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7 項符合

歷代皇朝風雲實錄:血濺龍袍

的圖書
歷代皇朝風雲實錄:血濺龍袍 歷代皇朝風雲實錄:血濺龍袍

作者:魏鑒勛 
出版社:大旗出版
出版日期:2015-07-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歷代皇朝風雲實錄:血濺龍袍

內容簡介

不講親情、不論道義,同室操戈、兄弟相逼、
骨肉相殘、保存自身、夫妻恩絕、濫殺無辜,
多少人頭落地,終極原因還是為了那頂皇冠!

  皇帝是統治階級集團的最高代表,絕對的權威、無限的權力、至高無上的地位,使皇帝這一社會角色既有現實性又具神祕性。要登上皇位,略有三種方式:

  第一,靠武裝鬥爭統一天下,自封為皇帝。
  第二,靠繼承父兄之業而自然成為皇帝。
  第三,靠發動政變篡奪來的皇帝。

  透過篡權登極的人並不都是壞人,而被篡奪帝位的人也並不都是好人。
  篡奪君權者,不能視為個人罪孽,不能以手段的不正當來否定政治上可能有的進步。
  是何種力量與思潮把篡位者推上了歷史的舞台?
  這種人當了皇帝後,又對社會、歷史起了什麼作用?產生了什麼影響?
 

目錄

前言 
劉邦鏟除異姓諸王 
劉濞倡亂 
漢武帝殺太子
上官父子與霍氏母子
王莽篡漢 
司馬昭之心 
劉裕取代東晉 
蕭道成坐收漁利 
高氏篡東魏,宇文氏篡西魏
篡位繫興亡
血濺玄武門 
武則天稱帝 
遼世宗之死 
趙匡胤黃袍加身 
海陵王刺殺金熙宗
元朝的皇帝們
建文帝當了和尚
康熙皇帝廢太子
 

前言
  
  皇帝這一名詞,秦始皇時才出現。秦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年),平定六國,統一了天下。秦王嬴政在稱帝前夕,下令:「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遵令議定「名號」。他們三人找來一些博士,反復研討,參照古代三皇五帝的名號,最後確定上尊號為「泰皇」,「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嬴政對此議案批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號,號曰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以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由是,才有了至高無上的皇帝之稱,以及體現皇帝威嚴創禮儀。為了萬世一系、傳之久遠,嬴政稱始皇帝,其後則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在秦始皇稱帝之前,皇與帝通用,且不連綴使用。比如有天皇、地皇、泰皇(人皇);有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統稱為三皇五帝。皇、帝都是君。君是占有一定地盤、發號施令的尊者。天子、諸侯、卿、大夫都可稱君。
  
  隨著皇帝這一新名詞作為至尊之稱出現之後,君也只限於偏指四海之主,進而與主連綴,成為君主(或君王),是皇帝的另一種說法了。而且皇帝是法定的書面語,君主則為習慣用的口頭語。
  
  漢承秦制。「漢五年,已併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史記.叔孫通傳》)「漢天子正號曰皇帝。」(《獨斷》上)劉邦稱皇帝以後,廢除了秦朝的禮儀法規。因此,皇帝的至高無上尊嚴也不復存在了。「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史記.叔孫通傳》)當年曾當過秦朝博士、熟悉秦朝及古代禮儀的叔孫通,在降服劉邦以後,因是一介書生,一直沒有什麼建樹,甘臣下僚。他一直在等待能發揮特長的時機。如今時機到了。他針對朝廷之上無禮儀的混亂狀態,建言劉邦制禮定樂,建立一套規章制度,先從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威嚴開始。正為無禮儀而不堪群臣騷擾的劉邦,當即命令叔孫通制定禮儀。
  
  叔孫通「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率領一群儒生及弟子演習禮儀,告成之日請劉邦「試觀」,得到了首肯,並在漢高祖七年(前二百年)正月,長樂宮建成群臣朝賀之時,按新制定的禮儀朝見皇帝。「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向;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向。大行設九賓臚句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侯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史記.叔孫通傳》)面對尊卑有序,肅穆威嚴的場面,劉邦飄飄然了。他不由得脫口而出:「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叔孫通因制定禮儀有功,升為太常,主管禮儀,還得到五百斤黃金的賞賜。
  
  從秦漢至明清,皇帝的稱號一直未變;顯示皇帝獨尊的禮儀,代有增華,一直沿用。
  
  秦始皇提出皇帝之稱,劉邦再定朝君之禮儀,決非偶然,是有其必備的歷史條件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可見稱皇帝起碼要有三個條件:天下統一,政令統一,實行郡縣制。凡是做不到這三點,或缺其一二,皇帝的名實就不相符了。
  
  皇帝做為至尊,權威是絕對的,權力是無限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皇帝所具有的一切,都具有排他性,不可比擬性。皇帝的言詞、服飾、器物、行動等等,都有獨特的規範。比如:皇帝自稱為朕、孤家、寡人,皇帝的命令稱制、誥、詔,皇帝戴的帽子稱冕,使用的印章稱璽,朝見群臣的宮殿稱金殿或金鑾殿,與后妃寢息的房子稱宮(正宮、東宮、西宮之稱按后妃的地位而別),皇帝的車稱輅、輦,皇帝的儀仗儘管代有異同,但基本上分為大駕鹵簿、行駕儀仗、行幸儀仗三種(或稱法駕鹵簿、鑾駕鹵簿、騎駕鹵簿),分別用於不同場合,而各種旗幟、禮器、樂器、兵器及隨從人員等均有詳細規定。皇帝的后妃、宮女、太監的數目及品級也有明文規定。
  
  總而言之,皇帝的衣食住行言語甚至嬉戲均獨具一格。無論什麼人,如果效法,則罪在不赦,屬於僭越叛逆性質。御用即皇帝專用,不許絲毫侵犯。之所以如此塑造皇帝這一社會角色的外部形象,製造獨一無二的效果,完全是為了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皇帝的內涵則是以無限制的權力來表現的。皇帝的話是最終的裁決,皇帝的意志高於一切法律、法令。任何人的富貴生死,任何事的可行與否,全憑皇帝一人而定。俗話說「金口玉牙,說什麼是什麼」,便是數千年來皇帝權力的形象寫照。
  
  皇帝的權力不僅有主宰國家的作用,而且還被塗上了神祕色彩。儘管中國封建時代政教分離,但是抽象的天意。從來就是絕對的真理,而天意則往往體現為皇帝的意志。因此,皇帝又稱天子。皇帝是集神權、政權、族權、夫權於一身的獨一無二角色,權力是無限的。
  
  皇帝是統治階級集團的最高代表,其社會地位是無以復加的,處於封建等級制度的最高點。任何人不敢列在皇帝之前。晚清西太后掌政時,西洋汽車傳進中國,只因為司機座位在前面,西太后就從不坐汽車。這一事例今天看起來實屬荒唐滑稽,但當時囿於皇帝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這種意識,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車」,在洋務運動的時代竟被拒之於宮廷大門之外,此被視作是天經地義的事,國內的一切都屬於皇帝,一切均歸皇帝支配。
  
  絕對的權威、無限的權力、至高無上的地位,使皇帝這一社會角色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神祕性;既是不可離開須臾的,又是高不可測的。皇帝被視作聖人、神人,其權威、權力、地位是天賦的。皇帝是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必然產物。
  
  正因為如此,皇帝的政治活動與私人生活都直接關係到國家興亡,社會安危。所以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在神化皇帝的同時,也制定出一整套皇帝的行為規範,其核心則是封建的倫理,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驗。而皇帝吸收經驗,學習規範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在即位之前由師傅輔導,二是在即位後由大臣輔佐。
  
  一般說來,歷代皇帝都比較重視皇子教育。太子宮中設有專門的官職,而負責皇子讀書的均是當代大儒。以清朝為例,亦可見一斑。清代對皇子的教育制度承襲明朝,明朝的太師、太傅、太保等官,專為太子而設,「掌以道德輔導太子」(《明史.職官志》)。清代的皇子從六歲起便在上書房讀書,「選翰林官,分侍講讀,日有課程,特命大臣為總師傅,以綜領其事。」(《皇朝掌故匯編.官制》)「定制,卯入申出,攻五經、史、漢、策問、詩賦之學。」「日課詩賦,雖窮寒盛暑不輟。」「故列聖學問淵博,固皆天縱,亦一時師保訓迪力也。」(《嘯亭續錄.上書房》)。
  
  皇帝雖說是至尊,但大臣們對皇帝的決策或失德均有義務進行諫諍。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礙皇帝的權威,其實不然,因為諫諍可以避免皇帝的過失,對國事及皇權乃是最不可少的維護。勸諫制度有時確實令皇帝難堪,例如漢成帝時的槐里令朱雲,在誅殺奸臣的問題上與皇帝發生爭議,朱雲的勸諫惹怒了漢成帝,命武士把朱雲拉下殿斬首。朱雲拼死力用雙手抓住殿上的欄杆不放,口中仍不住地諫諍,結果把欄杆都扯斷了。此舉震動了皇帝,不僅沒有殺他,而且還下令不要修復欄杆,以此表彰敢於犯顏直諫的朱雲,並倡導眾臣向朱雲學習。再如,唐太宗的大臣魏徵,屢屢犯顏直諫,唐太宗盛怒之下,數次要殺他,但終為他的正直忠貞所動,不僅未殺他,還寵信有加,在魏徵病死之後,感慨道自己從此失去了一面鏡子。類此勸諫匡輔皇帝的直臣事跡歷代多有,無論是因觸龍鱗而死或直諫而擢升,都被視為忠臣義士,為封建倫常所推崇。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諫諍既可匡正皇帝的一時失誤,又可起到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作用。因此,諫諍成為封建王朝一項不成文法,深受君、臣、民的重視。
  
  皇帝作為最高的統治者,其社會職能自然是多方面的,人們常用「日理萬機」來形容。其實概括起來,則主要有兩項,一為祭神,二為治人。祭神是天子的義務,治人則是君主的權力。祭神也包括祭祖先,因此可以稱作「敬天法祖」,含有神祕性;治人則是統馭臣民,尤側重在馭臣,通過臣去統民,帶著強烈的現實性。
  
  如果按人的社會職能劃分,在封建社會,人可分為君、臣、民三種類型。君只有一個,臣有一定數量,而民則是多多益善了。君是統治者,民是勞動者,臣既是君之意志的執行者,又是民情的上達者,屬統治者範疇。君臣民構成了君民、君臣、臣民三對矛盾。君臣矛盾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在個別情況下也可以變為對抗;君民、臣民這兩對矛盾屬於階級矛盾,其本質是對抗性的。在君民、君臣的矛盾中,君總是處於主導地位。因此,在評論皇帝時,總離不開對君民、君臣矛盾的分析。
  
  古往今來,對皇帝均有評論。而在評論的過程中,又主要針對皇帝的政治行為及人格。在判定皇帝的政治行為時,歷史上的用語很多,諸如有道、無道,英明、昏聵……都著眼於君對民、對臣的態度。而在判定皇帝的人格時,則簡單得多,只重仁、暴,勤儉、荒淫,僅著眼皇帝以禮自律的情況。古代中國,頌揚有文治武功的皇帝、勤政愛民的皇帝、納諫如流的皇帝;抨擊殘暴的皇帝、昏庸的皇帝、荒淫的皇帝。
  
  在現代,以辯證唯物主義來評論皇帝,則著眼於他的政策與行為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及社會進步。在辯證唯物主義史學家看來,那種以英明、昏聵,仁義、殘暴,勤儉、荒淫來作為衡量皇帝的尺,實在是失之過分的簡單化了。因為,這種類型區分能否概括得了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姑且不論。僅以英明、仁義、勤儉與昏聵、殘暴、荒淫兩大類或六種,也不是依據明確、界限清楚的。這些概念,往往是交叉的。比如,秦始皇是暴君,也是明君,更是勤而不儉之君;唐太宗是明君,但不能算作仁君,而說他淫亂也不算過分;明成祖朱棣自然不是仁君,但絕不昏聵;康熙皇帝可謂英明,仁義,但也有糊塗、殘忍的一面。更何況,還有相當一部分皇帝在其早年與晚年又判若二人。所以,不能對皇帝進行機械的區分。
  
  那麼,今天如何才能避免對皇帝評論的簡單化傾向呢?首先,研究者必須克服長期形成的左派觀念影響。既要承認歷史不是皇帝的家譜,也要充分認識皇帝在歷史上的作用。要敢於正視禍國殃民的皇帝確實有,但是富國強兵的皇帝也同樣存在。皇帝是地主階級的最高代表,但不能據此便把皇帝一律視作罪惡的淵藪。要想肅清左的影響,歸根結底還是人,人都會說而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那四個字:實事求是。如果不能真正貫徹實事求是原則,對皇帝的評論就不能深刻,更不能正確。
  
  其次,還必須注意研究方法。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脫離歷史背景。長期泛濫的貼標簽式的方法必須廢止。具體分析,決不是單一分析,相反,應是綜合分析,諸如階級分析、人格分析、角色分析、心理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切忌單打一。
  
  最後,必須避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結論。不能以靜止、孤立、不變的好、壞二字對皇帝進行蓋棺論定,而是要透過皇帝的社會地位看其歷史作用,也就是說,對皇帝的政治行為、性格特徵都要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來。
  
  近年來,對皇帝的研究大有形成熱潮之勢,有關皇帝的傳記出了一些。雖然對簡單化的研究有所突破,但仍感不足。主要表現是對皇帝的政治行為談論的多,而對皇帝的性格特徵分析的少;對皇帝的歷史作用談論的多,對皇帝的社會角色分析的少;對皇帝的社會活動談論的多,對皇帝的心理分析的少;對皇帝作為具體的歷史人物研究的多,而對皇帝作為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普遍存在的政治制度研究的少。如果從宏觀和微觀的結合上來研究皇帝,當會彌補對皇帝問題研究的不足,得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
  
  研究皇帝,還不應忽略皇位的變遷。從西元前二世紀的秦始皇到西元二十世紀初期的溥儀,中國共出現了二百九十九個皇帝,如果加上袁世凱,則整整三百個。這些人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
  
  概括起來,有三種情況。第一,靠武裝鬥爭統一天下,自封為皇帝。如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高祖李淵、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及清世祖福臨等開國之君都屬此類。第二,靠繼承父兄之業而自然成為皇帝。如漢惠帝劉盈、漢武帝劉徹、漢明帝劉莊、晉惠帝司馬衷、唐高宗李治、宋欽宗趙桓、明毅宗朱由檢、清聖祖玄燁等。第三,靠發動政變篡奪來的皇帝。如西漢末的王莽、南北朝的劉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朱棣等等。
  
  第一種情況,新皇帝上台往往借用農民起義的力量,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這些開國之君一般多有建樹,大有作為,起到了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之作用,使殘破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有利於社會前進。第二種情況,新皇帝多是嫡長子,或兄終弟及,或為族人繼統,但基本上通過合法的形式,獲得朝臣們的認同。第三種情況,則較為複雜了。新皇帝獲得帝位的手段基本上不是光明正大的,伴有陰謀詭計。他們或殺死在位之君,或搞掉應當繼位之人,取而代之。
  
  長期以來,對於君權的轉移問題研究得很不夠,而對於篡奪君權的問題研究得更不深。君權的轉移實質上是統治集團內部圍繞財產與權力再分配鬥爭的一種表現。不研究或少研究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就不可能全面深透地理會社會矛盾。
  
  無論為了全面理解社會矛盾,或為了深刻認識階級矛盾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研究篡奪君權問題都是必要的。鑒於廣大讀者的實際情況,寫一本有關的通俗讀物尤為必要。
  
  本書通過再現歷史上篡奪君權的事例,展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一個側面。於再現與展示的過程中,力求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反映歷史的發展規律。對歷史人物及事件的描寫均有歷史依據,而沒有虛妄之辭。對人物與事件的評議,則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
  
  篡奪君權是以陰謀手段達到非常目的的一個複雜的社會歷史現象。僅從靠篡位上台的皇帝來看,也足以證明那種簡單地把皇帝劃分好、壞兩類的偏頗,因為通過篡權登極的人並不都是壞人,而被篡奪帝位的人也並不都是好人。例如:隋文帝楊堅決不是壞皇帝,儘管他是靠篡位上台的;漢平帝的帝位被篡奪,可是他卻不是個有作為的好皇帝。隋煬帝既是個篡位者又是個被篡位者,他雖有一定作為,卻不是好人。因此,對於篡奪君權的人,就不能視為個人的罪孽,不能以手段的不正當來否定政治上可能有的進步性。而應重在探討是何種力量與思潮把這種篡位的人推上了歷史的舞臺,使他成為時代寵兒。要看這種人當了皇帝後,對社會、對歷史發揮了什麼作用,產生了什麼影響。
  
  當然,限於作者的水準,能否實現上述願望,還有待實踐的檢驗,有賴於讀者的批評。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34828
  • 叢書系列: 大旗藏史館
  • 規格:平裝 / 28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出版社:網路與書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9-06-01
$ 260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 35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甜蜜的男子11完
作者:Haejin
出版社:平心出版(欣燦連)
出版日期:2024-12-26
$ 253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WIND BREAKER-防風少年- (10)
作者:にいさとる
出版社:尖端漫畫
出版日期:2024-11-15
$ 119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作者:杉井光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4-09-30
$ 284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引路人.卷8(突破四千萬瀏覽人次超人氣本土原創漫畫,影視改編進行中!)
作者:羅寶、桑原
出版社:奇幻基地
出版日期:2024-10-10
$ 299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