號、文法和意義系統;它也是文化價值、規範、意識型態和集體記憶傳遞的管道。語言認知、加上語音押韻的特性,編譯過程中得做極大的妥協:一方面想精確表達出另一個語文系統中的深層內涵,另一方面得考量到華文系統讀者閱讀的流暢性,因此對多重特性的移民原鄉文化,常常僅能選擇其一而忽略其他部分。
本書第2、3、4章以及第6至10章分別由劉嘉雯與任凱主譯;嘉雯是位熱忱的年輕專業助人工作者,而任凱先生從事編譯文化事業多年,功力深厚,譯筆詳實,逐字校對學習之餘,藉此表達誠摯的感佩與敬意。
由於種種特殊事件的阻滯,整個翻譯工作耗時兩年餘。感謝曾華源教授及洪有道先生持續不斷的激勵,與洪葉事業文化團隊李曉秋、顏秀安、王建惇的督促,以及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兩位秘書柯佳柔與李孟如的行政協助。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社會工作學系 洪貴真謹致 2/ 2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