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一:網羅一流的人才
賈伯斯說,他花了半輩子時間才充分意識到人才的價值。他在最近一次講話中說:「我過去常常認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頂兩名平庸的員工,現在我認為能頂50名。」由於蘋果公司需要有創意的人才,所以賈伯斯說,他大約把四分之一的時間用於招募人才。高級管理人員往往能更有效地向人才介紹本公司的遠景目標。而對於新成立且富有活力的公司來說,其創建者通常在挑選職員時十分仔細,老闆親臨招聘現場,則可使求職者以最快速度瞭解與適應公司的文化氛圍和環境。
讓最優秀的人才能為我所用
1983年,賈伯斯從百事公司挖來了斯庫利(John Sculley)。他當時對斯庫利說的話已經成為一條名言:「你是希望一輩子賣糖水,還是希望抓住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機會?」
1985年,賈伯斯離開蘋果後不久,賈伯斯做了他一生中最賺錢的一筆投資。他花了500萬美元從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手中挖來了大批電腦動畫專家,並最終成立了皮克斯(Pixar)。
賈伯斯從3D電腦特效中看到了機遇,他要求手下放棄股權,作為交換,他交出了自己的任免權。之後,隨著《玩具總動員》的成功,賈伯斯成功帶領皮克斯上市,身價也第一次突破10億美元。2006年1月24日,賈伯斯將皮克斯作價74億美元出售給迪士尼。與此同時,他還獲得了迪士尼的董事會席位並成為迪士尼最大的個人股東。賈伯斯持有迪士尼7%的股份,市值約為30億美元。
賈伯斯一直認為網羅人才,才是企業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在企業內部,總是有較為重要的職位和業務領域,這些職位和領域中,只有任用最為出色的人,才能確保企業各項事業順利。如果內部有足以勝任的人才最好,如果沒有,則應該從外部進行聘用。哪怕要承擔高昂的薪酬,企業也絕不能因為補缺或應付而在關鍵職位上放置平庸的人才。
在美國紐約的華爾街,有一個華人金融家蔡先生。蔡先生20世紀60年代初期投身於美國金融界,幾十年來任憑華爾街潮漲潮落、狂瀾迭起,他都能以自己神奇的智慧和力量化險為夷,絕處逢生。特別是在一波三折、危機四伏的股票市場上,蔡先生總是能夠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被美國金融界譽為「點石成金的魔術師」、「華爾街金融大王」。
1987年2月1日,蔡先生榮任全美500家大型企業之一的美國容器公司董事會首席執行董事和董事長。說到這裡,不能不說說威廉•伍德希德這個洋「伯樂」是怎樣慧眼識蔡先生這匹「千里馬」的。
威廉•伍德希德原是美國容器公司董事會首席執行董事和董事長,是一個「唯才是舉」的開明人士。他所領導的容器公司是一家實業公司,下屬多家製罐廠,多年來一直想在金融界求得發展,因此,一直想聘請一位金融奇才來策劃經營,但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蔡先生在金融界超凡的才能引起了威廉•伍德希德的注意。他慧眼識俊傑,立即與蔡先生接洽商談。
由於威廉•伍德希德求賢若渴,愛才如命,又不愧是網羅人才的高手,最後竟不惜以1.4億美元的現金和股權高價收購了由蔡先生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董事的「聯合麥迪森」財務控股公司,並邀蔡先生出任容器公司董事。1.4億美元這個驚人的「收買」價,明眼人一看就知,威廉•伍德希德收購「聯合麥迪森」是假,「收買」蔡先生是真。
蔡先生赴任後沒有辜負威廉•伍德希德的厚望與重托,憑藉著該公司的雄厚實力,在金融界大展其能,沒多久就使得容器公司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先是運用1.52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運輸人壽保險公司的股票,又以8.9億美元的鉅資收購了若干家保險公司、一家經營互惠金的公司、一家兼營抵押及銀行業務公司……並投資2億美元,進一步發展這些公司的業務。蔡先生連續4年將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容器公司的多種金融服務事業。
如今的容器公司已今非昔比,它已成為擁有33個容器廠的巨大企業,在全美500家大型企業中排在第130位。該公司的金融服務業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和不斷發展的金融網路。蔡先生僅上任4年,就為公司增加了10億美元的資產。威廉•伍德希德更加器重蔡先生,1982年2月任他為執行副總裁,1983年8月又將他升任為副董事長。
威廉•伍德希德自鳴得意地坦言相告「蔡先生是容器公司金融服務業的『頂樑柱』。我們之所以收購他的公司,主要是為了把他吸收到我們公司裡來。」
1986年威廉•伍德希德退休,按慣例,作為董事長,他在退休之前要向董事會推薦他的接班人。作為候選人,當時有兩名,一名是現任總經理,57歲的蔡先生;一名是現任副總裁,55歲的康諾。最終,他選擇了蔡先生。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蔡先生在事實上已成為美國容器公司「偉大的戰略執行者」,也更具有「發展事業的信念和能力,更有進取心。」
威廉•伍德希德以1.4億美元的天價來收購「聯合麥迪森」財務控股公司,根本目的是為了得到這位不可多得的帥才,事實證明威廉由此獲得的收益要遠大於此。人才作為企業的一種最重要的資源,決定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否招募到優秀的合適的高級人才往往決定著企業在市場上具有多大的競爭力。所以要不惜一切代價來網羅人才,讓最優秀的人才為我所用。
要設法招募更強更優秀的人
1977年的夏天,當時的美國總統還是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賈伯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開始出售蘋果II型電腦,這也是第一部實現商業化且成功量產的微型電腦。
電路和大多數軟體都是由沃茲尼亞克完成的,但關鍵的行銷決策卻由賈伯斯制定:創建一塊完全組裝的PC主板,以蘋果為其命名,將產品封裝到塑膠外殼中並將其外形設計成類似於廚房電器的模樣,邀請風險投資基金資助,聘請高水準的公關公司加強廣告宣傳,並將其定位為「個人電腦」。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就要善於尋找比自己更強的人才來為自己服務。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是善於用人,而不是和屬下比能耐。招募到比自己強的人,實際上已經顯示了管理者的高超本領。
到1993年最後一台蘋果II型電腦停產時,該產品總銷量約為600萬台,而蘋果也成功上市,使得這兩位史蒂夫同時成為百萬富翁,當然,他們的財富比所謂的「百萬」要多出許多倍。這就是賈伯斯第一次結合優秀人才的成功。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墓誌銘是:「一位知道選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強的人來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這裡。」他曾說:「即使將我所有工廠、設備、市場和資金全部奪去,但只要保留我的技術幹將和組織人員,四年之後,我將仍然是鋼鐵大王。」
卡內基之所以如此自信,就是因為他能夠聘用那些比自己強的人做自己的助手,善於有效地發揮人才的價值。卡內基雖然被稱為「鋼鐵大王」,但他卻是一個對冶金技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他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他卓越的識人和用人才能——總能找到精通冶金工業技術、擅長發明創造的人才為他服務。
任用齊瓦勃就是一個典型事件。齊瓦勃是一名很優秀的人才,他本來只是卡內基鋼鐵公司下屬的布拉德鋼鐵廠的一名工程師。後來,當卡內基知道齊瓦勃有超人的工作熱情和傑出的管理才能後,馬上就提拔他當上了布拉德鋼鐵廠的廠長。在廠長的位置上,齊瓦勃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學識和才幹,帶領布拉德鋼鐵廠走向了輝煌,以至於卡內基因為布拉德鋼鐵廠而放言:「什麼時候我想佔領市場,什麼時候市場就是我的。因為我能造出又便宜又好的鋼材。」
幾年後,表現出眾的齊瓦勃又被任命為卡內基鋼鐵公司的董事長,成了卡內基鋼鐵公司的靈魂人物。就在齊瓦勃擔任董事長的第七年,當時控制著美國鐵路命脈的大財閥摩根提出要與卡內基聯合經營鋼鐵,並放出風聲說,如果卡內基拒絕,他就找當時位居美國鋼鐵業第二位的貝斯列赫姆鋼鐵公司合作。
面對這樣的壓力,卡內基要求齊瓦勃按一份清單上的條件去與摩根談聯合的事宜。齊瓦勃看過清單後,果斷地對卡內基說:「按這些條件去談,摩根肯定樂於接受,但你將損失一大筆錢,看來你對這件事沒我調查得詳細。」經過齊瓦勃的分析,卡內基承認自己過高估計了摩根,於是全權委託齊瓦勃與摩根談判,事實證明,這次談判取得了對卡內基有絕對優勢的聯合條件。
到20世紀初,卡內基鋼鐵公司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鋼鐵企業。卡內基是公司最大的股東,但他並不擔任董事長、總經理之類的職務。他要做的就是發現並任用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傑出人才為他工作。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嫉才是管理者的一個大忌。管理者的職責是招募到比自己更強的人,並鼓勵他們發揮出最大的能量來為自己服務。這本身就已經證明了你的本事。那些時常害怕下屬超越自己、搶自己風頭而對功高蓋主者施行嚴厲打擊的領導者是很難變得更強大的,因為他身邊總是缺少比自己有謀略的人協助自己,而僅靠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是不可能將整個企業做大做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