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
藝術曾經是專為國王、貴族、家財萬貫的財閥等特權階級而存在。可是近代以後,封建社會瓦解,新興中產階級抬頭,一般市民成為肩負文化的舵手。民主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逐漸普及滲透,加速文化的大眾化,藝術領域的拓展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當代藝術是「活在當代、屬於我們的藝術」。
我們日常接觸的社會、政治、經濟等世界構成要素,其實和藝術緊密連結。一看似「莫名其妙」的當代藝術,其實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延長線上。
所以,當代藝術並非﹁與我毫不相干﹂,請各位瞭解,只要生活在同一時代,這是任何人都能共同享受的財產。當然,每個人在培育這些財產時,會產生疲勞弊病,也可能造成負擔。既有享受的權利,也有承擔的責任。
我撰寫本書的理由,正是希望「疏通封閉的日本藝術業界」。這個業界看似狹窄,其實臥虎藏龍,人才濟濟;其中領域繁多,有古美術、日本畫、西洋畫、當代藝術等。本書是我身為一位畫廊經營者,在專門經營當代藝術時的經驗談,所以不否認內容或許有所偏頗。在此懇請各位海涵,別在雞蛋裡挑骨頭,我會盡力簡潔說明藝術業界的架構和系統。
我希望透過本書,增加對當代藝術改觀、並產生興趣的人,如此一來,就是最
佳回報;無論是簡單疑問,例如「為什麼這件作品變成一億日圓呢?」或是經營方法「藝術真的能夠賺錢嗎?」等,希望能夠藉著本書為各位的疑問,提供解答或提示。
本書準備五道入口,提供不同的立場和目的,方便各位閱讀。
第一章是關於畫廊經營者的工作,也順便介紹我自己。雖然我打算拭去業界的不透明性,不過沒有先報上自己來歷,總覺得沒頭沒腦的。所以,我將交錯介紹自己身為畫廊經營者的獨立過程,以及藝術市場的歷史背景。
第二章是關於如何培養藝術家。每當媒體介紹我時,開場白幾乎是「將奈良美智、村上隆引介給世人的男人」。即使各位不知道我是何方人物,但是許多人一定認識藝術家奈良美智和村上隆。因此,本章描述我身為畫廊經營者,如何看待村上隆和奈良美智的一路成長歷程;以及下一世代的藝術家,如何才能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關於金錢和藝術。對於打算投資藝術或購買藝術作品的人,我將具體介紹藝術市場的結構、藝術展覽會、收藏家。我想說明藝術商業作為世界經濟的一環,其中的運作方式,讓各位可以掌握概要。
第五章則是我自己感受到的問題和展望,敘述應該如何在日本建立藝術市場,打造繁盛的商業模式。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如果大家對當代藝術有興趣,最佳方式就是盡量親自前往畫廊。不過,並非人人都能夠親自造訪畫廊。我希望本書能夠提供各位,發現適合自己的藝術接觸方法;年輕讀者如果能夠因此立志透過藝術商業,肩負日本的未來文化責任,當然是我最欣慰和最樂見的。
我成為畫廊經營者,從沒有想過要離開。其間,當然曾經遭遇困境;不過,遭遇困境不是這項職業的專利,其他職業一定也多少有之。反而,正因為這項職業充滿著超越困境的樂趣,所以我從來不曾想要放棄。
這個世界樂趣無窮,請大家接觸看看,如果享受其中樂趣,則覺甚幸。
藝術家都是自由契約
雖然說是經營,但是在我的畫廊中,並未存在和藝術家之間的專屬契約。畫廊和藝術家相互之間的往來,頂多就是在作品送達時,遞交收貨單,簽訂單項作品的買賣契約。美術世界中,雖然存在著龐大的金錢流動,但是並非以法定契約,加以約束,多半仰賴彼此信賴關係。
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日本,連契約至上的美國也幾乎相同(除了人氣超高的藝
術家之外)。美國的畫廊和藝術家合作時,關於作品的買賣,會簽訂決定標價或抽成率的文件,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特別文件。有些藝術家或是畫廊經營者,或許會簽訂硬邦邦的契約書;不過,我從未聽過,也不感興趣。
因為,藝術是活的事物,即使制訂生產計畫或行銷策略;但是,傑出作品或是能夠銷售的作品,絕不是按部就班地誕生的。專屬契約或是「一年製作幾件作品」、「某年某月要舉辦個展,所以在那天之前,必須交出幾件作品」等要求達成業績般的契約,反而形成創作的枷鎖,所以我極力避免這種事。
實際上,約在一年或一年半以前,我會開口邀約藝術家「來辦個展覽吧」,然後,我會詢問進展情況,偶而前往工作室探訪。
有時藝術家會主動向我諮詢「下次的展覽會應該怎麼辦」,例如展覽件數、尺寸等。這時,身為畫廊經營者,我會表達意見,提供參考,但不會主動要求。換句話說,展覽會的作品在交給畫廊之前,我只是默默守候在一旁,協助藝術
家的創作,然後全盤接受。
藝術家交出作品之後,就是挑選和展示。展示的作品,多半是藝術家和畫廊經營者討論決定。藝術家將思考化為具體形式的作品,如何挑選和推展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抽絲剝繭,抽出藝術家未來持續創作的核心要素。一位藝術家有著各種不同的風格,隨著挑選的方式,觀點也會隨之改變。
布置方面,有時是藝術家主導,有時則考慮到空間特色和藝術家作品性,而採用畫廊經營者的建議方式,隨機應變,沒有制式模式。例如,繪畫的吊掛位置。如果是冷調的畫作,吊掛在高處會比較恰當;亦或是某位藝術家作品適合吊掛在低處,更有助展示觀賞;僅是吊掛高度就有千百種方法,只能憑藉經驗感覺設法找出適合藝術家的布置展示方式,在白牆上,摸索試驗,發現吊掛作品的「最佳位置」。
畫廊經營者也必須決定作品的價錢。除了已有展覽會經驗和市場行情價格的藝術家之外,價格通常是在展示之後,再和藝術家進行討論決定。
畫廊標價必須估量作品、藝術家經歷、市場狀況,然後再加以判斷。只要參照
市場,就能約略知道這類經歷的藝術家、這般大小尺寸繪畫的價值。不過,首度個展時,我通常會設定「能夠賣出的價格」。首度個展時,雖然是比其他藝術家「稍微便宜」的價格,能夠確實賣出才是最重要的。作品能夠存留在市場中,才具意義。能夠在市場中盡量增加喜愛作品的觀眾,並且推動這些購買作品的人今後繼續支持藝術家,才是真正必要的。
有些畫廊經營者會向特定人士推薦「請購買這件作品」,我卻從來不採用這種
方式。欣賞作品、喜歡、進而想要擁有,我希望收藏家應該以這種最單純美好的方式購買作品。
透過不斷的累積,需求逐漸增加時,我才會推薦給重要的收藏家或美術館。這
種時候,身為畫廊經營者便會考慮如何增加銷售效果重要收藏家意指指標性收藏家,在他們收購之後,作品的市場會逐漸擴大(參照第四章)。因為,能夠成為這些收藏家的藏品,代表一種評價。在紐約有很多這種指標性收藏家。
此外,還有捐贈美術館資金的評議員(trustee),或是捐贈作品的人士。這些人士的意見能夠或多或少影響美術館的經營,作品成為他們的私人收藏之後,最後很可能捐贈給美術館。
作品能夠在美術館等公共場所展示或收藏,將大大左右市場。對藝術家或作品
而言,都有正面效益。當然對畫廊經營者而言,也是一大助益。
和商業主義保持距離?還是攜手合作?
畫廊經營者的工作,有時會和藝術家透過討論的方式,掌控作品的展示方式。村上隆重視媒體,因為在他的創作過程之中,媒體是重要關鍵。村上隆將媒體
視為運用工具,以便積極展現藝術;奈良美智則是極度低調,盡量避免露臉曝光,採取非常消極的媒體活動。
曾經,村上隆對著凡事只求低調的奈良美智,開玩笑地說道:「奈良美智,你要大肆宣傳啊,這樣才能夠賺到一億、甚至二億!我可以當你的幕後操手啊!」不
過,對「我只畫我想畫的事物」的奈良美智而言,這是不可能、也沒興趣的事情。
奈良美智的作品印象強烈,擁有強大的訊息傳達力道,所以廣告邀約不斷。不
過,他一概拒絕,無一例外。但是,偶而他會接受慈善志工性質的工作。例如為了遭受暴凌或虐待者所設置的電話諮詢專線等。因為,這種運用方式,他認為自己的作品形象不會遭到單純消費。
在資本主義攻略滲透所有體系的現代,我認為藝術是得以和商業主義畫線區
分、潔身自愛的唯一聖地。無論是美國或是歐洲,藝術到現在都仍舊守身如玉,未遭侵犯。在藝術體系當中,這應該是最重要的。
矛盾的是,藝術和商業主義保持距離,能夠創造連城價值的也是藝術。因為,藝術拒商業主義於門外,所以才能促成商業價值提升。
現在,奈良美智完全拒廣告於門外,和商業主義保持距離,村上隆則運用版
權,結合商業主義,創造藝術的附加價值。無論是在藝術或商業主義方面,兩位的活動都是南轅北轍,兩相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