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 項符合

論語核心思想探研:對仁義禮的解讀

的圖書
論語核心思想探研:對仁義禮的解讀 論語核心思想探研:對仁義禮的解讀

作者:江闊 
出版社:蘭臺網路
出版日期:2011-10-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9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圖書選購
型式價格供應商所屬目錄
 
$ 342
三民網路書店 三民網路書店
社會人文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論語核心思想探研:對仁義禮的解讀

內容簡介

  什麼是仁: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什麼是義: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什麼是禮:此時此地此刻,我能我可我應該;

  禮之本,曰:誠
  禮之質,曰:義

  中國文化中以何為正?

  君子與小人的根本區別在於用心;中國的素質教柮;法律與社會道德的關係與結合點;文化是民族特性的啟印;

作者簡介

江闊

  江西省於都縣人,1961年4月5日出生於廣西南寧。1983年畢業于江西贛南師範專科學校物理專業。畢業後長期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現供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國資委。作者于八十年代中期就廣泛涉獵于易經、黃帝內經等古典書籍。於後期才開始看四書等儒學書籍,用心於厘清儒學的概念。出書純屬意外之事。

 

目錄

前言 學習孔學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002

一、文化的內容和作用 018
(一)什麼是文化 019
(二)文化體現了民族的特性 022
(三)中國文化的地位 025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028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分類 029
(二)中國文化源自上古孔子學說才是正統 031
(三)中西文化的四項重大差異 034

三、讀孔學經典的體會 043
(一)用心 043
(二)對經典理解上的三個層次 044
(三)知行合一,誠為核心 044

四、禮的本、質、指導思想和作用 045
(一)狹義與廣義的禮 045
(二)禮的起源與作用──制禮以立義 047
(三)禮的等級觀念 048
(四)禮的指導思想──仁 049
(五)禮之本 050
(六)禮的精神實質 053
(七)對禮的誤解 063
(八)禮的作用 065
(九)什麼是禮 070

五、道、德、仁、禮之間的關係 072
(一)仁義禮的關係 072
(二)孔子理論為何是以「仁」為核心 074
(三)游於藝 075
(四)道、德、仁、禮的關係 077
(五)禮──亂之源也是治之始 081
(六)孝悌社會道德之基石 082

六、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084
(一)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084
(二)孔子的「德主刑輔」思想 086
(三)德治與人治 089
(四)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繫 091
(五)所謂善法、惡法產生的原因 093

七、修身與誠意 095

八、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所在 099
(一)關於君子的論述 099
(二)關於君子與小人的論述 108
(三)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用心 110
(四)孔子對修身的要求 113
(五)孔子四項重要的行為原則 116

九、對傳統文化部分名言、概念的解讀 118
(一)慎終追遠 118
(二)直與仁和父子互隱 121
(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23
(四)關於「知和而和」 124
(五)孔孟原儒的君臣、父子觀 126
(六)解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31
(七)解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
(八)義是綱,利是目 133
(九)無為而治 136
(十)富與貴 137
(十一)「均」是什麼意思 139
(十二)為政與為國的不同 142

十、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字──正 145
(一)怎樣才算是正 145
(二)中正仁義經禮而起規範作用 148
(三)禮如何能讓人從善遠惡,近正遠邪 150

十一、孔子思想的至德要道──孝 155
(一)《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155
(二)孝行與禮的統一 157
(三)聖人以孝治天下 159

十二、孔子的社會取向之管窺 162
(一)示民以正,導民向善 162
(二)忠恕 168
(三)惡至吾止 174
(四)孔子的社會願景 175

十三、孔子的法治思想 182
(一)西漢初的法治變革 182
(二)《春秋》為何可為法典 183
(三)孔子的治世思想 190
(四)孔子為何反對鑄刑鼎 196

十四、儒墨兩家的差異所在 202
(一)墨子其人 203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觀點簡介 203
(三)墨家對義的獨特理解派生出「義利合一」、「義政一體」和「義總於天」的結論 205

十五、儒法兩家的法律思想對比 221
(一)儒家對法的認識與運用 222
(二)管仲其人 223
(三)慎到其人 229
(四)商鞅其人 230
(五)韓非其人 237
(六)李斯其人 247
小 結 247

十六、儒墨法三家的對比 250
(一)儒家為什麼不需要簡化社會問題 250
(二)墨家和法家為什麼要去簡化社會問題 251

十七、儒家思想品質的概念 254
(一)文、行、忠、信 254
(二)恭、寬、信、敏、惠 258
(三)中國文化的素質教育─仁、義、禮、孝、弟(悌)、知、信、忠、恕、直、勇、節、溫、良、謙、恭、儉、讓、寬、敏、惠 260

十八、恥—人類的最後底線 283

十九、後記 287

 

前 言

  學習孔學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博大精深,這個文化思想體系法天則地蘊涵了深邃的文化科學精神,她使華夏文明延續了五千年以上的時間,在眾多的文明古國中,成為了唯一沒有發生重大歷史斷層的文化。只可惜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與批判幾乎達到了廢棄的程度。

  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找到中國人之所以能安身立命的根據,並據此而行,將已傳承了五千多年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使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這是我們學習孔子思想文化的根本目的,而其中的關鍵在於能身體力行。

一、學習傳統文化的態度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觀點,亡國了還可以復國,而文化的滅亡,則會萬劫不復。南懷瑾先生的觀點絕非危言聳聽,「亡國了還可以復國」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有前例的,早有五代十國之亂,後有元、清之史,但中國都在亡國後得以復國。而「文化的滅亡,則會萬劫不復」的觀點可以從世界上另三個文明古國的歷史得到印證。

  中國傳統文化是需要用心靈、智慧去參悟的文化, 只從表面上做文章,不但不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正確的理解, 反而會扭曲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意。

  孔學之深邃,又因為其追求中正而非常之精微和廣博。曾子關於《大學》的窮理、正心、修己、治世之道提出了「三綱八目」的修習綱要,南懷瑾先生在《原本大學微言》中對如何修習大學,又在「三綱八目」的基礎上增加了「七證」,形成了「三綱七證八目」綱要。他認為要修習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需有: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證過程。以現代人的浮躁心態最難做到的就是其中「定、靜」的功夫;若是缺少了定、靜的層次,知、止、安、慮、得等則都將要大打折扣了。對治癒時下浮躁的流弊,於此僅提幾點關於學習態度的建議供參考:

  (一)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浮躁之心便可自消。如此方有可能達到定、靜,而獲得更進一步的深入。

  (二)學習孔學要以傳承中國文化為己任,以真心誠意地想要釐清孔子思想中的概念,不能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要以不曲解聖意,不誤來人的責任心來學習經典。

  (三)要明白學習與做人的關鍵只在於如何「用心」上。不妨在這裡介紹我的體會與大家共勉:用歷史的眼光看歷史,是思考與借鑒;用今天的眼光看歷史,是挑剔與批判;用歷史的眼光看今天,是謹慎與責任;用今天的眼光看今天,則是實用主義。

  (四)學習的目的在於實踐,所以還要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二、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

  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明白其核心以及文化的層次內容,如下: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孔子思想→中庸之道。這個關係鏈能非常明確的告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是儒家文化;而孔子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代表;中庸之道又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找到中國文化的主體和層次方向是我們學習的第一步。當然,如果有人就是要學習其他諸子的學說,那也是非常可貴、非常好的事,只是會繞點彎路而且難得中國文化的正解。

  其次,要瞭解中國文化的特點與來源依據。中國傳統文化相對於其它文化有許許多多的特點,但最重要的特點有如下兩項。

  (一)歸納法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理論的特點是:歸納法。中國文化是既可以演繹也可以歸納的。我們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這個方向是描述由太極演繹為六十四卦(萬物)的過程,反過來則是求道日損的歸納過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志在求道,以達到「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理論的特點可總結為歸納法。

  在明白「天人合一」的方向後,還要再進一步明白「天人合一」的「合」是合之於德的,當有了這層認識,我們才能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具體的修行,理解孔學為何強調篤行。

  (二)中國傳統文化核心作用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作用上也有特點,東漢政論家王符在《潛夫論》中,對孔子思想體系的作用特點作了高度概括,曰:「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

  我們如果要對孔子思想和作用做進一步的細分,則可分為如下數項: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孝思想,這成為了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2、孔子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庸之道。

  3、孔子思想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以修身為本的。在孔子思想中只重視了修身之人,未能立志修身之人不僅得不到重視,而且還會成為社會整治的對象(這是「修身為本」與「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區別)。

  4、孔子思想中對個人行為的要求是篤行善道。從對論語的學習中,我發現孔子關於個人行為的四個原則,分別為:「義以為質」、「義之與比」、「義然後取」和「終於立身」。我們瞭解了這四個行為原則,才能理解孔子很多行為背後的指導思想,真正認識孔子。

  5、孔子的治世思想。在《論語》中,孔子將「為政」解釋為「政者,正也」和「為政以德」,我們研究孔子的這兩句名言可以得出「政=正=德」的思路,深入地研究就能解讀出中國文化是以仁義為「正」的概念,有了「正」與「不正」的概念,我們才能知道中國文化中的對錯標準所在,這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所有爭論的根本焦點。然而,人們以往對中國文化的種種爭論卻處在這個問題的周邊。所以,我們學習孔子學說,最要搞清楚的一個字就是這個「正」字,正就是中正仁義,而中正仁義則是聖人為中國人確立的「人之道」,是人之所以為人,是人與禽獸相區別的根本標誌。所以明末的顧炎武先生明確地說:「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如果我們把顧先生的這段直接讀為:「仁義充塞…謂之亡天下」則更便於理解仁義的作用。

  6、孔子的法制和「為政」思想的有機結合,形成「德主刑輔」的治世思想。孔子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法官,其獨特的法律思想都反映在「必也使無訟乎」這句話中,但要理解其中的深邃內涵和法律機制,則必須參考曾子和鄭玄等學者對這一句名言的解釋,當你瞭解到孔子的刑法目的只是使犯罪分子「誠其意」,而手段是「大畏民志」時,才能體會儒家「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的境界,才能明白孔子思想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什麼是以修身為本的,才能看到中國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點,這是中國法理之源頭活水!才能看到中國文化中孔學法理的高明。

  7、孔子的義利觀。很多人都認為法家是重利,墨家是重義與利的,而儒家是重義輕利的。其實不然,孔子學說所持的中庸之道使得在義利觀上,亦能兼法家重利、墨家義利並重的兩家之善。在下的研究認為孔子的義利觀是一體的,只有主次之分,準確地說:義是綱,利是目。

  孔子思想非常廣博、精微,內容非常龐雜且無所不包,因此想在非常龐雜且無所不包的內容中,理出頭緒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有「體用」的兩個層次,我們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不能在「用」的層次上展開,在「用」的層次上展開則浩如煙海,很難理出頭緒。因此學習的著力點要放在釐清概念的「體」上,且要一門深入,這是一大捷徑。當我們對孔子提到的概念能一追到底時,才能清晰其根本目的。在一門深入時還會牽涉到許多相關的概念,當這些相關概念亦能漸漸釐清時,自然能豁然開朗將許多看似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回過頭來再慢慢品味,才能慢慢地看到中國文化、孔子思想的廣博與精微!

  (三)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上的幾個區別

  1、中西文化的重大區別,是對問題所在「層次」有不同的認識。我們從易經的卦象上就能看出事物都能分為體卦用卦,體卦代表事物的內因,用卦代表外因,而六個爻又分別表示了內因和外因的三個層次,整個事物共分六個層次,任何一爻的變化都會影響事物的變化。易經思想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思維方法。而西方文化只有了矛盾的雙方,層次上只分為了兩個方面。

  2、中西文化存在有方向的不同。中國文化是歸納法,西方文化是學習知識、是向外求的,是演繹法。

  3、中西文化還存在標準「原點」的不同。關於中國文化中對錯標準的所在,董仲舒有如下的總結,曰:「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董仲舒這段話非常清楚地說明中國人是以義為標準的,而義是用來端正自己的,中國儒家文化「原點」的位置在自身。西方文化中的標準「原點」是法律,在身外,關於法律的運用我們只要看看庭審上的表演就知道了,沒有一個是針對自己的,全都是針對別人的。董仲舒在二千年前就留下了對法律的評論,曰:「雖能正人,弗予為義」。

  4、中西文化在側重點上也有不同。中國文化是素質教育,而西方文化則只是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要總結一下孔子思想中提及的概念,就可清楚的看到這個區別,孔子思想中提及的概念有:仁、義、禮、孝、弟(悌)、知、信、忠、恕、直、勇、節、溫、良、恭、儉、讓、寬、敏、惠等二十項(可能有遺漏)。而我們現代實行的西方教育模式,學習了其中的哪一項呢?二十項都不占一項,社會道德能不降低嗎?

三、學以致用

  (一)認識中庸之道的廣博

  孔子思想之博大是以中庸之道為核心的。中庸之道之所以深奧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中庸沒有門戶之見。因為中庸之道不排斥任何門派的方法和管理手段,條件是使用這些方法、手段要適中要合於中正仁義的思想。或者說,諸子百家提出的各類思想、方法,若能以中正仁義之心恰如其分的使用之,就又將落回到中庸之道的範圍內;還可以理解為中庸之道攝取了一切思想學說中的合理部分,在別處可能完全錯誤的,絕對不能用的,換了時空條件到了此時此地的境況,行為者又出於中正仁義之心,結果就又合於中庸思想了。對錯之間好像沒有了明確界限,令不知究竟的人完全摸不著頭緒。正因為中庸有如此的包容性,所以成就其廣博深邃。

  (二)尋找可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學習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中庸之道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諸子百家任何一派的思想觀點都有多少一點合理的部分,然而哪怕是就只有一點點的合理部分,亦都要歸入中庸的範圍。中庸的概念囊括了所有思想派別的合理部分,中庸思想是唯一正確的思想模式。使用中庸之道皆對,反過來亦成立,對的皆可歸於中庸。

  如果認為上述結論有什麼出入與偏差,原因不在於中庸之道,而在於你所認為的「對」與客觀上的「對」是否相一致。這就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問題:中國人以什麼為對錯(正與不正)?研究透徹這個問題就能明白中國文化為何能予人以安身立命。我們學習中國文化就是要為自己、為國民找尋安身立命的依據,並身體力行,篤行之和弘揚之,找尋與營造國民之精神家園。

  (三)什麼是仁、義的思想

  國人皆知孔子思想講仁義。但什麼是仁?什麼是義?卻未必清楚。其實仁的思想觀念就是要培養出一種「用心」的思想傾向、思想方法。佛學中叫慈悲心,儒學叫仁愛、仁慈、仁義。而中國古時對仁愛之心的培養卻很平常,是從孝悌開始的。當一個人從小就得到良好正確的教育,內心中漸漸養成了關心和隨順長輩,替長輩替他人著想,在以後的生活中則能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愛心漸漸推而廣之到社會上,自己建立起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之思想;有了「已欲達而達人,已欲立而立人」的思想後,一個人也就不再會犯大的錯誤了。而所謂的良好教育也不是現代的概念,而是分辨對錯是非按義而行的。在《禮運》中對什麼是義作了非常明確的敘述,曰:「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從《禮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對義的把握與孝悌的培養是完全一致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的一切教化皆出自孝悌的原因。

  對於缺失了孝悌教育的現代人,仁義道德還曾經是倍受批判的封資修。我就是在「批林批孔」的活動中才第一次聽說中國還有個孔老二的人需要我們來批判的。人們心智已被厚重的權術、功利思想所蒙蔽,社會道德滑坡的泥石流要到哪裡才能停?天知道!

  我們今天學習中國文化最起碼應有什麼樣的認識呢?我認為,要認識什麼是仁,仁就是人們心智的一個轉變,能從世俗對利追逐的潮流中清醒過來,在逐利的過程中還認識到有比利更可貴的義,並從「正利而為」轉變為「正義而行」就是仁的轉變。仁與不仁只在一個念頭之中,所以孔子說:「吾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因能時時刻刻保持仁義之心,行為上且能不逾矩,故能超凡而入聖。當今社會人們隨大流慣了,個人心性漸受蒙蔽不辨是非曲直,誤以為人生只為金錢奔波,來來往往誤以利祿是故鄉了。如果在讀國學經典中,忽一日理解了聖意,於心中升起大智慧,認識仁義道德,轉變心智,一改往日隨波逐流,人生則將會經過一個最低的轉捩點。從此告別迷茫,人生則漸漸遠離渾沌與醜陋,而漸進於謙謙君子,這就是我們學習中國文化最起碼的、應有的思想收穫。

  (四)仁義的終極作用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明確地區分了亡國與亡天下的不同,「易姓改號」是亡國,只是亡一家一姓之國,是改朝換代,這時的負責者是誰?顧氏態度明確,不關老百姓的事,負責者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當「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這時的負責者就不僅僅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了,顧氏認為:為保天下,則是匹夫有責了。

  現在我們知道仁孝是一體的,而仁義阻絕則使人與禽獸毫無區別,是謂之亡天下。這樣我們才能認識清楚仁義的終極作用,仁使人端正思想觀念,孝則隨著人類社會的繁衍攜帶著「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十項人之義不斷化育民眾,這就是仁義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認定仁孝就是中國文化的道統。

  先賢聖王確立了「人之道」,又制定了動態變化的概念──禮,以禮協調和運轉著整個社會,並將社會的發展保持在正確的道路上。然而,先賢聖王所做的卻只是擺正了人的觀念而已。用孔子的話說: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今年是新中國62華誕,也是孔子誕辰2562週年。62年來中國文化破除了陰霾,開始走向偉大的復興,並真正以本來、獨立的身份參與人類文明的對話和交流。

  本人出書完全是出於一句戲言,也就是此書的緣起。

  2008年初,當時我已下了一番功夫閱讀了南懷瑾先生所著的《論語別裁》等一批國學書籍,關於朋友間討論國學的問題就好發表一下看法。一天中午在單位與同事聊到「三十而立」立於什麼?這時屋內的高軍出來說:「我剛聽到廣播裡一位教授說『三十而立』是立於禮。」我當時就肯定的認為:「三十而立」不是立於禮。經過一番辯論自然是沒有結果的,但我卻有了搞清什麼是禮的念頭,說了一句:

  「能搞清什麼是禮才行」。只因隨口的這句話,此後我看儒學的書就都抱持著這個問題,由於抱持著問題與思考,其進度更是以往所不能。曾與友人開玩笑說是:「日行一千,夜再八百」。當我把關於禮之本、禮之質、禮的作用、禮與義的關係、仁義禮三者的關係等數個問題基本搞清楚時,順帶又把讀書中看到想到的一些問題也考證了一番後。由於讀書都有筆記,考證了一番後此書也就基本完成了。只是書中內容之間的跳躍比較大,好似在河裡只擺放了一個個石頭塊,非跨上一步並站穩不得過,這是受本人的水準所限,給閱讀帶來許多不便。

  我動手寫此書之時只有高軍先生一人知道,整個過程一直得到他多方面的支持。高先生對禮的提問是此書的直接助緣。如今書成之後,高軍先生又康慨支助,使此書得以順利出版與讀者見面。其實也是他促使了此書的寫作,高先生真義士也,他對此書的貢獻已非感謝所能表達。

  由於本人受水準所限,於孔學之中的所見,或如初學棋者看九段國手對弈,看漏了多少妙著都不自知,還欣欣然,自以為得益不淺。萬望方家不吝指正。

  2011.7.31 江 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31278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漢娜的旅行箱
作者:凱倫.樂文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1-23
66折: $ 19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口罩:人間誌異(首刷限量水墨風口罩收納夾版)
66折: $ 238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尋找安全的家:結構技師蔡榮根教你選好宅
作者:蔡榮根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0
$ 355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23-02-01
$ 35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永世流轉Ⅱ 無修正
作者:黑青郎君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3
$ 277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兄弟上場(限量蓋章版,加贈「兄弟上場」刺繡布章)
作者:周思齊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4-10-30
$ 35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滿洲鴉片小隊(05)網路限定版
$ 17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口罩男子明明不想談戀愛(03)
作者:参号ミツル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19
$ 11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114年超好用大法官釋字+憲法訴訟裁判(含精選題庫)[高普考]
作者:林俐
出版社: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15
$ 531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