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文化與教育可說是三個看似不甚相關,但卻緊緊相連的主題,對這三個主題進行思考,亦可以說是所有想要更有深度地檢視省思教育活動之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事的思考方向。面對著遊戲文化所帶給現代社會的巨大衝擊,教育工作者唯一的選擇,就是加入這場文化盛宴中並選擇正面迎擊;他/她必須重新思考遊戲在人類生命的意義以及其在當代文化中所佔有的地位。本書作者認為,當教育工作者面臨一波波襲來的次文化及遊戲文化衝擊,仍需與其保持「批判性的距離」與清明的理性頭腦,否則就容易失去教育者應有的判斷標準及批判力道。
自序
「遊戲」可以說是當代社會最重要的文化特徵之一,遊戲精神及態度幾乎無所不在地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放輕鬆點,沒那麼嚴肅。」「Just for fun.」「Just a game.」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面對著高科技、高速度、高競爭社會下的壓力,遊戲成為我們逃避日常緊張關係的最佳藉口與最後遁逃之地。以往人們在玩遊戲時,可能還會受到場地、時間、經費資源與人數的限制,然而自從電腦遊戲或電視遊戲興起後,只要有電腦在身(目前已進化到了平板電腦,以一般常用電腦的人而言,目前最夯的平板電腦實在不適合用於工作,而是適用於娛樂遊戲),幾乎無處不可遊戲,無時不能遊戲。當然,在資本主義的高度發達底下,許多遊戲早已蛻變為大型的職業運動或其他各式競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遊戲文化對於當代青少年次文化更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育工作者往往憂心青少年耽迷於遊戲中,這些遊戲可能是個人獨玩的電視遊戲,也有可能是大眾共玩的網路連線遊戲,更有可能是那些群聚成風的流行文化、夜店文化甚至是幫派活動,若問青少年為何熱中這些活動,得到的答案則可能是:「只是好玩而已。」某種意義上而言,青少年正以遊戲的精神及態度,塑造著他們的次文化,而他們的次文化,又深刻地刻劃了他們的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
面對著遊戲所帶來的巨大衝擊,教育工作者唯一的選擇,就是加入這場遊戲的文化盛宴中並也正面迎擊;他(她)可能必須重新思考遊戲在人類生命的意義以及遊戲在當代文化中所佔有的地位。對於教師來說,當其在面對著青少年所獨有的次文化時,必定得從剛開始的抗拒及不理解,到某種程度的接納及願意進一步理解,即便他到最後不一定全盤接受青少年的次文化,但也終將能夠以同理心正視次文化在青少年生命中的重要性。不過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當其面臨一波波襲來的次文化及遊戲文化衝擊,可能仍需與其保持「批判性的距離」與清明的理性頭腦,否則就容易失去教育應有的判斷標準及批判力道。
而在這樣的一個遊戲社會中,教育工作者到底要如何定位與看待自己的角色?應該是教育工作者所必須時時省思的議題。受到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往我們談到教師的形象時,多半認為其具有神聖的光環與崇高的社會的地位,但在現代社會時,我們又易將教師視為一項與其他行業無甚差別的謀生職業。畢竟,在一個「行業無貴賤」的社會中,若我們還一味高歌教師工作的神聖性,可能反會引發更多他人的反感。但若就因此而認為教師形象完全等同於其他專業的形象,則可能又過於將教師的角色「平庸化」。在某種意義上,教育活動就像是整體社會中的一項「遊戲」,因為教育活動之所以在人類社會中出現及興起,主要源自人類社會發展至某一個階段後,整個社會的全體成員終於可以不再完全投入社會中以生產為目標的「嚴肅性活動」中。換言之,教育是使社會得以從生產活動解放出來一個重要關鍵,正是在教育活動中,人們終於才可以不再「斤斤計較」於到底我們可以在這項活動上實際獲得何種利益,相反的,在教育活動中,人們所關注的是卻是下一代的人們究竟可以有著怎樣的成長與發展。在教育活動中,人們看的不再只有自己,而是他人,是那與自己有密切關係但又不完全屬自己的下一代他們的生長。由此來看,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專業任務實不同於其他以生產活動為主的專業活動,而教師的專業倫理也不同於一般專業人員的倫理守則,也許社會不再視教師是具有崇高地位的聖職人員,但是教師對於自己的期許卻可能仍要高於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期許。
由此,遊戲、文化與教育可說是三個看似不甚相關,但卻緊緊相連的主題,對這三個主題進行思考,亦可以說是所有想要更有深度地檢視省思教育活動之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事的思考方向。本書蒐集了近年來作者在這三個主題上的論述,大致上可分肆個部分,其中第壹部分包括了第一章及第二章的部分,主要論述的是「遊戲」概念與「遊戲人」及當代社會中「遊戲文化」的關係;第貳部分的第三章至第五章則集中在批判理論對於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工業的省思及批判,闡述文化的問題仍須藉由文化本身之救贖來解決的觀點;第參部分包括第六章與第七章,則論述了當代青少年次文化研究最新相關理論發展及演變;最後一個部分則論述到現代社會中教師專業倫理的問題,特別是從德行論倫理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本書代表了作者個人這些年來對於前述三個主題的探討與思索的成果,這個過程相當地漫長,而且作者也必須坦承,其實其間並未真的存在著嚴謹的思想主軸,如果要勉強地說,或可名之為「遊戲、文化與教育的關係」。
本書部分文章之前已在多本學術期刊中刊登過,在此要感謝之前多位匿名審查委員提供的修正意見,同時也要謝謝五南出版公司同意將部分文章蒐錄於本書中。而在作者學思的過程中要特別感謝下列的師友,第一個是十餘年來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每月定期舉辦之教育哲學研討會中的師友們,沒有他(她)們的激發與鼓勵,是不可能有這些文章出現的;第二個是臺灣師大教育系楊深坑國家講座教授親自主持之每兩個禮拜一次的研討班裡的師友,亦提供了作者鞭策自己不斷前進的力量。當然,臺灣師大教育系所提供的自由的研究教學環境以及在上課過程中的所有的師生交流,更為作者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後盾。最後,作者謹將這本書獻給我的父親──方紀宇醫師,他以八十多歲的高齡仍然活躍於各類不同的學術研究、語言學習及文化團體之中,直至現在他始終不停地「悠遊」於自己所感興趣的各種知識領域中,他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與精神,為作者作出了最好的親身示範。
方永泉 謹識
於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