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吃飽之後人生問題才開始∕曾昭旭
我們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或網路新聞,一定會感嘆人間事為什麼如此紛紜複雜。從政治到社會到家庭,從大人物的權力財富問題到小市民的生計感情問題,真是無日無之,沒完沒了。其間固然有正向的可喜可悅,如陳樹菊、吳寶春、吳季剛、林義傑、曾雅妮、林書豪等等台灣之光,可也有更多負向的可悲可惡(這就不必一一列舉了)。試問這人間到底是什麼回事呢?動物植物的世界乃至整個大自然有這樣的矛盾錯雜令人困惑難解嗎?
原來動物(乃至整個大自然)的生活只有一層,就是生存,所謂食色性也。一隻貓吃飽了就沒事了,可以擦擦臉睡懶覺了!但人的生活卻有兩層,吃飽飯只是基層存活需求的滿足,卻不是整體人生問題的解決;而且恰恰相反,吃飽飯才是人生問題的真正開始。
原來當人吃飽飯,一種動物沒有,人所特有的進級需求就產生了!這種進級需求一言以蔽之就是意義、價值、尊嚴的需求。這不是身體存活之所需,而是心靈存在的必要。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幾希的一點點差別原來就在人除了身體形軀,還有一顆心!
當然,所謂人的這顆心,不是指心臟,也不是指大腦,因為這還是身體結構的一部分,有它們特定而有限的機構功能;所謂人心,其實是指以整個身體為基地,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人生的整體性需求」,或說「存在需求」。這種心靈存在的直接表現,就是自我意識。
真的,人與動物不同的核心表徵就在這裡,動物不會說我怎樣怎樣的,人卻幾乎無時無刻不從自我出發,所說的話最常出現的字眼就是我;英文寫到「I」還要大寫哩!
但自我意識的內涵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人心到底想要幹什麼呢?簡單說:人吃飽飯後的第一項願望與要求就是「自由」,就是不要被管、被約束。第二項願望或理想就是與他人相愛相通而獲致一種同體感。這兩者都實現了,就會湧現一種生命存在的意義感、價值感,也可以總稱為自我實現。這時,人才會覺得沒有白活,覺得死而無憾。但理想在此,人的陷阱與歧途也在此。就是自由與一體是帶有矛盾性的。自由凸出了自我,與人一體卻常要放下自我。因此當人不能放下自我以將自我提升到更高的無我層次的時候,自我就會因想要突顯自我而壓抑別人(所謂「抑人揚己」),遂產生人我的相爭了!人間的紛亂、邪惡,會產生這麼多相爭相殘的悲劇,可以說都是由此而來的。
也就是說,除非人心充分自覺,自我充分實現,否則,若只有半調子的自我,反而會成為人間的亂源與人生苦痛的病根。難怪老子會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了(「身」就是自我的意思)!
像這樣半調子的自我意識,也就是只看到我的自我而看不到別人的自我,會因自由而忘記愛的人心,就稱為「人心的昏昧」或「人心的流失」。
但人心為什麼會昏昧流失呢?是人天生就有邪惡之根嗎?其實不是,而是上天對人性的一種特殊設計,要充分成全人的自我實現要求,因此不會免費給人與人相通為一體的最高滿足,而要人訴諸完全的自由意願,自覺地去愛人,才能實現最高、最充分的存在意義感。
所以,當人只有半調子的自我意識,就會一心求自由卻反而不自由。且徒然惹來許多憂慮、恐懼、矛盾、苦惱。人必須由此猛省,反求諸己,才能藉著心靈更充分的自覺,湧現出無私的愛人行動,去充分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本願。
所以孟子才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這本書也因此才以「把丟掉的心找回來」為核心關懷,廣泛討論人要怎樣才能充分成為一個人,這個與每一個人都密切相關的課題,希望對陷於紛亂困惑中的現代人,有一點點參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