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衝擊與差異
當我抵達臺灣、降落於機場,就為臺灣的現代化而感到驚訝、欣喜不已。後來離開機場、行經高速公路,轉瞬間看到很多不同的風格,以及很多興建中的建築物,這城市的其他地方就是個複雜的聚合體。街道上無處不閃爍的燈光,讓人能輕易地找到所有的夜市所在地,對於不知道該去哪裡的生手來說算是個參考指標。臺灣的潮流變動得很快,店家往往會以誇張的方式相互競爭。而有些則是可想像的,70年代老建築構成臺北的絕大部分,俯瞰則可望見後方的空調設備與違章建築。
由於臺灣地震頻仍,為了安全起見,建築物必須能夠抗震,若是像歐洲一般有著大規模的建築工事,在地震長期的侵擾下,牆壁就可能會斷裂而失去任何經濟功能。室內外的溫度始終相同,因此空調必須於整個夏天裡緊鑼密鼓地開啟,而在冬季因為沒有暖氣設備,為了避寒,或許就是永遠不要脫外套或洗個熱水澡。然而對於臺灣民眾來說,這是正常的;需要一點時間直到養成節能與保溫的習慣。目前為止,他們覺得沒有改變的必要。在這種氣候下作客,我也逐漸習慣了。冬天比想像中來得溫暖,在白天忙著各種事情,夜晚則需要覆蓋著溫暖且厚重的毛毯。
陷入黑暗之後就適合睡眠,臺北正是這樣的城市,我相當幸運,不必等到天黑就能安然入睡。另一方面,街道的嘈雜不絕於耳,幸而有著風扇的單調聲響淹沒一切,有助睡眠。習慣後根本就可以當作什麼都沒有聽見,只有清晨5點的傳統市場和附近商圈逐漸繁忙之際,身在11樓所受的干擾就顯得少些,畢竟不是什麼事都能盡如人意。八月正值夏天則燠熱難以入眠(這裡的氣溫與濕度形成了極端對比的現象),若是沒有空調,就實在是太熱了,要有冷氣可吹才能保持冷靜;寢室裡的電風扇,在夏季裡更是發揮了最大功能。而夏天的淋浴實在不可少,每天大概需要1至2次,而當洗完澡後正覺得神清氣爽時,很快就會回到滿身是汗的狀態。
一般而言,浴室裡並沒有專用的淋浴間,蓮蓬頭大部分是安裝在浴缸上方的牆壁,所以洗澡時要謹慎,不然就會將整間浴室弄得到處都是水,更不用說下一個使用者看到溼透的衛生紙應該會很生氣吧。臺灣與德國之間的差異更是有趣,因此我也習慣使用堆放髒衣服的籃子了。當籃子內的髒衣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根據種類及顏色分開,然後放進洗衣機中洗滌、烘乾及熨燙。不同的國家,就有著不同的風俗。寄宿家庭為我清洗換下來的褲子和上衣,但因為他們不用洗衣機而以手洗方式清洗內衣褲,所以我不得不自己洗內衣。
拿著肥皂與洗衣板就開始動工吧!像往常一樣,我將衣物依照顏色分類、搓洗,然後將它們掛在陽台的曬衣繩上;寄宿家庭的父母問我在做什麼,他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好幾天沒換內衣,而這在臺灣並不常見。隨後他們向我解釋,臺灣是收集髒衣服到某個分量後,放在一起清洗。但我覺得將衣物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久放,其實不太衛生。另一個問題是我的一隻襪子因為沒夾牢而飛走了,我不得不在去學校的路程中到街上尋找襪子,我的寄宿家庭父母建議我天天洗衣服,「每天?」我心想要每天為這些小東西付出努力,實在是毫無意義可言。不過,我也聽從他們的建議,在洗澡時連帶清潔衣物,而且我只需要3套襪子與內衣褲就可以伴我走遍大半個臺灣,雖然聽起來有點奇怪,但這實在是非常受用。 我的衣櫃裡總是有不少襯衫。通常情況下是從來不會熨燙。你一定會問:這些衣服都不會變縐嗎?是的,它們大多做了防縐處理,讓最粗糙的縐褶也能變得平滑。
另一個差異點是這裡只用冷水清洗衣物,所以人們能將黑色、白色與花色的衣物放在同一個槽內清洗。雖然沒有刻意依顏色做區別,但即使如此也沒看出什麼問題,可能是因為我的衣服大部分是深色,沒仔細看也不會發現小瑕疵。我有時會想,德國人可能太過狹隘又完美主義,所以衣櫃裡不能有塵埃,窗簾和地板必須絕對雪白,這和臺灣有所不同但也無妨。塵埃會從窗戶滲入,就算是每天用最好的清潔產品擦地板,也無法完全除盡,況且臺灣人不是很在意這些小事,可能是從來沒乾淨過也不到致命的程度,這種程度的灰塵也不會被視為汙垢。就如同其他事物一樣,這只是習慣與價值觀的差別。在世界的彼端,什麼事都不盡相同。
Michael
學著放輕鬆面對所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