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第一章理財,你準備好了嗎?
進入職場十年後,小薰碰到了同班同學小花,兩人談起職場的甘苦。
小花因緣際會,一畢業就進入網路公司,而且公司不但沒有泡沫化,業績還蒸蒸日上,讓小花很快就升上來擔任公司的創意總監,薪水也上看8萬元以上。但她付出的代價是,每天昏天暗地,過著沒日沒夜的生活,工作壓力大,生活開銷也大,存款簿裡的積蓄竟然不到100萬元。
小薰在職場的經歷則沒那麼幸運,屬於苦媳婦類型,從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媒體業,一直在相關的行業裡更換工作,薪水收入也一直維持在4、5萬元以下。但是,工作不順利的小薰,卻靠著養成定期定額理財的好習慣,已經積累了高達280萬元的資產,準備開始買房子了。
「什麼?你要買房子了?」小花睜大眼睛,望著還是個小記者的小薰,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
小薰笑笑的說:「很簡單啊,因為,我懂得…理財!」
為什麼堂堂一個網路公司的高層主管,在個人資產的累積上,卻不如一個職場底層的白領工作者呢?小薰為何能夠工作十年,而且都是在頻頻更換工作的現狀下,為自己創造出數百萬元資產呢?
懂理財與不懂理財的人,在資產累積的效果上,真的如此天差地別嗎?
第一節 我想要多少錢?
沒錯!想要有錢,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學會管理錢!
許多人的事業運很好,在職場上一飛沖天,升遷快,加薪也快。但可惜,這一類高所得者,如果沒有學會如何打理好自己的家產,沒有學會理財的話,可能最後還是會淪落到窮途潦倒一途。
在紫微斗數的十二宮當中,有所謂的「事業宮」,也有「田宅宮」。為什麼會有這兩個宮呢?不是升官以後,自然就會發財嗎?
錯!升官不見得會發財,還得看自己有沒有財運,這就是為何在掌管一個人的財富運勢上,會有兩個宮的原因。
拿現代語言來說,事業宮是主宰職場、固定薪資的運勢;另一個田宅宮,則是影響自己裝到口袋裡的現金、資產運勢。前者需要的是職場管理能力,後者則是一套金錢管理的流程與知識。
許多年輕人進入社會大學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埋頭苦幹,努力把主管交代的事情做到好,但在為公司老闆掙錢之餘,卻沒想過,自己每月領到的薪水也需要一套有效率的管理流程,把「Money」好好管理一番。
有效率的管理薪水,跟沒有效率的運用,差別有多少呢?
這個答案就跟我們在職場上工作一樣,有賺錢的公司跟沒有賺錢的公司,差別在哪裡呢?
「一個能領到好幾個月的年終獎金,一個卻連半個月的年終獎金都發放不出來!」如果你職場經驗夠豐富的話,很快就能如此一針見血的回答。
公司要想賺錢,老闆一定要訂一個年度獲利目標,並緊盯員工,甚至揮皮鞭鞭策員工,要求目標達成率能確實落實。
同樣的,個人理財的流程,也不外如此。一個善於管理田宅宮、善於管理「Money」的理財高手,一定也會先問自己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將來想要有多少錢?」「我這一個年度或下一個年度,想要有多少錢?」
沒有這一個賺錢意識,我想,任何年輕人都很難鞭策自己,朝著儲蓄、理財、投資方向去努力。
想當有錢人,第一件事情得是對「Money」有個目標意識,要日日夜夜把這件事情掛在心上,才有可能避免自己過度消費,錢沒賺到之前就先花光光了,那自然永遠都追錢追不到手了。
此時、此刻,你如果想要學會理財,一定要日日夜夜先惦記著這理財的頭一件事情:「我將來到底想要有多少錢?」
第二節 為什麼別人賺錢這麼容易?
理財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想清楚,自己想要有多少錢?
接下來,才是去探討:「為什麼別人賺錢這麼容易?」關於這一點,我們試著來看月薪4萬元的小薰,是如何花十年存到280萬元的?
我們的上一代總會告訴我們,儲蓄很重要,賺錢要放到銀行儲蓄起來,才能積少成多,將來不愁沒錢花用。
所以,小薰是透過強迫儲蓄的方式,讓自己變成小富婆的嗎?
假如小薰從23歲起就強迫自己每月從薪水裡拿出1萬元來做儲蓄,並以定期儲蓄存款方式來計算2%的年利率,那麼,10年下來,小薰每月1萬元,每年12萬元,總計10年將儲蓄達120萬元。
咦,怎麼離280萬元還差這麼多?還有160萬元,小薰是怎麼變出來的啊?
別忘了,剛剛提到,小薰是以年利率2%來做定期定額的儲蓄,所以,小薰的銀行帳戶是有辦法利滾利,滾出利息來的。
所謂的「利滾利」,就是所謂的「複利效果」。舉例來說,小薰首年的儲蓄本金為12萬元,但是,頭一個月的1萬元,已經能領到2%的年利率;第二個月的1萬元,也能領到11個月的利息,也就是11/12的年利率。累計下來,小薰本金12萬元,可以領到孳息11,308元,本利合則為131,308元(見表一)。
到了第二年,這131,308元會繼續以2%的利率效果,滾出更多的利息錢以外,小薰還會有新的每月1萬元本金會計算入存款簿裡,使得本利合節節攀高。
到了第十年底時,小薰總計強迫儲蓄的本金達120萬元,而透過時間複利效果,銀行存款簿裡已經比原始本金還多出139,409元的利息錢,而達到近134萬元的帳戶餘額。
這多出來的近14萬元,是小薰什麼都不用做,自動生出來的利息錢。
表一:銀行利滾利的複利效果
年齡 年度 每月儲蓄金額 累計儲蓄本金 年利率 年度末總金額
23 1 10,000 120,000 2% 131,308
24 2 10,000 240,000 2% 255,064
25 3 10,000 360,000 2% 381,319
26 4 10,000 480,000 2% 510,122
27 5 10,000 600,000 2% 641,524
28 6 10,000 720,000 2% 775,579
29 7 10,000 840,000 2% 912,340
30 8 10,000 960,000 2% 1,051,861
31 9 10,000 1,080,000 2% 1,194,198
32 10 10,000 1,200,000 2% 1,339,409
但請等一下,134萬元和280萬元,還是差上146萬元啊?作者還是沒有解釋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沒錯,我們剛剛是從「強迫儲蓄」的角度,分析「複利效果」這件事情,而還沒有從如何有效率達成「時間複利」效果來討論小薰的280萬元怎麼來的。
從表一中,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到,傳統父母所教導我們的儲蓄方式,並非有效率達成資產積累的最佳模式,因為關鍵就出在,2%的年利率實在太低了。
在低利率的年代,我們必須學會投資,才能把利滾利的效果,發揮得更有效率。
以表二為例,小薰因為懂得把錢投資在某樣金融商品上頭,並將年投資報酬率提升到15%,而且這個投資績效是年年穩定保持下去的,所以,整個複利效果累計出來的資產總額,就大不相同了。
以年投資報酬率15%為例,很明顯的,首年度的本金12萬元,才一年就可以累積出14萬元的投資成果,等於多跑出2萬元來,比靠利息所滾出的11,308元多出很多。
到第二年時,投資本金24萬元,但總資產累計卻已達到29萬元,憑空多跑出5萬元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錢滾錢的差距效果日益擴大,到了第八年,投資本金96萬,而資產累計卻已達187萬,八年來獲利幾乎已經多了一倍了。
到了第十年時,小薰靠著強迫自己每月投資1萬元,十年累計投資120萬元的本金,竟然已經悄悄產生出「錢滾錢」的效果,資產總值高達280萬元了!
足足比本金多出來的160萬元,都是小薰聰明理財的結果,也是小薰十年變出280萬元資產的秘密!
所以錢滾錢的關鍵,不是「強迫儲蓄」,而是「強迫投資」。
表二:年投資報酬率15%的複利效果
年齡 年度 每月投資金額 累計投資本金 年投資報酬率 年度末總金額
23 1 10,000 120,000 15% 140,211
24 2 10,000 240,000 15% 291,354
25 3 10,000 360,000 15% 466,794
26 4 10,000 480,000 15% 670,437
27 5 10,000 600,000 15% 906,817
28 6 10,000 720,000 15% 1,181,195
29 7 10,000 840,000 15% 1,499,682
30 8 10,000 960,000 15% 1,869,366
31 9 10,000 1,080,000 15% 2,298,478
32 10 10,000 1,200,000 15% 2,796,573
第三節 理財是什麼?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恍然大悟了小薰的賺錢秘密,那就是,要透過「強迫投資」的方式,讓錢滾錢的效果更有效率。
所以,管理金錢的首要之務,是把投資報酬率盡量變大,而且越大越好,對不對?
如果你這麼想的話,可能就把「投資」與「理財」的優先次序給弄混淆了。
理財與投資不一樣的是,投資是要追求報酬率,而報酬率的背後是有風險的。而理財的目的不是盲目的追求報酬率,而是要尋找一套達成有錢目標的方法。
回到我們前頭所提的,理財高手一定要學會先問自己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將來想要有多少錢?」
先想清楚將來自己想要有多少錢,我們接著才有可能問自己第二個問題:「達成這個金錢目標的理財方案是什麼?」
第三個問題:「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理財商品做投資?」
第四個問題:「我該如何提高投資的獲利績效?」
第五個問題:「我是否能在原定時間內,達成我想要的金錢(理財)目標?」
這五個問題與步驟,基本上,才是一套正確的理財標準作業流程。而「投資」,只是理財架構下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已。
如果拿個人理財與公司經營做類比來看的話,我們可能會更清楚一點理財與投資的差異。
導致一家公司有賺錢,跟沒賺錢的關鍵在哪裡呢?
我想,原因很多,但不外就是公司產品的企劃有問題,或者業務推動有問題,或者老闆的管理出現問題。
企業、企業,不外就是「企劃+業務」,一套從產品企劃、產品生產到業務行銷的能力,可以說是企業經營能否獲利的關鍵。
基本上,個人理財也不外如此,它牽涉到一套從設定目標、企劃理財方案、決定生財管道到提昇投資績效的金錢管理問題。
從圖一與圖二的對照表來看,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在這套營運流程的步驟4裡,公司為了達成年度獲利目標,因此拼命要求業務人員銷售產品,提升業績的行為,和個人理財為了達成原訂金錢目標,而要追求高回報的投資報酬率一樣,這個業績或績效的達成率,都只是整套流程裡的一環而已。
許多人談理財,就只想到如何透過投資來賺錢,而忽略掉,賺錢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是為了什麼目的而來設定賺錢目標呢?後者,其實才是理財的重點所在。
第四節 投資是什麼?
理財是一件要很清楚人生到底想要有多少錢的金錢管理問題,那麼,投資是什麼呢?
從個人理財的角度來說,投資是一套管理獲利回報與虧損風險的技術或藝術。投資是一種在報酬率與風險之間進行權衡與管理的一套方法,而其目的,則是為了有效率的達成理財目標。
許多人談投資,就想到生意人進行商業投資,因此,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富貴險中求」,要敢於承擔大風險才能夠日進斗金。
事實上,把理財與投資過度簡單化或單一化的人,才會如此這般想事情,而其結果,往往就是勇於進出股市、房地產或期貨市場,最後卻賠到一毛本金都不剩才出場。
投資是進行一項市場商業行為,這一點並沒有錯,但問題出在,對多數上班族來說,我們的身份還是領老闆薪水的上班打工仔,不可能變成一天24小時都在做生意的資本家。
對上班族的個人投資理財行為來說,投資如果沒有放到理財架構下,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這將非常容易使人財迷心竅,一味追求高報酬率而忽略市場風險的存在。
基本上,投資的報酬率越高,風險也會相對增高,高報酬的背後必然是高風險。因此,只有當投資被擺到理財架構底下時,我們才會權衡風險的輕重,進行有限風險下的有限投資。
我們投資的東西可以是股票、基金、債券、存款或保險,但絕對不要忘記,投資是有風險的,我們在理財架構下所進行的投資行為,第一件該注意的事情就是「風險」,而不是「報酬率」!
富貴險中求的意思,對上班族來說,是要學會控制風險,而不是冒險求富貴。
風險控制,可以說是投資的第一要務。所以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就說過,「投資時永遠要記住兩條準則:第一,不能虧錢,第二,永遠不能忘記第一條準則。」
投資人一定要記住,風險控制行為,就是投資理財的第一門課。沒有上好這堂課,就千萬別貿然去投資喔!
搞懂了理財與投資的優先次序以後,緊接著,我們就要按部就班的逐一把理財步驟進行細部拆解,好讓您在一個完整的理財架構下,為自己田宅宮裡的財富,進行有效率的管理。
第一章理財,你準備好了嗎? 進入職場十年後,小薰碰到了同班同學小花,兩人談起職場的甘苦。 小花因緣際會,一畢業就進入網路公司,而且公司不但沒有泡沫化,業績還蒸蒸日上,讓小花很快就升上來擔任公司的創意總監,薪水也上看8萬元以上。但她付出的代價是,每天昏天暗地,過著沒日沒夜的生活,工作壓力大,生活開銷也大,存款簿裡的積蓄竟然不到100萬元。 小薰在職場的經歷則沒那麼幸運,屬於苦媳婦類型,從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媒體業,一直在相關的行業裡更換工作,薪水收入也一直維持在4、5萬元以下。但是,工作不順利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