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者序
通往解脫自在的指路明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尊名為「度母」的女性本尊,特別受到西藏人的尊崇依止。就像小孩對母親的信賴一樣,對西藏人而言,度母是無所不在的神明媽媽,一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隨時呼叫她來幫助,祈求順利度過難關。藏人視度母為救苦救難的母親,對度母有一種特別親近和信任的感情,他們覺得度母就像長輩親人一樣,在一起很愉快,用不著拘束,在她面前可以完全輕鬆自在,不必有任何敬畏的距離感。她像對自己疼愛有加的老母親一樣,只是這位老母親已經是位佛菩薩了。
度母這尊佛菩薩,對我們台灣人而言,也許還不是很熟悉,不像觀音菩薩的知名度那麼普遍,在大乘佛教流傳之地人盡皆知。依據印度西藏佛教的傳統說法,度母其實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是觀世音菩薩的女使者或職務代理人,本體上和觀世音菩薩並沒有兩樣。如果要舉一位台灣本土神明來做類比,莫過如同台灣西部沿海居民的媽祖信仰與崇拜,大眾相信媽祖會保佑大家平安。特別是隨時受大海風浪威脅的漁民,一遇到惡劣天候的危險時,會真誠向媽祖祈求保佑,把自身的生命安全託付給慈悲而靈驗的媽祖,皆能化險為夷。
因此,我們多少可以應用台灣本土的宗教經驗,把度母理解為西藏人的媽祖。其實這兩位女性神明有不少共同點,如果我們不那麼強調她們的外觀與歷史起源,其實可以說她們有共同的母親形象,其主要功能都是解救危難及提供保護。從名字來看,度母的梵文原名Tara,是「明星」的意思,其字根有「引導與渡過」之意,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為引導迷途落難者渡過危險的指路明星。度母的藏文叫卓瑪(Drolma),是「女性解救者」的意思,是一位解救眾生出離輪迴痛苦得到解脫自在的女神,以能迅速回應祈求者的願望而被廣為崇拜。這與媽祖名字的意義與專長很類似。只不過媽祖是屬於民間信仰的漢人神明,度母卻是源自於印度西藏佛教的密宗傳承,擁有更深入完整的修道意義。
在西藏佛教的傳統中,雖然一般修行者會祈求度母保護他們免受危難之害,但度母不只有救苦救難的能力而已,還能進一步教導脫離苦難的根本法門,也就是徹底斷除苦因的修行道,以幫助眾生渡過痛苦的輪迴大海,抵達解脫開悟的喜樂自在境界中。所以,度母也被佛教修行者尊稱為「諸佛之母」,因為她是證悟空性智慧與無盡慈悲的具體顯現,一切諸佛都是依此慈悲智慧而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修行者似乎是向外在的度母祈求保佑,但其實可以藉由生起和度母連結的善心,把自己的心導向更高的修行目標,從而培養內在的慈悲與智慧。如果能用這種象徵方式去理解度母,把度母視為是佛菩薩證悟功德之具體呈現,就不會只把度母當成是一位存在於外界的萬能神明而已。
本書的作者美籍藏傳比丘尼圖丹卻准提到,我們可以從基、道、果三種不同的層次了解度母。
首先是基——度母作為一個發菩提心的修行者:依據佛經的記載,曾經有一位名叫耶喜達哇公主的歷史人物,她生起菩提心,非常努力修行,教導許多人佛法,所以贏得「救度母」的名號;或是依西藏流行的說法,認為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眼淚所化現出的本尊,現身於世間拯救受難者;此外發心修行度母法門的修行人,也可以說是人間的度母行者。
其次是道——度母作為一種獲得解脫自在的修行法門:我們可以視度母為開悟功德的表現,度母的本質是修行道上所有的證悟,這些經由修行而獲得的證悟才是最真實的保護,當心中產生這些修行的證悟時,內心的平靜與快樂就不會再被破壞了,就能靠自己的修行而離苦。所謂祈求度母保護,即是祈求慈悲智慧保護,其實就是指在心中培養增長度母的修行道。
第三是果——度母是眾生本具佛性在未來完全清淨圓滿的形式:度母是大樂和空性無二雙運的成果,脫離所有輪迴現象的束縛,在無自性的法界中,證悟空性的大樂智慧以度母的身形為媒介,向眾生顯現最高精神覺悟的狀態。經由努力修行度母法門,我們終究可以證得和度母同樣的境界,得到度母的果地。
本書作者指出我們可以綜合上述這些對度母的不同理解,把它們當成增長修行證悟的所需要項而加以應用,了解度母色身特徵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對度母所教導的修行道產生信心,努力生起她所具有的功德。經由對度母所代表意義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正確了解修行道的重要性。在觀想度母本尊和持度母咒語時,應該把修行道依次第帶入度母觀修中,就可以產生更多的冥思體驗,才會使密法的修行成為真正如法的修行,而不是只在做某種輕鬆愉快的慣性觀想而已。作者也說念誦禮讚度母偈頌的目的,並非只單純把度母當成某種外在的神明,向她祈請。我們應該開展自己所具有的度母本性、度母潛能,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心轉向佛法,逐步朝向解脫自在的目的地。我們不只是要轉化自己的心,同時也要轉化所有眾生的心,才是出離苦難的根本對治,才能自渡渡人,同時利己又利他。
佛教認為輪迴的生命形態是苦,因為在輪迴中沒有永久的快樂與自由。這個事實歷久彌新,這種真理的揭示,在現代科技進步的世界中依然放諸四海皆準。我們經常身陷問題困難之中,所以得下決心面對,努力尋求解決之道,把問題解決掉。舊問題也許會被處理掉,但可預期的是新問題又會出現,煩惱再度回到心中。這種痛苦的循環就是輪迴,不用等到來世的苦報,在我們今世的生活中,就已經被充分經驗了。所以說輪迴不是外在於我們自身之外的東西,輪迴就是被無明煩惱和業力所控制的身心,在煩惱和業力的控制下不斷重覆受苦的過程。在無明驅使推動下,我們毫無選擇,一再出生和死亡。
我們都無可否認,出生所帶來的身體會生、老、病、死,所擁有的心識會難過、生氣,還會有一大堆貪欲,自然就遭遇不斷的挫折與失望,陷入無盡的煩惱之中。這些結果都不是我們自己所選擇的,也不是我們願意得到的。我們自以為能掌控自己的身心,但再仔細思考,就知道其實不然。由於我們的心被無明控制了,因此事物在心識上就顯現為真實的存在,誤以為它們有其個別獨立自主的性質。我們很自然就認同這個表象,然後執著每件事情本來就這樣客觀的存在著。
眾所皆知,在所有我們體驗認知的現象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這個佔據世界中心的「我」,我是絕對真實的存在,這已經變成不證自明的共識了。世間所謂得到快樂的方式,就是依據「我」的要求安排這個世界,但這是無明的觀點。我們習慣以這種方式看待事情,包括以這種方式看待自己,甚至已經察覺不出自己有這種本能反應。我們不再質疑自己執著事物存在的方式,卻認同這種執著己見的錯誤看法是正確的。這是所有問題的起因,一切痛苦的來源。
本書作者指出,依據佛法的教導,如果我們使用邏輯的分析,會發現並沒有所謂絕對真實「我」的存在,沒有本來就可愛或令人討厭的人存在。我們找不到那個本來就那樣的人,他們都不存在。領悟到這點後,我們就不會再被那個不存在的自我壓垮,不管這個自我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形象。在了解並沒有一個永遠可恥可憐、自大自傲的人存在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自由解放的感覺,心會變得輕鬆愉快。佛法和其他宗教哲學不同之處,在於教導「我」是自性空的,如此才有從絕對真實「我」的束縛中解脫的可能性,在心靈的長成上才能有不斷的進步與突破。
以現代的心理學語言來說,在自我意象的評量上,人們很容易落入兩個極端:過度自傲和過度自卑。但由於我是無自性的,所以想要擁有健康的自尊與人格成長才是可能的。如果我們能禪修空性,對空性的了解加深時,正面的品德也會跟著增加。由於執著有自性的存在,我們才會產生負面的自卑心,以為有一個無法改善向上的自我,因而自我憎恨,才會有罪惡感和恐懼心,這都是因為執著有真實存在的「我」而產生的。因為自卑心所執著的對象是一個有自性的「我」,才會以為不令人滿意的自我是不可改變的。但現象的本質是緣起性空的,「我」也是緣起性空的,事物會改變,「我」也會改變。就因為改變是可能的,我們才能開悟而解脫自在。如果有本來就如此的自性我,一個永恆不變獨立自主的靈魂,那麼要開悟成長就不可能了。我們就不能學習任何事物,因為學習意謂改變。
度母其實是了解緣起性空智慧的具體顯現,是證悟究竟真實的指引。事實上,空性與緣起是互補的,互不矛盾。緣起性空的智慧雖然沒有顏色形狀,為了和眾生溝通,可以顯現成度母的形式。因此,度母就是空性智慧的化身,是已開悟者。
在藏傳佛教修行度母法門的人,都希望能親見度母的真身,就好像航海者在夜間找尋北極星,以確定航向的正確性一樣。所謂見到度母的意思到底所指為何?佛在《金剛經》中曾說過:「見法者即是見我。」見法是指了解空性,了解事物存在的真實狀態,也就是事物存在的最深層模式。當我們了解證悟空性的智慧後,就知道度母是什麼。見到度母並不是指看到了度母的身體,而是經由了解空性,通達了悟事物存在的方式。見到度母的真義是指證悟了與度母本性相同的智慧。
本書作者圖丹卻准比丘尼說,修持度母幫助她順利渡過了生活和修行上許多起起落落,度母是最初吸引她入佛門的女性佛,是她覺得最親近、最信賴、最喜愛的本尊。特別是身為首批西方藏傳比丘尼之一,歷經了艱辛的求法試練考驗,以三十多年來的毅力與堅持,在美國西北區奧瑞岡州建立舍衛寺,跨越了歷史文化的鴻溝,把佛法的光明帶到太平洋的彼岸。在這充滿困難的期間,修習度母法門帶給她源源不絕的啟發與鼓勵,是她修行中主要的引導力量。
圖丹卻准身為一個在非佛教傳統社會長成的西方人,能如此受到度母的強烈吸引,甚至為了獻身於佛法而出家修行,這顯現了度母對她的召喚有多強,她和度母的因緣結得有多深,她對度母的了解有多難得。她真心想要和你分享她對度母的了解,以一位全職修行者的體悟,希望能幫助身處現代物質主義社會中的受苦人們,更清楚了解自己原有的清淨心及完美潛能,能更貼近度母的心,感受亙古長存的解脫自在。
究竟而言,度母其實是每個人都可以經由修行而成就的某種顯現,不只可以解救我們出離外在的苦難,還能根除內心的煩惱與無明,得到完美的證悟,進而擁有幫助眾生解脫痛苦的能力。就是因為如此,她向我們顯現在菩提道上所需增長的功德及所要斷除的障礙,以各種可能的化身引領我們走向正確的修行方向。
度母是救度我們出離苦難的依怙,是引導我們通往解脫自在的指路明星,是我們深藏在內心中的開悟秘密。只要你依循度母的引導,往心靈深處尋找,就可以看見度母等在那裡,向你微笑招手,準備帶領你走向開悟的境地。
翁仕杰
英文版序
我的上師色貢千廈(Serkong Tsenshab)仁波切曾經擔任過現任達賴喇嘛的上師,他曾說如果我們向度母祈禱,就很容易往生慈悲佛觀世音菩薩的淨土,從而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指引與教導。這是由於度母對眾生很親切,就像母親和自己所生的小孩那麼親,所以才會有這種效果。
如果你全心全意信任度母,就能得到修行所需要的引導,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特別是向二十一度母祈求,她們之中的每一尊都能現身化解不同的問題。因此,二十一度母中的每一尊度母都是為你而存在的。
連我自己都有這樣的親身體驗。我曾經把二十一度母的修持方法傳授給一個已經是癌症末期的學生,經由度母的加持幫助,他完全復原,並且成為一位很有名的治療師。
不管這是怎麼發生的,由於你修習愛惜眾生的善心,並且親切服務他人,才是度母視你如己出的真正原因。這是最令她覺得欣慰歡喜的事,她會一直帶領你繼續修行。
然而,二十一度母的存在,並非主要是為了帶給你現世的成功和暫時性治療而已。她們存在的究竟目的是要把你從所有痛苦中解救出來,像從生老病死、不滿足和情感問題等惡性循環中拯救出來,把你從無明迷惑、業力和留在心中的負面習氣這些苦因中拉拔出來,帶你到解脫自在及完全開悟的永恆快樂境地中。
如果你的人生目的是要得到解脫及開悟,那麼好好用心修習本書的教法,就一定可以如願以償,順利抵達彼岸。
喇嘛 梭巴仁波切
導言
自從圖滇耶喜喇嘛於一九七五年首次引介綠度母的修行法門給我以後,我就被這尊已圓滿覺悟的佛吸引住了。雖然所有佛陀的證悟境界都是一樣的,但度母的形貌顯得特別和藹友善。以前我偶爾會自以為是地懷疑其他佛的權威性,但對度母坦承我自己的不完美,卻覺得很輕鬆自在,沒有困擾。很幸運地,對於其他已開悟的聖者,我逐漸也產生像度母一樣的親切感,不會再有這種問題了。其後,耶喜喇嘛曾經向我們解釋過,絕大多數的西藏人都覺得跟度母很親近。事實上,為了表達他自己對度母的感情,他都稱度母為「度母媽咪」。
本書就是以這種親切的情感加以寫作的。度母法門的修持幫助我順利度過生活和修行上許多起起落落。我期盼和你分享我對度母的了解,希望能幫助你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心及已有的潛能。度母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可以經由修行而成就的某種顯現,就是因為如此,她向我們顯現在菩提道上需要增長的功德及所要斷除的障礙。
本書《度母——解脫自在的秘密》是為一般讀者而寫的。你不需要是位佛教徒才能閱讀這本書,或是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如果你對佛教的佛菩薩感到好奇,如果你想學習如何從貪瞋痴的煩惱中解放出來,如果你在思考現象的真實本質為何,或是你對女性佛菩薩有興趣,就會覺得本書的內容饒富趣味。
本書第一章的內容對度母做總體性的介紹,討論度母所具有的象徵意義,以及各種不同看待度母的方式。第二章描述修持度母法門的目的,以及度母修持儀軌中所包含的重要元素。我們在這一章中學習如何皈依三寶和生起菩提心的慈悲動機,還有要怎樣觀想度母和持誦度母的咒語。度母的名字本身即意謂「解救者」之意,據言她就是要把我們從八種內在的危險和八種外在的危險中解救出來。經由教導調伏內心煩惱的方法,度母使我們不再無時無刻受到驕慢、無知、憤怒、嫉妒、邪見、吝嗇、貪愛及懷疑等破壞性情緒所困惑,第三章就是解釋這部分教導的內容。第四章是有關〈二十一度母禮讚文〉的頌文,這是在西藏佛寺和家庭中最常被唱誦的度母禮讚文。第五章解釋這篇禮讚文的意義,以及說明度母所顯現的二十一種化身形態。依藏傳佛教的慣例,唱誦完〈二十一度母禮讚文〉後,通常還會念誦一下敘述此禮讚文利益的偈頌,你可在第六章中找到這些偈頌和解釋。
第七章的內容為〈欣羨真實不欺度母之歌〉,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佛教詩歌之一,是由洛桑丹貝嘉贊(Lobsang Tenpey Gyaltsen)喇嘛在年僅十八、九歲時所寫的作品。你在第八章中可以找到我被這首動人心弦的詩歌所引發的省思。這首詩歌給了我們在修行佛法時所需的忠告,如果能確切遵守奉行,就可以拉近我們和度母之間的距離。第九章和第十章討論度母的究竟本質,也就是她的自性空。她的究竟本質和我們的究竟本質都是一樣的,當我們多少能了解證悟空性時,那些障蔽心性的煩惱就會蒸發消散掉,就能一步步接近度母的覺悟境地。
這本書是以交談對話的形式而寫成的,大部分的章節是依據我在西雅圖佛教友誼基金會的演講內容所發展出來的。先由丹增才培法師謄寫和稍加編輯大部分的演講內容,其餘的內容由潔茜.芬頓及托比.史替爾斯接手完成,然後我再加以潤飾,最後才培法師又校訂完稿一次,迭千.柔秋也幫忙校訂了第九章和第十章。我十分感激他們的幫忙。
我不只感恩所有教導過我修習度母的上師而已,對於其他教導過我菩提道次第教法的上師,我同樣也銘感五內,特別是達賴喇嘛尊者、色貢千廈仁波切、喇嘛梭巴仁波切、圖滇耶喜喇嘛、蔣巴鐵丘格西,還有其他教導過我的上師。本書所引生的所有利益,全都是來自上師以及所有支持我寫作本書的人之慈悲,所有錯誤,則由我自己一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