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想讓孩子出國念書,卻不知道該如何申請好學校?或是您關心孩子的教育未來,正在思考一個不一樣的教育途徑?亦或是您想知道如何有效地培養孩子學習英文和專長?若您曾有過這樣的煩惱,並且想從他人的真實經驗去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那麼本書正是為您量身而寫。
2010年3月一家美國頂尖寄宿中學從700多份申請書中,錄取了80名新生,當中有一位是14歲的台灣男孩。這個男孩曾經分別在台灣和美國就讀小學,最後在小學畢業時,毅然決定要前往美國繼續升學並申請美國寄宿中學。雖然了解此行並不容易,但因作者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快樂的人生,也認為孩子最終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轉而給予孩子支持,進而與孩子一起踏上了申請美國貴族學校的旅程。
作者的孩子花了兩年時間準備入學考試,雖然佔去很多時間,但不放棄始終熱愛的西洋棋,不只是台灣的西洋棋國手,更獲得美國紐約州中學組的西洋棋冠軍,在不懈的努力後,最後終於進入心目中的學府——美國知名的康克爾學院(Concord Academy),該校位於人文薈萃的麻州,現任哈佛大學校長佛斯特女士即為該校校友。
作者參與這個過程,也和孩子成為團隊。她對照自身申請哈佛大學研究所的經驗,發現申請美國頂尖貴族學校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困難許多,所以特別寫下本書,盼望幫助欲申請美國私立中學的家庭找尋到一條最適合且能快樂成長的路。
本書結合教養、英語學習、貴族學校入學考試準備、留學申請……等多元化內容,還包含精確的申請貴族學校日程規劃表,幫助您從建立正確觀念到實行,逐步掌握進入貴族學校的訣竅。
本書特色
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
哈佛大學校長Drew Gilpin Faust
福特汽車總裁Henry Ford II
摩根史坦利公司創辦人Harold Stanley
作家Dan Brown
甚至好萊塢明星Glenn Close、Michael Douglas
以及多位美國總統皆畢業於美國頂尖貴族學校。
這些頂尖學府吸引全世界的年輕菁英,
以約1:5的師生比例給予個別式的教學,
提供媲美長春藤大學的資源,
不只著重學業發展,更培育學生的獨立性、判斷力、國際觀,
以及日後無價的人際網絡。
***
一本融合了教養、英語學習、
貴族學校入學考試準備及留學申請的綜合性入門書。
作者是哈佛大學碩士,她從母親的角度出發,
與您分享帶領孩子一步步完成申請進入貴族學校的點點滴滴,
幫助您的孩子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貴族學校,
快樂且踏實地走上留學之路。
作者簡介:
張錦娥(Gina Chang)
身兼數職,是出版社的執行長,也當會計師,還有一個超多鬼點子的兒子。她過去曾就讀美國哈佛大學的甘迺迪學院,並取得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管理碩士學位。她覺得教養是她做過最困難的工作,因為兒子總是出一堆難題考倒她,不過她也謝謝兒子到世界和美國各地比賽西洋棋,讓她可以到處旅遊,也因為兒子喜好和她大不相同,她才有機會瞭解為什麼有人會瘋滑雪,喜歡吵死人的pop music。
作者的話:
我認為孩子要讀什麼學校——公立或私立、國內或國外——都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了孩子的能力及個性,以及家長的負擔能力。同時,我也認為讀什麼學校,都有人成功有人失敗,什麼環境也一樣有人樂在學習,有人痛苦不堪。因此,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尊重孩子的意願是我認為最重要的。
當孩子提出出國念書的想法,我們和他共同討論出「以兩年時間」來準備的計畫,從此便開始了「推開貴族學校的大門」的準備過程。也因為這個過程,我們才深深感覺父母和孩子應該是一個Team、一個團隊。只有將父母的位階拉到和孩子平等,我們才會去溝通和傾聽孩子的意見,孩子也會學習和成長,進而了解我們考慮的面向。
從孩子開始準備到申請美國頂尖寄宿中學的這段過程,我才理解這是多麼複雜而費時,不只有考試,還要出席各個學校面試、練就令人驚艷的專長。我與讀者分享自身經驗,希望想送孩子出國念書的家長或是主動想出國念書的孩子,都能看清楚目標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阻礙,才能在這條留學之路上走得更順遂。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很高興作者(張會計師)能分享自己和兒子的經驗,彙整出這本極有價值的留學書。在我美國會計師執業過程當中,遇過不少來自台灣和中國的華人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美國,或是留孩子一個人在美念書,但因為文化、語言及教育環境的差異,原本抱持的留學夢竟出現了種種阻礙。本書點出了欲進入美國頂尖貴族中學必須付出的準備心力、除了選校更要以孩子的專長及興趣為前提、名校不見得適合……等等,值得有心栽培孩子赴美念書的家長參考。
——林清吉(資深美國會計師)
我第一次遇見作者的兒子(Max)是2003年在哈佛大學的立濤爾圖書館,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與Max及其父母便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在我眼中,他們是一個擁有創意、勇氣、又彼此尊重的家庭,具有傳統華人家庭的價值觀,卻也巧妙融合了西方社會中繽紛多彩的創意和獨特的生活風格,使得Max可以充分發揮對生命的熱情。我深信這本書一定能讓讀者受惠,並為您的家庭帶來煥然一新的生活靈感。
—— Greg Wong(哈佛大學校友)
我認識Gina和Max這對母子很多年,一個是隨時挑戰新事物、迎接孩子不斷成長的媽媽,另一個是樂觀開朗、喜歡美食和西洋棋、勇於表達想法的孩子。兩個人的共同點是積極安排生活、一旦設定目標就會盡全力達成。Max一直以來都嚮往去美國念書,看到Gina在書中記錄的點滴,讓我不禁對這對母子再次刮目相看。書中Gina與Max巨細靡遺地將他們如何準備就學的經驗與蒐集詳盡的資料與讀者分享。這真的是一本難得可貴的小留學生赴美就學的參考書。
——陳小曼(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產業經理)
「真有這樣的一本書嗎?」當我向一位為了幫孩子申請美國寄宿高中而焦急的好友介紹本書時,他這樣問我,口氣中充滿驚喜、期待與渴望,巴不得立刻拿到這本書。本書是真實的第一手見證,而非僅是資料的蒐集。書中詳述如何協助孩子進入寄宿學校,以及應在何時、何處、作何準備,無一不是經過多次嘗試、碰壁、轉折而後柳暗花明的經歷與結論,可說是審慎查驗後的真實成果——Tried and True。書中並詳述幫助孩子加強英文的方法,是作者慷慨贈送每位父母與學子的財富!
——柳惠容(美國印第安納州北方高中英文教師)
推薦序一:教育不只是成功的門票,更是終生投資
呂旭明 會計師(安致勤資會計師集團創辦人、財富傳承及稅務專家)
《商業周刊》曾經報導過「成功人生的四張門票」分別是一個人的出身、教育、婚姻及社群。我個人認為這當中只有出身是無法更改的,其餘三項則是可以藉後天的努力經營及規劃來成就。同時,在這四項當中,我認為教育尤其重要。與其說教育是成功的門票或入場券,倒不如稱為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投資。
正因為如此,我和內人(本書作者)體認到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即使我們平時工作都很忙碌,但不管再忙、再沒時間,總會把握機會教育,適時扮演指導、傾聽、鼓勵等多重角色,在家庭教育這一塊從不缺席。我的觀念裡認為教育孩子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負責任」的態度,是最為重要的。 因此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培養他有獨立思考、負責及規劃人生的能力,但是要讓一個十三、四歲的青少年擁有獨立思考及判斷的能力是不容易的,需要許多的引導及關注。
在我們寒暑假往返美國的途中,我總是讓他一個人去坐經濟艙,理由是:爸爸之所以能坐頭等艙,是因為靠自己的工作收入才能享受;在他沒有賺取收入以前,不該有這種待遇。他從沒有提出異議,反倒是一個人在經濟艙裡和旁邊的旅客以中英文聊天交朋友、看電影和打遊戲機。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希望他從生活中學會獨立,進一步學會人生就是對自己負責,因為若是孩子沒辦法對自己負責,接受再好的教育、享受再好的環境對孩子都無益。
就學校教育這一環,我一向認為讀公立學校可以讓兒子認識真實的社會,並且體驗人生百態,他在幾年公立小學的學習中也的確體會出社會各階層家庭的不同。但我沒想到他在國小六年級就主動說要赴美就讀私立寄宿中學,並且做了一份報告,仔細分析他可以從美國教育中得到什麼。我雖然驚訝,但也知道我們一向鼓勵他獨立思考的做法發酵了,而他真的做到了,知道自己的專長和人生方向要在哪一種教育環境下才能充分發展。
我雖然捨不得兒子在中學階段就獨自出國念書,但我知道既然鼓勵他獨立,就不能再處處干預或是壓抑他的決定,另一方面我也認為若是他有能力進入美國的頂尖學校,並且好好地利用教育資源,應該有無限的可能。我個人最認同美國教育的一點是,它容許學生擁有獨特的思考模式及價值觀,這點在東方社會的教育中較不容易達成。也因為如此,我也贊同兒子,這樣的教育環境是比較適合他的學習與成長。因為美國寄宿中學提供的學習環境及師資,不僅多元且具國際水準,的確賦予學生更多元的發展面向。
在尚未接觸美國寄宿中學的相關資訊前,我們一家人對於這樣的學校概念僅是:提供住宿的私立中學。但是看了內人和兒子所收集的資料和實地了解後,才知道這些頂尖的貴族學校的確不簡單。這些學校除了提供一流環境及師資,畢業校友更是各行各業的精英,能擁有這樣的卓越績效,它們背後的辦學態度及經營哲學令人敬佩。
在我的兒子即將進入美國頂尖的康克爾學院(Concord Academy)就讀前,我對他說:「我希望你把自己當作一張面額一萬美金的股票來投資,如果你好好努力,不管是學業成就或是價值觀、國際觀的養成、人脈的建立等方面有所成長,這張股票價值就可能看漲,反之就可能下跌,屬於你的未來市場價值就要看自己的努力。」當然,教育就是這張股票可能增值的利多來源。
在我執業的會計領域中,觀察到重視教育的企業家往往能培育出具有視野寬廣的接班人,他們傳承的不僅是財富,更有無形的資產,這讓我更相信好的教育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投資。也因為諸多的客戶及友人常常詢問孩子如何申請美國的好學校,我便鼓勵內人完成此書,期盼與正在培育孩子成長的父母分享。
推薦序二:父母的心願——幫助孩子成就他們的未來
陳小曼(美國在台協會商務組產業經理)
收到這本《推開貴族學校的大門》的書稿,心中不禁回想起六年前,當我就讀高中的兒子突然表明要去美國念書的意願,當時我非常忐忑不安,更不知從何準備起。在兒子主動表明要去美國念書前,我是抱持著「培養」的心態來鼓勵他考慮將來赴美念書,並且常趁著暑假帶他去美國找親友,讓他跟著七、八個美國長大的孩子一起玩,但是他私底下卻跟我說:「我不喜歡美國,他們有時好霸道會欺負人。」
我了解這是美式生長環境的落差,但仍不斷提供各種思考元素,安排他接觸在美國念書的大哥哥大姊姊們,看看他們求學的方式、帶他去感受美國大學的豐富教學資源、鼓勵創意研發與獨立思考的教學環境、多樣的課程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等。
許多年過去了,兒子一直到了高中的某一天,放學後很篤定地跟我說:「我決定去美國念書。既然在台灣或是在美國都一樣是辛苦念書,我希望去資源多一點的美國試試。」這時我確定他心理上已經完全準備好赴美就讀,事後也證明他因堅持自己的決定,克服了許多初到美就學的挑戰。
當初我在倉促中除了遍尋網站與請教親友的經驗之外,也約談了幾家留學中心,但終究尋不著最符合自己與孩子需求的學校資訊,於是便自己動手蒐集。但是美國學校這麼多,該如何篩選出最適合的學校?除了準備入學所需的考試以外,我主要考慮的面向有以下四個:
一、 學校課程與活動安排
孩子赴美念書,最終目的還是要上好大學,學校課程與活動能否協助學生規劃一個「高中銜接大學」的計畫是我十分關心的,而這些課程與活動務必要讓孩子發揮強項,例如可抵大學學分的AP課程是否適合來自亞洲學生的科目,像是數理化相關科目,如此也對英文造詣的要求較低。課外活動與校內外比賽也要能讓孩子有表現與參加的機會。
二、 校方的國際學生政策
每間學校對於國際學生的招生與管理方式不一,若招收太多說中文的學生,孩子學習語言與融入當地文化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若學校收過多來自同一國家的學生,他們形成的小團體易造成無形壓力;此外,家長也要確實知道校方對異性交往與毒品管制的規定。我也很關切學校環境能否協助學生融入當地文化,兒子就讀的學校規模約三百多人,屬小型寄宿中學;全校師生約百分之八十以上住在校區,就像一個大家庭。國際學生的輔導老師定期邀國際學生到家裡聚餐與遊玩,減少國際學生的鄉愁,並藉此了解學生日常生活與交友狀況,協助他們快速地融入美國教學與生活方式,並且安全地交朋友。
三、校方環境與其他活動安排能否讓孩子有多元均衡的發展
我的兒子到校報到的第一天,校方便要求所有新生帶著枕頭和睡袋夜宿戶外。此外,學校也在每學期尾聲要求學生背著背包、帳篷及野炊器具深入大峽谷、墨西哥等地的荒郊野外去體驗野外生活——自己煮飯、自己搭帳篷住,如廁就挖個洞……校方希望藉著野外活動讓學生培養出團隊精神及克服困難的方法。我非常喜歡學校這樣的安排,如此孩子除了讀書之外,還面對不同的挑戰與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四、了解學校的入學標準,著手準備赴美就讀
對台灣長大的孩子來說,去美國念書最需要努力的就是加強英文說讀寫的能力。大多數學校入學需托福、SSAT、推薦信、面試、成績單等。幫助孩子規劃讀書計畫、按部就班地準備各項考試與面試是當務之急。如英文程度達不到學校標準的學生可否考慮條件式入學。
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我還考慮學校所在地華人的密度、氣候、以及孩子返家與回校是否方便的因素。即便有了各項所需的條件,還是要回到核心問題:孩子心理上準備好了沒?知道去美國念書的目的?只有這兩個問題有了肯定的答案,一切的後續準備才有意義。
看著兒子在美國從中學念到研究所,悠遊於自己喜好的專攻領域,並發展出自信獨立的個性,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擔心他的事越來越少,也該是鼓勵他展翅高飛追尋自己方向與夢想的時候了。今年夏天他對我說:「謝謝媽!我去美國念書是正確的決定。美國的教育讓我在知識學習與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面向發展得更廣更深,也讓我really enjoy my life。」能協助孩子成就他們的快樂人生難道不是為人父母最高興與最滿意的事了嗎?
教育是讓孩子有能力經營快樂人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家長協助孩子成就未來所能做的事。看到作者Gina將個人經驗整理成書,我心裡非常感動與高興,想想要是幾年前也有這樣的書就太完美了。本書忠實記錄申請美國寄宿中學該注意的大小事項與準備過程,並客觀建議有意安排孩子赴美念書的家長務必要「提早」做準備。相信讀者一定能從中得到實用的資訊,並運用此書來幫助小孩計畫對赴美就讀做最有效的準備。願天下的父母都能協助孩子成就他們的未來。
名人推薦:我很高興作者(張會計師)能分享自己和兒子的經驗,彙整出這本極有價值的留學書。在我美國會計師執業過程當中,遇過不少來自台灣和中國的華人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美國,或是留孩子一個人在美念書,但因為文化、語言及教育環境的差異,原本抱持的留學夢竟出現了種種阻礙。本書點出了欲進入美國頂尖貴族中學必須付出的準備心力、除了選校更要以孩子的專長及興趣為前提、名校不見得適合……等等,值得有心栽培孩子赴美念書的家長參考。
——林清吉(資深美國會計師)
我第一次遇見作者的兒子(Max)是2003年在哈佛大學的立濤爾圖書...
章節試閱
(摘自《推開貴族學校的大門》第三部第一章Q2)
培養孩子學英文,可以建立哪些習慣?
我的孩子每年暑假去到美國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圖書館看看有哪些新書。為了撰寫此書,我還特地到圖書館查看他從小學到現在借閱過的書(包含有聲書),沒想到兒子在五個暑假閱聽過四、五百本英文書,真的是不容易。其實這就是學習英文的祕訣:從興趣出發「建立習慣」。以兒子的學習模式來看,有了一個以英文為媒介的習慣,學習便可以持續。
我認為每個小孩一定都特別喜好或是擅長某個領域,但是需要家長邊測試邊觀察孩子的興趣,並且適當地用一些方法幫助他們在該領域發展。同樣的,學英文也是一樣的道理,必須花時間嘗試出孩子喜歡、也能接受的方式來建立習慣,長期下來才能收到成效,對往後學習各項科目或才藝是很有助益的。
我也將這些兒子讀過和聽過的書籍略微刪減,整理成【書單一】給讀者參考。由於我們出版社也努力在預算許可下出版了適合台灣小朋友的雙語書,並附有朗讀CD,方便家長使用,我也整理成【書單二】給大家參考。附帶一提的是,當初我們出版社便是著眼於美國的有聲書實在太貴了,在台灣又沒有像美國圖書館的資源,所以才以兒童英語有聲書出發,希望更多小朋友和家長一起透過英文有聲書學英文。
六歲前從字少的童書開始閱讀習慣
我的孩子小時候上的是全美語幼稚園,而這個階段正是語言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在發音上有外籍老師可以模仿,若能把握這段時間陪孩子一起閱讀、聽有聲書,必定能聽出趣味建立持續閱讀的習慣。
若是家中經濟許可的話,我是滿建議家長多花點時間比較,找一家設備好、具有辦學熱忱,且以孩子為本位的雙語幼稚園,對學習英文會有很大的助益。我曾經拜訪過同樣也是哈佛校友吳敏蘭所開設的幼稚園,當我一踏入大門,就馬上被貼心的布置和特地為孩子打造的圖書館所深深打動。倒不是因為幼稚園的豪華設備而感動,而是園裡的圖書館收藏很多原文童書,而老師平常就會將這些讀本加入學習當中。有了這樣的環境,孩子比較容易從小建立起閱讀英文書的習慣。
有人提倡在孩子六歲以前不要學英文,但我想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英文跟中文一樣重要,因此沒有必要去爭辯母語和外語孰重要。為什麼我鼓勵孩子上雙語幼稚園?因為不可否認的是,雖然有些家長已具備某種程度的英文能力,但要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畢竟還是有一段差距,更別說是全天都和孩子說英文了。因此我認為若能提供這個年紀的孩子一個長時間接觸英文的環境,之後才有辦法培養像是去書店看原文書、聽英文有聲書的習慣。
在孩子六歲以前(約三、四歲開始),我每個星期都會帶他去外文書店的童書區,挑幾本字少的繪本,講英文故事給他聽。此外,我每天都會放Frog and Toad的英文有聲書給孩子聽,因為這個系列的字數少,還配有音樂,很能討孩子的喜歡。
現在的書店都會採購許多原文童書,要是沒有的話,在網路上訂購也是很方便。不過我得承認,在台灣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家長沒辦法親自唸英文書給孩子聽,這並不是說這些家長不具備英文能力,而是大多數會擔心自己的發音不標準、或是有不懂的單字。針對這些家長,我建議可以比較一下坊間各家出版社的雙語童書,有些甚至附有英文朗讀CD,都很適合孩子和家長一起學習。
在這個階段,我會以誘發孩子的興趣為主,但不強迫孩子一定要看完幾本書。
小學階段要在閱讀上盡量投其所好
在這個階段重點在於:找個孩子喜歡的系列書,透過重複閱讀和聆聽來建立起閱讀英文書的習慣。
很多家長碰上好動的孩子,都不知道該從哪下手,才能讓孩子靜下心來看書。我的建議是,要先「觀察他有興趣的事」,以孩子有興趣的事物作主導,譬如喜歡搞笑的孩子,家長就可以找好玩一點的書。喜歡「錢」的孩子,就找理財、商業小書。
我建議在觀察出孩子的喜好後,家長可以利用「系列書」來建立閱讀習慣。像我的孩子個性好動又古靈精怪,喜歡冒險類型的故事,在看完丹.葛林寶(Dan Greenburg)的《札克檔案》(Zack Files)的其中一集之後,便一口氣把所有續集都看完,更主動表示想看他的其他作品。
為什麼要找系列書呢?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喜歡同質性的事物,像是同一作者、同一種類型的故事,孩子都能一讀再讀而不覺得厭煩。尤其是美國的系列書,少則五到十集,多則有三、四十集,光把一個系列讀完就很值得稱讚了!如果家長能常常帶孩子逛書店,拿各種故事來測試孩子的喜好程度,一找到孩子真正喜歡的系列書,孩子便會一本接一本看下去,家長會發現要讓孩子靜下心來看書其實不難。
有許多家長可能會問:閱讀題材不是應該越廣越好?當然,如果孩子的閱讀胃口好,什麼樣的題材都吃得下去,題材當然越多元越好。但是在初期階段,若能先投其所好,把習慣先建立起來,孩子日後若能保持習慣,就越有機會將閱讀胃口養大。我的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之後,就漸漸培養進入長篇系列故事,像是:《哈利波特》、《龍騎士》、《納尼亞傳奇》(Chronicles of Narnia)、阿特米斯奇幻歷險(Artemis Fowl)、戰爭遊戲(Ender’s Game)、微光城市(The City of Ember)等等。對經濟領域有興趣的他也會主動接觸相關書籍,有時更會因為欣賞某個作家,而接觸其他題材,例如米契.艾爾邦(Mitch Albom)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和《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我很驚訝他願意看這類探討生命意義的書,也希望他能透過這類型的書思考更多的人生意義。
利用英文有聲書,隨時隨地都可以聽
在台灣就算是上雙語學校,還是沒辦法創造出「全英語」的環境,但卻可以利用英文有聲書,讓孩子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英文。
台灣較不流行有聲書,就算是有,也停留在幼兒書,並沒有開發到成人書或長篇小說這一塊。但在美國,有聲書卻是很普遍的,多數人會把有聲書當作是長途開車中的消遣。
我們也是到了美國之後開始在車上聽各種故事,我原以為孩子只是隨意聽聽,沒想到他都有聽進去,而且經常是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聆聽。有聲書聽多了,我發現孩子的字彙量越來越多;這本書裡聽不懂的單字,當另一本再出現的時候,他就了解了這個單字的意思,孩子的確透過有聲書擴充了單字量。
每天寫英文日記
用英文寫日記是孩子在美國上小二,班上老師要求的一項作業。當時只要一天一句話,記錄當天的心情和發生的事。因為份量少,又可以加上畫畫附註說明,因此孩子並不討厭「寫作」(其實這時候的日記有點像是塗鴉本)。每天一句維持了一個月之後,老師第二個月開始要求他們一天寫五句,接著每隔一段時間陸續增加份量。一個學期過後,我發現孩子越來越能透過寫作來描述事情或是表達意見,每天的日記長度也越來越長。
若要養成孩子寫英文日記的習慣,家長剛開始千萬別要求孩子一定要寫得像「日記」,畢竟目的只是要讓孩子多接觸英文,頂多幫孩子找出錯字,告訴他正確的拼法,千萬別拿孩子的日記來分析文法,這樣可就一點都不有趣了。
錄下孩子的英文朗讀
孩子在閱讀童書的同時,其實也可以是朗讀者。這個方法是,多鼓勵孩子把故事大聲唸出來,家長幫忙以錄音機或是錄音筆錄下孩子的朗讀聲音,之後再播出來聽。在孩子小的時候,這個方法可以增加朗讀的趣味性,畢竟孩子在聽到自己的聲音再次播放出來,是很興奮且有成就感。孩子稍大之後,就可以利用這個方法,讓孩子聽聽看自己在語調或發音上,有哪些地方有進步的空間。
利用這個方法,不管是朗讀、唱歌,或是演戲都可以變得更有趣。
***
我認為不管是哪一種習慣或是學習方法,若能讓孩子及早養成或是接觸,就越有可能打下英文的基礎或是培養出興趣。當然,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因此我建議家長可以多試試看,找出雙方可以配合的學習模式。例如,有些家長很喜歡利用部落格記錄下孩子的成長過程,這時如果換一個角度,把部落格變成英文版,並且請孩子一起投入,幫忙多寫一些東西,相信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也會很有成就感。
§ 建立習慣的小問卷
這個問卷的目的,不是要給家長壓力。其實我自己也只斷斷續續做到其中幾項而已,但是過去幾年我發現自己只要聽到或看到有人分享的方法,有空時就忍不住試試看,只要其中一、二項成功,孩子的學習速度其實很快。另一方面來說,孩子也很容易厭倦同樣的方式,所以最好有一張小問卷可以提醒自己換不同方式刺激孩子的學習。
□ 每週會到圖書館或書店看外文故事嗎?
□ 晚上會陪孩子聽一小段英文故事嗎?
□ 孩子每週有機會和外國人說英語嗎?
□ 會和孩子討論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尤其是笑話)嗎?
□ 會鼓勵孩子大聲朗讀英文,甚至錄音起來給孩子聽嗎?
□ 開車時會和孩子聽一段英文故事嗎?
□ 會讓孩子每天寫一句英文句子嗎?
□ 會買英文故事書給孩子嗎?
□ 會觀察孩子喜歡的故事類別嗎?
□ 會製造機會給孩子翻譯英文並給予獎勵嗎?
□ 會在家中的不同角落放英文書籍嗎?
□ 會陪孩子看英文影集或卡通嗎?
□ 會幫孩子讀的英文錄音嗎?
□ 將其它讀到或聽到的妙方記下來:
(摘自《推開貴族學校的大門》第三部第一章Q2)
培養孩子學英文,可以建立哪些習慣?
我的孩子每年暑假去到美國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圖書館看看有哪些新書。為了撰寫此書,我還特地到圖書館查看他從小學到現在借閱過的書(包含有聲書),沒想到兒子在五個暑假閱聽過四、五百本英文書,真的是不容易。其實這就是學習英文的祕訣:從興趣出發「建立習慣」。以兒子的學習模式來看,有了一個以英文為媒介的習慣,學習便可以持續。
我認為每個小孩一定都特別喜好或是擅長某個領域,但是需要家長邊測試邊觀察孩子的興趣,並且適當地用一些方法幫助...
作者序
前言: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幫助他踏實走上留學之路
或許不少父母心頭都有疑問,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讓小孩去美國求學呢?」大多數父母應該都和我一樣,因為工作必須待在台灣,很捨不得跟孩子分隔兩地,但我必須說,在良好充分的溝通之下,尊重孩子的意願是最重要的前提。
我和外子兩人小時候的家境都不是很好,都在台灣念書念到大學,當然也希望孩子能待在台灣受教育,特別是就讀公立學校,期望他能夠接觸到現實社會中的不同層面與同學。換言之,從他就學開始,我們從未想過要讓他就讀私立學校。
孩子在過去的求學階段,一共有三年時間是在美國就學(分別是二、三、八年級),其他時間均就讀台灣的小學及中學。他在八歲時因為我到哈佛大學念書的緣故,因而有機會進入美國的教育環境,當時我們認為這樣的環境讓他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們,更能開拓視野。不過當他三年級再度回到台灣小學,在經歷了兩種不同的學習環境後,他覺得在美國念書的日子很快樂,回到台灣後的他適應得很辛苦。
孩子六年級畢業時,跟我們表達想去美國念中學的想法,並認為這是他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責任。聽到年僅十二歲的他說出這樣的話,我們都嚇了一跳,但是他和我們仔細地分析為什麼他喜歡美國的教育方式:
首先是台灣老師 和美國 老師不一樣。
我必須先說明的是,台灣還是有願意傾聽孩子意見的好老師。但很可惜的是,從威權教育時代到講求民主的教育方式的轉換過程中,還是有為數不少的老師不重視學生個人的差異性,這種現象極可能是因為台灣的學生人數較多,老師比較沒辦法給予個別的關注所造成。相對來說,美 國的 老師就比較有耐心,我感覺這和環境及民族性也有關聯。但不可諱言的是,美 國 老師在教導活潑好動的小孩似乎較為得心應手,對孩子的鼓勵多於責罵,這點也是我自己不足之處。
孩子在台灣念書遇到他心中的好老師的機率是50%,也因此每次要換年級或換導師時,我總是很緊張。至於最糟糕的情況是,有一次我們被老師要求帶孩子去看精神科,確認他有沒有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當我們候診時,孩子在看過張貼於診間外的海報後,無辜地問我:「我是不是有神經病?」當下我的心情是極為難過的。等到看診時,這位留美的心理醫師和兒子很聊得來,結果居然反問我:「為什麼不考慮讓他讀美國學校或去美國讀書?」醫師告訴我孩子沒問題,只是老師處理學生的方式不妥,反而讓孩子很焦慮。
或許有人會將問題簡單化,覺得孩子 和 老師不合,就叫他忍耐就好了。其實,我們第一時間也和所有家長的反應一樣採用這個解決方法。但這樣只是治標不治本,久了孩子就不把心事告訴我們,問題反而越來越大。還好有這位醫師從專業和客觀的角度,讓孩子盡量傾訴他的委屈,給予我們一些建議,我們才警覺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
就這樣幾年下來,孩子有時遇到不講理的老師,有時也遇到伯 樂 老師,認為他很有見解,思想不輸成人。儘管如此,孩子的意念卻是很堅強,想到美國讀書。
其次,教育方式及考試制度讓他壓力倍增。
在台灣的考試制度下,「會背書」和「會考試」是聰明的代名詞。在這種框架之下,台灣的學生很辛苦。儘管我的孩子數學一直不錯,但等到升上五年級後常常要背書,這種方式讓他很不習慣,因為他總有背不完的成語和課文。每當我們兩個跟著密密麻麻的課文奮戰時,他都會問我:「難道我不能了解就好了嗎?為什麼要一字不漏地背下來?」雖然我會對他解釋在中文學習的方式裡,背誦也是其中之一,但他總忍不住和美國活潑的教育方式做比較。
另外,儘管現在台灣的學校很少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執行體罰,但台灣的小朋友對於考試成績還是很緊張,因為往往考試差了五分,回家就會被家長處罰。此外,家長緊張的程度也不輸孩子。我還記得在四年級參加過一次家長會,有個家長就提出班上應該要開始背《孟子》,不然等到國中就來不及了。家長都這麼擔心了,小孩怎麼會快樂得起來?
我不能說台灣的教育就不好,因為我也是在這個體制下讀到台大。只是一路走來,我發現我們的考試有時是在建立一種「齊頭式」的平等,沒辦法提供孩子們不同的受評價基礎。也因此,想法特殊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下經常會感到痛苦。
最後,特殊才藝資源的不同。
兒子在美國學會下西洋棋,十二歲時在台灣當選為西洋棋國手,參加世界青年盃比賽。儘管當時他很喜歡台灣的棋友和教練,但是他的西洋棋積分始終很難突破瓶頸。後來,他堅持要再和美國的大師學棋,於是,他在每週六晚上都打電話給美國教練,透過網路電話學下棋。
我原本以為每週兩小時的課已經夠了,後來才發現美國學棋的小朋友一週可以練到六~八小時,因為美國學棋的人口多,很多地區每週都有固定的比賽,再加上實力強的棋手多,才有那種的環境可以培育優秀棋手。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的西洋棋史發展較短,經費和資源也有限,每次為了選拔出國比賽,每個選手和家長都戰戰兢兢,深恐輸了一場比賽就沒辦法出國,失去出國練習的機會。這點,兒子的感受很深——他覺得為什麼在美國唾手可得的東西,像是和西洋棋大師過招或是和大師學棋,在台灣就是沒有?
我還記得在他小六的時候陪他去世界青年盃比賽,我發現我們的選手是出國去練習,別人的選手(像是美國或俄羅斯等國)是在國內練習,出國是正式比賽,不能再當成練習了。
幾個寒暑假他回到美國學棋、參加比賽後,他對我說,如果沒辦法去美國念高中,他的棋力應該是沒辦法進步,也不可能到達一定水平。
*****
我們縱使認為他的論點有道理,但也不敢馬上答應讓他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讀書。再加上偶爾聽說有些華裔小孩到國外讀書,書沒讀好,反而交上壞朋友的新聞,我與外子總是沒辦法下決定。
等到兒子小學畢業後,我們妥協出來的方式是:他先就讀台灣的寄宿學校,看看能不能適應,同時用約兩年的時間來準備美國私立學校的入學考試(即所謂的SSAT)。果不其然,生為獨生子的他,去住宿舍的一個月後就想搬回家,但是在外子恩威並施的堅持下,兒子還是努力度過一年的寄宿生活,用來證明他可以獨立在外求學。
至於SSAT的考試,我很清楚知道外籍學生要能在這項考試與美國成績優秀的學生並駕齊驅是極為困難的。但是,兒子從六年級開始便一邊應付台灣課堂的功課,一邊在週末時透過Skype與他的美國家教耶格老師(Margie Yeager)上課。我們問他辛不辛苦?他說很辛苦,但是他覺得如果可以去美國讀書,有一個較自在的學習環境,老師和朋友更肯定他,這種辛苦他願意承受。
那時做為媽媽的我,心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就近看著他成長,一方面又想完成他的願望。畢竟當孩子唯一的夢想,是想去接受他認為更好的教育,他有什麼錯呢?如果我們有這種能力,難道不該支持他嗎?
也許有讀者會覺得我太遷就小孩,但是如果有相似處境的家長,一定了解為何我們最終放棄要他在台灣念書的堅持,而讓他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因為我們希望他快樂,也認為他最終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我們支持他的選擇。
從他開始準備到申請美國寄宿學校的這段過程,我才理解其間是多麼複雜而費時,簡直不輸申請美國大學和研究所,甚至和我當初申請哈佛的過程相差無幾。我與讀者分享我們的經驗,也希望想送孩子出國念書的家長或是主動想出國念書的孩子,都能看清楚目標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阻礙,才能在這條留學之路上走得更順遂。
前言: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幫助他踏實走上留學之路
或許不少父母心頭都有疑問,就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讓小孩去美國求學呢?」大多數父母應該都和我一樣,因為工作必須待在台灣,很捨不得跟孩子分隔兩地,但我必須說,在良好充分的溝通之下,尊重孩子的意願是最重要的前提。
我和外子兩人小時候的家境都不是很好,都在台灣念書念到大學,當然也希望孩子能待在台灣受教育,特別是就讀公立學校,期望他能夠接觸到現實社會中的不同層面與同學。換言之,從他就學開始,我們從未想過要讓他就讀私立學校。
孩子在過去的求學階...
目錄
前 言 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幫助他踏實走上留學之路
第一部:留學前的考量
Q1 在什麼情況下,您該考慮送孩子出國念書?
Q2 頂尖貴族學校能延續百年歷史的價值所在?
Q3 貴族學校的入學門檻?
Q4 本書特別適合哪些人閱讀?
第二部:前兩年的準備
Q1 亞洲學生需要準備哪些項目?
Q2 中上程度的亞洲學生需要多少時間準備申請入學?
Q3 我的孩子有哪些特長?該如何打造個人資歷?
第三部:加強英文,提升實力
第一章 如何提升英文實力
Q1 若孩子在中學階段欲出國就學,從小該如何學英文?
Q2 培養孩子學英文,可以建立哪些習慣?
Q3 家長可用什麼「計量」方式來衡量孩子的學習成效?
Q4 美國夏令營有什麼選擇?有什麼效益?
第二章 準備SSAT考試&托福
Q1 什麼是SSAT考試?
Q2 如何準備SSAT:語詞(Verbal)?
Q3 如何準備SSAT:閱讀(Reading)?
Q4 如何準備SSAT:作文(Writing)?
Q5 如何準備SSAT:數學?
Q6 加強數理能力:AMC考試
Q7 什麼是托福網路考試?
第三章 家庭教師耶格的英文百寶箱
Q1 如何設定適合自己的英文學習目標?如何改善我的英文聽力?
Q2 如何加強英語口說能力?
Q3 如何加強英文閱讀力?
Q4 如何加強英文寫作能力?
第四部:按著時程表,一步步踏進貴族學校
第一章 八月應該注意的事
Q1 在蒐集學校資料的同時,需考慮哪些面向?
Q2 如何從孩子的立場選擇適合的學校?
Q3 一次要蒐集多少學校的資料?
第二章 九至十月應該注意的事
Q1 如何開始申請?時間應該如何規劃?
Q2 為什麼有面試?面試通常包括哪些過程?
Q3 面試前需準備什麼?
Q4 如何準備面試?有哪些必備考題及面試大忌?
Q5 面試結束後,該做些什麼?
Q6 什麼是「校園開放日」?參與「校園開放日」有何幫助?
第三章 十一至一月應該注意的事
Q1 向學校提出申請時,需備妥哪些文件?
Q2 學校會要求哪些推薦信?如果我和學校老師都不熟,該如何取得推薦信?
Q3 請人寫推薦信應該掌握哪些重點和原則?
Q4 什麼是英文作文?為何英文作文很重要?
Q5 什麼是家長聲明書?目的是什麼?通常會有哪些問題呢?
Q6 「財務協助」所需資料包括哪些?應該向哪些單位提出?
第四章 二至四月應該注意的事
Q1 在得知申請結果之前,是否需要和校方保持聯絡?
Q2 如果收到兩間以上的錄取通知,該如何選擇?
Q3 「再次參訪日」(Revisit Day)對於想要申請貴族學校的學生來說,有何實質意義和幫助?
第五部:邁向貴族學校的其他注意事項
Q1 在等待開學的這段期間,孩子要做些什麼?
Q2 收到入學通知後的檢討
結語:父母和孩子必須是要一個堅強團隊,才能打一場成功的戰役
附錄:移民考量
前 言 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幫助他踏實走上留學之路
第一部:留學前的考量
Q1 在什麼情況下,您該考慮送孩子出國念書?
Q2 頂尖貴族學校能延續百年歷史的價值所在?
Q3 貴族學校的入學門檻?
Q4 本書特別適合哪些人閱讀?
第二部:前兩年的準備
Q1 亞洲學生需要準備哪些項目?
Q2 中上程度的亞洲學生需要多少時間準備申請入學?
Q3 我的孩子有哪些特長?該如何打造個人資歷?
第三部:加強英文,提升實力
第一章 如何提升英文實力
Q1 若孩子在中學階段欲出國就學,從小該如何學英文?
Q2 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