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2 項符合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的圖書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作者:尤根.歐斯特哈默 
出版社:左岸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內容簡介

  本著作中,作者討論了啟蒙時期歐洲人的亞洲觀。在作者看來,亞洲是啟蒙時代的顯學,到了十八世紀,亞洲最為偏僻的地區也被人探勘研究過,到了一七八0年左右,歐洲的知識份子對亞洲已相當熟悉。

  但這些訊息如何從亞洲流傳到歐洲呢?這些訊息又是如何轉化成圖像、解釋,甚至理論的呢?本書提供了許多生動的例子,像歐洲人如何在奧圖曼帝國、波斯、印度及中國收集資訊,誤解與偏見如何造成,又是如何依賴當地人士。本書對這些探索了形成這些誤解的途徑:從最先的印象到公開出版的旅遊報導,再到歐洲民眾的閱讀經驗。

  啟蒙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慾促使歐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當代亞洲互相比較,藉以尋得自己的定位,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出來,殖民方式不過只是其中一小步而已。本書也從許多亞洲的經驗中出發,探索了這種文化上的典範轉移:評價了亞洲的游牧民族和騎乘民族,討論了「東方專制」的問題及東方社會中的女性地位。

  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祕奇幻的國度現在成了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本書的研究呈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歷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衝突溝通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作者簡介

尤根.歐斯特哈默(Jurgen Osterhammel)

  一九八二年至八六年,擔任倫敦德國歷史研究所的研究員;一九八六年至九0年,為弗萊堡大學學術政策研究所的學術顧問;一九九0至九六年,為哈根大學(Hagen)歐洲洲外史的教授;一九九六至九七年,擔任柏林學術講座(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特別研究員;一九九七至九九年,成為日內瓦國際高等研究大學(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Hautes ?tudes Internationales)國際關係史教授;一九九九年起,為康斯坦茲大學(Universit?t Konstanz)近現代史系教授。一九八九年,他的《中國與世界:十八世紀至當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獲德國史家協會獎。尤根.歐斯特哈默教授的研究重點包括: 十八世紀以降的歐亞歷史、知識思想的傳布接受的歷史、思想史、史學理論及全球化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等範疇。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亞洲的「沒落」—歐洲的自大
人類的大地圖
論述壓力、教育包袱、偏執症
認知差異
空間
斷代

第一篇 認知之路(或知識之路)
第二章 亞洲—歐洲:界線、均衡、等級

俄羅斯帝國中的亞洲與歐洲
鄂圖曼帝國:歐洲強權?還是野蠻的異族文化?
亞洲:最重要的大陸?
特質類型與百科全書
歐洲優先——泛歐洲的全球化

第三章 變換角度:歐洲自我相對化的表現空間
文化轉移與殖民主義
種族中心論的理論
跨文化的成就比較
演繹出來的正義
訪問中國人及泰米爾人的信
尼布爾的猴子

第四章 旅行
約翰.馬孔爵士的客人
官員的眼淚
海洋與陸地
東亞:抵達長城
東南亞與南亞:帝國的遷徙自由
近東:古代朝聖團
冒險家與變節者
研究者與工作人員

第五章 相遇
勞累、失望、災難
神祕的曼寧先生
通譯與對話
語言
模仿與假象
認知機會的社會學

第六章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亞洲為經驗
巨人與獨角獸
沒有偏見
親眼所見
在哲學的刑場前
有疑問之階級的方法
耳聞與道聽途說
當地知識:歐洲文本中的亞洲科學

第七章 報導、編輯、閱讀:由經驗到文字
做為認知工具的遊記
文體與真實
選集、拼貼、超敘述
改善的翻譯
現實性與經典名單
閱讀軌跡
閱讀藝術
鋪陳的斷裂

第二篇 當代人與歷史
第八章 基本歷史之物:草原戰士、征服者、篡奪者
部族的亞洲:阿提拉與後果
革命的大陸
提穆爾:王朝創建者與怪物
納迪爾國王:戰爭慧星和愛國人士
海達.阿里:暴君與啟蒙改革者
火山政策的現代化

第九章 野人與蠻族
失落的野人
四種野蠻
世界屋脊
地理學、歷史哲學及民族誌上的「韃靼地區」
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騎士與異族
人種學與阿拉伯人的自由策略
游牧生活的理論
安土重遷的勝利

第十章 真假暴君
尼祿和所羅門的遺產
孟德斯鳩閱讀約翰.夏當爵士
專制主義和歷史哲學
質疑「東方專制」
安奎特─杜培宏與歐洲人亞洲圖像的去魔化
印度:專制移轉
中國:官僚管理
鄂圖曼帝國:禁衛軍與紙老虎
來自西方的光

第十一章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
文明人的休戚與共
城市
巴達維亞的殖民社會學
近距離的角度:阿列波的城市生活
奴隸
掌權的博士
種姓制度:宗教束縛或社會烏托邦?
封建主義
面具與感情
在文化差異下誕生的社會學

第十二章 女性
最大的差異
感官的國度
家庭範疇
女性過剩
工作、自由與犧牲
進步:殷勤的標準

第十三章 時代轉折:歐洲中心論的興起
思想的懸浮狀態與新的隔離
從阿拉丁的寶庫到發展中國家
沒落、退化、停滯
從文明理論到文明化使命

 

推薦序
移去國際了解的魔障

許倬雲

最近讀到德國學者尤根.歐斯特哈默的《亞洲去魔化:歐洲與十八世紀的亞洲帝國》,引發了長期困擾心思的問題,亦即所謂東方與西方之間,究竟該如何相對?學歷史的人本來就逃不開這一問題的糾纏,只是近幾年來西方霸權的專橫,表現於中東的衝突,而「東方」繼日本及東亞四小龍之後,中國與印度的急劇發展,無時不迫人思索:那些恩恩怨怨如何方能解開!

不同文化認知有蔽有偏

  歐氏顯然也是從他研究漢學的經驗,不得不在此時再度思考歐洲人士對於東方的認知,及其演變歷程。他將歐洲與「亞洲」做為對立的雙方,其主要論述是在於歐洲建構「自己」時,實係以所謂「亞洲」為其對比的「他者」。於是,歐洲是一個囫圇的觀念,亞洲也是一個囫圇的觀念。歐氏此書討論的時段是十九世紀。不過他特別說明,他所關注的時代,是一六八○─一八三○年間,那首尾均有延伸的十八世紀。在那一百多年內,歐亞內部均有重大的變化,而歐洲人對於東方的理解,也前恭後倨,從近於盲目的崇拜,逐步發展為「彼可輕易取之」的蔑視。果然,接下去,即是歐洲人對於東方世界的步步進逼,巧取豪奪,終於實質上奴役東方,至今又已是一個世紀了。

  歐氏此書,是今日後現代的解析,尋找歐洲人不同世代對於東方世界不同的認識,指陳歷史上歐洲人收集的東方知識,其性質各有特色,而這些特色往往又根源於當時歐洲人自己的獨特視角。其實,不同文化系統之間的認知,無時無刻不是由「自己」看「他者」,都有所蔽,有所偏。歐氏書名是有關亞洲的去魔化,實則,今天是二十一世紀了,歐美文化系統的人士,對於世界人類的其他部分,又何嘗不是還在此時自設的迷霧之中?解迷去魔,談何容易?歐氏陳述十九世紀歐洲對於亞洲的解迷,又何嘗不可解讀為我們這一時代,依舊還須不斷解迷破魅?若不是還在迷惘之中,小布希也就不會陷入中東泥淖,而還不悔悟了。

中國早期也受魔障附身

  歐美文化系統人士,對於「東方」最大的迷障,即是以「亞洲」為「東方」,籠統的當作自己的「他者」,而建構了一個自己為中心的虛幻世界,這一心障與智障,在中國自己的歷史上,又何嘗不存在?

  中國文化在史前時期,多元共存,到了春秋還是南北東西,各有異同。秦滅六國,政治上統一,漢重儒家,思想也定於一尊。自此以後,中國文化在東亞的龍頭地位,四鄰不能挑戰,也因此中國人對於自己的文化,不免自負;用今日的名詞,中國人的文化沙文主義,遂成為附身的魔咒,歷久不能自拔!二千年來中國難得以平等觀念處理涉外事務,不是自大,即是屈服。由於這一重魔障,中國在大洋航運開拓以後,即使民間力量已經參與國際海上活動,文化精英及政府官僚卻懵然不知世界已經開始的巨變。自此以後,西潮東來,而中國呢?先則有乾隆對於英國使團的自大,繼而有鴉片戰爭的昏聵慌亂,終於則是義和團代表的愚昧荒唐。最後,中國又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彎,由自大而自卑,「重洋媚外」之風,從清末延續至今。

西方開始正視東西差異

  不僅中國,日本又何嘗沒有附身的魔障?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是西方文化的優等生,從裡到外一切模仿歐美,以致比西方帝國主義更為帝國主義,成為東方世界的禍害。

  回頭看看,日本的維新,中國的洋務,甚至五四運動,東方對於西方文化,只是照單全收,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終究只是未落實際的口號。明治與五四人物,似乎都未認真省視西方文化演變的線索,於是在輸入西方文化時,也很少推敲其中必然與偶然的因素,以致始終欠缺了深度闡釋與由此而進行的鎔鑄。

  現在,正如歐斯特哈默諸人所做,西方人士已在省察自己的文化與「他者」之間的互動了,新近故世的薩依德曾提出「東方主義」一詞,陳述「東方」實由「西方」的立場界定,自薩氏以來,從地中海東岸到太平洋濱,這廣大的「東方」地區,學術界與文化界還是很沈默,至今未見從省察自己與省察「他者」往返映照,庶幾真切的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

消弭誤解化解東西衝突

  畢竟,全球性的經濟正在成形,在二十一世紀「西方」與「東方」必然會合,吉柏林「東是東,西是西,兩者永遠不會交集」的詩句,終將證明為錯誤的自負。我們不願看到目前兩河流域與波斯灣─紅海地區的災難擴及於世界別處。基督教與回教之間長期的誤解及由此發生的衝突,再加上石油能源惹起的貪念,都導致今日全世界恐怖活動與暴力侵略的災難。我們若不早做努力從根本消弭「西方」與東亞∕太平洋地區之間彼此的誤解,則杭廷頓文化大衝突的預言,也將會不幸而言中。

  這一深刻省察自己與「他者」之間認知差異的工作,當是全世界知識分子的共同志業。西方已有人著手了,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該開始想想了!

推薦序

新世界與老亞洲
楊照

  十五、十六世紀在西方興起的大航海浪潮,是歷史上的關鍵轉捩點。大航海的冒險探索,才讓原本各自獨立發展,僅有零星、偶然交會的文明,彼此認識、彼此衝擊,才誕生了一個以全地球為領域的「世界」新概念。

  大航海時代真正驚人處,不在其冒險探索所發現的,毋寧在遠赴全洋冒險這個意念衝動上。人的肉體存在,從來不是為海洋生活所設計的。航海技術上的突破,不足以改變一項事實:長程遠航,極其折磨,而且時時處處佈滿了死亡陷阱。

  離開熟悉、溫暖的土地家園,擠進髒臭狹窄的航艙,朝根本不知什麼何處航去,有道理嗎?奇怪的,十五、十六世紀,歐洲許多人竟然視之為生命最大的意義所在!

  大航海時代之所以可能,依賴當時歐洲人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從未到過的地方,從未看過的景色,從未想像過的動植物,比安穩的土地,對他們產生了更大的吸引力,才使得他們前仆後繼願意為未知賭上一切。

  可以這樣說:大航海必須以歐洲自身知識系統的動搖,為其前提。在穩定的知識系統中,人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生活所需的一切答案,當然就不會對陌生事物好奇,甚至不會假想假設陌生事物的存在。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出發航向完全未明的水域?

  中國就是長期籠罩在穩定的知識系統中,因而不可能與海洋、海洋的另一端,發生什麼關係。中國自給自足的知識關懷中,容不下「彼岸」的想像。看不見的東西不屬於這個知識系統,也就不需、不能思考,當然也就不可能好奇、想望。

  從十六世紀起,大航海陸續帶回來的海洋「彼岸」訊息,進一步動搖、乃至改造了西方知識。原本出於冒險、傳教與財物掠奪動機的航行,很快就多增加了一條理由──為了知識的擴張。

  於是航行除了原本牽涉的商業資本家、水手和傳教士之外,多加了一種必要角色──博物學家。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遠洋船隻隨船帶著博物學家,幾成慣例。

  博物學家帶回來令人看得瞠目結舌的奇特動植礦物標本。他們同時也帶回來令人聽得目瞪口呆的遠方故事,關於那些無法任由他們捕捉、風乾帶回家的,人與社會的故事。

  那是一個驚訝發現異種、異俗、異語、異文明的熱鬧時代。較為科學的客觀描述、理解方法,還來不及建立起來之前,一個豐富而有趣的「輕信」時代。

  翻看那個時代航海博物家帶回的異文明紀錄,最凸出的特色,必然是其光怪陸離。英國小說家史威夫特戲仿航海家紀錄,寫了《格列佛遊記》,裡面有小人國、大人國,還有以馬為人的國度。史威夫特固然誇大了海外存在國度的奇貌,不過讓我們別忘了,本來航海誌裡就充滿了各種常識上不可能,航海者卻堅稱自己親見親歷的怪事怪物。

  為什麼航海者帶回來的故事,都那麼怪?今天透過異文明歷史的比對,我們有把握明確地說:那些光怪陸離,不管是航海者看到的印加帝國、日本或大溪地,幾乎都不是事實。他們不見得是刻意捏造,而是一股要在海洋彼端看到「異物」的預期,扭曲了他們的經驗,使他們成為不忠實、不可信的觀察者、感受者。

  航海博物家先入為主要找到「異物」,也就意謂著他們帶著清楚的歐洲標準,來搜尋海洋彼端的印象。「異」者,異於歐洲既有的事物。尋找「異物」的人,敏銳地看到的、不自覺誇大的,一定是和歐洲「一般」、「平常」不同的現象。

  所以,那些光怪陸離的異物記載,與其說是關於印加帝國、日本或大溪地,還不如當做是歐洲人流浪心靈中,以彼岸經驗刺激出的華麗想像,與歐洲既有知識經驗主流,不斷辨證對話的結果。

  原本就是出於知識系統的不安,才有大航海創舉,進而大航海帶回來的「異物」訊息,又不停地搖晃著歐洲一般人賴以生存的世界觀。

  那兩三百年,歐洲經歷了知識系統的大破大立大重建,而這知識系統上進行的變化,正就是分隔開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最鮮明的分水嶺。

  有趣的知識系統變動,發生在十八世紀。對待大航海時代中找到的「彼端」,十八世紀開始試圖不只是記錄其怪模怪樣傳奇,而是去進行理解。十八世紀也開始收拾原來不同船隻不同航程不同人搜羅到的片段,試圖建立起系統來。更重要的,十八世紀歐洲人看見海洋「彼端」的企圖動機,慢慢從主觀中走出來,試圖找出一套客觀方法論來。

  主客異變之間,而有了極其豐富的內容。與前面的時代相比,十八世紀歐洲的異文化知識,不再那麼狂野放任,充滿了自我中心的想像,轉而浮現了一點秩序,尤其是浮現了一點想要參與貢獻這個領域裡的人,不得不遵守的規範。不過和後來的十九世紀相比,十八世紀卻又還沒有明確的社會制度管轄這套異文化知識的產製、流傳與評價,也就是說,異文化知識尚未「專業化」、「體制化」,尤其尚未與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合為一體,而有著較大的個人、學派特色空間。

  在歐洲人的異文化想像到異文化理解中,亞洲當然佔有重要地位。早在大航海開拓前,歐洲已有對亞洲的模糊傳說,而且已經認知亞洲有著和歐洲一樣高度發展的文明,和非洲或美洲,情況大不相同。

  歐洲人或誇張對亞洲文明成就的「驚艷」,或誇張對亞洲「原來不過如此」的失望幻滅,在這兩種極端態度間的取捨,往往不是決定於亞洲是什麼,而在歐洲本身需要什麼。

  亞洲比其他地區,更關鍵地扮演了這段時期歐洲建構自我形象的對照角色。當歐洲需要新的文明標準以砥礪自己奮起時,他們便抬高亞洲的成就;反過來當他們需要鼓舞具侵略性的自信心時,他們便不客氣地貶抑亞洲。亞洲知識亞洲印象,被不斷拋擲、搓捏,進行無窮變形。

  「亞洲去魔化」整理的,就是十八世紀知識系統大變動中,歐洲人如何與亞洲知識、亞洲印象糾?的過程。這裡面固然有逐漸累積增加的亞洲經驗,同時卻有更多歐洲本身快速變動的矛盾衝突。透過歐洲人的眼光,我們可以部份復原十八世紀亞洲的相貌,不過,看得最真確的,畢竟還是歐洲眼珠光影中幻映出來他們自我的形影吧!

  「亞洲去魔化」給了我們豐富的資料,深入十八世紀歐洲知識世界裡。我們不必也不能將當時歐洲的知識,視為亞洲寫真。不過倒是可以回頭藉此對亞洲自我歷史認知與歐洲的想像建構,對這段西方逐步凌駕東方的過程,有更深入更細膩的掌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174611
  • 叢書系列: 座標
  • 規格:平裝 / 54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什麼啦!這也是資訊科學
作者:謝宗翔
出版社:聚光文創
出版日期:2018-12-16
66折: $ 21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焦慮的投資人:戰勝恐懼、貪婪、希望和無知,充分利用金錢創造財富
作者:史考特.納遜斯
出版社: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8-01
66折: $ 277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守密:祕密心理學的第一本書!那些藏著不說的,如何影響你的健康與未來
作者:麥可.史萊平恩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0-01
66折: $ 244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正值美味的你(全)
作者:依子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15
$ 133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Fountain新活水:Our Team, Our Taiwan! 2024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專刊
出版社:中華文化總會
出版日期:2025-01-08
$ 27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作者:劉潤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3-29
$ 316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作者: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31
$ 331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迷航遊樂園:那些我們分不清是愛玩,還是不得不玩的人生遊戲
作者:葉向林Noah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14
$ 41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13)限定版
作者:豐田悠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3
$ 170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29
$ 379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山野花香(3)
作者:清風九度
出版社:北京億森同創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17
$ 590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