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臺灣各地建置了非常多的書院,雖然大部分在進入日治時期之後改建為孔廟甚或衰頹消失,但至今全臺各地仍有許多尚在營運或改制的書院。近幾年臺灣歷史與文化逐步受到重視,其中許多的書院也被列為三級甚至一級古蹟,還有非常多的人持續付出心力修建書院、舉辦各種講學與祭祀活動。書院的設置,目的在落實社會教育,保存臺灣優良傳統的習俗,它們伴隨臺灣經濟的起飛、教育的發展,它們的興盛與衰頹更代表了臺灣的進步與革新。筆者希望透過這本小書,能讓大家對臺灣書院有所認識,並進而親臨書院參觀、學習,一起努力維護這些曾經致力於臺灣教育的場所。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針對清領時期的臺灣書院沿革、發展,做一簡單的介紹;第二部分則是對《臺灣教育碑記》的校注,並包含該書院的沿革與版本的整理,而原載於《臺灣教育碑記》書前的〈弁言〉,仍予以保留。
《臺灣教育碑記》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在民國四十八年(1959)出版,主要是收錄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志稿》第七章第四節中有關臺灣書院的碑記作品,另外又收錄《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中的七篇碑文以及《明志書院案底》。目前此書的版本有很多種,以電子版本最為廣泛,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也有收錄。
然而《臺灣教育碑記》與其所稱引用版本在文字上互有出入,與其他志書也有許多異同之處,至今未有人加以校注,並針對不同版本之異同加以比較,造成其中尚有諸多舛誤未加校正。本書除了附上註釋以方便讀者閱讀之外,並利用各版本以及現存碑文相互校訂。筆者盡可能蒐集各主要志書以及碑刻,相互比較,並作校記,盡可能做到觀此一書即知他本所載狀況,然而對於文字異同之處,若非有確證可考,則僅錄異文,而不遽改。
原《臺灣教育碑記》中,出自《臺灣教育志稿》者在篇題後多半會附上時間以及碑刻所在位址,但取自《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及《明志書院案底》的作品則無。由於碑刻必晚造於文本實際創作時間,有時碑刻所記年月據文本創作時間,有時又是據碑刻實際建造時間,因此便會產生碑末所記年月與文本所載內容出現時間差的問題,加上某些碑刻已佚,某些又經過後來重修,而各志書之間所載亦有出入,造成彼此內容上有所異同。因此本書以碑文所載年月為主,若碑刻已佚,無法確知時間,則據可知之實際創作文本時間,若亦無法得知,則唯從缺。碑刻所載文字,有時採用俗寫字,有時亦會有錯誤之處,故本書原則上以碑文為主要依據,但若有上述情形,則改為正確或常見用字,並加註說明。註釋的部分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主,另參考民間祭祀習俗、經典引用出處等加以擴充說明。
《臺灣教育碑記》各篇原僅以時間順序排列,書院編排零散,本書則先依地區及書院分類,再依時間排序,各書院之首則略述其現今所在位置與沿革。
此書的完成,首先感謝國家教育研究院以及台灣書房的支持,更要感謝編輯在撰稿過程中的指導與協助。
筆者不才,加以倉促成書,其中錯誤疏漏之處,祈請專家學者海涵,更由衷地希望讀者在閱讀此書之後,能親自去參觀這些保存下來的書院、學宮,如此定能深切感受到它們在臺灣教育史上輝煌興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