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爹地、媽咪,唯有你們的愛,能引領我學習,
請走進我的世界,與我同在,
我也將走入你們的世界,與你互動……他們不是不會說話,只是缺少引導,你就是答案。
走進孩子的世界,幫助他一步一步的學會溝通,與人交往
《讓孩子開口說話》是集結超過三十年來臨床治療及研究結果,此研究計畫是針對語言發展障礙的孩子及週遭親友,在孩子療育過程中需做的事,提供詳細的規劃,確保孩子能有真正的社交關係。這個計畫強調五個溝通發展的關鍵階段──互動遊戲、非語言溝通、社交語言、對話及文明行為,提出五大終生的溝通回應策略,讓父母走進孩子的世界,漸進式地帶領他學會開口表達,進而與人溝通、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本書提供與語言障礙孩子相處時,有效的溝通策略,囊括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父母、師長及專家了解孩子的世界,對與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有互動、相處的人而言,本書是極為有用的資源。本書的主要解決的問題有:
● 孩子開口說話前,需要做什麼事情?
● 能有效幫助孩子學會與人社交、溝通的方式為何?
● 父母如何成功地幫助孩子在家學習溝通?
● 有自閉症或明顯發展遲緩的孩子,要如何發展豐富多彩的社交關係?
● 家人如何與孩子建立起充滿溫情的社交關係?
作者簡介:
詹姆斯.麥當諾 James D. MacDonald
任職於俄亥俄州立大學語言病理學及發展障礙學系。出版過六本著作,並在溝通發展領域發表超過五十篇的研究專文;他所主持的「溝通夥伴中心」,提供特殊家庭療程、持續教育工作、校園諮商,並透過網路社群建立的國際特殊兒資訊網。
譯者簡介:
洪菁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學分修畢。曾任研究助理、特約編輯、英語教師、參考書作者,現專事翻譯。譯有《自閉兒教養的第一步》(智園出版)、《雙面白宮》。著有《考用英文》、《法學英文》。
章節試閱
讓孩子學會溝通,你就是答案
珍娜十六個月大時,大多數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玩,鮮少與別人溝通。她經常在她的床上玩著掛在上方的玩具吊飾。通常,當珍娜的母親進到這個小女孩的房間時,珍娜會揮動她的小手,好玩地拍打玩具吊飾。她會抱起這個小女孩,用這個動作回應她。母親把小女孩這個好玩的動作,當成她是在溝通說「抱我起來」的一個舉動。
她其實知道珍娜並不是真的在溝通,而只是在玩。不過,她知道回應孩子玩耍的行為,能夠把這些行為變成真正的溝通行為。在進行幾天這樣的「假裝溝通」之後,這名母親開始一項實驗:她走進房間,靜靜地等著看珍娜會怎麼做,珍娜開始對著母親站的方向揮動手臂,她現在揮動手臂不再是要玩上方的玩具吊飾,而是有意地去溝通,傳達「把我帶離這裡」的訊息。
母親成功地把珍娜只專注在自己世界的玩樂行為,轉變成有意溝通的方式,靠的就是把孩子的動作「看成是」她正在溝通一樣的回應,這個孩子的行為開始有影響力。
我們將「溝通」定義為向另一人傳遞訊息的任何行為。因此,即使有一人無意溝通,還是可以產生溝通關係,只要其中一人影響了另一個人,溝通關係就產生了。在自閉症及其相關障礙的狀況中,孩子和別人之間通常有一道牆,阻礙了有效的溝通;這道牆分隔的是孩子和成人兩個截然不同世界,要打掉這道牆,雙方中勢必有人要改變,改變對大人而言,會比對孩子來說要來得容易些。首先,你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孩子用任何他能夠做到的行為,有意地與人溝通。
當父母問「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成為真正的溝通者」時,我們知道這些父母想要的是一顆能夠快速解決問題的神奇子彈;他們希望「孩子習慣溝通」這件事,能夠自然而然在剎那間發生。他們通常往錯誤的方向尋找答案,期盼專家能做到「這件事」,或希望孩子自己可以做到「這件事」。讓孩子成為溝通者,父母就是最好的媒介管道,由於父母覺得他們過去的努力都毫無成效,因此鮮少把自己當作是幫助孩子學會溝通的答案。
珍娜的故事顯示,在和孩子的日常接觸中,你有能力去幫助孩子用任何方式溝通。因為我們的孩子本身認為溝通是件難事,請盡量為孩子簡化溝通的過程,讓孩子能夠用他已經會做的簡單行為開始溝通。這個故事的重點,在鼓勵你去回應孩子任何一個自發的行為,然後等他們回應,這樣你是在教導孩子,任何行為都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你可能對孩子應該如何溝通自有定見:你希望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名字、辨別各種顏色、告訴你剛剛發生了什麼事。但請記住一件事,孩子會先以他自身的經驗溝通,而不是傳達你的想法。
五大策略讓孩子習慣與人溝通
平衡
你給孩子愈多溝通機會時,他就愈願意去溝通。然而,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要他不停地溝通,我們的目標是要讓孩子能與別人一來一往地溝通。因此,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孩子需要你來平衡與他互動的時間。平衡指的是你們兩人做的互動量都差不多,這是互相輪替的概念;你先開始做一個動作,然後等孩子用他可以做到的任何方式回應,接著,他再等你把回應表達出來。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大人在與孩子溝通時,常會比孩子輪到更多次,孩子溝通的機會就少之又少。孩子開始溝通時會缺乏信心,所以你必須做的,就是等待,向他保證他有足夠的時間,用任何他能做到的方式來溝通。起初,就算是最簡單的溝通,你也要有回應,如此一來,他才會有成就感,願意繼續盡力溝通。
配合程度
回應孩子時,重點在於你如何回應。我們發現當父母用孩子能夠做到的方式做動作和溝通時,孩子會愈願意繼續溝通,也更常溝通。我們把這個現象稱為「程度相符」,指的是我們的行為愈貼近於孩子的行為方式、內容和意圖,孩子就愈有可能回應我們,並向我們學習。
我們通常會看見一個雙向的僵局:成人愈以成人的方式行動,孩子就愈不溝通;而孩子愈不溝通,成人就愈覺得孩子無法溝通,更不用說孩子的行為會進步到成人的溝通方式;成人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就愈變愈深,這是讓孩子和成人彼此更加封閉孤立的惡性循環。
相當多的研究支持以下的結論:當成人改變自己,配合孩子的程度時,孩子就會習慣用任何可以做到的行為去溝通,以此來回應。如果孩子的生活同伴不配合孩子的程度,孩子就愈有可能自己一個人玩,不願與外界溝通。「配合程度」是幫助鮮少溝通的人更願意去溝通的實用策略;配合孩子的程度讓孩子可以做些他生理上可負荷的事,進而推動他在認知上的進展,然後透過程度相符的活動所帶來的成就感,激勵孩子更進一步。
回應
第一步是要認為孩子目前的行為,在發展過程中是重要的,並以這些行為為基礎,幫助他溝通。一旦你在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中,找到正面優點,你就會開始支持他,不再注意他做了哪些不尋常的事,或沒做到哪些事。你愈去回應孩子自發的行為,孩子愈可能會用這些行為與你互動。這就是溝通的起點。
在他能習慣與人溝通前,孩子需要你,以及與他親近的人,在他一開始的溝通階段支持他。試著把你對孩子早期溝通的回應,當成是必須定期給花朵和蔬菜施肥;每一次你回應孩子,你就是在幫助他發展溝通;每一次你忽略他的動作和聲音,孩子就會像沒人照料的花朵般枯萎。你可以像園丁一樣,不必對每個行為都施肥,不過要養成習慣,經常回應孩子的微小聲音和動作,這能大大幫助孩子溝通。
分享控制權
當語言發展遲緩兒和成人溝通時,會有一人主導整個互動,像是主導話題走向,以及負責大部分的溝通。當這種情形發生時,很難出現雙向溝通,處於被動角色的人通常會結束互動。當父母等待,並與孩子輪替,同時堅持孩子一定要輪到時,這樣的溝通比較像是一來一往的交流互動,這是社會所接受的互動。
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應該能有均等的機會,表達雙方所關注的事,也要確保「對話」屬於雙方。我們太常看到孩子和成人被動的溝通角色,干擾了學習溝通。當成人以一連串的問題和要求,去主導互動時,孩子會變得被動,很少練習到溝通。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這個成人讓孩子在溝通中決定所有事情、主導互動的方向,那麼成人本身也會變得被動,無法提供太多溝通模式。
你的孩子可以在他還在學習非語言溝通時,就學習分享控制權。事實上,我們相信孩子愈快學會溝通是一來一往的交流,他就愈快會經常與人互動,最後成為習慣與人溝通的人。
覺得好玩有趣
一般人與自閉兒互動看起來像是壓力重重的工作,而不是好玩的遊戲。成人常常試著要孩子做些他沒興趣或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個人玩。不過,如果我們把溝通當成是好玩的遊戲,而不是無聊的工作,情形就會有所改變。當你把早期與孩子之間互動的動作和聲音,純粹當成與孩子互動的方法,輕鬆對待,孩子就會更常做這些動作,並且會有意地開始更常與人溝通。
起初,父母會覺得把溝通當成遊戲有點奇怪。但是,我們最終目的是要讓孩子更能與人溝通,所以一開始他們到底如何溝通,溝通的內容又是什麼,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溝通本身才是我們的目標,而不是溝通的形式或內容。既然溝通本身對孩子來說已經夠困難的了,那就把溝通簡化吧。要讓孩子知道,他的所有正面行為都可以很好玩,也可以成為一種溝通的形式。
讓孩子學會溝通,你就是答案
珍娜十六個月大時,大多數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玩,鮮少與別人溝通。她經常在她的床上玩著掛在上方的玩具吊飾。通常,當珍娜的母親進到這個小女孩的房間時,珍娜會揮動她的小手,好玩地拍打玩具吊飾。她會抱起這個小女孩,用這個動作回應她。母親把小女孩這個好玩的動作,當成她是在溝通說「抱我起來」的一個舉動。
她其實知道珍娜並不是真的在溝通,而只是在玩。不過,她知道回應孩子玩耍的行為,能夠把這些行為變成真正的溝通行為。在進行幾天這樣的「假裝溝通」之後,這名母親開始一項實驗:她走進房間,靜...
目錄
推薦序1
推薦序2
自序 與孩子共處的智慧
導論 語言發展的自然教學策略
第一部 進入孩子的世界:溝通夥伴策略
第一章 與千名兒童共度三十載
第二章 做孩子的溝通夥伴
第三章 當「被動」遇上「互動」
第四章 溝通夥伴的孩子們
第五章 溝通夥伴的立基
第六章 發掘孩子的溝通優勢
第二部 從封閉到文明對話:學習溝通五階段
第七章 互動,讓孩子和你更親密
第八章 非語言溝通,別忽視無聲的訊息
第九章 社交語言,用合宜的語言說話
第十章 對話,有來有往的溝通
第十一章 文明行為,學會正面的溝通
第三部 跟隨孩子的腳步:環境養成法
第十二章 ARM:為孩子擬定計畫
第十三章 我家孩子「愛說話」
附錄 溝通夥伴策略的相關研究
相關名詞中英文對照檢索
推薦序1
推薦序2
自序 與孩子共處的智慧
導論 語言發展的自然教學策略
第一部 進入孩子的世界:溝通夥伴策略
第一章 與千名兒童共度三十載
第二章 做孩子的溝通夥伴
第三章 當「被動」遇上「互動」
第四章 溝通夥伴的孩子們
第五章 溝通夥伴的立基
第六章 發掘孩子的溝通優勢
第二部 從封閉到文明對話:學習溝通五階段
第七章 互動,讓孩子和你更親密
第八章 非語言溝通,別忽視無聲的訊息
第九章 社交語言,用合宜的語言說話
第十章 對話,有來有往的溝通
第十一章 文明行為,學會正面的溝通
第三部 跟隨孩子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