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功法深入簡出,祛疾健體
振澤師父從小習武好武,年輕時,以參加各種比賽來印證功夫的深淺、境界的高低,追求身體極限的突破。曾代表國家參加「亞洲盃擂臺賽」及獲選為世界盃代表,為師門、為國家爭取榮譽。
及長,心志更趨高遠,精研經絡、醫理、氣論,深化原有功夫的理論基礎,進而以「武醫」濟世利民做為盛年後的生命職志,全力推動配合調息及精展操的「六合八段錦」教學(現已正名為「武醫八段錦」),使每一位學員都能瞭解,唯有骨骼正為、肌肉放鬆、氣行經絡才能暢通無阻,再以八段錦內調五臟六腑,外活筋骨四肢,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幾乎每一位學員都能體驗到,自己身體的好轉反應及正向改變,造福許多為痼疾所苦的師兄姐。
日前,師父全力推動的「社團法人中華六合精武協會」已經內政部立案成立,板橋道館也正式開館,這本心血大作更付梓問世。只要細心展讀,不難發現師父毫不保留、傾囊相授的利他苦心。從未修習者,若能反覆推敲,按圖操練,當能一窺堂奧;進階者則能溫故知新,循序漸進,更上層樓;甚至教練與行家也能從書中領略師父對八段錦的精要,毫不保留的無私呈現。這本鉅著不但是師父心血智慧的結晶,更是其人格操守及生涯職志的展現。
內人與我有幸隨師父修習武醫八段錦,兩年來,蒙師父啟迪教導,親見師父不厭其煩地為新進學員解惑,不辭辛勞地為身體違和學員整復,那種全心全力、無私無我的投入奉獻,感佩之餘,除了合什感恩及祝福外,已不知能再多說些什麼,看完這本書,或許每一位讀者也多少有類似的感受吧!
毛忠民(本文作者為聖約翰科技大學教授、哲學博士)
推薦序2
張老師的八段錦,才是正宗醫療氣功
「健康靠自己、生病找醫生」,一直是我在預防醫學領域裡,不斷與所有病患分享的觀念。每個人的身體就像是座化學工廠,保持工廠順利運轉、製出正確產品,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提供這座工廠運轉所需的原料,而我們經口攝取的所有飲食,便成為這些原料。但現代人飲食攝取嚴重不均衡與過多的精緻食物、加工品,根本無法提供身體這座化學工廠基本所需的原料,導致現代人不斷產生各種慢性疾病、癌症等,成為最大卻最易為人忽略的主要原因。
何謂健康?包括身、心、靈的真正平衡,良好的健康,必須來自正確的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卻是真正能獲取健康的正途。總與病患不斷溝通的觀念是:如果身體不夠健康,那便會有生不完的病,藥物是最後不得不的選擇,即便是藥物,也只能幫助對抗疾病,但卻不能讓你變健康。
因此,我總身體力行著正確的飲食與運動習慣,獲知多年好友的張振澤師父竟是武林高手時,自是不肯放過這難得的機會,懇請張老師親自指導八段錦。
身為一個科學人,甚是相當佩服張老師能在課程中,如此精闢、正確地指導,深入淺出,我想在他的傳授之下,人人都能學會八段錦,每個細小卻重要的環節,都在課程中一一被提醒,從來不敢奢望,有一天我也能親自體會到何謂「醫療氣功」?何謂「武醫八段錦」?
體驗到精、氣、神的協調
當氣場真的在自己的指尖流竄時,我想每個人都應該親自來試試這種感覺!壓力是現代人的隱形殺手,壓力導致免疫系統的異常、早發的各種慢性疾病與神經、荷爾蒙系統失衡,正確習練八段錦,可以體驗到精、氣、神的協調。這就是武醫八段錦氣功最特別和引人入勝的地方。
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健康這張「資產表」一旦負債,再多的藥物與金錢是無法償還的。醫生只負責治療疾病,但保持健康是每個人責無旁貸的,與疾病拒絕往來的最好方法,便是保持健康,恢復身體的自我療癒能力。
體驗而非閱讀張老師的書籍與課程,將帶領您悠遊健康的另一個旅程。在眾多門徒催促與引頸企望之下,張老師終於將心血成書付梓,更有幸能為此書做推薦序。
林佳靜(本文作者為資深營養師、競技運動營養顧問、專業講師、生化工程碩士、分子細胞生物博士候選人,現為「健康好診所」資深營養師)
推薦序3
找到「深得我心」的功法
個人最早接觸八段錦是因緣際會下,由國中公民老師介紹,自己照著書上的口訣(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等)與姿勢圖,很認真的練了一段時間,但還是感受不到老師說的那種威力,所以就沒有再繼續練。
後來,在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同時,因為學業壓力和父親病逝造成的情緒等問題,導致高血壓等身體警訊上身,這顯示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釋放情緒,讓我感到非改變不可。
雖然心理學和醫學早已證實,人在面對壓力、情緒時,身體會有一種抗壓力、抗憂鬱的自動調節機制,但我深刻體會到,由於長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食不節、生活失衡,加上年齡漸長,身體狀況已今非昔比,導致在抗壓力、情緒調適上顯得吃力,顯然血壓只是表相的問題之一!
於是我透過健康營養專家林佳靜的指導,在一年之內減重12公斤、改變飲食習慣、建立運動習慣、調整生活作息;同時,我也刪減工作量,多參加瑜伽、太極導引、郭林氣功、大愛手等課程,也練習靜坐,讓我感覺到身心平衡不少。但這些我覺得都還不夠,因為,沒有那種「深得我心」的感覺!
明白武醫八段錦的與眾不同處
直到佳靜又推薦我參加武醫八段錦的課程,讓我突然回想起前述國中時的這段往事,心想這也許是另一個機緣,於是就開始練習。這一次才明白,原來:
1 練功不能只是看著書練,還要有老師帶領才可以:「雙手托天是這樣托的!左右開弓是這樣開的!」這就是張振澤老師和師資團隊的功力。
2 武醫八段錦鍛鍊出來的氣與能量特別不同,所以醫療作用特別強。
這樣練習下來,雖然只是初學者,卻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那些氣的感覺(指與掌的麻刺感、熱脹感)及那股氣感是如何沿著體內的經絡在走(從指掌向內走心包經)、如何心靜神寧、如何氣沉丹田等,都讓我獲益良多。
這確實是一門深得我心的好功法,讓我更能夠去感受身體是一個整體,也可以感受到身與心也是一個交融在一起的整體,更可幫助我調整身心平衡。別的不說,開始練八段錦後,我現在高血壓已控制得非常好。所以,要感謝張老師無私的分享與教導,讓大家都能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因此一聽到張老師要出書,並找我寫序,自然義不容辭地要挺身而出,為這麼好的功法和老師做見證和推薦,預祝本書大成功。
黃鴻程(本文作者現為心理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專業經理人)
作者序
由武入醫,方是自救救人之道
從街頭轉戰道館
自小唸的是所謂的「明星學校」,從睜開眼開始,就如同生活在家人與學校的期待中,偏偏自己的思維卻如脫韁野馬,總是飛到書本以外的世界。因此,每一本教科書上,都有我思緒飛揚所留下的痕跡,而幾乎在每一頁上所用心留下來的,絕不是上課的隨堂筆記,而是畫滿各種動作的小人。
唸書從來就不是我的生活重心,因為只要上課用點心,考前會抓重點,靠記憶背書,就一定能應付那些被框在傳統思維中的考題。
隨著空手道及跆拳道的興起,自己也隨之起舞,但總是在不能盡知所以然的武術教學中抱憾。直到遇見先師 劉家斌先生,並與之結緣,才將自己的任性及奔放的思緒,完全集中在散打武術中。
首先從養身氣功開始,依著養氣、聚氣、運氣、用氣的4階段來學習。只有把氣養好,才能聚氣運用到格鬥散打,甚而將氣運用到身體所延伸的各種兵器演練上。
因此,雖然習武時,一開始就學八段錦,但年輕氣盛時,一心只想在拳腳上去印證自己的武技,凡有技擊競賽必定參加,常被師父戲稱為「職業打手」。我也有幸參加「第一屆亞洲盃擂臺賽」,及1980在夏威夷舉辦的世界盃選拔賽。
武醫的萌芽
只是當年比賽場地的設備,都是一塊塊拼起來的榻榻米,上面再舖一層塑膠布,線劃一劃就開打,並不像現在是用密合的軟膠功夫墊。經過幾個場次的比賽,在塑膠布底下的榻榻米,可能都已分離且出現空隙,成為選手的地雷與惡夢。在取得世界盃代表後的省級訓練比賽中,我就是因為一個攻擊動作踩空,拉傷大腿,從此就與左營訓練中心失之交臂,進而結束選手生涯。
之後,為應付入伍前的生活,進入廣告攝影公司當小弟。退伍後,就順理成章地進入廣告公司任職。而拉傷的右大腿,在經過治療後,雖然可以正常走路和活動,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累積在腿部的氣滯血瘀尚未完全排除,沉積在肌肉深處,有時會痛到舉步維艱,甚至寸步難行的窘境。
看醫生雖然可以得到一時的舒緩,但過段時間又會復發,令人困擾不已。想想,自己是一個習武之人,若連自己的病痛都無法處理,真是有些汗顏。於是就想起師父曾教過的八段錦。剛開始,也是半信半疑地、就自己記憶所及的做操練,沒想到,不到1個月,腳就輕快許多,也沒感覺任何疼痛,甚至可開始跟年輕朋友飆起全場的籃球。
基於這一段親身經歷,讓我對八段錦產生莫大興趣。加上原本對中醫理就很有興趣的我,開始從經絡學入手來研究八段錦。老友們都知道我曾在國術界有些經歷,因此,想找個運動來健身,或是因罹患慢性病想找個適合的功法,我都會是他們諮詢及提供意見的對象。
於是,大家結緣一起研習,從練習中不斷分享自身經驗和相關知識。許多後進同修,越來越快得到好轉反應,這是一段令人雀躍的過程。於是在共修們的發願,並經過諸多印證後,將之改良為更先進、更符合健康需求的「武醫八段錦」。
全心投入的終生職志
更重要的是,由於八段錦簡單有效,這套平易近人的功法,幾十年練下來,不僅讓我深深體會到平凡即是偉大的真理,也讓我更感受到,病痛損傷絕對是靠自己醫好的!醫生只是一個提供專業復健過程的輔導者。這也讓我深深體會到「由武入醫,方是自救救人之道」是一個絕對真理,也是個人應該全力投入的畢身職志。
當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我們覺得這是個可以運用組織力量、廣泛推廣這套功法的時機。所以,於前年申請成立「社團法人中華六合精武協會」,以正式法人組織結合更多資源,共同推廣最能因應現代生活型態,符合現代人學習的功法教學,因為有八段錦功法調經理氣的加持,無論是接受中西醫療程的患者,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好轉反應,讓各種療法的技藝,更能得到充分發揮。
本書就是我個人這幾十年練功和推廣,集結出來的部分經驗,和學員印證、改善的結果。同時,接下來還會推出一系列相關書籍,還請大家一起參與並多多支持,讓更多的人感受和分享到這些難得的養生經驗,且以此做為一個傳承的志業,歡迎大家一起來做「武醫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