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酸療法——施銘的另類療法》
※源起
人類的歷史源遠流長,綿延好幾千年,而人類的醫療歷史也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愈來愈進步。為了更精細的研究醫學的病因和治療方法,現代醫學的治療與研究,幾乎都朝著分科醫學的方向前進。然而,分科醫療系統的興盛,卻使得古老傳統醫學中,必須兼顧全身健康系統的完整醫療模式,逐漸地式微。就連傳統中醫學說中,講究全身調理、溫和治療的醫療體系,也在現代人講究速度,亟待立即見效的心理需求下,促成科學中藥的問世。
然而,處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療模式下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現在的醫病關係與治療程序?隨著中西醫療系統中,愈來愈多疾病被歸類在「不癒之症」後,確實有愈來愈多的人相信,無解之症只能依賴尋求另類醫學的協助,才有機會被治癒。
人體是一個完整而精密的體系,分科醫學所產生的盲點,往往成為醫療當中最不為人知的神秘地帶,很難滿足現代人對醫療的需求。所以,即便是歐美各國的醫療系統,在疾病叢生的現代社會中,有時也不得不借助另類醫療的幫忙,甚至於慢慢接受將一些具有學理根據的另類療法,一一納入西醫的醫療系統之中。
在法國格勒諾伯市開業的整骨師尚-皮耶•巴洛(Jean-Pierre Barral)的「內臟按摩」治療術,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雖然剛開始時,尚-皮耶•巴洛的治療方式受到醫學界的無情抨擊,但經過多年的臨床證實,這樣的療法確實有不錯的療效。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在「內臟按摩」治療術,已經成為歐洲所有整骨學校的標準課程,而且在美國、日本、俄羅斯都舉辦過研討會,也逐漸成為醫療系統中非常重要的輔助課程。
而目前中國地區的醫療系統,就是一個將中、西醫合併診療的綜合體系。他們將中醫治療的方法,融入西醫的治療體系當中,相互支援、分攤治療責任,讓中國幾千年來的醫療方法得以發揚光大。幾年前,在英國嚴重的火車災禍中大難不死的劉海若,在英國醫生幾乎宣告放棄治療的情形之下,由中國的醫療系統接手,奇蹟式的救活了她。在在證明,病人可以在許多不同的醫療方法的協助下,獲得神奇的效果,當然,這些方法,也包括另類醫學在內。
「排酸療法」,對大部分人來說,或許是一個全新而陌生的名詞,但其實「排酸療法」在台灣已經整整存在四十年了。「排酸療法」是由施銘老師,在西醫的生理學基礎上,靠著自己對肌肉、骨骼與神經傳導系統之間的悉心研究,所獨創的一種保健療法。利用獨特的震壓按摩方式,以及特製排酸棒的輔助,刺激或因外力的破壞、或因隨著年齡逐漸老化的神經傳導系統與肌肉組織,以促進或喚醒因各種緣故而遲緩、老化的新陳代謝系統,讓人體的自癒能力復甦,使人的生理逐漸恢復至原本的健康狀態。
※人體解密
1. 21世紀醫學的大突破在於如何讓細胞再生、「活化」
2. 自體自癒能力的提升是健康保健的第一課
3. 醫學上的檢測數據已經無法成為標準,每一個人的健康指數各不同,健康定義自然不同。
※骨骼是人體最重要的支撐者
負責人體各個機能正常運作的四大系統,包括:神經系統、肌肉、骨骼及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由腦部分散出來,負責接收並支配全身的感覺和活動;肌肉和骨骼系統,負責全身活動的執行;循環系統則負責全身能量、養分的運送,同時也擔負廢物的運送工作。
這四大系統無論哪一個出現問題,也會連帶的使其他的系統陸陸續續產生問題,最後導致身體內的各個器官發生障礙。比如:胸腔部位的肌肉與骨骼出現問題,除了會壓迫到心臟的運作,造成胸悶等問題,如果同時壓迫到神經系統或循環系統,其後果更加嚴重。
而關於人體最大的病痛來源:「脊椎」的問題,施老師常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一個人死了以後,肌肉也都腐蝕殆盡,這時,將人體的骨骼重新連接、懸掛起來,你會發現,幾乎每一副骨骸都是直挺挺、且不彎曲的。」這證明了,全球六十多億人口,幾乎人人都有的脊椎骨歪曲的問題,其實最大的元兇並非出在脊椎上。
肌肉與骨骼的關係非常奇妙,在施老師的理論當中,是肌肉的組織出現問題,造成不平衡的牽引關係,才會造成骨骼的歪曲,進而產生許多的健康問題。骨骼本身,除非發生病變,否則,造成骨骼歪斜、神經系統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暢的最根本關鍵,都是出現在不健康的肌肉上。就像在竹子的左右兩邊各綁上兩條橡皮筋,如果這兩條橡皮筋的彈性一樣好,竹子的左右兩端會因拉力平衡而保持垂直,如果一條橡皮筋彈性較好,一條橡皮筋彈性較差,那麼竹子就會彎向拉力較大的一邊。
我們的脊椎和肌肉的關係也是一樣,因為肌肉的牽引力道不同,才會造成脊椎出現彎曲或歪斜的狀況。嚴重的歪斜或彎曲,可能就是造成各種現代文明病的元兇,比如:頭痛、失眠、胸悶、肩頸痠痛、五十肩、肋骨間神經痛、背部筋膜炎、骨刺、椎間盤突出、長短腿、駝背……等等症狀,嚴重的更會因為神經系統或血液循環系統受到壓迫,而產生更嚴重的疾病。
人的骨架,是由二十六塊小骨塊所形成的脊椎所支撐起來的,並藉著數十條的肌肉來維持人體的活動和姿勢。當人體的肌肉出現失衡時,骨骼系統就會因而導致彎曲,造成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的的壓迫或阻礙,使得全身的活動、感覺統合、養分的供應及廢物的運送功能被阻斷,這時人體各個器官就會因為養份不充足、廢物的推積與阻塞,逐漸的老化或產生疾病。
而人體的脊椎是自腦幹一直向下延伸成一整條,是由一節一節的脊椎骨所連結而成的,除了第一與第二節的頸椎之外,所有可以活動的脊椎之間,都由椎間盤來負責聯繫。椎間盤構造像一個圓盤,中心部分是像果凍般的膠狀物,含有豐富的水分,周圍包圍著一層又一層的彈性纖維組織。
而椎間盤的作用,除了連結兩節脊椎的脊椎體,以加強脊椎與脊椎之間的穩固性之外,同時也使脊椎擁有活動的功能;同時椎間盤也會吸收行走、跑步及從事其他活動時從腳部傳來的衝力及震盪力。更重要的是,椎間盤的形狀也決定了脊骨的弧度。
當軟骨承受的力量過大,或是彈性纖維組織老化時,就會使椎間盤突出來,而壓迫到周圍的神經,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腰椎,就會產生坐骨神經痛。最常出現在人體的第四與第五腰椎之間,以及第五腰椎與薦椎之間,這個部位剛好是下肢神經通過的地方,所以嚴重一點的,都會使下肢神經受到嚴重壓迫,而產生行動不便的現象。
※關於「椎間盤突出」的治療與保健之道
大概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成年人,都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為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所引起。通常經過姿勢矯正、休養及藥物治療,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的下背疼痛卻持續發生,且疼痛會一直延伸到大、小腿上,甚至造成腿部痠麻無力,這就是所謂的坐骨神經痛。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是腰椎間盤向後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就叫做椎間盤突出。
一般人或許不知道在正常狀況下,脊椎所受到的壓力,站立時是平躺時的四倍,坐著時更高達六倍。而不正當的坐姿或站姿,會更加重脊椎的壓力。以站姿來說,壓力會由原來的四倍變成六倍,而坐姿壓力由六倍變為十倍;一般來說,除了睡眠八小時平躺時,脊椎是在最小壓力外,其他的時間,脊椎隨時都在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也因此,通常職業上需要久站、久坐者,例如:護士、專櫃小姐、美容師、老師、上班族、電腦操作員;或者是像需要做舉重、跳躍、騰空翻滾等動作的選手;或是經常需要彎腰提重物者,如:搬家工人、搬運貨品的人、家庭主婦;懷孕後期因為肚子負荷過重的孕婦 ,上述的這些人,都是比較容易因為腰部脊椎,需要長時間承受上半身身體的重量,或是瞬間讓腰部脊椎承受很大的重量的高患病危險群。其症狀剛開始時也許只是一般的下背痛,或是腰酸背痛,長久以來都不去理會、調整姿勢,或是做有效的緩和腰椎的運動,長期下來就會演變成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高峰期,通常是在25到55歲之間,在沒有適當保養護理的情況下,一年內會有高達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復發。
較輕微的椎間盤突出經適度的休養、腰椎復健、及藥物治療,症狀仍可改善或逐漸消失,但同樣有復發的可能;明顯的腰部椎間盤突出以及神經壓迫,則經由藥物及復健治療,效果可能有限,嚴重時症狀持續,疼痛不已,甚至不良於行,必須藉由手術治療才可以將症狀解除。
除了治療,日常生活當中也要小心保健,搬重物時要先將身體蹲下來,與物品同高時,再將物品提起連同上身直立的站起來,因為直接彎腰搬重物對腰椎的傷害最大。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也要注意姿勢,而不在狹窄的空間工作,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著等等,也都有助於避免病情惡化或復發。
※認識肌肉與肌膜
或許有人或說,既然知道是肌肉的問題,那麼只要出現相關的疾病,就讓肌肉放鬆不就好了嗎?是啊!最方便的治療方式就是給你肌肉鬆弛劑,輕鬆打一針,或吞一顆藥丸,彷彿藥到病除。吃藥打針的確有放鬆肌肉及止痛的效果,但並不表示你的肌肉就已經恢復健康,歪曲的骨頭也已經回到正確位置,神經系統不再受到壓迫,循環系統從此通暢無比了。其實,藥物只能讓你的感覺遲鈍,舒緩病症而已,其實,受壓迫的神經依舊受到壓迫,被阻斷的養分供給與代謝系統,依然運作不良。
如果我們仍然苟且的認為,只要不痛就好了,歪曲移位的骨骼、老化鈣化的肌肉、感覺遲鈍的神經、代謝不良的系統,都依賴止痛藥物來控制,眼不見為淨的話,那麼就太辜負你自己的健康了。到時候,疾病的反撲和求醫無門的痛苦,都要付出加倍的慘痛代價。
既然肌肉這麼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照顧、善待我們的肌肉呢?首先,我們必須先來認識我們的肌肉結構。
人體的肌肉組織是如何組成的呢?肌肉組織包括:平滑肌、心肌和骨胳肌,主要是由肌細胞所組成。肌細胞是一種細長的纖維狀,又稱為肌纖維。每一條肌纖維,都由肌膜包裹著,幾條肌纖維構成肌束,肌束再合成一塊塊的肌肉。
缺乏彈性且鬆垮垮的肌肉,其肌肉密度一定不足。一般來說,人體每日最少需要體重千分之一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的密度;假如腎臟健康的話,每一千克,人體就需要一點五克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的密度。一般人肌肉的密度大約是1.0,骨骼的密度則是在1.5至2.0之間,整體而言,人體的密度大約在1.1至1.2之間。通常肌肉的密度愈高,脂肪含量便愈低,新陳代謝也就愈快。
而肌膜也可分為三層:表面肌膜、深肌膜和內肌膜,不同的肌膜分別負責不同層面的保護功能。整體而言,肌膜在人體當中,是包裹器官、血管、神經、肌肉等所有組織,負責支持、穩固、營養交換、分隔各種器官的重要組織。
肌膜位於人體肌肉的表層上,具有許多微小的感覺神經,可以將肌肉承受的疼痛或剌激傳至腦部,而讓我們的意識感覺肌膜的疼痛。在某些特別的狀況下,例如:關節炎、韌帶受傷、神經受到壓迫,或持續不良的姿勢等,受傷的肌模組織就會釋放出某些化學物質,像:前列腺素,啟動肌膜上的特別感覺神經傳導,將疼痛訊息向上傳導至大腦,而讓我們意識到疼痛感。
「肌膜酸痛症候群」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之一,也是人體骨骼肌肉的病變,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疼痛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脖子痠痛、肩膀僵硬。當醫師觸診肌肉表層時,通常會發現肌肉摸起來像繩索狀,或結節狀的緊實硬塊,硬塊上面還會有一個特別敏感的痛點,按壓時會引發這個部位異常疼痛,同時合併肢體遠端其他部位的痠痛、酸麻感,還有局部肌纖維的收縮,有些對疼痛的反應較為強烈的人,會痛到無法忍受的地步。
在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步調中,要避免肌膜疼痛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保持正確的姿勢,這才是最實際有效的預防之道。在施老師的臨床經驗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程老師是一位優秀的插畫老師,在成為插畫老師之前,曾經是一家外商公司的設計部主管。一次公司大樓發生火災,平常就十分照顧同事的她,為了突破濃煙密佈的危險處境,率先從十一樓的陽台,跳到隔壁大樓的十樓陽台上,並成功架起繩索幫助同事們一一脫困。這一跳不僅讓程老師的足踝粉碎性骨折,也讓她身上多處肌肉骨骼受傷。
痊癒後的她,並沒有回到原來的工作職場,她選擇藝術創作的教學工作,打算放慢步伐,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但受過傷的身體可沒有因此放過她,經常性的肌肉抽痛、足踝無法踩踏平穩,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態。
程老師自認是一個非常配合的病人,她遵守醫生的叮嚀,按時服藥、定期復健,但對病情的改善十分有限。這一次,她的手怎麼樣都無法舉起來了,又酸又麻又痛的感覺,讓她非常痛苦,就連平常的教學工作,也都受到了影響,她連一小袋顏料,都得依賴學生的幫忙才能提進教室。
經過朋友的緊急安排,她成了施老師「排酸療法」的的受益者。施老師針對她的肌肉與肌膜沾黏的問題,用震壓的方法,配合刮療,將程老師因受傷而萎縮鈣化的肌肉,重新活化起來;而因壓迫而阻塞不通的神經傳導,也因肌肉的調整而恢復活絡;恢復功能之後的肌膜,能更有效的讓養份交換、傳遞,萎縮的肌肉又重新長出來了。很快的,程老師的手又可以恢復往常的運作,繪畫的教學工作更加順利,手不再又酸又麻,足踝的踩踏功能與過去相較,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經過這幾個月的調整,程老師的肌肉有了彈性,人也神清氣爽起來。但施老師卻毫不諱言,要想讓肌肉恢復活力,是一件極大、極耗時的工程,除了要有耐心和毅力之外,病人自己的態度和配合也很重要。在施老師的病人中,很多人不願意多給自己一些休養生息的時間,一覺得自己好多了,立刻就恢復起和以往一樣大量耗損精力的活動,這麼一來,只會更加速肌肉的退化而已。因此,適當的休息、不過度的運動和充分的營養補充,才能讓肌肉與肌膜慢慢的回到建康的狀態。
※治療肌膜痛的方法
通常醫療院所中,治療肌膜痛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1. 壓痛點止痛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如局部冷熱敷、機械式徒手治療、拉筋運動、按摩、電療及運動等等,臨床上多半是混合使用各種治療方式。另外有一種是壓痛點局部注射,若注射方法正確,通常疼痛會立即減輕。
2. 病因治療:神經病變、肌肉扭傷、肌腱發炎或關節炎等所造成的肌膜痛,需要針對病因做正確處置及治療。另外,若為軟組織慢性重覆多次之微小外傷或退化組織缺氧所引起的肌膜疼痛,亦須進一步確立,才能找出病因對症治療。
3. 造成持續惡性循環因素之確認及矯正:如身體結構方面功能缺陷、骨骼結構不對稱,兩腳長短不一、骨盆過度向前或向後傾斜皆會引起肌膜痛,此外若是長期姿勢不良者,如打字員、打電腦、長期坐辦公桌之秘書或公務員,往往會因姿勢不良,使身體某一部份肌肉長期處在過度收縮使用下,而重複發作肌膜疼痛症狀。
而病患也需要自我訓練,學習正確之姿勢,避免長期間維持某一種不當的姿勢,最重要的是,長期規律的放鬆及拉筋運動,它可以使肌肉、肌腱、肌膜的彈性增加,相對加強身體對拉力的承受,才不至於產生小拉傷,形成病灶。
◎橫行人體的自由基與積存的酸性廢物
何謂「酸性廢物」?
根據病理學的研究,人體中酸鹹平衡與健康有極大的關係。酸鹼值必需平衡,身體才會健康。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鹼性的,約是pH7.35∼7.45左右,亦即我們的身體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化學元素屬於鹼性、百分之二十的化學元素屬於酸性。
「酸」的形成原因很多,人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大部份是體內氧化作用所產生的有機酸類。我們的身體內,有四種主要排泄器官負責排泄的工作:大腸(排便)、腎臟(排尿)、肺臟(呼吸)、皮膚(排汗)。因為外在或內在的原因,例如:錯誤的飲食習慣、不良的生活方式、工作壓力、情緒失常和生活環境汚染等,使排泄功能變慢,新陳代謝失常,就非常容易造成身體內酸性物質的堆積。體質變酸了,酵素作用就會受到阻礙;內分泌失調了,荷爾蒙的分泌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各種慢性退化性疾病的產生。
酸性廢物在我們的身體裡開始堆積,漸漸地由氣體變成液體,久而久之又變成了結晶。結晶堆積在某處,該處的神經、血管、淋巴等代謝管道受到壓迫、造成阻塞,並開始侵蝕細胞組織,導致神經傳導不良。而受壓迫的部份,因為無法得到適當的養分供給,導致細胞組織問始壞死,我們就會開始感到不適,例如:肌肉酸痛麻、疲倦、情緒低落或失眠等。
「排酸療法」的「酸」,指的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身體內部正常運作中,所產生的廢物。這些廢物,理論上應該隨著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排出體外,但難免因為代謝遲緩,多多少少會殘留在體內,一旦累積過多,就會造成生理老化。
「自由基」一如它的名稱,擁有自在活動的特質,因為它是人體內一種不安定的分子,必須靠著去掠奪其他分子的電子來穩定自己,所以比起其他分子活潑許多。自由基往往伴隨著身體的氧化作用而生成,氧化又是一個人產生動能的必經過程,因此,人體內總是無時無刻地製造出自由基。
它們有好有壞,但絕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因為在氧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化學變化,容易使組織喪失原有的功能,如破壞細胞中的DNA,將會加速老化,並有致病的可能,尤其是各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甚至是癌症。
除了人體自然產生之外,還有許多外在因素,也是造成自由基快速累積的原因,如紫外線、電磁波、各種化學用品、污染的環境、不安的情緒、每下愈況的生活品質……等等。可以說,現代化的社會正是自由基的溫床,而抗氧化也成為現代人為健康而戰的嚴肅課題。
對於身體內殘存的廢物,又是什麼呢?舉例來說,就像煤炭燃燒產生熱量一樣,煤炭充分燃燒後會分解二氧化碳,燃燒不充分,就會分解出有害氣體一氧化碳。我們人體內的糖元,就是提供運動能量的煤炭,如果人體內氧氣供應充分,糖元充分分解之後,就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但是,像自行車計時賽這種速度與耐力的比賽項目,持續的時間只有35秒左右,需要體內迅速產生能量,這時糖元得不到充分分解,就會生成血乳酸,特別是在比賽的後半程。人體血液內血乳酸的堆積,會使人體產生疲勞感,導致肌肉收縮乏力,運動速度和運動頻率降低。
乳酸系統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提供能量作為肌肉的活動之用。一些需要在一至三分鐘內完成的大強度活動,例如:四百及八百公尺賽跑,均非常依賴 ATP-PC系統及乳酸系統來提供能量。乳酸在激烈運動過程中的堆積,確實會形成肌肉PH值的下降,造成肌肉酵素活性的降低,進而形成肌肉活動的疲勞現象(急性肌肉酸痛),但是,運動後一至三天的遲發性肌肉酸痛現象,就與乳酸的形成,沒有顯著關連。
在激烈運動後一至二小時,血乳酸的濃度即恢復到安靜休息的水準,運動後一至二天才出現的遲發性肌肉酸痛的運動者,血乳酸的濃度並沒有顯著上昇;突然急遽增加運動量與強度、進行大量的肌肉離心收縮運動,造成肌肉纖維的輕微斷裂傷害,才是遲發性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
運動後的休息方式,對乳酸的排除效率也有明顯影響。由於,運動時產生的乳酸,在運動結束後,大約有75%會成為有氧能量代謝的來源,只有25%左右會由肝臟與腎臟再儲存。因此,運動後若以慢跑或其他輕鬆的運動方式(強度為最大攝氧量的35%至65%左右),進行緩和運動,可以加速血乳酸送到肝臟儲存與氧化的反應,還能夠增加心臟與工作肌利用乳酸做為燃料的量,確實提昇運動後血乳酸的排除效率。
從運動生理學觀點,人類共有三個管道,支持運動的進行。這三個管道為磷化物系統、乳酸系統及有氧系統。
磷化物系統提供瞬間動作所需的「能」,僅能維持激烈運動幾秒鐘。此系統主要以磷化物作為運動時的能量來源,不以糖類無氧分解產生能量,因此乳酸的堆積量相當有限。
乳酸系統是糖類在無氧介入的情況下,分解成乳酸,同時產生少量ATP的能量提供系統,此系統因最終的代謝產物為乳酸,因而得名。此系統雖然能量產生效率並不十分理想,但至少提供人類在沒有氧氣介入的情況下維繫生命,或是完成數十秒乃至二、三分鐘之短而激烈的運動。
乳酸的堆積並不是造成運動後肌肉酸痛的原因。運動後排除的乳酸,可能有的會隨尿或汗排出體外,有的轉化成葡萄糖或肝醣,有的則轉化成蛋白質與氧化成二氧化碳與水。
※認識健康的身體
對施老師而言,一個健康的身體,該有哪些標準呢?
•人不能沒有肉
在減肥、瘦身幾乎已是全民運動的今天,看著電視上瘦骨嶙峋的模特兒,施老師不禁搖頭,那絕不是一個健康的身體。施老師鼓勵他的患者養肉,因為好的肌肉不僅可以產生良好的體態,支撐骨骼的平衡,更能夠維持良好的神經傳導運作,有效促進新陳代謝的運行。
•健康的肌肉和內臟都要有彈性
健康的肌肉和內臟必定是像海綿一樣,充滿彈性的,一旦受到酸的侵蝕,肌肉和內臟的結實度和彈性,便會遭受破壞,讓肌肉的密度變小、空隙變大。因此,身體健康若受到威脅,乃從肌肉變硬開始,這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施老師發現僵硬的內臟時,會對該處施予深度震壓,以促進其代謝,排出不良物質,恢復其正常的彈性狀態。
•屁股要翹
臀部是人體的重要樞紐,施老師進行排酸療法時,必定先從臀部開始。由於臀部匯集了複雜的神經網絡,如果太過乾癟,將影響神經脈絡的傳導功能,所以,屁股翹,不只是為了外觀的好看,它更是掌握健康的重要關鍵。
•瓜子臉才是正常的
排酸可以整容嗎?許多女性患者在進行「排酸療法」之後,都會發現自己的臉變小、變尖了,這並非排酸有整容效果,而是人的臉型很容易因為神經傳導不良,或日常生活中的不正常拉扯,導致臉部變方、變短,例如:雙手提過重的東西,便會因為拉扯到三叉神經而造成臉型下垂。施老師在療程中,只是將原本拉扯變形的肌肉恢復原狀而已,因此瓜子臉並非改造得來,而是由於恢復原貌罷了。
「排酸療法」並不神奇,它只是幫助一個人的身體各機能恢復正常運作的一種方法而已,因為人體原本就有一套完整的運行系統,身體會不舒服,一定是哪個環節出了狀況,一旦障礙(酸)排除,自然就能恢復健康。
當然,這並不表示排酸療法是萬能的,假如一個人的身體已經受損得太嚴重,施老師也只能盡力減輕他的痛楚。在排酸中心曾經傳聞說,重症患者經過排酸療程後,會走得比要沒有痛苦。這並非施老師創建「排酸療法」的主要目的,因此,在經歷了幾次死別之後,施老師便決定不再收重症患者,畢竟,「排酸療法」的理念是「預防」,也就是首重保養,至於「治療」的部分,那是醫生的工作。
施老師非常堅持,有病一定要經過正式醫療系統的檢查與治療,「排酸療法」是一種輔助性的療法,對某些症狀非常有效,但並非萬能。就像有些人雖然身患重病,依賴氣功養身,或者進行生機飲食療法,甚至尋求針灸、刮痧、芳香療法……等等,都能獲得改善病情,或者治癒的神奇功效,無非就是因為這些另類療法,都是以提高自體免疫力,讓身體自己產生對抗疾病的能力。
現代醫學上的檢測數據,已經無法成為標準,每一個人的健康指數因人而異,什麼是健康的定義,也隨著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二十一世紀醫學的大突破,將是如何讓細胞再生、「活化」,而自體自癒能力的提升,則是健康保健的第一課。「排酸療法」的理論與實踐,仍有待更多醫學界的菁英去深入探討,如果有朝一日,施氏「排酸療法」也能像法國格勒諾伯市的尚-皮耶•巴洛(Jean-Pierre Barral)的「內臟按摩」治療術那樣,受到醫學界的重視,那將是人類之福。套一句尚-皮耶•巴洛的話:「在我的醫療中心,治療師人數不多,但需要幫助的病人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