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概論》第十一版的出版,讓作者們甚感欣慰!尤其感謝對第十版廣泛使用的學生、社會工作教育者及實務者,因你們的諸多寶貴意見,成就了本版本的誕生。
我們所處的世界瞬息萬變,科技的進展使萬事變得皆有可能。我們知道在幾年前,科學家複製了一隻羊;現今,幹細胞研究的發展揭開了許多基因異常的神秘面紗,諸如:帕金森症、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及糖尿病等。我們也能預料在未來十年內,所謂的基因分裂技術,將使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只要在試管的環境下,就能培育出重要的器官。這一切就猶如「世界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般,但我們卻頇面對Columbine校園慘案、口蹄疫、科索夫的種族淨化(ethnic cleansing)、全球蔓延的AIDS、2001年9月11日恐怖份子對世貿中心及五角大廈的攻擊事件、及伊拉克戰爭等「人間現實面」。雖然我們的世界日益進步,但「人們的問題」仍充斥在全球各個角落,也天天挑戰著社會工作的專業性。
自本書第一版以來,人們即已致力於各個領域的知識提升。我們所處的高科技 / 高思維社會,雖然為我們敞開溝通及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大門,但人們仍存在著溝通及與他人相處的困難。譬如,有人雖與他人共處一室,卻深感寂寞,因為他欠缺與他人有效互動的能力。人際關係雖能為人們帶來滿足與愉悅,但也會(為許多人)帶來苦惱、無安全感及其他種種困境。社會工作則是提供溝通、情感及人類活動等相關問題的一種解決之道。
本書的目的是協助學生對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瞭解,其以一種廣泛性、重點式的方式呈現社會工作的觀點。其強調原因、事物、人物及時間等因素,並對社會工作如何開始,皆有所描述。本書是為(1)想對社會福利及社會工作進一步瞭解的大學生,以及(2)對社會工作有專業興趣的人士而寫。其亦可用於社會工作哲學課程中,並做為研究所階段的參考文獻。
社會福利將人類視為全世界的中心。人們因與他人的相互連結,使得生活益發豐富,但同時也飽受無數的困擾。社會工作是一項專業,其企圖協助人們解決並避免社會功能上的問題、強化人們的社會關係、並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更為豐富。
社會工作是一項實務,也是一種方法。本書以一種介紹性的、整合性的、全面性的觀點對兩者加以描述。對於如AIDS、幫派、青少年自殺、藥物、受虐婦女及兒童、福利改革、社會安全制度危機及鄉村社會工作的遠距學習等複雜的問題,皆有特別的關懷討論。除此之外,(美國)國內正為健康照護議題、國家經濟狀況及伊拉克戰爭難題等努力。社會工作屢屢被要求對所有這些問題領域提供服務及專門知識與技術。本書內容包含社會工作實務的歷史發展及廣泛服務內容,讀者能從中體認到社會對社工員需求量的日漸增加,在此我們也鼓勵學生能慎重考慮投身於此專業領域。
本版本在若干領域中加入最新的論點,期使本書內容能更新、更豐富。藥物法庭、校園暴力、藥物治療與防制、老年新方案、福利改革、社會安全制度危機、鄉村社會工作遠距學習,以及布希總統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服務倡議,都是新加入的題材及討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含括社會工作的社會學觀點,運用個案簡例及個案故事,對傳統與創新的社會工作場域及服務加以闡述。
作者們欲對前一版本提供建言者,表達謝忱之意:愛荷華州立大學的Stephen M. Aigner、西南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Patricia Albaugh、東卡羅來納大學的Lessie Bass、華盛頓大學的William C. Berleman、阿肯色州立大學的Scott Burcham、西新英格蘭學院的George W. Caulton、德州州立大學的Nancy Chavkin、州立查特怒加技術社區學院的Shirley Clark、州立Ball大學的Mary A. Dowery、Charles Stewart Mott社區學院的Ginger Edwards、Winthrop學院的Martin Hope、Wisconsin-Milwaukee大學的Joan M. Jones、州立West Liberty學院的Johnette G. McCracken、Ohio大學的Thomas D. Oellerich、West Chester大學的Gwenelle O’Neal,以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Paul Sanzenbach等人。
我們亦想對在此一新版本提供助益建言及令人感激的評論者一併致謝:Martin的Tennessee大學之Barrett、路易斯安那大學的Anita Sharma以及聖地牙哥社區學院的Saman Yaghmaee。
作者們特此感謝社會科學的主編Karen Hanson、老年系列的編輯Patricia Quinlin,以及Allyn and Bacon出版社的編輯助理Carly Czech。這些人在整個修訂版的過程中,提供極大的協助與支持。同時,特別感謝Connie Strassburg及GGS書商,因有他們的協助,才得以讓我們在這整個過程中,能有組織系統地向前推展。
本書作者們對他們的內人—— Mary及Jane,以及其家屬的愛心支持及鼓勵,致上最深的感激。他們不僅提供許多有助益的建議,並貢獻時間及心力於初稿的閱覽、校對及打字。同時也感謝社會工作碩士Cathy Garber在初稿階段進行書籍蒐集及探討的協助。
O. William Farley
Larry Lorenzo Smith
Scott W. Boyle
審訂者序
時間過得很快,本書從上一次翻譯出版至今,已經過了七年!這七年裡,國內社會工作環境有了相當多的變化,雖然社工的處境與地位已經改善很多,但不意味著沒有進一步的挑戰。許久之前我接到社工專協傳來的一封電子郵件,有位社工同仁得知其他助人專業已經逐漸形成其群體的標準與共識,引發了他關心我們自身的專業發展,在社會工作師法與執照考試執行了這麼久之後,社工是否形成足夠壯大與自信的專業社群,建立貣其無可取代的地位?他最後語重心長地表示自己是「漂流電子報」的定期讀者,但絕不希望社工一直在漂流!
其實,這幾年來社工界已經在不同場合多次討論台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總的來說,大約有以下幾點:
1. 在快速變遷的台灣社會中,社會工作的價值、原則與方法,到底哪些是核心不可變的?而哪些又可隨環境變遷而調整?
2. 在台灣福利發展的過程中,向來自認為是社會福利代言人的社會工作,卻面臨競爭的危機。在間接服務方面,大量其他系所的學生(如法律、勞工、公行、公衛、護理、財稅、保險、甚至社會學)正努力進入制度式社會福利領域(如社會保險、健保、照護……);在直接服務方面,別忘了心理師也已成為社工師的強烈競爭對手。
3.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變化已為社工教育界帶來強大的壓力,諸多問題陸續浮現:社工的本質與定位究竟為何?我們到底期待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課程要如何調整?哪些課程應該變(甚至刪掉)?而哪些課程又絕對不能變?大學部與研究所以上的教育目標是否應有所區隔,甚至因此引導不同程度的學生在社工實務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社工師考試是否該定位資格考?隨後是否需要分專門領域與職務角色的不同,而有進一步的專業訓練與檢定(如專科醫師一般)?……
4. 在一連串問題的逼問下,社工究竟較像心理學或社會學並非核心議題,重要的是社工能否建立自己獨特的定位,而且這個定位是其他專業難以取代的,否則社工做直接服務不如心理師、做照護不如護理、做社區工作不如社區總體營造者、做方案規劃與評估不如公行、做政策制訂不如法律財經、做就業輔導不如勞工系所、做倡導與社會運動不如社會學系……,這樣的社工「專業」有何意義?
5. 這樣的競爭壓力不是只對學生,社工老師的壓力也在遽增之中,尤其是來自國科會、教育部、乃至學校自身所進行的系所評比。過去社工習慣將自己定位在「實務」,這已經越來越難在學術界獲得認同,而事實上,諸多應用導向的學門(如管理、科技……)也毫不阻礙其學術的發展。復以教育部「總量管制」政策的引導下,社工系所不論在師資學生的增加、老師的升等、資源的取得……,都必頇以實質的研究教學成果去說服學校「投資在社工系是有價值的」,否則學校寧可增設資訊、生物、管理……之類的系所,而社工系即使想維持現有的規模也都越來越難。
在這樣的環境變遷之下,社工概論的教科書也必頇與時俱進,提供我們最即時的教育素材。本書上一次翻譯所根據的版本是西元2000年版,距今已經十年!在這十年間,美國的英文版事實上已改版了三次,增加了不少新的資料,也讓我們有了必頇重新翻譯改版的體認。在學富公司于雪祥總經理與公司同仁的支持下,我們取得2009年最新版的版權,同時展開對新、舊版本之間的比對。前一版譯本共有十四位學者參與翻譯工作,最後並承沈瓊桃與詹宜璋兩位教授加以統整潤飾,力求文筆與格式的一致化。七年來各譯者已有不同的發展,要再共聚一堂完成改版工作實有相當之困難,幸好詹宜璋與何金蘭兩位教授願意投入時間與精力,從頭到尾參酌舊譯本加以翻譯新資料、融入原譯文之中並援引改寫、統整文字語法,最後再經學富公司的團隊重新排版印刷,終於完成此一大工程,也無愧於提供最新社工概論教育素材的使命。
因此,這是一本集眾人之力完成的譯作,首先,我們要感謝的是之前參與翻譯工作的所有學者,你們的努力是這本書能夠出版的基礎;其次要謝謝詹宜璋與何金蘭兩位教授,是這次能夠順利改版的靈魂人物;學富公司于先生的支持與叮嚀,則是讓本書能夠如時完成的主要動力;我的兩位研究生助理高于婷與陳怡達辛苦協助製作索引,也是必頇在此致上謝意。當然,我們也期待各界的指正,讓本書更能符合國內社工教育的需要!
古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