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克華兄是在閱讀他的著作──特別是一些古蹟報告書中的歷史研究──的一段時間之後,當時我自英返台不久,正全力從事澎湖的聚落研究,希望能建構出台灣村莊聚落的解析體系,由於經常駐足於田野之間,熟悉於面對黝黑魯直的村民、熱鬧的遶境陣頭和喧囂的野台戲,因此當天即使是在學校的研究室中,克華兄不自覺地散發出來的古典學院的氣質,在我當時充滿了鄉野情境的腦海中,還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此之後,我們多次在學校碰面,雖然總覺得他少了一點泥土的味道,但也逐漸感受到他對於台灣古蹟歷史寫作的執著與期待。
古蹟調查研究修復計畫報告書的格式源自於專業的成規,諸家作法不一,繁簡各異,但是大致上包括:歷史研究、建築研究及修復計畫三大部分。近年來,一則因計畫主持人及審查委員互動頻繁,二則因『古蹟修復工程採購辦法』的明令公布施行,報告書的體例漸趨一致,包括了:歷史考證、環境調查、建築體興修歷程、建築體調查測繪、修復計畫、經營管理等項目。無論是早期者或近期者,古蹟報告書均屬於科際整合式的研究成果,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建築史、景園、保存科學、生物科學、古蹟修復、企業管理等學門,其中之歷史研究的成果為古蹟價值的認知基礎之一,因此一直是報告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如此,由於計畫主持人所持態度的不同,其品質也有明顯的落差,其中有部分不僅視其為聊備一格者,內容更是錯誤百出,但是多數的計畫主持人則延聘歷史學者負責,論述的水準也較為整齊。若將已完成的報告書粗略地回顧,大致上可以感受到部分參與者將它視為偶一為之的短論,少數人將它視為一筆小業務,只有極少數者將它視為研究的主體之一,克華兄屬於最後者,同時也是成果最為豐碩的一位。
多次,克華兄以認真的態度提到古蹟研究具有發展成為一門學問的潛力,但是我因關注於台灣建築史及聚落分析,而不曾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直覺的反應是:一門獨立的學問理當擁有具體的研究對象、自成體系的研究內容,以及基本的研究議題及方法。如果古蹟研究可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很顯然地,它應是以古蹟的「物」為中心,透過個案研究累積而成的知識體系,它的研究面向至少包括了:建築史、環境史、建築科技、工藝史、保存科學,以及因古蹟使用功能而有的家族史、經濟史、政治史、社會史等;資料的來源則以田野測繪、訪談及調查為主,而以古文書、字契及有限的史料為輔。
各種學術領域均有其研究上的特質及挑戰,從素材的構成上來比擬,這個學門的特質應該是有如一張大拼圖,目前的500多座古蹟則分別為組成整體圖像的其中一小片,每一小片在空間、時間、人物、事務等方面都有明確的範圍,但是涵蓋面都不致於很大;這項特質的優點在於每個研究對象具體而微,可以集中而深入地發掘其內所蘊含的一手資料,其次,屬於建築空間形式及工藝科技範疇者,可透過個案的累積而歸納整理成有系統的知識,但是像:家族、經濟、政治、社會等面向的知識,雖然可以如同俗話所說的「見微知著」或「以小喻大」,但是除非擁有足夠多的典範性案例,否則容易流於片面之詞,較難窺得全貌;除此之外,古蹟研究的主要目的係配合修復工程,研究對象由各級政府視預算編列情形而決定,加上多數古蹟之歷史文化的內涵多為地方性者,因此其在學術上的價值極可能歸屬於不同層級、範疇或地域者;另外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一個獨立的學門,其各個面向的知識彼此之間應有所呼應、相互為用,然而由於古蹟報告書屬於應用性研究,因此目前多數的參與者,多只觀照其所負責的部分,而未能以科際整合的態度,透過不同面向的資料比對,從而發掘出一些特定議題的意義及價值。
至前為止,古蹟報告書中所揭露的一手資料尚未受到應有的尊重及有效的運用,同時我們對於這張「大拼圖」最終的顯影還是無法掌握,即使如此,克華兄基於其史學的敏感度所提出的學術期待,以及他對於古蹟研究的用心仍是值得肯定的。
最近克華兄將他在過去十幾年內完成的古蹟歷史論論文11篇重新加以編排及出版,以作為實踐他所構思的「古蹟史」的第一步。我個人一方面為他感到高興,另方面也很榮幸有機會針對他表達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更期待他的理想得以早實現,讓台灣史的內涵更為堅實及豐厚。