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100%的努力
二十年前,本書作者保羅.約翰遜發表《所謂的知識分子》一書,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便稱這批傳略是「一部寶貴又富興味的無賴眾生相,展現知識惡棍的投機心路歷程。」那本書已經翻譯成多國文字,紛紛登上暢銷書榜,卻也引來柏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在《紐約書評》雙週刊上撰文批評,認為那本書偏頗描述才智之士,「以暴露其惡劣行徑」。
現在約翰遜出了這部姊妹傳記,描寫具高度創意的傑出人物,而他也再次面對指控。他檢視的對象包括作家,從喬叟和莎士比亞到馬克吐溫和托馬斯.艾略特,藝術家杜勒,還有建築師,好比普金和維奧萊-勒-杜克。他說明珍.奧斯汀、斯塔爾夫人,還有喬治.艾略特,如何分採不同做法,在蝶亂蜂喧的男人世界當中力爭上游。談到雨果,他提出問題:「有沒有人創意高超卻又智商低落?」約翰.巴赫讓他有機會聚焦鑽研遺傳對創意的影響,並探索管風琴樓廂的奇異世界。路易.帝凡尼引領他進入玻璃製造工藝界,認識美學風尚的反覆無常悲慘真相。有些傳略構成鮮明對比:如透納和同時代的日本大師葛飾北齋,又如巴倫夏卡和迪奧兩位偉大的女裝設計師。最後一篇傳記檢視畢卡索和迪士尼兩位創意天才,比較哪一位對二十世紀(及往後)視覺藝術的影響更為深遠。
作者簡介:
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是位歷史學家,暢論古今縱貫千年,完整涵括人類所有活動。他的《基督教史》(History of Christianity)和《猶太人史》(History of the Jews)著眼於宗教層面,他的《現代時期》(Modern Times)把二十世紀凝煉納於一書,還有他的《新.藝術的故事》,通盤綜論所有型式的視覺文化,從石窟畫家一直談到現代。他為《旁觀者》(Spectator)雜誌撰寫每週一文,為《福布斯》(Forbes)雜誌撰寫每月專欄,還創作風格典雅的水彩畫。他在倫敦和索美塞得郡(Somerset)都有居所。他有四位子女和八位孫兒孫女。
譯者簡介:
蔡承志,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國內知名科普書譯者,獲獎無數。譯作有:《為什麼公車一次來三班?》《一條線有多長?》(以上為三言社出版)《你要不要被複製?》、《始祖鳥、羽毛與鳥類飛行之謎》、《古文明七十發明》(以上貓頭鷹出版)、《知識的365堂課》(木馬文化)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約翰遜先生津津耽樂於這群偉大思想家的缺德劣行,而書中這等耽樂部份,讀來全都津津有味。」-溫蒂.歐福拉赫蒂(WendyDonigerO'Flaherty),《紐約時報書評》(TheNewYorkTimesBookReview)雜誌「本書一出,必能在往後多年歲月,為西方文學和文化界激濁揚清。」-馬康姆‧福布斯(MalcolmForbes),《福布斯》雜誌「充滿昂揚生機和筆力,論述綿密耐人尋味,出書時機又恰到好處,任何人拿起這本書就很難再放下。-諾曼.波霍雷茲(Norman
得獎紀錄:「約翰遜先生津津耽樂於這群偉大思想家的缺德劣行,而書中這等耽樂部份,讀來全都津津有味。」-溫蒂.歐福拉赫蒂(WendyDonigerO'Flaherty),《紐約時報書評》(TheNewYorkTimesBookReview)雜誌「本書一出,必能在往後多年歲月,為西方文學和文化界激濁揚清。」-馬康姆‧福布斯(MalcolmForbes),《福布斯》雜誌「充滿昂揚生機和筆力,論述綿密耐人尋味,出書時機又恰到好處,任何人拿起這本書就很難再放下。-諾曼.波霍雷茲(Norman
章節試閱
創意勇氣有多種類型。我們該如何看待艾蜜莉.狄金森那種文靜、退縮、沈默又毫無怨言的勇氣?她不斷創作詩篇,終於集結成一批輝煌作品,期間幾無絲毫鼓舞、指引,也沒有公眾回應,因為在她生前,只有六首短詩發表,而且還是違背她的意願公開的。她基本上都與世隔絕獨力創作,她是位勇敢的女士,隻身面對創作的恐懼和苦惱,沒有人幫忙(不過她大概會說,也沒有人妨礙她創作)。
還有一種是堅毅的勇氣,面對失敗或全無賞識仍然堅持到底。這種勇氣見於大衛.休姆,他的傑作《人類理解論》不獲好評,按他的說法是「未及印出淪為死產」;也見於安東尼.特羅洛普(Anthony Trollope),他的第一部小說《巴利克羅蘭宅第的麥克德莫家族》根本沒有書評予以審閱(就他所知),而且連一本都賣不出去。還有種是年齡的勇氣。我的老朋友維克多.普利切特(V. S. Pritchett)盛年時是頂尖書評,也是位天才短篇小說家,他八十幾歲時曾經對我說,每天上午,他在座落於普林羅斯丘的住宅用完早餐,都毫無例外必須拖著身體,「邊呻吟邊抗議」,一步步爬上漫長樓梯,前往頂樓書房,展開他終年不變的定額工作──還這樣持之以恆延續到九十多歲。另一位老友,小說家和劇作家約翰.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也曾對我述說,(他將近九十歲時)每天早上在書桌前就坐,再次開始爬格子之前,他是如何採用種種小計策──清潔煙斗、削鉛筆、重新安排紙張和工具──設法延遲那令人畏懼卻勢所難免的一刻。所有創作都是了不起的差事,而且發揮最高才氣從事創作的人,不論生活過得如何艱困,都享有特殊恩典。這也是種有趣的生活,充滿種種獨特層面和稀有的滿足感受。這就是本書想要傳達的訊息。
喬叟
喬叟是個極其務實的人,時時著眼尋找絕佳契機,這種世俗榮耀、報酬的考量,無疑要影響到他。他有一項額外收益,每天享有定額的葡萄酒,而且以他的人脈關係,品質絕對是最好的。他肯定經常邊坐在書桌前邊啜飲美酒(按霍布斯所述就是「以重振他的精神」),邊沈吟思索,儘管這門技藝是很困難,卻也帶來俗世的報酬。然而,這肯定沒有道出全貌,連一半都沒有說清楚。不管是誰,只要讀了他最偉大的兩部傑作,不論是《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或《坎特伯里故事集》,沒有人會誤解瀰漫於字裡行間的旨趣:喬叟熱愛寫作。寫作是他的生命──早餐、正餐和晚餐;肉食和飲料;存在的目的、慰藉、安適和獎賞。他早年便有詩詞韻文創作,已經逐漸培育出強大自信,於是種種概念、直喻、隱喻、手法和寫作忘我情懷,便涓滴匯聚,逐漸形成勢不可擋的洪流,文思泉湧翻浪成沫,落筆行文傾瀉紙頁,讓他感到非常快樂。
這種自信是創作的關鍵要項。對喬叟這等天才作家來講(或者與他最相像的英語作家,如莎士比亞、狄更斯和吉卜林等人而言),性格只是附庸,他們對文字,思想、描寫的自信,以及純粹語文高度技能才是主宰,於是琢磨寫作技巧,便成為每日必行的功課,同時,表達心中所思也正如清空膀胱和腸胃那般不可或缺(這種比喻想必能與喬叟的草根品味契合)。喬叟寫作,因為他忍不住要寫,那是應內心衝動而為的喜樂舉止。
杜勒
我們認為杜勒是個偉大的個人主義者,這點沒錯。事實上自畫像就是他的發明,這可不是由於他只顧利己,而是因為他在展開新工作之前,一有空檔便開始給自己畫素描(這是某些畫家的習慣,因為他們受不了虛度時光,就連幾分鐘都不行)。這種素描一旦上手,往往要沾染上藝術動量,發展成正規型式的精巧油畫,杜勒就有幾次這種經歷,因此我們對他的體態和相貌才比較熟悉,超過林布蘭(Rembrandt)之前的所有藝術家。他還畫他的家人,這也是他個人特性的擴充:他為父親畫的幾幅肖像流傳下來;他為年輕新婚妻子阿格娜斯(Agnes)畫的一幅動人肖像;還有一幅是他為年邁母親畫的炭筆素描畫像,他的老母親生了十八個孩子,其中十五個還沒成年就去世了。杜勒的這幅母親素描把絕對寫實主義(杜勒在旁邊附註「肖像中的線條或皺紋連一條都沒放過」)和孺慕深情融於一爐。接著,為了防範偽畫,他還設計出獨有標誌,AD,這個標誌再獨特不過了,其他任何畫家的都沒有這麼好。這又增添了他的個人特性。
儘管擁有深厚畫藝,杜勒依舊希望精益求精。他策馬前往波隆那,那裡的人遵奉他為「阿佩萊斯再世」(second Apelles),接著繼續前往佛羅倫斯和羅馬。他臨摹複製了義大利無數藝術作品,包括達文西的素描──按照瓦薩里的說法,他以水彩畫在畫布上,成品從畫布兩面都可以觀賞。杜勒還在義大利開始創作自己的藝術學養百科全書。他描繪出德國和義大利藝術知識的根本異同。德國人的畫技往往是在作坊中代代相傳,因此他們通常都「知其然」,擁有繪畫實務知識。至於義大利人則更進一步「知其所以然」。他們有理論。他們研究古代人,習得繼續研發的知識基礎──這是一套手冊藏書,內容涵括透視和人體、比例和解剖、肌肉組織和臉部表情、身體移動方式和馬匹運動機能,還有日常生活的物理和化學現象。
莎士比亞
他很少讓自己的意見公然顯現,寧願採示意點醒、默許暗示作法,也不願意明言。然而,他的信條是萬事皆依循穩健之道;他偏好寬容。就像喬叟,他也完全接受眼前所見人性,不完美、不牢靠、懦弱又會犯錯或固執愚蠢,還往往暴虎馮河,然而卻始終是那麼有趣,還往往討人喜愛或感人肺腑。他有話要代表他的所有角色發言,連罪大惡極的惡棍都包括在內,他讓角色由內向外發言,講述他們的觀點,還發表他們的理由。
熱心鑽研莎士比亞角色的學人,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採信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哈姆雷特》劇中的「自負王」,才不具有補償性人品。然而,當國王克勞狄指出(還有當他自我省思)世俗準則(也就是他的律法)與神授標準之異,這時連他都要顯得精明、狡詐:他知道善惡之辨。演員(正符莎士比亞期望)設法演活了伊阿古、麥克白和夏洛克等角色,他們果然沒有把這些壞蛋演成富有同情心的人物,而是活靈活現展現扭曲價值觀的典範,這些人讓我們目不暇給,讓我們顫抖。此外還有層出不窮的各色人物,在舞臺上熙來攘往,他們的弱點和愚行,只讓我們捧腹,卻不引人嫌惡。他們是普通人:是凡夫俗子而非刻板印象;是猶疑不定帶古怪癖好的人;是從街頭踏上舞臺,演活他們自己的市井男女。他們是真實人物組成的壯盛隊伍。
巴赫
儘管巴赫持續擔任樂師工作將近半個世紀,他恐怕完全算不上如今我們所稱的社會名流。在他第一個正式職位工作期間,他被描述為「僕役」,而在他的整個工作生涯,他都任人呼來喚去,雇主包括下級親王、教會執事或城鎮議員,這些人往往都是既無知又傲慢。當他表示希望從威瑪遷往柯登,掌政公爵對他遞送辭呈時的語氣十分惱怒,還把巴赫關進所屬領地監獄中一個月。這個經驗對巴赫似乎沒有構成絲毫影響。此後他不時和經常很難相處的上司意見不合,特別在萊比錫期間更是如此。巴赫的表現始終如一。
他是傲慢的反面,不過私底下,他對自己的技能和演奏,有一份天生的自豪,也深自明白哪些是自己所該享有的,包括薪水、職掌、待遇、助理和尊重。他的要求全都合情合理;而且這裡也必須表明,到頭來,他的雇主幾乎毫無例外全都應允所求。他也以服務回報雇主,他工作時始終兢兢業業,而且成果通常都很出色。巴赫絕對是工作最辛勤的偉大音樂家,做任何事情都盡心竭力,寫出的樂譜,就整個邏輯性和音樂性而言,都能達到最簡練水平,他的所有作品,全都以精巧、牢靠的手筆完成,彷彿他的生命就靠此存續──就某方面來講,這也是事實。因為,倘若巴赫對音樂職掌草率從事,或沒有達到他的完美要求,只要有絲毫欠缺,顯然他對自己就交代不過去。他的所有樂譜全都挑不出絲毫毛病;從不投機取巧以反覆樂段充數、從不抄捷徑,連最細微的粗陋痕跡都找不到。他的服務,包括表演和作曲,全都達到最高品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縱然他的雇主多半分不出良窳,甚而無從區辨上品與次等之別,他依舊不改其志。
奧斯汀
拿艾略特和奧斯汀做個比較可以啟迪思維。艾略特在她生前便取得重大成就,名利雙收,至於奧斯汀則儘管略為人所知,到死時卻仍屬碌碌無聞。奧斯汀的書籍銷售量,始終落於艾略特之後,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方才追上,如今則遠超過艾略特的作品;沒錯,如今奧斯汀小說的流傳範圍,甚至還凌駕狄更斯,至少在英語世界是如此。
就所有層面來看,艾略特的作品都比奧斯汀小說流傳得更廣,而且她的教育程度也更高,各種語言都很流利,熟知歷史、神學和哲學;是個能言善辯的女人,能針對任何嚴肅課題,舌戰歐洲任何男子。相形之下,奧斯汀所受教育或許還算允當(以她的性別和身分而言),卻肯定不是很好;她只有小說流傳廣泛;拼字拼得很糟糕;還公開坦承自己的能力極其有限,對自己投身文壇的資格評價低到極點。
然而,奧斯汀卻擁有一種特殊天賦,和其他條件相比,這點都重要得多:創造精神。記錄顯示,從她最早能夠好好閱讀、流利寫字開始,她就有種創作衝動──說是種強迫傾向也不算誇張。創作衝動藉詩詞散文自然流露,不過,以這兩種文體筆之於書的情節鋪陳,剛開始幾乎毫無例外,全都是她在爐邊講給手足聽的故事,還有些則只說給她自己聽。很難想出還有哪位作家,帶有這麼自然、強大又毫無攙雜稀釋的強迫衝動。
雨果
雨果所受教育七拼八湊,沒有條理體系。就多方層面看來,他都算個自學自修的人。他終其一生手不釋卷,卻都是散漫不精,作法凌亂又毫無章法,他吸收理解(或只一知半解)大量事實、圖像和字詞讀音,就這方面所學並不比亞於他遣詞用句方面的學問。他極擅長靠聽力學習字彙,因此他很喜愛文字,這份天賦重要無比,藉此他才能成為詩人。他也熱愛音樂,特別是莫札特和貝多芬的作品,他還仰仗自己善與人結交的本性,和李斯特以及白遼士為友。不過,真正讓他沈迷,賦予他力量的元素,完全是文字的悅耳聲音。似他這般恣意憐愛運用語言,有時還橫加蠻力施暴,在法國可說絕無僅有。雨果把玩文字就像幼豹戲耍,運用言詞就像犀牛衝鋒。
雨果一向自許要憑仗文學創作出人頭地。不過,他也一再藉政治手腕(有時較含蓄,有時則比較直接)冀能側身顯貴。遇可乘之機他便雙管齊下。他在漫長生涯當中,有時親近權力核心,有時則身處政治邊陲,卻絲毫找不出他有任何一致理念,看不出他奉守哪種道德原則或知識邏輯基礎。理念紛紜雜沓;不過這些都屬文字。浮面詞藻的背後是對權力的熱愛,卻又往往有眼無珠,加上追名逐利的手腕相當笨拙,甚而有時權位唾手可得,他卻操之過急或猶豫不決,終至錯失良機一敗塗地。按照家世他應該擁護龐那巴特家族,支持共和政體。父親忠誠擁戴拿破崙,雨果始終沒有和這項過往劃清界線,甚而還不動聲色,利用父親以戰功掙來的頭銜,(除了在共和平等主義短暫勃興階段之外,)幾乎終其一生都自稱為「雨果子爵」,而且始終依循貴族禮儀,來對待他的兄長和妻子。
然而,當拿破崙垮台之時,甚而在此之前,青少年雨果便公開支持世襲君主,懷抱激昂保王理念,成為一個擁波旁的偏激天主教徒。夏多布理昂寫出偉大著作《基督教義真諦》(Genie du Christianisme, 1802),成為鼓動法國君主──天主教復辟的知識基礎,至於雨果是否讀過此書,卻是十分可疑。他吸收的,其實是代表復辟教義的符號──法蘭西舊王室紋章,還有哥德式視覺語彙,以及中世紀騎士精神和聖戰熱情,狼吞虎嚥之後,他便回吐在詩文當中湧現。他十七歲時和哥哥阿貝爾(Abel)創辦了《保守文藝雙週刊》(Conservateur Littiraire, 1819),大放異彩約十八個月,雨果每期都發表作品,特別著眼臧否當代詩文,依循最嚴苛的文法、格律和詩韻規則,針對作者的最細微偏差大加撻伐,然而這所有規則,到頭來全被他以鹵莽之極的破壞手法成功毀棄。
馬克吐溫
相形之下,馬克吐溫不只是名偉大的開創型藝術家,還是個徹頭徹尾的美國藝術家典範。他的作品都採用美國素材,儘管他的大半題材,都是由世界各地採集、竊用而來;他的風格(倘若這是個正確用詞)都是美國樣式,他的語彙、口音腔調、意識形態幽默、喜劇、由內而生的義憤或外力激發的怒氣、自我表述、文學交流手法,還有特殊新聞天份。他是個美國式機會主義者、美國式剽竊者、美國式自吹自擂自我中心者,還是個美國式文學奇才。他一舉解放美國文學,徹底擺脫卑躬屈膝的諂媚作風,教導美國作家和形形色色的大眾演藝人員學會一套全新的花招,自此沿用不輟傳承迄今。他的創造力往往因陋就簡,幾乎都要令人汗顏。然而他的創作卻十分豐碩又獨樹一幟,而且確實有過人力量,那是種鄉土的魅力,憑空創出素材,接著又把區區素材轉化為完整的書籍,從而凝固納入傳統和文化自信當中。他是所有文學騙子當中最高明的一個,他藉由欺騙讀者得到的樂趣(一種把貪婪、辛酸、藐視和歡欣融於一爐的樂趣),構成他創作精神的一項根本成份。
畢卡索
畢卡索對道德視若無物,讓他在這種利用旁人以謀己利的遊戲當中佔了優勢。他擁有的種種稟賦,絕大多數人都願意付出一切代價來交換。不過他顯然先天便欠缺兩樣東西,都是常人認為理應具備的能力:區分言詞真偽和明辨黑白是非的能力。這項缺憾是他的力量來源。他的世界核心存有一個畢卡索專屬空間──他的需求、興趣和野心。沒有必要考慮其他任何人。他最早利用的人是他小氣的父親。不久他就養成一種傲視富裕女人的眼光。一旦他博得令名,便發揮他的精明生意手腕,而且表現比他的所有經紀人都更厲害,他純由商務角度來考慮雇用、開除經紀人。他曾吹牛表示:「我不給,我只拿。」就他那顆殘酷的心來講,仁慈、慷慨和體貼旁人感受全都是弱點,只能任憑他這等大爺來佔盡便宜。
曾經幫他的人,好比史坦和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再加上其他無數人,全都被他拋棄、出賣,或慘遭他的惡毒言詞辱罵。他過河拆橋的劣行還因為忌妒而更為加劇,特別是針對其他畫家,忌妒很可能是出自他對自己作品的價值沒有信心,還有他覺得這一切全都只是騙局。奇怪的是,他一直雇用一家剪報社,而且見了批評還會按鈴控告,尤其是若有人引用他偶爾便坦承的「我只不過是個小丑」一詞,他更是毫不寬貸。後來他開始仇視布拉克,還把布拉克的所有朋友都列為他的仇敵。他惡言惡語誹謗拿他當朋友的馬蒂斯。(「馬蒂斯算什麼?一道陽台上面翻倒一個大紅花盆。」)他對待胡安.格里斯(Juan Gris)這位謙虛又討人喜愛的西班牙同胞還特別狠毒,他唆使顧客離棄格里斯,密謀不讓他得到委任,接著當格里斯在四十歲死時,還裝出哀傷痛惜的模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畢卡索同時代的許多人都陣亡或傷殘,而他卻逃避徵兵,到了戰後,他已經成為巴黎藝壇呼風喚雨的角色,因為他小心控制釋出畫作,經紀人都低聲下氣懇求幫他賣畫。他有能力讓任何畫家開不成畫展,凡是他不喜歡的,只要不屬於頂尖等級的,他都辦得到:他的情婦弗朗索瓦絲.吉洛(Francoise Gilot)離開他時便曾陷入這等慘境。
許多人都覺得,一個偉大作家、畫家或音樂家竟然會有邪惡行徑,實在難以接受。不過,史實證據再再顯示,邪惡和創造天賦有可能同時存在一個人身上。的確,像畢卡索這種邪惡層面如此無孔不入的創作大師實在罕見,他的人品似乎是全然無可救藥。據我研判,他前無古人的自私自利和惡毒行徑,和他的成就有密不可分的關連。他的創造力和蔑視過往存有連帶關係,只有冷酷無情才能摒棄過去。他得以發揮無比才幹,投入原創藝術,開創美學事業,正是由於他能以高度熱情,專注投入眼前從事的工作,同時完全摒除其他感覺。他沒有責任感,只對自己負責,這為他帶來排山倒海的自我驅策能量。同時他還務求利己,於是他得以背離自然,全力專注內心自我,程度之高令人驚嘆。這裡必需指出,約從一九一○年起,他對自然就不再有絲毫興趣。除了地中海幾處度假勝地之外,他哪裡都不去。他從未前往非洲、亞洲或拉丁美洲考察。除了他的幾位女性模特兒(還有幾幅準肖像畫)之外,他從不描畫自己內心之外的世界。他把自然摒除在外,進一步提昇他的自我沈迷程度,然而代價卻是從此他再不能高枕無憂,而且或許還有我們不得而知的其他更高昂代價。畢卡索施展全能手段來運用他的產業──他的後宮兵團、他的城堡、他的金塊、他的無匹聲望、他的偌大家產,還有簇擁他身邊的阿諛逢迎──卻沒有一樣能夠讓他心安理得度過晚年。
就我看來,他的殘酷個性,還有他繁多作品彰顯的殘暴畫面(和戈雅藉畫怒斥殘忍行徑迥然不同),都萌發自極度不安的精神狀況,這種處境逐步惡化,終至陷於絕望。當他明白自己喪失了性能力,便對兒子克勞德(Claude)訴苦:「我老了,你卻很年輕。我希望你死。」在他生前最後幾年,家人不時為他的金錢爭吵。到他死後,遺產官司纏訟多年打得火熱。瑪麗-特蕾澤上吊自殺。他的遺孀舉槍自盡。他的長子酗酒身亡。他幾位情婦死時都很困苦。畢卡索不信神,面對原始迷信卻只能任憑擺佈,他有自己的理髮師,這樣一來就沒有人能採集他的髮束,施展法術來「控制」他,生前他敗壞道德倫理,身後還留下更多亂象。這是一段駭人的故事,儘管自有其教化寓意──令人痛心領悟,連宏偉的創作成就和無雙的塵俗功績,或許都無法帶來幸福。
創意勇氣有多種類型。我們該如何看待艾蜜莉.狄金森那種文靜、退縮、沈默又毫無怨言的勇氣?她不斷創作詩篇,終於集結成一批輝煌作品,期間幾無絲毫鼓舞、指引,也沒有公眾回應,因為在她生前,只有六首短詩發表,而且還是違背她的意願公開的。她基本上都與世隔絕獨力創作,她是位勇敢的女士,隻身面對創作的恐懼和苦惱,沒有人幫忙(不過她大概會說,也沒有人妨礙她創作)。還有一種是堅毅的勇氣,面對失敗或全無賞識仍然堅持到底。這種勇氣見於大衛.休姆,他的傑作《人類理解論》不獲好評,按他的說法是「未及印出淪為死產」;也見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