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八O年四月二十四日,對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而言,是個意義非凡的日子。這天,由諾登舍爾領導的極地探險船「維加號」凱旋駛抵斯德哥爾摩港,全城瀰漫著歡騰鼓舞的氣氛,而這股熱烈的狂喜與興奮,宛如茫茫浩海中的明燈,霎時擦亮了斯文‧赫定混沌的人生道路。此時此刻,年僅十五歲的少年斯文‧赫定,在心中立定志向:「有朝一日,我也要像這樣衣錦榮歸。」
從此,斯文‧赫定以北極探險為標的。唯命運之神微妙難測,正如斯文‧赫定所言:「命運之神引導我走向亞洲大道。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年少時到北極探險的夢想已逐漸淡去,從那一刻起,亞洲這片地球上幅員最遼闊的陸地所散發出最令人著迷的力量,顯然主宰了我往後的生命。」誠然,由於因緣際會將斯文‧赫定帶到了亞洲,也因而為他開啟了深入亞洲腹地的大門。
一八八五年夏天,因受聘擔任諾貝爾家族的家庭教師,他開始首次的亞洲之旅,先由俄屬中亞進入波斯(今伊朗),然後逐步朝亞洲心臟地帶推進。一八九O年十二月,他跟隨一支馱隊從俄國東部的小城抵達中國西陲重鎮喀什,這次行程更將他與中國的新疆、西藏及塔里木等地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年後,斯文‧赫定再度造訪中亞進行探險考察,重點是塔里木地區,全程達一O四九八公里;之後,他又多次深入中國西域與窮山惡水搏鬥、試圖攀登「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挑戰「死亡之地」塔克拉馬干沙漠。其中最受世人矚目的是:發現樓蘭古城,以及重新界定羅布泊的位置……
一次次的驚險歷程、無數的感人故事與奇麗景致,盡如實景般,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的探險生涯》一書中。
作者簡介:
斯文‧赫定 (Sven Hedin,1865-1952)
斯文‧赫定, 一八六五年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其父為知識分子,終生對斯文‧赫定的探險事業給予極大的支持。
一八八O年四月二十四日,斯德哥爾摩的天空瀰漫著歡呼聲,傾城歡迎成功打通北極東北航道的瑞典籍「維加號」的探險英雄載譽歸國,而這歡聲雷動的氛圍不禁感染了人群中一位少年,那就是時年十五歲的斯文‧赫定。自此,斯文‧赫定決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以探險為一生事業。
原本以北極作為探險目標,卻因緣際會使得亞洲成為他探險之路的首站。一八八五年,他開始中亞之旅,先是俄屬中亞、而波斯(今伊朗),再一步步深入亞洲腹地。一八九O年十二月,他跟著駝隊進入喀什,從此,他的探險生涯便與西域緊密結合,因而被譽為「西域探險之父」。
斯文‧赫定在中國西部的探險與考察,橫跨時間長達四十餘年,其間有許多重要的發現與創見,也撰寫了多本極具份量的作品。如:《亞洲腹地探險八年》、《穿越亞洲》、《中亞與西藏》、《絲綢之路》、《西藏南方》、《長征記》,以及厚達八卷的《1899-1902年中亞科學考察報告》等書。
譯者簡介:
李宛蓉
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職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
現專事譯作。譯作有:《無國界管理》、《大潮流:目擊全球現場》、《民族國家的終結》、墨索里尼的帝國》、《中非湖區探險記》等書。
推薦序
中亞腹地的踏勘者:斯文‧赫定 / 詹宏志
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的《我的探險生涯》(My Life as an Explorer)成書於一九二五年,當時他已經是花甲高齡,做為一個越嶺馮河、歷寒曝暑的探險家或許已經太老,赫定自己也以為這將是他探險生涯的終結,他應該寫一本書「總結」自己一生的探險活動,也給後來的「吾黨小子」一些激勵與教訓;也因為這個心情,他在《我的探險生涯》書中最後結語說:「在此我便結束這本《我的探險生涯》,至於未來餘生將如何發展,且看全能的上帝擺布了。」
「全能的上帝」(the Almighty)卻決定要創造一個不朽的探險家形象,事實上,赫定的探險生涯在老年還有高潮再起。一九二六年,斯文.赫定再度取得中國南京政府的同意,率領了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和瑞典、德國、丹麥等科學家共同組成的「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又踏上往新疆的路途。(赫定上一次進入中國是一九O七年,再來時中國已經換了國號,也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民族意識與現代化的學術界逐漸成形,中國已不容許一個獨行俠式的探險家在他家的「後院」來來去去。)
這一次的考察又歷時八年(1927-1935),除了產生多達五十五卷的<中瑞科學考察報告>的大工程外,斯文.赫定自己也寫下了做為<考察報告>前三卷的全景式描述五十萬字的《亞洲腹地探險八年,1927-1935》(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又另外寫了幾本膾炙人口的通俗作品《長征記》、《漂泊的湖》、《絲綢之路》,以及記錄當時新疆「盛(世才)馬(仲英)之戰」的《大馬的逃亡》(Big Horse’s Flight: the Trail of War in Central Asia, 1936)。
斯文.赫定完成第三次新疆探險時,這位「廉頗探險家」年紀已經七十;寫完《亞洲腹地探險八年》(1942)一書,他更是高齡七十七;但他還一直要活到八十七歲(1952),才真正回到「全能的上帝」的懷抱。如果我們以為《我的探險生涯》真的是斯文.赫定的「生涯」,那可就大錯特錯,它不過是探險家生涯的「上半卷」而已。
但如果探險家斯文.赫定死於一次大戰之前,壽命減半計算,他的探險家聲譽卻不會有絲毫遜色,只怕他的聲望還會更高(除了在中國)。為什麼?
因為在一次大戰以前,赫定的主要探險成就已經完成了;他入戈壁(並活著出來),發現樓蘭,尋找羅布泊,越喜馬拉雅,繪製外喜馬拉雅(Trans-Himalaya)山區地圖,種種成績早已化成浪漫傳奇;他又結交公卿富賈,相識滿天下,集榮譽於一身,成為當時社會的超人氣巨星(羅斯福總統第一次被別人介紹到他時激動的說:「你該不是說,這就是那個赫定吧?」);而他寫的書不僅題材驚險刺激,異地知識更是前所未聞,加上他妙筆生花,敘事娓娓動人,又兼能隨筆素描,使他的著作每有出版總是世界性的暢銷書。尤其是《我的探險生涯》出版時,他的傳奇簡直成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偶像,每個少年「志在四方」的夢中,都藏著一個帶眼鏡、斯文堅毅的探險家形象。
如果斯文.赫定死於此時,他的榮光名望也許將來也會褪色,但不會有別的雜音。不幸的是,斯文.赫定度過了兩次世界大戰,他年輕時曾經在柏林求學,受業於地理學大師李希霍芬(Ferdinand Richthofen, 1833-1905),對德國有著強烈的孺慕之情,使他在兩次大戰都站到德國這一邊,弄得道德名譽大壞,二次大戰後西方戰勝國家特別有意冷落他,讓他寂寞以終。但在中國,因為斯文.赫定在最後一次新疆考察時,尊重中國學術界的立場,把一個本屬於西方強權的科學考察隊伍,經過談判後接納了中國學者的參與和協助;當時西方中亞探險家大多反對赫定與中國科學界的合作,他們擔心從此不能自由活動於中亞的舞台。斯文.赫定也許一開始也是同樣的看法,但很快地他就意識到中國的變化,遂全心把這個由德國航空公司贊助的探險活動轉為多國家與多學科的科學考察,這也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後來證明是影響深遠的。相形之下,斯文.赫定在中國的聲望比較沒有受到支持納粹污點的影響。
近年來,研究探險史的學者卻也有為斯文.赫定「翻案」的傾向;他們認為,斯文.赫定是一位專業的探險家與地理學家,他的成就也要從這個角度來衡量;他的政治見解與取向並不是他的專長,也未必有影響當時世界的力量。而做為一個探險家,他很多的時間在爭取「經濟贊助」,結交權貴在所難免,「誤交匪類」也是交遊滿天下的典型「副作用」,看他的「探險家生涯」也許毋庸斤斤於他的其他平凡見解與生活。
事實上,以我的想法,探險家常常是思想簡單、意志堅強的人(也許「阿拉伯的勞倫斯」是個例外);在他們的「行動」之外,要追求其「思想」的深度,有時不免失望。探險家在探險之外做出其他驚人之舉的,史上並不罕見;像一九O四年帶兵入西藏的楊赫斯本(Francis Younghusband, 1863-1942),雖然進拉薩迫達賴喇嘛十三世訂立城下之盟,自己卻在回程成了密宗的信徒,後半生致力於神秘經驗的追求,甚至幾位喇嘛帶回英國與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辯論。我們要認識那一個楊赫斯本?如果指的是探險家楊赫斯本,後半生的思想也許不一定是清楚的路徑,反有可能是知識的迷宮了。
對斯文.赫定的了解,恐怕也可以這樣想;雖然《我的探險生涯》之後,探險家仍有「生涯」,但對「清明時期」的斯文.赫定的了解,仍然可以這本書所敘述的生涯為準。這本書,道道地地是一位探險家的自述;從他童年時如何被北極探險家們所吸引(赫定是瑞典人,他的家鄉盛產極地探險家),如何立志成為探險家,如何命運把他帶往東方,愈帶愈遠,先是在俄屬中亞的活動,然後就入新疆與西藏,成為這個地區的探險代表人物。他的生命,他的知識,他的力量,全部貢獻在這個廣大的地區;世人對這個地區的認識,乃至於「絲路」這個稱謂,都來自於這位終身致力於探險的英雄。斯文.赫定終身未婚,有人問他何故,他答說:「我已與中國結了婚。」他的終身志業,在這句話裡可以求得而知。
重溫一個逝去的時代,尋求一個逝去的典型,閱讀一本好看的探險作品,斯文.赫定的作品,實在是再具代表性不過了。此書雖然出版在七、八十年前,但那輕快的敘述節奏,那奇異的風光地景,那迷人的無限勇氣,仍然讓我們可以著迷於卷中。
中亞腹地的踏勘者:斯文‧赫定 / 詹宏志
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的《我的探險生涯》(My Life as an Explorer)成書於一九二五年,當時他已經是花甲高齡,做為一個越嶺馮河、歷寒曝暑的探險家或許已經太老,赫定自己也以為這將是他探險生涯的終結,他應該寫一本書「總結」自己一生的探險活動,也給後來的「吾黨小子」一些激勵與教訓;也因為這個心情,他在《我的探險生涯》書中最後結語說:「在此我便結束這本《我的探險生涯》,至於未來餘生將如何發展,且看全能的上帝擺布了。」
「全...
目錄
上冊
編輯前言
導讀
第一章 緣起
第二章 穿越厄爾布士山抵達德黑蘭
第三章 策馬穿越波斯
第四章 穿過美索不達米亞到巴格達
第五章 波斯冒險之旅
第六章 君士坦丁堡
第七章 覲見波斯大地
第八章 盜取死人頭顱
第九章 攀登達馬文山峰
第十章 陽光大地闊拉珊
第十一章 殉教之城麥什特
第十二章 布卡拉與撒馬爾罕
第十三章 深入亞洲心臟地帶
第十四章 結識布卡拉酋長
第十五章 兩千哩馬車之旅
第十六章 吉爾吉斯人
第十七章 與「冰山之父」搏鬥
第十八章 接近沙漠
第十九章 沙海
第二十章 大難臨頭
第二十一章 生死關頭
第二十二章 現代魯賓遜
第二十三章 二度挑戰帕米爾高原
第二十四章 兩千年的沙漠古城
第二十五章 野駱駝的樂園
第二十六章 撤退一千二百哩
第二十七章 亞洲核心的偵探故事
第二十八章 第一次西藏行
第二十九章 野驢、野犛牛和蒙古人
第三十章 唐古特賊窩
第三十一章 北京之路
第三十二章 重返沙漠
第三十三章 河上生活
(下冊)
第三十四章 與冰奮戰
第三十五章 橫越大沙漠
第三十六章 發現古城
第三十七章 塔里木河上的最後時光
第三十八章 西藏東部探險
第三十九章 在死亡陰影中撤退
第四十章 穿越戈壁沙漠
第四十一章 沉睡之城樓蘭
第四十二章 重返西藏高原
第四十三章 喬裝朝聖客探訪拉薩
第四十四章 淪為階下囚
第四十五章 被武裝軍隊攔阻
第四十六章 西藏來回印度行
第四十七章 對抗四國政府
第四十八章 狂風暴雨下的水路航程
第四十九章 與死神同行穿越藏北
第五十章 地圖上「尚未探勘」的處女地
第五十一章 聖河上的朝聖之旅
第五十二章 與班禪喇嘛共度新年傳召大會
第五十三章 札什倫布寺與日喀則見聞
第五十四章 奇怪的寺廟──壁窟中的僧人
第五十五章 伊薩的最後旅途
第五十六章 發現布拉瑪普特拉河發源地
第五十七章 聖湖瑪那薩羅沃池
第五十八章 鬼湖
第五十九章 從聖山到印度河發源地
第六十章 藏北的酷烈寒冬
第六十一章 假扮牧羊人
第六十二章 再度淪為階下囚
第六十三章 穿越未知之境
第六十四章 前進印度
第六十五章 終曲
上冊
編輯前言
導讀
第一章 緣起
第二章 穿越厄爾布士山抵達德黑蘭
第三章 策馬穿越波斯
第四章 穿過美索不達米亞到巴格達
第五章 波斯冒險之旅
第六章 君士坦丁堡
第七章 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