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方秀雲
朋友問我,為什麼喜歡人像畫呢?有趣的是,生活中對不少事的反應,經常是無意識的動作,直到別人提起,為何這樣,為何那樣,我們才開始探查背後的理由。
童年時,每天傍晚我在窗口旁等待父親回家,他踏進大門,將腳踏車停放牆邊,可說是我整天下來最期待的一刻,好幾年來,對這樣一日復一日的習慣也未曾多想。然而去年在愛丁堡逛商業畫廊時,我看到當代藝術家亞歷山大.米勒(Alexander Millar)畫的〈回家的路上〉,描繪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身穿灰綠的風衣與帽子,叨根煙,騎著單車,當時我眼睛一亮,淚水溢滿眼眶然後直落了下來,在那刻我才明白,小時候從那一扇小窗望出去看到的世界一直還深藏在心底,那震撼力有多強,持續有多久,至今還澎湃依然。
1998 年,我離開台灣隻身來到英國求學,臨行前,母親送我到機場,因第一次離家,又是我企盼已久的夢想,在出境機門跟媽媽道別時,我看著她大約有兩秒鐘,便狠下心不再回頭,於是就直奔登機門,但這幾年來,偶爾她以最美麗的身影到我夢裡探訪,我清楚的知道,九年前她在那兒望著,直到看不見我為止,但我兩秒的回望,門框內的母親卻成為我一生難以忘懷的影像。
他們安身立命的過日子,用認真的態度勾勒出自己的容貌、姿態與性格,就在那關鍵的時刻,在框內作了定格,以最動人,最純粹的臉與身體烙印在他們的自畫像上。好幾年來,我始終扛著這兩幅肖像畫,無論走到哪兒總跟我到哪兒。一般來說,顏料會隨時間、溫度與觸摸逐漸的褪色,線條也越變越模糊,然而,我心中肖像人物的色彩與線條卻越來越清晰,甚至他們的特徵顯得更突出,有趣,也更鮮活,散發一股人性洗鍊的精華,以及珍貴的愛情,也因這能量的源源不絕,我對「人」始終保持最濃厚的興趣。
我特別喜愛人像畫,大概因我相信「人」的緣故吧!
本書中我介紹二十位藝術家的自畫像,分別是杜勒(D?rer),蘇菲妮絲芭(Sofonisba),范戴克(van Dyck),維拉斯蓋茲(Vel?zquez),林布蘭特(Rembrandt),梅塞施米特(Messerschmidt),羅丹(Rodin),梵谷(van Gogh),克林姆(Klimt),莫德松-貝克(Modersohn -Becker),夏卡爾(Chagall),封答那(Fontana),達利(Dal?),卡蘿(Kahlo),雪吉爾(Sher-Gil),帕洛克(Pollock),霍克尼(Hockney),隆爾(Long),馬波索博(Mapplethorpe)與鞏立(Gormley),涵蓋從文藝復興到當代,他們個個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擅長刻畫自我肖像,更在肖像美學上作了突破的革新,我同時也顧及到年代、性別、風格、形式及地域的多樣性。
在研究與撰寫的過程中,我發現到不少藝術家刻意或不經意留下來的秘密,我也替他們作了解碼,因此,特別產生一種私探他人秘密的快感。我常想,這些藝術家都在努力證明自己的存在與不平凡,他們用圖像來描繪自己的生命,經常一不小心陷入水仙花般的自戀。他們有的扮演先知的角色預言了未來;有的用自製擴音器作美學的、精神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宣揚;有的不得志傾吐心中的鬱悶;有的揭露對生活的態度與體會;有些說出自個兒的豐功偉業;有的卻展現普度眾生的雄心,不論哪一種,最讓我感動的還是看見二十位藝術天才的叛逆,創意,幽默,熱情與執著,他們都未曾浪費過一丁點的青春,所謂的不平凡,也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