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從小立志要做好醫生
我七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我深深記得那天的情景:在凌晨二點鐘,父親因突發性腦溢血,昏迷不醒,好心的鄰居們幫我們到處請醫生,卻遲遲未歸。無助的母親心急如焚,淚流滿面,一遍一遍不停地呼喚著昏迷中的父親。當時,這一切,被幼小的我看在眼?,而心中暗想:「如果家?有一個醫生,那該多好!」然而,父親在住院十天後,終於沒能抵擋病魔的糾纏去世了,從那時起我發誓: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個醫生,做一個好醫生。
多少年過去了,父親離我們而去的情景總是歷歷在目。但,我知道,幼年時這個誓言,早已決定了我的一生。 要達到理想中的「醫生」標準 在漫長的學醫道路上,我是比較幸運的,起步也比較早。我有一個叔叔是學習武術的,我從小跟他練拳,並學習跌打損傷的治療方法。束髮時,有幸接觸到廖厚澤、胡海牙等杏林大醫,他們把我領入中醫之門,帶入中國傳統文化殿堂。尤其是傷寒派的大家廖厚澤先生,我在他門下系統學習中醫內科的理法方藥,與丹道醫家的「大方脈」。另從胡海牙教授學習中醫針灸與道家仙學養生術。我從二十多歲起臨床看診,至今也有二十年之久。
我從來不認為:一個好醫生就應該純粹守在看診室內診治病人。在看診室?,病人一波一波地來,又一波一波地走,往往一天就是三、四十人,我沒有太多的時間跟他們細細交流溝通。有的病人回去病好了,就不再來找我了,還有的病人,在我這?治好了,下次有病了還來看,也會帶自己的親朋好友過來,最後,一個介紹一個,形成一條「病人鏈」,這雖然使我小有欣慰,但心?仍覺得不安。我老在想:怎麼現在生病的人越來越多了呢?怎麼這個「病人鏈」斷不了呢?無論如何,我總覺得自己雖然治癒了很多的病人,但仍感覺好像自己欠病人一點什麼東西,應該還沒有達到兒時理想中的那個「醫生」的標準。 抓住時機,中醫能治很多病 《黃帝內經》云:「大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
我曾斷言:中醫好多病都能治,只要你抓住時機!但是,來我看診室?找我的人,都是「已病之人」,其中很多人已經錯過了治病的最佳時期。當然,也不會有人好端端地跑來診所掛個號,問我:「大夫,我沒病,您給我看看以後會得什麼病吧?」 倒是有很多人,即使身上不舒服,仍然硬撐強挺,非等到已經難過的挺不住時,才跑來找醫生。對於這樣的病人,我能治嗎?能治!但對於病人來說,這場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卻沒能幫他避免。
雖然病人病癒後千恩萬謝,我卻感到受之有愧,總覺得自己僅僅是一個靠「治已病」而沽名釣譽的下醫而已,面目可憎。 不治已病治未病—養生之道 該如何「治未病」呢?那就是養生。真正高明的大醫,會讓所有跟他有緣的人不生病!這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說到養生,道家做得非常好,而且有很多獨到寶貴經驗。於是我又四處拜求名師高人,深入研究道家養生真諦,體會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確,只要邁入這種境界,人的生命完全能如《黃帝內經》所說的,「度百歲乃去」,健康活到一百歲。
但很多人都無緣接觸到這些養生之道,為什麼無緣呢?並不是他們沒有這個福氣,而是我們做醫生的沒有盡到職責!所以,我感覺把中醫?最精華、最高妙的養生大道傳播開來,盡可能讓所有和我有緣的人知術得道,這是我行醫的一大使命。 養生之道也是養心之道 人的絕大多數疾病,都源於沒有好好養生。中國的養生之道也是養心之道,它不僅僅是教人強身保命的,還教人改變生活中的一切弊端,包括改變不良的性格及惡習之行為,更應矯正過度的貪慾、不純善的心態,從而扭轉命運。
對幾乎所有的病人,我都會跟他們講明養生的要義,並找出他們在養生方面的缺失,讓他們有所為、有所不為。當他們照著我的建議持續去做以後,沒有多久,不但健康改善了,整個人的生活也為之煥然一新,這也是我和他們都非常樂意看到的。
真正的養生之道,是以提升人的整個生命品質為目的。當我發現自己已能做到這一步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可說是一名稱得上合格的醫生了。但是,我心中仍然忐忑不安。 中醫的功夫在醫外 從醫二十年來,我不斷地博覽廣學。學習一切治療方法,無論中醫、西醫,遑論湯藥、針灸,我都兼收並蓄,並在臨床中使用、體會;且凡與醫學相通的學問,包括武學、道家、史學等,我都去接觸,去學習,並把它們跟醫學、養生之道結合起來思考、運用。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熱愛醫學,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從沒感覺倦怠過。可是,這仍稱不上博覽廣學。中醫學的博大精深不在於它本身,而是它與外界的一切都普遍地聯繫著,有位中醫老師用陸放翁的一句詩來鼓勵我說:「汝果欲學醫,功夫在醫外」。
我一直牢牢地記著他說的這句話,因為,學醫之人,不但要精通醫理及文史哲、儒釋道,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瞭解他所處的這個社會。 有一段時間,我除了繼續攻讀醫書,看病治人,還廣泛接觸社會,兼任多種看似和中醫不相關的社會職務。其實,恰恰這些「功夫在醫外」的社會經歷,讓我能夠更深入地認識和思考現今社會現狀,跳出「就病治病」的圈子,能開始從根本上探尋人會生病的綜合原因。這段很多醫生都沒有機會「跳出」的經歷,給予我在養生保健、治病救人方面,深度累積了社會經驗,也擴大了視野。
養生保健不生病,很多人需要這本書
現在,我除了為病人進行日常診療,做好一個本分的中醫大夫,還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在養生之道的傳播。這麼多年的努力,我想要求個什麼呢?還不就是為了做個好醫生。好醫生不想利用他人的疾病和痛苦,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享受,只希望能替病人治癒其病,更希望與千千萬萬還沒有生病的人,結養生緣;並願眾生都健健康康過一輩子,活到百歲。
現在,我要把我累積與探索這麼多年的養生之道,以最簡單、最輕鬆的形式,呈現給廣大人群,有朋友說我是厚積薄發,我毫不慚愧地點頭稱是,我知道這些看似輕鬆的文章後面的沉重分量,之所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只是因為:有很多人需要它!
最後,感謝我的好友劉觀濤先生,對本書的全程指導和精心策劃;也感謝保健養生圖書策劃人李冬梅小姐的全程企劃和編輯。同時,更感謝中國當代中醫界最讓我佩服敬重的醫學健康專家舒和先生,以及善治疑難病症的李靜先生的支持和指點。
武國忠 二○○八年六月十日於北京聽息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