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數學是什麼?
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死刑犯,一個是教數學的教授,另一個則是這位教授的學生。在臨刑前,典獄長決定讓他們兩人都各完成一個最後的心願──當然,「讓我活下去」可不包含在內。
教授說:「我的最後心願,就是讓我跟我這個學生上最後一堂數學課。」
典獄長點頭答應了,接著就問那學生最後的心願是什麼。
學生想了一下,說道:「我的最後心願,就是在教授跟我上數學課以前,先將我處死。」
這下典獄長頭大了:如果聽從了教授的心願,那就必須讓他跟學生上課,但這麼一來就違反了學生的心願;反過來說也是如此,不論誰的心願達成,另一個人的心願就必定落空──最後,典獄長不得不放棄將兩人處死。
數學是救命的學問
神話和數學
透過一些洞穴壁畫,我們可以推測出在史前時代就已經有了算數的方法。
下列的圖案就是出現在古埃及壁畫裡的象形文字,是算數用的文字,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埃及人使用的是十進位法。 是棍子的形狀,表示「一」(1); 是腳後跟的骨頭或疤痕,表示「十」(10); 是彎曲的草繩,表示「百」(100)。
千(1,000)是用蓮花來表示,這是因為尼羅河上開滿了蓮花。
萬(10,000)的表示圖,有人說是食指、也有人說那是生長在尼羅河邊的紙莎草。紙莎草是類似蘆葦的植物,古代埃及人將之製成莎草紙,是當時人用的紙張。
十萬(100,000)用蝌蚪來表示,因為蝌蚪經常群聚在一起。
百萬(1,000,000)是個巨大的數字,所以用人驚訝時舉起雙手的樣子來代表。
千萬(10,000,000),是太陽的形狀,代表「神」的意思。表示這個數字是人力所無法企及的「無限大」。
除了古埃及,古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中,《奧德賽》(Odýsseia)所描寫的希臘神話裡,卓越智謀家奧德修斯(Odysseus,羅馬神話中則稱為「尤里西斯」Ulysses)的故事中,也提到了古代數學的計算方式:
奧德修斯在旅途中,將海神波塞頓和海仙女托俄薩的兒子──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Polyphemos)弄瞎,因此得以逃離他的居處而免於被吃掉的命運。從此,這個可憐的盲眼巨人為了知道自己放養的羊隻有沒有減少,每當一隻羊從洞穴出去的時候,就會放一顆石頭在洞口外頭;到了晚上每當一隻羊進入洞穴的時候,又會把一顆石頭放回洞裡面。
這是一種簡單的「一個對一個」的對應原理,從中我們看到了「數學計算」的最早紀錄。
當然,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很多關於一對一計算的故事。
印地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當時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而和白人打仗。他們證明自我價值與戰績的方式,就是藉由割下那些白人的頭皮的數量來誇耀自己的戰功;這不是殘忍,而是一種傳統,就像非洲土著會在脖子上掛著動物的臼齒一般,那是自己所抓住的動物的數字,藉此向族人昭示著自己的勇猛。
而非洲的馬賽族(Masai)女性,會帶著和自己年紀相當的黃銅項圈,這代表了她們的年紀。
英語片語中有「to chalk one up」這麼一句話,是「記錄」的意思,源自於古時候酒館主人用粉筆在石版上標示客人喝的杯數;無獨有偶地,西班牙人則用「echai chins」──「丟石子」來表示,這起源於以往酒館主人會依照客人喝掉的杯數,將碎石丟在客人的頭巾上來結算的傳統。
另外在《聖經》中,我們也可找到使用一對一對應原理計數的例子。舊約聖經中說,「諾亞方舟」在水上總共漂浮了49天──但49天這個精確的數字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諾亞的妻子利用將繩子打結的方式,每過一天就打上一個結,於是才能正確地計下經過的日子。
而既然提到了諾亞方舟,那麼就讓我們試著用數學的邏輯來審視這個神話故事。
首先,引發大洪水的雨,必定是從地表上的水蒸發後進到大氣中所生成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計算大氣中的含水量來推測最大降雨量的可能,依氣象學,長、寬、高各一公尺(1m3)的正四方形空氣柱裡平均含水量為16公斤,最大也不超過25公斤;1公斤的水相近於1公升(1L=1,000cm3),25公斤就相當於25,000cm3,而正四方形底的平面面積是1m2=10,000cm2,因此25,000cm3÷10,000cm2=2.5㎝。
換句話說,如果全世界大氣中的水份平均的降落於全球地表上,那麼所謂的「大洪水」最深也不過就2.5cm,而且這還沒考慮到水會滲透到地表下的可能。「淹沒」世界的2.5cm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穋朗瑪峰(Everest)884,800cm的高度相比,可是相差了353,920倍之多!很明顯地,神話終究就只是神話,生活中每天都會用到的,卻是數學。
總的來說,一對一的計算是古代算數的基礎概念,這種算式到現在仍是隨處可見。例如小朋友們會將生日寫在日曆上,在生日到來前每天都打上一個叉來倒數計時──這就是基礎數學的應用。
與狼共舞
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對於「數」,他曾這麼說:「兩隻雞的『2』和兩天的『2』是一樣的,而人類卻花了數千年的時間才理解。」
是的,我們有太多「數量詞」來代表「2」這個數字了:Team(兩匹馬)、span(一對驢子)、yoke(兩頭牛)、pair(一雙鞋)……等等。這些林林總總的數詞,正是伴隨著數學千年來的發展而產生的,剛開人們單純地用「聲音」來記數,雖然聲音並無法記錄太大的數字,但對於當時的人,他們會用到的數字大概十隻手指頭就可以數完了。
用聲音來計數的例子,我們可以看看在澳洲和新幾內亞一帶的巴布亞(Papua)原住民,他們使用的數量詞如下:
1:烏拉碰(Urapun) 2:歐叩莎(Okosa)
並利用這兩個數量詞衍生出其他各種數量詞:
3:烏拉碰 歐叩莎 4:歐叩莎 歐叩莎
5:歐叩莎 歐叩莎 烏拉碰 6:歐叩莎 歐叩莎 歐叩莎
在電影「與狼共舞」中,我們可以發現到美洲原住民他們名字的特殊性。例如電影中的「站立舞拳(Stands With A Fist)」、「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踢鳥(Kicking Bird)」、「風中散髮(Wind In His Hair)」等,其名字皆是取自於現實生活中該人物的形象;數量詞也是如此,他們的意義便是從日常的體驗轉變而來。例如南美的卡馬尤拉(Kamayura)部落,其數量詞就是由「手」轉化而來:
1:尾根彎曲了(小指彎曲) 2:又有一根彎曲了(無名指彎曲)
3:中間彎曲了(中指彎曲) 4:只留下一個
5:我的一隻手都用掉了 10:我的雙手都用掉了
如果用這種方法表示「3月15日」,那就是「中間彎曲的月,我的雙手都用掉了我的一隻手都用掉了的日」。
除了以「聲音」表示「數」之外,當然還有其他各種方法,其中最複雜的一種是巴布亞(Papua)人的「肢體語言」的數。語言中雖然沒有數量詞,但他們利用身體姿勢來表現:
1:右手小指 2:右手無名指 3:右手中指 4:右手食指
5:右手拇指 6:右手手腕 7:右手手肘 8:右肩
9:右耳 10:右眼 11:左眼 12:鼻子
13:嘴巴 14:左耳 15:左肩 16:左手手肘
17:左手手腕 18:左手拇指 19:左手食指 20:左手中指
21:左手無名指 22:左手小指
「數學體系」隨著各式各樣的發展,陸續出現了「12進位法」(以12作為基本的時間計算法,例如將1年分成12個月份)、「60進位法」(將1個小時分成60分鐘)、「5進位法」(使用於德國的農曆);在各種進位法當中最單純的「2進位法」,被廣泛的應用在現在的電腦運作中。實際上,這是源自於中國的「陰陽思想」,受到其影響的西方數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從中發想出了2進位法。
而在眾多的進位法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10進位法,或許這正是因為我們的10根手指頭。如果我們的手指頭是7根或9根,也許我們用的就會是7進位法或9進位法吧;不過古代巴比倫人所使用的卻是60進位法,甚至17世紀以前歐洲也經常使用。這是為什麼呢?為何他們不使用較為自然直覺的10進位法?
有人這麼推測,10這個數相較於60的融通性更低。因為10只有2和5這兩個因數,60卻有2、3、4、5、6、10、12、15、20、30等10個因數;簡單來說,今天如果需要以4除(1/4,quarter),10就無法被四整除,但60卻可以。而實際的生活中,除以2、3、4、5等的情況其實非常常見,因此,60進位法比10進位法更能避開複雜的小數計算。
換句話說,對於不喜歡用小數來表達的古代人而言,60進位法可以用更多的「分數」形式來表現「小數」的概念。舉例來說,如果把1分成10等份,用小數來表示是:
0.1、 0.2、 0.3、……、0.9、1
再把每一等分的切割成10等分,可獲得如下的結果:
0.01、0.02、……、0.09、0.1
如果要用分數來表現這些小數,10進位法居然可憐地連1/3都做不到,因為3並不是他的因數:
10進位法分數:1/2、1/5、1/10、1/20、1/50、……
60進位法分數:1/2、1/3、1/4、1/5、1/6、1/10、1/20、1/30、1/50、……
不過雖然如此,中國很早就開始使用了10進位法,數量詞的表示如下:
1:一 2:二 3:三 4:四 5:五
6:六 7:七 8:八 9:九 10:十
20:二十 30:三十 40:四十 50:五十
60:六十 70:七十 80:八十 90:九十
100:百 1,000:千
韓國則很早就向中國學習,而有了相似的數學體系:
일(一,1) 십(十,10) 백(百,102 )
천(千,10³) 만(萬,104 )
억(億,108 )
조(兆,1012 )
경(京,1016 )
해(垓,1020 )
자(仔,1024 )
양(穰,1028 )
구(溝,1032 )
간(澗,1036 )
정(正,1040 )
재(載,1044 )
극(極,1048 )
항하사(恆河沙,1052 )
아승기(阿僧祇,1056 )
나유타(那由他,1060 )
불가사의(不可思議,1064 )
무량대수(無量大數,1068 )
其中較大的數量詞其實都源自於佛教的經典,例如1052 是以印度的恆河來表示,恆河沙是指「多如恆河之沙」;阿僧祇則是代表「無數之劫」;不可思議的意思是指「無法思量」,已然超出人所能度量的範圍。
佛教的經典為何會提到這些超乎人類想像的巨大數字呢?其原意是為了點出人類的無知。人類和無窮大的宇宙比較起來根本不算什麼,我們所想出的數字再怎麼巨大,都絕對找得到比他更大的數!
和這些大數相對應,當然也有「小數」了:
분(分, 1/10=10-1 )
리(釐,1/100=102 )
호(毫,1/1000=103 )
사(糸,1/10000=10-4 )
홀(忽,10-5 )
미(微,10-6 )
섬(纖,10-7 )
사(沙,10-8 )
진(塵,10-9 )
애(埃,10-10 )
묘(渺,10-11 )
막(莫,10-12 )
모호(模糊,10-13 )
준순(浚巡,10-14 )
수유(須臾,10-15 )
순식(瞬息,10-16 )
탄지(彈指,10-17 )
찰나(剎那,10-18 )
육덕(六德,10-19 )
공허(空虛,10-20 )
청정(清淨,10-21 )
和大數一樣,這些小數大多也都是從佛教經典中衍伸而來的:「塵」和「埃」都是灰塵的意思,在印度用來表示最少的量;「模糊」是指「像精神一樣茫然」的意思;「剎那」是指「眨眼的瞬間」之意;我們常說的「瞬息萬變」,「瞬息」也是小數的單位。
古代的韓國人就已經經常使用這些數量詞,朝鮮末期著名的詩人金炳淵,他就有這麼一首詩:
一峰二峰三四峰,五峰六峰七八峰;
須臾更作千萬峰,九萬長天都是峰。
一座、兩座、三座、四座山峰,五座、六座、七座、八座山峰;瞬間更化作千萬山巒,雲峰更疊,綿延至萬里長天。
以上的這些數量計算方式,其實都是10進位法,我們只要有0、1、2、……、9等共10個數字,就可以表示所有的數字。這種計數法從中國與印度開始使用,經阿拉伯再輾轉傳到歐洲。因此我們10進位所用的數字才又稱為「阿拉伯數字」。
今日西方常用的10進位法,是以三位數為一組,以逗點(,)作標記。是一種以每「千」為單位的「千進制」:
1,000 (千,Thousand)
1,000,000 (萬,Million)
1,000,000,000 (十億,Billion)
1,000,000,000,000 (兆,Trillion)
然而,東方常用的進位法卻是以萬為單位,屬於「萬進制」:
1,0000 萬
1,0000,0000 億
1,000,000,000,000 兆
1,0000,0000,0000,0000 京
因此,對東方人而言,每四個位數組成一組,以逗點(,)來表現,事實上更為直覺方便。例如,請試著直接閱讀這樣的數字:12,345,678,912
一般人在閱讀這樣的數字時,其實通常都要從個位數往前推算,只要失了神多半又要從頭看起。然而,如果是使用四個位數為區分:123,4567,8912
是不是比較容易閱讀了呢?
這個數字是:「一百二十三億四千五百六十七萬八千九百一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